1.本发明涉及重力锚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筒状重力锚。
背景技术:2.目前,公知的重力锚是将传统重力锚顶部薄板钢结构改为配重结构—即加重的钢结构,使锚体自重显著增大,从而增大沉锚力和沉锚深度,以增加锚固能力,对浅水条件及表层土较硬的海底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样由于这种重力锚自重增大,也存在海上安装吊装入水阶段和海上回收过程需要较大吊装机械的弊端,不但增加了施工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浅水条件下应用。另外,由于重力锚的配重结构位于筒体顶部,重力锚沉放完成后,配重结构始终位于海底泥面以上,在海流作用下,容易引起旋流冲刷周围土体,从而削弱了重力锚的锚固力。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重力锚运输和放置的便捷性,减少海流对重力锚固力的影响的一种筒状重力锚。
4.本发明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包括锚体和配重机构,配重机构安装于锚体的顶部,所述配重机构对锚体的重量进行调整;
5.所述锚体包括筒体、底板、多组筋板、应急解脱装置和固定载板,应急解脱装置安装于筒体的顶部,底板、多组筋板和固定载板均焊接于筒体和应急解脱装置上,并且多组筋板和固定载板的底端均与底板的顶端焊接连接,部分筋板上设置有吊耳孔,所述底板、固定载板和配重机构上均设置有通水孔;
6.通过筒体、底板、多组筋板和应急解脱装置的配合,使筒体的顶部形成单独腔室,通过吊机挂住部分筋板上的部分吊耳孔将锚体运输至工作位置后,再通过吊机将固定载板移动至筒体顶部的腔室中,并将固定载板焊接在筒体、底板和应急解脱装置上,再根据施工要求,将合适重量的配重机构安装于固定载板上,完成重力锚的组装,之后通过海上吊机挂住部分筋板上剩余的吊耳孔,再松开吊机上的吊钩,完成换位,通过海上吊机将重力锚放入至海中,通过底板、固定载板和配重机构上的通水孔,降低水对重力锚的阻力,使重力锚所读沉入海底的淤泥中,从而提高重力锚运输和放置的便捷性,减少海流对重力锚固力的影响。
7.优选的,所述配重机构包括多组活载板,并且多组活载板上均设置有通水孔;将合适重量的多组活载板安装于固定载板的顶端,使重力锚的重量增加,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8.优选的,所述多组活载板的重量和形状相同;方便对多组活载板进行生产,并且方便将多组活载板安装至固定载板上,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9.优选的,所述底板上的通水孔的孔径小于固定载板上的通水孔的孔径,述固定载板上的通水孔的孔径小于活载板上的通水孔的孔径,并且底板、固定载板和活载板上的通
水孔位置相同;方便水流依次穿过底板上的通水孔、固定载板上的通水孔和活载板上的通水孔,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10.优选的,所述多组活载板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固定载板上;从而提高多组活载板的稳定性。
11.优选的,所述底板和固定载板均为多块;方便对其进行生产,之后安装时,将多组底板和多组固定载板均焊接在筒体和应急解脱装置上,并使多组底板和多组固定载板均围绕应急解脱装置形成环形,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12.优选的,所述应急解脱装置包括应急解脱装置公头和应急解脱装置母头,所述应急解脱装置公头的底部设置有卡牙,应急解脱装置母头安装于筒体的顶端中部;将应急解脱装置公头的顶端固定安装于海上吊机上,再将应急解脱装置公头的底端伸入至应急解脱装置母头中,使应急解脱装置公头上的卡牙卡在应急解脱装置母头中,之后通过海上吊机将重力锚吊装至运输船上进行回收,从而提高设备的便捷性。
13.优选的,所述部分筋板上的多组吊耳孔均是两两相对;从而提高重力锚吊装时的稳定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5.1、由于重力锚顶板上增设了通水孔,可以使重力锚快速沉入海底淤泥中,达到稳定船体的作用;
16.2、顶部配重板规格一致,降低了施工成本,且可以满足多级配重调控的需求。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路上运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发明海上回收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标记:1、筒体;2、底板;3、筋板;4、应急解脱装置;5、通水孔;6、固定载板;7、活载板;8、吊耳孔;12、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3、卡牙;14、应急解脱装置母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3.实施例
24.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锚体和配重机构,配重机构安装于锚体的顶部,所述配重机构对锚体的重量进行调整;
25.所述锚体包括筒体1、底板2、多组筋板3、应急解脱装置4和固定载板6,应急解脱装置4安装于筒体1的顶部,底板2、多组筋板3和固定载板6均焊接于筒体1和应急解脱装置4上,并且多组筋板3和固定载板6的底端均与底板2的顶端焊接连接,部分筋板3上设置有吊耳孔8,并且部分筋板3上的多组吊耳孔8均是两两相对,所述底板2、固定载板6和多组活载板7上均设置有通水孔5,而且底板2上的通水孔5的孔径小于固定载板6上的通水孔5的孔
径,述固定载板6上的通水孔5的孔径小于活载板7上的通水孔5的孔径,并且底板2、固定载板6和活载板7上的通水孔5位置相同,并且多组活载板7的重量和形状相同;
26.所述多组活载板7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固定载板6上;所述底板2和固定载板6均为多块;
27.所述应急解脱装置4包括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2和应急解脱装置母头14,所述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2的底部设置有卡牙13,应急解脱装置母头14安装于筒体1的顶端中部;
28.通过筒体1、底板2、多组筋板3和应急解脱装置4的配合,使筒体1的顶部形成单独腔室,通过吊机挂住部分筋板3上的部分吊耳孔8将锚体运输至工作位置后,再通过吊机将固定载板6移动至筒体1顶部的腔室中,并将固定载板6焊接在筒体1、底板2和应急解脱装置4上,再根据施工要求,将合适重量的多组活载板7焊接于固定载板6上,完成重力锚的组装,之后通过海上吊机挂住部分筋板3上剩余的吊耳孔8,再松开吊机上的吊钩,完成换位,通过海上吊机将重力锚放入至海中,通过底板2、固定载板6和配重机构上的通水孔5,降低水对重力锚的阻力,使重力锚所读沉入海底的淤泥中,然后回收重力锚时,将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2的顶端固定安装于海上吊机上,再将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2的底端伸入至应急解脱装置母头14中,使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2上的卡牙13卡在应急解脱装置母头14中,使海上吊机将重力锚吊装至运输船上,从而提高重力锚运输和放置的便捷性,减少海流对重力锚固力的影响。
29.本发明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本行业内技术人员只需按照其附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操作即可,而无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付出创造性劳动。
30.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包括锚体和配重机构,配重机构安装于锚体的顶部,所述配重机构对锚体的重量进行调整;所述锚体包括筒体(1)、底板(2)、多组筋板(3)、应急解脱装置(4)和固定载板(6),应急解脱装置(4)安装于筒体(1)的顶部,底板(2)、多组筋板(3)和固定载板(6)均焊接于筒体(1)和应急解脱装置(4)上,并且多组筋板(3)和固定载板(6)的底端均与底板(2)的顶端焊接连接,部分筋板(3)上设置有吊耳孔(8),所述底板(2)、固定载板(6)和配重机构上均设置有通水孔(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机构包括多组活载板(7),并且多组活载板(7)上均设置有通水孔(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活载板(7)的重量和形状相同。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上的通水孔(5)的孔径小于固定载板(6)上的通水孔(5)的孔径,述固定载板(6)上的通水孔(5)的孔径小于活载板(7)上的通水孔(5)的孔径,并且底板(2)、固定载板(6)和活载板(7)上的通水孔(5)位置相同。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活载板(7)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于固定载板(6)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和固定载板(6)均为多块。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解脱装置(4)包括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2)和应急解脱装置母头(14),所述应急解脱装置公头(12)的底部设置有卡牙(13),应急解脱装置母头(14)安装于筒体(1)的顶端中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状重力锚,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筋板(3)上的多组吊耳孔(8)均是两两相对。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重力锚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筒状重力锚,其通过筒体、底板、多组筋板和应急解脱装置的配合,使筒体的顶部形成单独腔室,通过吊机挂住部分筋板上的部分吊耳孔将锚体运输至工作位置后,再通过吊机将固定载板移动至筒体顶部的腔室中,并将固定载板焊接在筒体、底板和应急解脱装置上,再将合适重量的配重机构安装于固定载板上,之后通过海上吊机挂住部分筋板上剩余的吊耳孔,再松开吊机上的吊钩,完成换位,通过海上吊机将重力锚放入至海中,通过底板、固定载板和配重机构上的通水孔,降低水对重力锚的阻力,使重力锚所读沉入海底的淤泥中,从而提高重力锚运输和放置的便捷性,减少海流对重力锚固力的影响;包括锚体和配重机构。配重机构。配重机构。
技术研发人员:张刚 张天赐 杨侠 曹吉胤 王金山 罗燕 关国崇 陈鹏 周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鑫鼎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5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