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钢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2.在采用铁路运输的交通工具中,铁路的平顺性是十分重要的,其会直接关系到铁路上交通工具的运行平稳度,对货物和乘坐人员会造成显著的影响,而影响铁路平顺度的关键组件为钢轨的平顺度,其直接影响铁路的平整程度,为了最大化减小铁路不平整对列车造成的影响,现有技术中常会对钢轨进行平顺性检测此时会使用到一种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
3.目前最常见的钢轨平顺性检测早已摒弃传统的人工检测,转而采用机器视觉检测,机器视觉智能测量仪可用于监测铁轨的沉降。在轨行区外侧相对稳定区域,距离地面一定高度位置布设机器视觉智能测量仪,在轨腰上粘贴防水靶标。根据靶标在图像中的像素变化,可以实时输出轨道的沉降量,一台机器视觉智能测量仪可以同时监测多条轨道,机器视觉智能测量仪采用市电或太阳能供电,采集到的数据接入专用数据网关后,经4g/5g无线传输或网线、光纤等有线传输到数据管理平台,当使用机器视觉检测时需要将摄像机与支架之间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需要将支架固定在铁路路旁的地面上,目前所采用的固定方式一般为将支架底端的插销插入地面实现固定,然而采用这种固定方式时,一般仅存在一个固定支点,而铁路两旁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若遇到诸如风力等外力因素时,极易导致支架在使用时容易出现倾倒现象,进而导致摄像机的损坏以及影响平顺性检测的效率。
4.在钢轨的平顺性检测时会在钢轨上粘贴多个靶标,而每个靶标会对应一个相应的检测点,所以在检测过程中需要频繁更换检测点,当更换检测点时就需要拆出对应的支架挪至对应的地点进行安装,然而采用传统的支架固定方式时,在拆除时需要拆除对应的固定锥,同时固定锥拆除后整个支架和摄像机所占用的空间较大,导致其在搬运过程中,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无法做到快速的拆卸以及方便的收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平顺性检测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外侧面等角度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立柱的内部通过限位槽活动安装有位于立柱靠近底端的第二活动环,所述第二活动环的外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支撑组件,所述立柱的下方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固定套,所述固定环的外侧面开设有通孔其余固定套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固定套的一端与支撑组件相连接,所述立柱的上方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端设有检测相机。
7.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等角度固定安装在第二
固定环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下方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座。
8.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底端与固定环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固定座靠近固定环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一端贯穿固定环外侧面的通孔且与固定套之间活动套接。
9.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座远离固定环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耳板,所述耳板的内部均活动安装有插销,所述插销的顶端贯穿耳板的顶端且固定安装有限位板,对该装置进行固定时,可通过向下方按压安装座使得安装座朝延长管以及第一活动环施加压力,第一活动环会通过输气管朝第二活动环施加压力,此时由于活动杆仅能相对固定套进行位移,无法上下位移,而连杆的整体长度不变,所以当第二活动环向下方位移时,位于第二活动环外侧面的连杆随之向外侧发生偏转,此时第二固定座即可在活动杆的作用下朝立柱的外侧面移动,并带动其一侧的耳板朝外侧面进行位移,调整到合适角度后,可向下按压限位板即可将插销插入地面完成固定,此时整个装置通过四个等角度的插销完成固定,并通过连杆分散支撑,使得整个装置的支点位于四个插销上,使其趋于稳定。
10.优选的,所述立柱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位于第二活动环上方的第一活动环,所述第一活动环通过限位槽与立柱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环的底端固定连通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环的顶端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环的顶端固定连通有延长管,所述延长管的顶端贯穿立柱的顶端且与安装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与延长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检测相机的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检测相机通过转轴与安装座之间转动连接,当完成一处钢轨的平顺性检测需要挪至下一地点时,可通过分别向上拔动四个插销使得四个插销离开地面,完成拆卸后,通过向上拉动安装座即可带动延长管以及第一活动环上移,第一活动环上移的同时会通过输气管带动第二活动环上移,此时位于第二活动环外侧面的连杆即可反向运动即向内侧发生偏转,使得连杆与立柱之间的夹角变小,且活动杆的一端朝固定环的中部发生位移,减小立柱底端的占地空间完成收纳,挪至下一地点后展开再次固定即可。
12.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中部设有进气管,所述固定套的数量与活动杆相同,所述固定套的另一端与进气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且与进气管之间相连通。
13.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顶端固定连通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顶端与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与连通管的内部相连通,在进行装置的收纳时,可将检测相机转动九十度,使得检测相机的镜头与通孔进行对应并位于通孔的上方,而当支撑组件完成收纳时,活动杆会朝进气管的方向进行位移,此时即可将固定套内部的空气推入进气管内部并通过进气管进入上方的输气管处,而气流即可通过输气管进入立柱的底端并通过立柱进入输气管以及延长管内,并最终通过安装座顶端的通孔喷出对检测相机的镜头处进行清洁,减少检测相机工作时镜头所沾染的灰尘,增加下次检测时的精度。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5.1、本发明通过在立柱的外侧面开设有限位槽,并在限位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第二活动环,同时在第二活动环的外侧面固定有支撑组件,在需要对该装置进行固定时,可通过向下方按压安装座使得安装座朝延长管以及第一活动环施加压力,第一活动环会通过输气
管朝第二活动环施加压力,此时由于活动杆仅能相对固定套进行位移,无法上下位移,而连杆的整体长度不变,所以当第二活动环向下方位移时,位于第二活动环外侧面的连杆随之向外侧发生偏转,此时第二固定座即可在活动杆的作用下朝立柱的外侧面移动,并带动其一侧的耳板朝外侧面进行位移,调整到合适角度后,可向下按压限位板即可将插销插入地面完成固定,此时整个装置通过四个等角度的插销完成固定,并通过连杆分散支撑,使得整个装置的支点位于四个插销上,使其趋于稳定,从而实现了使用时稳定性较高的优点。
16.2、本发明通过在将安装座与第一活动环之间相连接,并将摄像头安装在安装座的内部,当完成一处钢轨的平顺性检测需要挪至下一地点时,可通过分别向上拔动四个插销使得四个插销离开地面,完成拆卸后,通过向上拉动安装座即可带动延长管以及第一活动环上移,第一活动环上移的同时会通过输气管带动第二活动环上移,此时位于第二活动环外侧面的连杆即可反向运动即向内侧发生偏转,使得连杆与立柱之间的夹角变小,且活动杆的一端朝固定环的中部发生位移,减小立柱底端的占地空间完成收纳,挪至下一地点后展开再次固定即可,从而实现了方便拆卸和易于收纳的优点。
17.3、本发明通过在四个固定套之间连通有进气管,而进气管和立柱的底端之间连通有输气管,且在安装座的底端开设有通槽并与延长管之间进行连通,在进行装置的收纳时,可将检测相机转动九十度,使得检测相机的镜头与通孔进行对应并位于通孔的上方,而当支撑组件完成收纳时,活动杆会朝进气管的方向进行位移,此时即可将固定套内部的空气推入进气管内部并通过进气管进入上方的输气管处,而气流即可通过输气管进入立柱的底端并通过立柱进入输气管以及延长管内,并最终通过安装座顶端的通孔喷出对检测相机的镜头处进行清洁,减少检测相机工作时镜头所沾染的灰尘,增加下次检测时的精度,从而实现了镜头自清洁的优点。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背面结构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底端结构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固定套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22.图5为本发明立柱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支撑组件和固定环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支撑组件和固定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插销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26.图9为图8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27.图中:1、立柱;2、安装座;3、检测相机;4、转轴;5、限位槽;6、延长管;7、第一活动环;8、输气管;9、第二活动环;10、连通管;11、固定环;12、进气管;13、固定套;14、支撑组件;141、第一固定座;142、连杆;143、第二固定座;144、活动杆;145、耳板;147、插销;148、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如图1至图4和图8以及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包括立柱1,立柱1的外侧面等角度开设有限位槽5,立柱1的内部通过限位槽5活动安装有位于立柱1靠近底端的第二活动环9,第二活动环9的外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支撑组件14,立柱1的下方设有固定环11,固定环11的内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固定套13,固定环11的外侧面开设有通孔其余固定套13的内部相连通,固定套13的一端与支撑组件14相连接,立柱1的上方设有安装座2,安装座2的顶端设有检测相机3,支撑组件14包括第一固定座141,第一固定座141等角度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环11的外侧面,第一固定座141的下方通过转轴4活动连接有连杆142,连杆142的另一端通过转轴4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座143,第二固定座143的底端与固定环11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固定座143靠近固定环1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动杆144,活动杆144的一端贯穿固定环11外侧面的通孔且与固定套13之间活动套接,第二固定座143远离固定环1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耳板145,耳板145的内部均活动安装有插销147,插销147的顶端贯穿耳板145的顶端且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48,对该装置进行固定时,可通过向下方按压安装座2使得安装座2朝延长管6以及第一活动环7施加压力,第一活动环7会通过输气管8朝第二活动环9施加压力,此时由于活动杆144仅能相对固定套13进行位移,无法上下位移,而连杆142的整体长度不变,所以当第二活动环9向下方位移时,位于第二活动环9外侧面的连杆142随之向外侧发生偏转,此时第二固定座143即可在活动杆144的作用下朝立柱1的外侧面移动,并带动其一侧的耳板145朝外侧面进行位移,调整到合适角度后,可向下按压限位板148即可将插销147插入地面完成固定,此时整个装置通过四个等角度的插销147完成固定,并通过连杆142分散支撑,使得整个装置的支点位于四个插销147上,使其趋于稳定。
30.如图5和图6以及图7所示,立柱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位于第二活动环9上方的第一活动环7,第一活动环7通过限位槽5与立柱1之间活动连接,第一活动环7的底端固定连通有输气管8,输气管8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环9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活动环7的顶端固定连通有延长管6,延长管6的顶端贯穿立柱1的顶端且与安装座2的底端固定连接,安装座2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与延长管6的内部相连通,检测相机3的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转轴4,检测相机3通过转轴4与安装座2之间转动连接,当完成一处钢轨的平顺性检测需要挪至下一地点时,可通过分别向上拔动四个插销147使得四个插销147离开地面,完成拆卸后,通过向上拉动安装座2即可带动延长管6以及第一活动环7上移,第一活动环7上移的同时会通过输气管8带动第二活动环9上移,此时位于第二活动环9外侧面的连杆142即可反向运动即向内侧发生偏转,使得连杆142与立柱1之间的夹角变小,且活动杆144的一端朝固定环11的中部发生位移,减小立柱1底端的占地空间完成收纳,挪至下一地点后展开再次固定即可。
31.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环11的中部设有进气管12,固定套13的数量与活动杆144相同,固定套13的另一端与进气管1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且与进气管12之间相连通,进气管12的顶端固定连通有连通管10,连通管10的顶端与立柱1的底端固定连接,立柱1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与连通管10的内部相连通,在进行装置的收纳时,可将检测相机3转动九十度,使得检测相机3的镜头与通孔进行对应并位于通孔的上方,而当支撑组件14完成收纳时,活动
杆144会朝进气管12的方向进行位移,此时即可将固定套13内部的空气推入进气管12内部并通过进气管12进入上方的输气管8处,而气流即可通过输气管8进入立柱1的底端并通过立柱1进入输气管8以及延长管6内,并最终通过安装座2顶端的通孔喷出对检测相机3的镜头处进行清洁,减少检测相机3工作时镜头所沾染的灰尘,增加下次检测时的精度。
32.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33.需要对该装置进行固定时,可通过向下方按压安装座2使得安装座2朝延长管6以及第一活动环7施加压力,第一活动环7会通过输气管8朝第二活动环9施加压力,此时由于活动杆144仅能相对固定套13进行位移,无法上下位移,而连杆142的整体长度不变,所以当第二活动环9向下方位移时,位于第二活动环9外侧面的连杆142随之向外侧发生偏转,此时第二固定座143即可在活动杆144的作用下朝立柱1的外侧面移动,并带动其一侧的耳板145朝外侧面进行位移,调整到合适角度后,可向下按压限位板148即可将插销147插入地面完成固定,此时整个装置通过四个等角度的插销147完成固定,并通过连杆142分散支撑,使得整个装置的支点位于四个插销147上,使其趋于稳定;
34.当完成一处钢轨的平顺性检测需要挪至下一地点时,可通过分别向上拔动四个插销147使得四个插销147离开地面,完成拆卸后,通过向上拉动安装座2即可带动延长管6以及第一活动环7上移,第一活动环7上移的同时会通过输气管8带动第二活动环9上移,此时位于第二活动环9外侧面的连杆142即可反向运动即向内侧发生偏转,使得连杆142与立柱1之间的夹角变小,且活动杆144的一端朝固定环11的中部发生位移,减小立柱1底端的占地空间完成收纳,挪至下一地点后展开再次固定即可;
35.在进行装置的收纳时,可将检测相机3转动九十度,使得检测相机3的镜头与通孔进行对应并位于通孔的上方,而当支撑组件14完成收纳时,活动杆144会朝进气管12的方向进行位移,此时即可将固定套13内部的空气推入进气管12内部并通过进气管12进入上方的输气管8处,而气流即可通过输气管8进入立柱1的底端并通过立柱1进入输气管8以及延长管6内,并最终通过安装座2顶端的通孔喷出对检测相机3的镜头处进行清洁,减少检测相机3工作时镜头所沾染的灰尘,增加下次检测时的精度。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包括立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的外侧面等角度开设有限位槽(5),所述立柱(1)的内部通过限位槽(5)活动安装有位于立柱(1)靠近底端的第二活动环(9),所述第二活动环(9)的外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支撑组件(14),所述立柱(1)的下方设有固定环(11),所述固定环(11)的内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固定套(13),所述固定环(11)的外侧面开设有通孔其余固定套(13)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固定套(13)的一端与支撑组件(14)相连接,所述立柱(1)的上方设有安装座(2),所述安装座(2)的顶端设有检测相机(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14)包括第一固定座(141),所述第一固定座(141)等角度固定安装在第二固定环(11)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固定座(141)的下方通过转轴(4)活动连接有连杆(142),所述连杆(142)的另一端通过转轴(4)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座(14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143)的底端与固定环(11)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固定座(143)靠近固定环(1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动杆(144),所述活动杆(144)的一端贯穿固定环(11)外侧面的通孔且与固定套(13)之间活动套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143)远离固定环(1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耳板(145),所述耳板(145)的内部均活动安装有插销(147),所述插销(147)的顶端贯穿耳板(145)的顶端且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4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位于第二活动环(9)上方的第一活动环(7),所述第一活动环(7)通过限位槽(5)与立柱(1)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环(7)的底端固定连通有输气管(8),所述输气管(8)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环(9)的顶端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环(7)的顶端固定连通有延长管(6),所述延长管(6)的顶端贯穿立柱(1)的顶端且与安装座(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2)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与延长管(6)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检测相机(3)的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转轴(4),所述检测相机(3)通过转轴(4)与安装座(2)之间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11)的中部设有进气管(12),所述固定套(13)的数量与活动杆(144)相同,所述固定套(13)的另一端与进气管(1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且与进气管(12)之间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2)的顶端固定连通有连通管(10),所述连通管(10)的顶端与立柱(1)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柱(1)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与连通管(10)的内部相连通。
技术总结本发明属于钢轨检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钢轨平顺性检测装置,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外侧面等角度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立柱的内部通过限位槽活动安装有位于立柱靠近底端的第二活动环,所述第二活动环的外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支撑组件。本发明通过第二活动环向下方位移时,位于第二活动环外侧面的连杆随之向外侧发生偏转,此时第二固定座即可在活动杆的作用下朝立柱的外侧面移动,并带动其一侧的耳板朝外侧面进行位移,调整到合适角度后,可向下按压限位板即可将插销插入地面完成固定,此时整个装置通过四个等角度的插销完成固定,并通过连杆分散支撑,使得整个装置的支点位于四个插销上,使其趋于稳定,从而实现了使用时稳定性较高的优点。高的优点。高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谭磊 王琦 柳飞 张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2.07.07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