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工艺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2.山茶油具有较低的胆固醇含量且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预防糖尿病和肥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功效,使得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节奏较快的现代都市生活为了能够快速的补充营养,往往通过使用口服液的方式来进补,所以山茶油口服液的生产具有较大的前景。
3.为了提高山茶油口服液的功效和口感,山茶油的内部添加许多其他营养物质和其一起混合,在现在的混合制造过程中会因为混合溶液内各个成分的离心力不同,由于混合的物质中含有颗粒,使得在混合的过程中颗粒较大因为离心力的作用使其的堆积在混合容器的溶液的外层,颗粒较小因为离心力较小的堆积在溶液内层,在对溶液进行灌装时会因为每瓶内部的物质含量不同,影响其功效和口感,且在加热时溶液中心的温度往往高于外层的温度,造成分子活性不同。
4.中国专利cn202110950445.6公开了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的制备设备,包括机架,机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块,机架靠近导热块的侧面开设有滑槽,导热块靠近圆心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水银槽,水银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推杆,推杆远离水银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板,滑板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金属触头,通过气泵不断给气仓的内部进行加压,推动滑杆向外侧滑动,当滑杆运动至排气孔处时,内部气压降低,滑杆再次被电磁杆吸引恢复原位,从而达到了能够不断对内部溶液的内外层进行交换,但是其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得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工艺及其设备。
6.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工艺的混合设备,溶液混合设备包括机架、搅拌桶、搅拌组件和旋转驱动电机,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和搅拌架,搅拌轴与旋转驱动电机传动连接,搅拌架设置在搅拌轴的周边,搅拌架上设置有若干个活动架体,活动架体设有第一搅拌叶片;搅拌桶内位于搅拌架的上方设置一个盘体,该盘体上设置有供物料通过的漏液孔,搅拌架上设有沿搅拌桶的径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活动架体与该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盘体的底部设有第二导向槽,活动架体的顶部与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第二导向槽为环绕盘体轴线设置的封闭槽体,第二导向槽由间隔设置的内凹段和外凸段构成。
7.优选的,搅拌架包括有上架体和下架体,上架体和下架体的结构相同并且分别设置在搅拌轴的两端上,上架体和下架体上设置有数量相同的延伸架,每个延伸架均沿着垂
直于搅拌轴的轴线方向而向外侧延伸,上架体和下架体上的延伸架一一对应,并且上架体和下架体上的延伸架之间连接有第二搅拌叶片,每个延伸架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导向槽,该第一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延伸架的延伸方向一致。
8.优选的,活动架体包括有两个纵向杆和两个横向杆,纵向杆的一端与设置在上架体上的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纵向杆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下架体上的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其中一个横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的上端连接,另一个横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的下端连接,两个横向杆均为伸缩杆,第一搅拌叶片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杆的中部连接。
9.优选的,每个纵向杆的顶部均安装有一个导轮,该导轮的与第二导向槽的槽壁配合。
10.优选的,第一搅拌叶片包括有对流板、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内侧叶片设置在对流板上朝下搅拌轴的一侧,外侧叶片设置在对流板上朝向搅拌桶的桶壁的一侧。
11.优选的,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对流板上设置有延搅拌桶的桶壁径向延伸的第二通孔。
12.优选的,第二搅拌叶片上设置有若干与搅拌桶的桶壁接触的刷头,所述刷头沿着第二搅拌叶片的长度方向排列。
13.优选的,搅拌桶的设有用于驱动盘体在搅拌桶内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
14.优选的,盘体内还包括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有一个传感器和多个检测块,每个上架体上的延伸架的前端均安装有一个检测块,传感器安装在盘体底部并且正对检测块的运动轨迹。
15.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工艺,采用溶液混合设备执行以下步骤:s1、首先对搅拌桶(2)内装入有机山茶油口服液,有机山茶口服液通过漏液孔流入搅拌桶(2)的内部;s2、通过启动旋转驱动电机(2d)带动搅拌轴(3a),再通过搅拌轴(3a)带动搅拌架(3b)的转动,搅拌架(3b)的转动带动了多个活动架体(3c)随之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环绕搅拌轴(3a)转动;s3、活动架体(3c)转动的同时沿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和外凸段(4b1)进行运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时,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远离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从而将搅拌桶(2)内部的液体向外推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外凸段(4b1)时,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靠近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从而将搅拌桶(2)外部的液体向内推动;s4、最后将搅拌桶(2)内的混合好的山茶油口服液取出。
16.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旋转驱动电机带动搅拌轴的转动,再通过搅拌轴带动搅拌架的转动,搅拌架的转动带动了多个活动架体随之转动,从而带动活动架体上的第一搅拌叶片环绕搅拌轴转动,同时由于活动架体与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使得活动架体沿第二导向槽的内凹段和外凸段进行运动,活动架体移动至第二导向槽的内凹段时,由于活动架体与第一导向槽也滑动配合,使得活动架体沿第一导向槽向远离搅拌轴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了第
一搅拌叶片随活动架体移动,从而将搅拌桶内部的液体向外推动;活动架体移动至第二导向槽的外凸段时,活动架体沿第一导向槽向靠近搅拌轴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随活动架体移动,使得搅拌桶内靠近桶壁的液体向搅拌轴一侧推动,从而促进有机山茶油口服液混合,使得内部的溶液和外部的溶液可以进行充分的混合,结构简单实用,成本较低。
17.2.本技术通过导轮的设置,使导轮可沿第二导向槽的槽壁进行滑动,使得活动架体的运动更加的顺畅,缓冲压力,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18.3.本技术的对流板的设置,使得第一搅拌叶片在移动的过程中,方便对于溶液进行推动和挤压,使得外层的溶液和内层的溶液可以相互流动,充分的混合,通过内侧叶片和外侧叶片的设置,使得第一搅拌叶片在转动的过程中方便带动溶液进行旋转,使得溶液绕搅拌轴进行转动,促进溶液的混合。
19.4.本技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减小内侧叶片、外侧叶片和对流板在溶液中的阻力,从而利于其在溶液中的移动,同时不影响其带动溶液的混合。
20.5.本技术的刷头为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的刷头具有下接触面,该下接触面倾斜于搅拌轴的轴线设置,从而可以更好地带动溶液流动,同时通过刷头将搅拌桶桶壁上的颗粒刮除,从而进一步促进溶液的混合。
21.6.本技术通过升降驱动装置可以最大限度的对于调节活动架体的活动范围,使得内层和外层的溶液可以充分混合。
22.7.本技术需要盘体下降与导轮对准时,通过传感器与上架体上任意一个检测块感应,使其停止,从而使得盘体下降套设于导轮上。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搅拌桶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搅拌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搅拌组件局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盘体的仰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搅拌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活动架体的局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一搅拌叶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第二搅拌叶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搅拌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为:1-机架;2-搅拌桶;2a-凸条;2b-进料管;2c-出料管;2d-旋转驱动电机;3-搅拌组件;3a-搅拌轴;3b-搅拌架;3b1-上架体;3b2-下架体;3b3-延伸架;3b4-第一导向槽;3b5-第二搅拌板;3b6-刷头;3c-活动架体;3c1-纵向杆;3c2-滑块;3c3-导轮;3c4-横向杆;3c5-第一搅拌叶片;3c6-对流板;3c7-内侧叶片;3c8-外侧叶片;3c9-第一通
孔;3c10-第二通孔;4-盘体;4a-升降驱动器;4b-第二导向槽;4b1-外凸段;4b2-内凹段;4c-漏料孔;4d-第三导向槽;5-检测机构;5a-传感器;5b-检测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5.如图1-1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工艺,溶液混合工艺由溶液混合设备执行,溶液混合设备包括机架1、搅拌桶2、搅拌组件3和旋转驱动电机2d,搅拌组件3包括搅拌轴3a和搅拌架3b,搅拌轴3a与旋转驱动电机2d传动连接,搅拌架3b设置在搅拌轴3a的周边,搅拌架3b上设置有若干个活动架体3c,活动架体3c设有第一搅拌叶片3c5;搅拌桶2内位于搅拌架3b的上方设置一个盘体4,该盘体4上设置有供物料通过的漏液孔,搅拌架3b上设有沿搅拌桶2的径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3b4,活动架体3c与该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盘体4的底部设有第二导向槽4b,活动架体3c的顶部与第二导向槽4b滑动配合,第二导向槽4b为环绕盘体4的轴线设置的封闭槽体,第二导向槽4b由间隔设置的内凹段4b2和外凸段4b1构成;溶液混合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对搅拌桶2内装入有机山茶油口服液,有机山茶口服液通过漏液孔流入搅拌桶2的内部;s2、通过启动旋转驱动电机2d带动搅拌轴3a,再通过搅拌轴3a带动搅拌架3b的转动,搅拌架3b的转动带动了多个活动架体3c随之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环绕搅拌轴3a转动;s3、活动架体3c转动的同时沿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和外凸段4b1进行运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时,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远离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从而将搅拌桶2内部的液体向外推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外凸段4b1时,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靠近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从而将搅拌桶2外部的液体向内推动;s4、最后将搅拌桶2内的混合好的山茶油口服液取出。
26.如图1-11所示,进一步的:溶液混合设备包括机架1、搅拌桶2、搅拌组件3和旋转驱动电机2d,搅拌组件3包括搅拌轴3a和搅拌架3b,搅拌轴3a与旋转驱动电机2d传动连接,搅拌架3b设置在搅拌轴3a的周边,搅拌架3b上设置有若干个活动架体3c,活动架体3c设有第一搅拌叶片3c5;搅拌桶2内位于搅拌架3b的上方设置一个盘体4,该盘体4上设置有供物料通过的漏液孔,搅拌架3b上设有沿搅拌桶2的径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3b4,活动架体3c与该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盘体4的底部设有第二导向槽4b,活动架体3c的顶部与第二导向槽4b滑动配合,第二导向槽4b为环绕盘体4轴线设置的封闭槽体,第二导向槽4b由间隔设置的内凹段4b2和外凸段4b1构成。
27.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内部的溶液和外部的溶液可以进行充分的混合。为此,本技术的搅拌桶2安装在机架1上,并且搅拌桶2的轴线呈竖直状态设置,搅拌组件3设置在搅拌通的内部,并且搅拌组件3的旋转轴线也呈竖直状态设置,旋转驱动电机2d安装在搅拌桶2底部并且与搅拌组件3传动连接,搅拌桶2的顶部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料管2b,搅拌桶2的底部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料管2c;本技术通过旋转驱动电机2d带动搅拌轴3a的转动,再通过搅拌轴3a带动搅拌架3b的转动,搅拌架3b的转动带动了多个活动架体3c随之转动,从而带动活动架体3c上的第一搅拌叶片3c5环绕搅拌轴3a转动,同时由于活动架体3c与第二导向槽4b滑动配合,使得活动架体3c沿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和外凸段4b1进行运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时,由于活动架体3c与第一导向槽3b4也滑动配合,使得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远离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了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从而将搅拌桶2内部的液体向外推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外凸段4b1时,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靠近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使得搅拌桶2内靠近桶壁的液体向搅拌轴3a一侧推动,从而促进有机山茶油口服液混合,使得内部的溶液和外部的溶液可以进行充分的混合,结构简单实用,成本较低。
28.如图3-5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搅拌架3b包括有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的结构相同并且分别设置在搅拌轴3a的两端上,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设置有数量相同的延伸架3b3,每个延伸架3b3均沿着垂直于搅拌轴3a的轴线方向而向外侧延伸,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的延伸架3b3一一对应,并且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的延伸架3b3之间连接有第二搅拌叶片,每个延伸架3b3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导向槽3b4,该第一导向槽3b4的延伸方向与延伸架3b3的延伸方向一致。
2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活动架体3c如何安装于搅拌架3b上。为此,本技术通过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的设置,使得活动架体3c在搅拌架3b上更加的稳定,通过第一导向槽3b4的设置,使得活动架体3c在可沿第一导向槽3b4的方向进行滑动,从而方便带动活动架体3c上的第一搅拌叶片3c5进行运动,方便其对于溶液进行混合。
30.如图3-5和图8所示,进一步的:活动架体3c包括有两个纵向杆3c1和两个横向杆3c4,纵向杆3c1的一端与设置在上架体3b1上的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纵向杆3c1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下架体3b2上的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其中一个横向杆3c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3c1的上端连接,另一个横向杆3c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3c1的下端连接,两个横向杆3c4均为伸缩杆,第一搅拌叶片3c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杆3c4的中部连接。
31.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活动架体3c如何与搅拌架3b连接。为此,纵向杆3c1的两端均安装有滑块3c2,滑块3c2与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本技术通过将两个纵向杆3c1放置于相邻的两个延伸架3b3上,在通过两个横向杆3c4连接两个纵向杆3c1,由于横向杆3c4为伸缩杆,使得纵向杆3c1在延伸架3b3上滑动时,会挤压和拉出两个横向杆3c4,从而通过横向杆3c4方便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的移动,通过第一搅拌叶片3c5对于溶液的内外层进行交换和对流,促进溶液的混合。
32.如图4和图8所示,进一步的:
每个纵向杆3c1的顶部均安装有一个导轮3c3,该导轮3c3的与第二导向槽4b的槽壁配合。
33.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活动架体3c与盘体4第二导向槽4b如何配合。为此,本技术通过导轮3c3的设置,使导轮3c3可沿第二导向槽4b的槽壁进行滑动,使得活动架体3c的运动更加的顺畅,缓冲压力,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4.如图3、图4和图9所示,进一步的:第一搅拌叶片3c5包括有对流板3c6、内侧叶片3c7和外侧叶片3c8,内侧叶片3c7设置在对流板3c6上朝下搅拌轴3a的一侧,外侧叶片3c8设置在对流板3c6上朝向搅拌桶2的桶壁的一侧。
3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对于有机山茶油口服液进行搅动。为此,本技术的对流板3c6的设置,使得第一搅拌叶片3c5在移动的过程中,方便对于溶液进行推动和挤压,使得外层的溶液和内层的溶液可以相互流动,充分的混合,通过内侧叶片3c7和外侧叶片3c8的设置,使得第一搅拌叶片3c5在转动的过程中方便带动溶液进行旋转,使得溶液绕搅拌轴3a进行转动,促进溶液的混合。
36.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内侧叶片3c7和外侧叶片3c8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3c9,对流板3c6上设置有延搅拌桶2的桶壁径向延伸的第二通孔3c10。
37.基于上述实施例,对流板3c6、内侧叶片3c7和外侧叶片3c8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其沉浸在溶液中,使得其运转时的阻力较大,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减小对流板3c6、内侧叶片3c7和外侧叶片3c8运动过程中的阻力。为此,本技术的第一通孔3c9和第二通孔3c10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减小内侧叶片3c7、外侧叶片3c8和对流板3c6在溶液中的阻力,从而利于其在溶液中的移动,同时不影响其带动溶液的混合。
38.如图4、图5和图10所示,进一步的:第二搅拌叶片上设置有若干与搅拌桶2的桶壁接触的刷头3b6,所述刷头3b6沿着第二搅拌叶片的长度方向排列。
39.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混合的过程中有机山茶油口服液内含有残留的颗粒,在随着溶液旋转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较大的颗粒会附着于搅拌桶2的内壁上,较小的颗粒位于搅拌桶2的内部,使得混合不够充分,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将附着于搅拌桶2内壁的颗粒更好的搅动。为此,本技术的刷头3b6为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的刷头3b6具有下接触面,该下接触面倾斜于搅拌轴3a的轴线设置,从而可以更好地带动溶液流动,同时通过刷头3b6将搅拌桶2桶壁上的颗粒刮除,从而进一步促进溶液的混合。
40.如图2、图3、图6和图11所示,进一步的:搅拌桶2的设有用于驱动盘体4在搅拌桶2内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
41.基于上述实施例,盘体4的第二导向槽4b限定了搅拌组件3的运动方式,由于第二导向槽4b的设置,使得对于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的混合过程中效率较低,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的混合效率。为此,本技术升降驱动装置为升降气缸,该升降气缸安装在机架1上并且其输出端延伸至搅拌桶2内与盘体4的顶部固定连接,盘体4的边缘设置有第三导向槽4d,该第三导向槽4d沿着搅拌轴3a的轴向延伸,搅拌桶2的内壁设有与第三导向槽4d配合的凸条2a,凸条2a和第三导向槽4d的设置,使得盘体4在移动的
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当需要调节盘体4的位置时,通过启动气缸,通过气缸的输出轴带动盘体4移动,使得盘体4沿第三导向槽4d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盘体4和导轮3c3远离,使得活动架体3c在没有第二导向槽4b约束的情况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对于溶液进行混合,当需要对于溶液中的颗粒物进行充分混合时,再通过调整盘体4的位置与导轮3c3对准,使其可以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运动,使得内层和外层的溶液可以充分混合。
42.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盘体4内还包括有检测机构5,所述检测机构5包括有一个传感器5a和多个检测块5b,每个上架体3b1上的延伸架3b3的前端均安装有一个检测块5b,传感器5a安装在盘体4底部并且正对检测块5b的运动轨迹。
43.基于上述实施例,盘体4在升降的过程中,需要盘体4和导轮3c3的位置进行对准,才能方便导轮3c3位于盘体4的第二导向槽4b内,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方便将导轮3c3的位置和第二导向槽4b的位置进行对准。为此,本技术的盘体4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传感器5a的槽体,搅拌桶2的桶壁上设置与所述槽体对应的过线孔;检测块5b为磁铁,所述传感器5a为电磁传感器5a;所述检测块5b为磁铁,所述传感器5a为电磁传感器5a,在上架体3b1进行转动的同时会带动检测块5b一起转动,当需要盘体4下降与导轮3c3对准时,通过传感器5a与上架体3b1上任意一个检测块5b感应,使其停止,从而使得盘体4下降套设于导轮3c3上。
44.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1.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溶液混合设备包括机架(1)、搅拌桶(2)、搅拌组件(3)和旋转驱动电机(2d),搅拌组件(3)包括搅拌轴(3a)和搅拌架(3b),搅拌轴(3a)与旋转驱动电机(2d)传动连接,搅拌架(3b)设置在搅拌轴(3a)的周边,搅拌架(3b)上设置有若干个活动架体(3c),活动架体(3c)设有第一搅拌叶片(3c5);搅拌桶(2)内位于搅拌架(3b)的上方设置一个盘体(4),该盘体(4)上设置有供物料通过的漏液孔,搅拌架(3b)上设有沿搅拌桶(2)的径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3b4),活动架体(3c)与该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盘体(4)的底部设有第二导向槽(4b),活动架体(3c)的顶部与第二导向槽(4b)滑动配合,第二导向槽(4b)为环绕盘体(4)轴线设置的封闭槽体,第二导向槽(4b)由间隔设置的内凹段(4b2)和外凸段(4b1)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搅拌架(3b)包括有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的结构相同并且分别设置在搅拌轴(3a)的两端上,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设置有数量相同的延伸架(3b3),每个延伸架(3b3)均沿着垂直于搅拌轴(3a)的轴线方向而向外侧延伸,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的延伸架(3b3)一一对应,并且上架体(3b1)和下架体(3b2)上的延伸架(3b3)之间连接有第二搅拌叶片,每个延伸架(3b3)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导向槽(3b4),该第一导向槽(3b4)的延伸方向与延伸架(3b3)的延伸方向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活动架体(3c)包括有两个纵向杆(3c1)和两个横向杆(3c4),纵向杆(3c1)的一端与设置在上架体(3b1)上的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纵向杆(3c1)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下架体(3b2)上的第一导向槽(3b4)滑动配合,其中一个横向杆(3c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3c1)的上端连接,另一个横向杆(3c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3c1)的下端连接,两个横向杆(3c4)均为伸缩杆,第一搅拌叶片(3c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向杆(3c4)的中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纵向杆(3c1)的顶部均安装有一个导轮(3c3),该导轮(3c3)的与第二导向槽(4b)的槽壁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搅拌叶片(3c5)包括有对流板(3c6)、内侧叶片(3c7)和外侧叶片(3c8),内侧叶片(3c7)设置在对流板(3c6)上朝下搅拌轴(3a)的一侧,外侧叶片(3c8)设置在对流板(3c6)上朝向搅拌桶(2)的桶壁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内侧叶片(3c7)和外侧叶片(3c8)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3c9),对流板(3c6)上设置有延搅拌桶(2)的桶壁径向延伸的第二通孔(3c10)。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搅拌叶片上设置有若干与搅拌桶(2)的桶壁接触的刷头(3b6),所述刷头(3b6)沿着第二搅拌叶片的长度方向排列。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搅拌桶(2)的设有用于驱动盘体(4)在搅拌桶(2)内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盘体(4)内还包括有检测机构(5),所述检测机构(5)包括有一个传感器(5a)和多个检测块
(5b),每个上架体(3b1)上的延伸架(3b3)的前端均安装有一个检测块(5b),传感器(5a)安装在盘体(4)底部并且正对检测块(5b)的运动轨迹。10.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至9任一项所述的溶液混合设备执行以下步骤:s1、首先对搅拌桶(2)内装入有机山茶油口服液,有机山茶口服液通过漏液孔流入搅拌桶(2)的内部;s2、通过启动旋转驱动电机(2d)带动搅拌轴(3a),再通过搅拌轴(3a)带动搅拌架(3b)的转动,搅拌架(3b)的转动带动了多个活动架体(3c)随之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环绕搅拌轴(3a)转动;s3、活动架体(3c)转动的同时沿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和外凸段(4b1)进行运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内凹段(4b2)时,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远离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从而将搅拌桶(2)内部的液体向外推动,活动架体(3c)移动至第二导向槽(4b)的外凸段(4b1)时,活动架体(3c)沿第一导向槽(3b4)向靠近搅拌轴(3a)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3c5)随活动架体(3c)移动,从而将搅拌桶(2)外部的液体向内推动;s4、最后将搅拌桶(2)内的混合好的山茶油口服液取出。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生产用溶液混合工艺及其设备,包括机架、搅拌桶、搅拌组件和旋转驱动电机,通过旋转驱动电机带动搅拌轴,搅拌轴带动搅拌架,从而带动了多个活动架体随之转动,使活动架体上的第一搅拌叶片环绕搅拌轴转动,使活动架体沿第二导向槽的内凹段和外凸段进行运动,移动至内凹段时,使活动架体沿第一导向槽向远离搅拌轴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移动,将溶液内层向外推动;当移动至外凸段时,活动架体沿第一导向槽向靠近搅拌轴的一端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搅拌叶片移动,将搅拌桶内外层的溶液向内层挤压,促进有机山茶油口服液的外层和内层进行充分的混合,结构简单实用,成本较低。成本较低。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林安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化县祥山大果油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2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