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及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4-07-26  51



1.本发明涉及海岸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灾害愈发严重,成为影响海岸带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海岸灾害的类型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近海污染、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是全球海岸带普遍存在的灾害性现象。海岸侵蚀是指在海岸带区域发生的,对于粉砂淤泥海岸来讲是泥沙输出量大于沉积的输入量,对于基岩海岸来说是海岸带礁石的磨损冲蚀,对于生物海岸是生物作为防侵蚀的缓冲物遭到破坏,结果最终导致了原有的岸线被破坏。
3.海岸侵蚀会打破海岸带原有的生态平衡,海岸景观遭到了破坏,甚至会威胁滨海建筑物等设施。引起海岸侵蚀的原因既有自然又有人为影响。自然原因主要由于河流改道、海平面上升;人为原因主要是筑坝阻河拦沙、人为采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等。在自然环境中,海岸由于海水冲击会伴随一定程度的泥沙损失,也会伴随潮汐带来泥沙的补充,是动态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如防波堤、丁坝等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以及围海造地、采沙等活动干扰了自然界的泥沙循环,使得损失的部分得不到相应的补充。目前海岸带的侵蚀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灾害,而我国是其中的重灾区,因此需要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减缓海岸的侵蚀。
4.目前,国内外海岸带防护的措施主要有构建护岸建筑物、海滩养护、生态护岸等。未来海岸带的防护工程将更加偏向于混合基础设施与景观的弹性互动。在整合人工基础设施与自然栖息地的过程中,混合基础设施被赋予了生命,通过自身的变化不断适应外部环境,从而达到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但目前国内外关于海岸防护的相关技术仍就相对匮乏。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及方法。本发明用于修复滨海及河口受侵蚀的海岸,起到良好的固滩和滨海生物多样性增加的作用,同时提升了美感。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及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多块潮汐池块体交错连接构成的柔性自适应地形的蜂窝状结构,所述潮汐池块体整体呈六边形设置,潮汐池块体内部设置为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多块潮汐池块体之间通过连接绳相连接,所述蜂窝状结构沿海岸线平行布置于潮间带上;单个所述潮汐池块体的底部设置穿孔结构,穿孔结构包括横向通孔和纵向通孔,横向通孔和纵向通孔能够供连接绳穿过。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绳穿过横向排布的多块潮汐池块体的横向通孔将多块潮汐池块体进行连接;所述潮汐池块体底部的纵向通孔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绳环形穿过纵向排
布的多块潮汐池块体的纵向通孔将多块潮汐池块体进行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绳采用棕绳。
10.进一步的:所述横向通孔和纵向通孔的高程与潮汐池块体内部的集水池底部相距20-30mm。
11.进一步的:所述潮汐池块体内部每一级台阶面均呈六边形设置,且由高至低面积逐渐减小,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形成逐级环形栖息面,每一级台阶高度能够供滨海生物攀爬越过。
12.进一步的:所述潮汐池块体材质为c30级生态混凝土材质,且表面凿毛处理。
13.进一步的:所述潮汐池块体的底面呈内凹的形式设置,所述横向通孔和纵向通孔设置在潮汐池块体底面内凹的侧壁上,所述内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槽口,槽口能够将潮汐池块体底部的内凹空间和外部环境进行贯通。
14.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任一所述的蜂窝状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15.s1、先将碎石铺设于海岸侵蚀修复位点,并进行整平,形成碎石垫层;
16.s2、再将复合机织土工布铺设于碎石层,并进行整平;
17.s3:将连接绳纵横贯穿潮汐池块体,n块潮汐池块体为一列,同时以交错的方式平行构建具有一定体积的蜂窝状结构,m块潮汐池块体为一组蜂窝状结构,n为大于2的自然数,m为n的倍数;
18.s4:将蜂窝状结构用吊机吊运至修复位点,压覆在复合机织土工布上,设置多组蜂窝状结构,并沿着海岸线方向平行布置。
19.进一步的:所述碎石粒径为20-30mm级;所述复合机织土工布材质为400g/m2复合机织土工布。
2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21.本发明在海岸侵蚀修复位点上依次铺设碎石垫层和土工布,再将蜂窝状结构压覆在土工布上面,使得整个修复结构稳定,能够起到良好的减缓波浪冲击的作用,进而减少海岸水土流失。多块潮汐池块体通过连接绳形成整体的蜂窝状结构,在通过起吊设备整块运输至修复点位,方便工作。潮汐池块体内部设置为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在涨潮时海水涌入池中,退潮时池中留存的海水可为滨海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多层台阶满足不同冰海生物生长环境的需求,促进了滨海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稳固生态系统。并且,本发明蜂窝状构型同时还可提升海岸线美感。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潮汐池块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25.图4是图3a-a的剖视图;
26.图5是潮汐池块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潮汐池块体;2-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3-连接绳;4-横向通孔;5-纵向通孔;6-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30.如图1至5所示,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及方法,由多块潮汐池块体1交错连接构成的柔性自适应地形的蜂窝状结构,所述潮汐池块体1整体呈六边形设置,潮汐池块体1的长度为350mm、宽度为200mm、高度为100mm,潮汐池块体1内部设置为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2,每级高度约为20mm,多块潮汐池块体1之间通过连接绳3相连接,所述蜂窝状结构沿海岸线平行布置于潮间带上。将多块潮汐池块体1交错连接构成蜂窝状结构不仅能够便于运输和放置,还能够适应潮间带的地形,防止其被冲走。
31.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32.所述潮汐池块体1的底部设置穿孔结构,穿孔结构包括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能够供连接绳3穿过。
33.所述连接绳3穿过横向排布的多块潮汐池块体1的横向通孔4将多块潮汐池块体1进行连接;所述潮汐池块体1底部的纵向通孔5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绳3环形穿过纵向排布的多块潮汐池块体1的纵向通孔5将多块潮汐池块体1进行连接。
34.所述连接绳3采用棕绳。棕绳具有抗拉力强、耐腐蚀和摩擦的特点,为后续拼接、吊装潮汐池块体1使用。
35.所述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的高程与潮汐池块体1内部的集水池底部相距20-30mm。
36.所述潮汐池块体1内部每一级台阶面均呈六边形设置,且由高至低面积逐渐减小,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2形成逐级环形栖息面,每一级台阶高度能够供滨海生物攀爬越过。
37.所述潮汐池块体1材质为c30级生态混凝土材质,且表面凿毛处理,对海洋生态环境无污染。
38.所述潮汐池块体1的底面呈内凹的形式设置,所述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设置在潮汐池块体1底面内凹的侧壁上,所述内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槽口6,槽口6能够将潮汐池块体1底部的内凹空间和外部环境进行贯通。所述潮汐池块体1的六边形设置、底面的内凹形式以及槽口6形成配合,保证潮汐池块体1在潮间带上的稳定,潮汐池块体1底面内凹的侧壁能够稳定的插入泥沙中,更好的适应高低不平的流沙地形,便于固定在沿岸的泥沙上。
39.本发明的布置方式为:
40.s1:先将碎石铺设于海岸侵蚀修复位点,并进行整平,形成碎石垫层;
41.s2:再将复合机织土工布铺设于碎石层,并进行整平;
42.s3:将棕绳纵横贯穿潮汐池块体1,将连接绳纵横贯穿潮汐池块体,n块潮汐池块体为一列,同时以交错的方式平行构建具有一定体积的蜂窝状结构,m块潮汐池块体为一组蜂
窝状结构,n为大于2的自然数,m为n的倍数;在本实施例中,4块潮汐池块体1为一列,36块潮汐池块体1为一组蜂窝状结构;
43.s4:将蜂窝状结构用吊机吊运至修复位点,压覆在复合机织土工布上,设置多组蜂窝状结构,并沿着海岸线方向平行布置。
44.所述碎石粒径为20-30mm级。所述复合机织土工布材质为400g/m2复合机织土工布。
45.依据本发明的描述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制造或使用本发明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及方法,并且能够产生本发明所记载的积极效果。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多块潮汐池块体(1)交错连接构成的柔性自适应地形的蜂窝状结构,所述潮汐池块体(1)整体呈六边形设置,潮汐池块体(1)内部设置为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2),多块潮汐池块体(1)之间通过连接绳(3)相连接,所述蜂窝状结构沿海岸线平行布置于潮间带上;单个所述潮汐池块体(1)的底部设置穿孔结构,穿孔结构包括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能够供连接绳(3)穿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绳(3)穿过横向排布的多块潮汐池块体(1)的横向通孔(4)将多块潮汐池块体(1)进行连接;所述潮汐池块体(1)底部的纵向通孔(5)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绳(3)环形穿过纵向排布的多块潮汐池块体(1)的纵向通孔(5)将多块潮汐池块体(1)进行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绳(3)采用棕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的高程与潮汐池块体(1)内部的集水池底部相距20-3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潮汐池块体(1)内部每一级台阶面均呈六边形设置,且由高至低面积逐渐减小,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2)形成逐级环形栖息面,每一级台阶高度能够供滨海生物攀爬越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潮汐池块体(1)材质为c30级生态混凝土材质,且表面凿毛处理。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潮汐池块体(1)的底面呈内凹的形式设置,所述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设置在潮汐池块体(1)底面内凹的侧壁上,所述内凹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槽口(6),槽口(6)能够将潮汐池块体(1)底部的内凹空间和外部环境进行贯通。8.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蜂窝状结构,包括如下步骤:s1、先将碎石铺设于海岸侵蚀修复位点,并进行整平,形成碎石垫层;s2、再将复合机织土工布铺设于碎石层,并进行整平;s3:将连接绳纵横贯穿潮汐池块体,n块潮汐池块体为一列,同时以交错的方式平行构建具有一定体积的蜂窝状结构,m块潮汐池块体为一组蜂窝状结构,n为大于2的自然数,m为n的倍数;s4:将蜂窝状结构用吊机吊运至修复位点,压覆在复合机织土工布上,设置多组蜂窝状结构,并沿着海岸线方向平布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粒径为20-30mm级;所述复合机织土工布材质为400g/m2复合机织土工布。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防控滨海海岸水土流失蜂窝结构及方法,由多块潮汐池块体(1)交错连接构成的柔性自适应地形的蜂窝状结构,所述潮汐池块体(1)整体呈六边形设置,潮汐池块体(1)内部设置为多级台阶低洼式集水池(2),多块潮汐池块体(1)之间通过连接绳(3)相连接,所述蜂窝状结构沿海岸线平行布置于潮间带上;单个所述潮汐池块体(1)的底部设置穿孔结构,穿孔结构包括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横向通孔(4)和纵向通孔(5)能够供连接绳(3)穿过。本发明用于修复滨海及河口受侵蚀的海岸,起到良好的固滩和滨海生物多样性增加的作用,同时提升了美感。了美感。了美感。


技术研发人员:顾晨 陈晓军 陆知耐 黄伟斌 叶成华 俞演名 卞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7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89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