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

专利2024-07-18  44



1.本发明涉及煤矿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2.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煤系共伴生资源种类多且储量丰富,因此煤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逐渐被推广应用。当多矿种协调开采选用井工开采方法时,矿产采出之后形成的采空区会导致上覆岩层垮落下沉,其中岩层连续性弯曲并向下沉降的区域可以被称为弯曲下沉带。弯曲下沉带的形状大小及其沉降量主要受采空区形状尺寸控制,弯曲下沉带的形状与采空区形状类似,采空区面积越大弯曲下沉范围就越广,采空区高度越大弯曲下沉现象也就越明显。
3.在煤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井工开采中,各矿种的开采扰动范围往往会交汇重叠,导致出现不同于以往各矿种分别单独开采的岩层活动形式。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各矿种开采形成的弯曲下沉带的重合会形成复杂多样的岩层移动情况,使得覆岩出现不规则下沉,进一步增大地表沉降量,加剧地表地貌的破坏,此外还会导致地应力分布复杂化,加大地压管理难度。因此实现对多矿种协调开采中的弯曲下沉进行诱导调控,使得岩层沉降达到叠加平衡,对于减少环境破坏及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通过前期地质勘探,分析调控前覆岩移动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案,从空间上调整煤与共伴生矿产开采工作面布置方式,在时间上调整煤与共伴生矿产回采顺序及合理安排煤与共伴生矿产回采时间,形成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岩层弯曲下沉带反对称沉降叠加调控区,后续对实际调控效果进行跟踪监测与及时反馈,对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案进行相应优化,建立“协调开采-变形诱导-沉降平衡”的岩层变形动平衡协调控制方法。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本发明提供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开展地质勘探:在协调开采区域通过勘探钻孔手段搜集矿区水文地质信息;
8.s2、确定岩层移动情况:基于上述地质条件数据,通过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手段分析协调开采过程中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情况;
9.s3、调整工作面开采高度: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埋深,以及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开采中的地表下沉系数,对两者工作面的开采高度进行调整;
10.s4、调整工作面相对位置: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关系,以及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开采的岩层移动边界及下沉量,对两者工作面的相对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利用弯曲
下沉带的反对称性调控岩层沉降达到协调平衡;
11.s5、调整工作面推进方向: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关系,以及两者开采形成的弯曲下沉带形状,调整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工作面推进方向,利用弯曲下沉带的反对称性调控岩层沉降达到协调平衡;
12.s6、调整开采顺序及时间: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关系,以及两者开采形成的弯曲下沉带范围,在上述优化工作面布置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采空区上覆岩层弯曲下沉的滞后性,对两者的开采顺序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合理安排两者的开采时间;
13.s7、监测实际调控效果:对采场上覆岩层移动情况进行监测,并将实际调控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用于调控方案的优化。
14.优选地,步骤s1中,利用钻孔收集水文地质信息,钻孔密度视地质复杂程度确定,钻进深度不小于主采煤层与共生矿产埋深,水文地质信息包括探测地层的层位、岩性、结构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孔隙水压力、地应力。
15.优选地,步骤s2中,由于煤与共生铝土矿都是固体矿产,所以相似模拟实验选取操作较为简易、结果相对直观的平面相似模拟,其中地表下沉系数是采动影响区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的重要参数,其大小与采矿方法、顶板管理方法、总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和上覆岩层岩性相关。
16.优选地,步骤s4中,由于煤层与铝土矿层间距一定,煤矿与铝土矿工作面的相对位置由垂直于两者推进方向的水平投影距离确定。
17.优选地,在步骤s5中,当煤矿与铝土矿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时,两者在开采过程中会由于工作面相距太近而持续产生相互影响,而且会加剧岩层的下沉,所以将两者的推进方向调整为相向。
18.优选地,在步骤s6中,开采顺序的调整需要考虑煤与共伴生矿产开采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避免某种矿产先行开采对后续另一种矿产的开采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资源的浪费。
19.优选地,在步骤s7中,监测内容包括弯曲下沉带发育范围,弯曲下沉带形状以及采空区覆岩下沉量等。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针对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中开采扰动叠加造成的岩层沉降加剧,地压管理困难等问题,综合考虑煤矿与共伴生矿产的时空关系,建立了“协调开采-变形诱导-沉降平衡”的岩层变形动平衡协调控制方法。通过本技术发明的实施可以保障煤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其优点主要有:
21.1、减轻了对地表地貌的破坏。通过合理优化工作面布置形式以及合理安排矿产开采顺序与时间,利用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开采弯曲下沉带的反对称性来调控岩层沉降达到协调平衡,减小地表下沉量的同时,使得弯曲下沉带形状较为规整,减轻了地表下沉对地表地貌的破坏程度。
22.2、降低了矿井地压管理难度。通过诱导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变形下沉,使得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的岩层沉降总体上达到协调一致,降低了地应力分布的复杂程度,避免出现较多的应力集中区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保煤柱或矿柱的稳定性,减小了井巷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矿单独开采岩层沉降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与共伴生矿产叠置开采岩层沉降叠加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与共伴生矿产错位开采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与共伴生矿产同向开采岩层沉降叠加示意图;
2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与共伴生矿产相向开采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示意图;
29.附图标记列表:
30.10、煤层;
31.20、铝土矿层;
32.30、煤矿工作面;
33.a31、煤矿工作面;
34.b32、煤矿工作面;
35.c 33、煤矿工作面;
36.d 34、煤矿工作面;
37.40、铝土矿工作面;
38.a41、铝土矿工作面;
39.b42、铝土矿工作面;
40.c43、铝土矿工作面;
41.d44、铝土矿工作面;
42.50、煤矿岩层移动角;
43.60、铝土矿岩层移动角;
44.70、煤矿岩层移动边界;
45.80、铝土矿岩层移动边界;
46.90、煤矿弯曲下沉带;
47.91、煤矿单独开采弯曲下沉带;
48.92、错位开采煤矿弯曲下沉带;
49.93、同向开采煤矿弯曲下沉带;
50.94、相向开采煤矿弯曲下沉带;
51.100、铝土矿弯曲下沉带;
52.101、铝土矿单独开采弯曲下沉带;
53.102、错位开采铝土矿弯曲下沉带;
54.103、同向开采铝土矿弯曲下沉带;
55.104、相向开采铝土矿弯曲下沉带;
56.110、叠加弯曲下沉带;
57.111、叠置开采叠加弯曲下沉带;
58.112、错位开采叠加弯曲下沉带;
59.113、同向开采叠加弯曲下沉带;
60.114、相向开采叠加弯曲下沉带;
61.120、煤层与铝土矿层间距;
62.130、煤矿工作面与铝土矿工作面水平投影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4.实施例1:以山西吕梁煤铝共生区域为例详细说明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实施过程。该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煤和铝等资源,整体上呈现出上煤下铝的赋存形态。煤矿主采煤层10赋存于太原组下段,平均埋深约280m,下距铝土矿层20约55m。煤层10厚度9.84~13.42m,平均12.35m,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全区内铝土矿埋深在0~351m之间,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一段中下部,奥陶系中统峰峰组顶部侵蚀面之上,赋存标高为836~ 1140m。矿体空间形态呈层状、似层状,平均厚度2.8m,分布较连续。铝土和煤炭在赋存形态上类似,一般都是层状沉积矿物。在煤矿和铝土矿协调井工开采中,两者开采扰动叠加下的地应力分布形式会更加复杂,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沉降形态也不同于单独开采情况,对地表地貌的破坏会更为严重。所以需要在煤铝协调开采过程中诱导岩层的变形来实现反对称沉降,达到协调开采岩层沉降的叠加平衡。
65.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66.s1:地质勘探:在煤铝协调开采区域从地表或井下打钻至煤层10顶底板岩层、铝土矿层20顶底板岩层以获得地质信息;具体包括探测地层的层位、岩性、结构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孔隙水压力、地应力等。根据打钻获得的岩心测试各地层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所述地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密度、颜色、孔隙度、渗透性、裂纹密度、裂纹连通性、吸水膨胀特性、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内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等。探测钻孔的密度依据地层构造的复杂程度确定,并对断层、陷落柱、溶洞等易导水的地质构造重点探测,所有钻孔退钻过程中进行全钻孔灌浆封堵。
67.s2:确定岩层移动情况:根据步骤s1中所获得的地质信息,按地质采矿条件估算地表的各种移动和变形值。通过平面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手段分析煤矿工作面30与铝土矿工作面40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移动情况,包括煤矿岩层移动角50、煤矿岩层移动角60以及地表下沉系数等。当煤矿单独开采时,通过煤矿岩层移动角50可以确定煤矿岩层移动边界70,进而结合煤矿工作面a31的大小大致判断煤矿开采形成地表沉降的范围,同时获得煤矿单独开采弯曲下沉带91的轮廓,如图1所示,而地表下沉系数则可以用来预测地表下沉量的大小,对于铝土矿同样如此。
68.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岩层移动角和地表下沉系数的估计会有一定偏差,通过现场
实测以及模拟实验计算得来的也不例外,但误差在可修正范围内,后续调控过程中通过监测反馈岩层移动情况可以及时对参数做出修正。
69.s3:调整工作面开采高度:当达到充分采动时,地表沉降量受主要受矿产埋深、总开采厚度以及地表下沉系数控制,在矿产埋深和地表下沉系数一定时,只能通过调整开采高度来控制地表下沉量,当然也可以通过充填开采来降低地表沉降,但这也相当于变相地减小开采高度。
70.通过图2可以看出,当煤矿工作面a31与铝土矿工作面a41上下重叠时,总开采厚度增大,地表下沉量也会相应的叠加增大,此时弯曲下沉带的形状也会有所改变,形成叠加弯曲下沉带110。明显的,叠置开采叠加弯曲下沉带111 的下凹程度大于煤矿单独开采弯曲下沉带91与铝土矿单独开采弯曲下沉带 101。
71.所以为了减少岩层沉降,减少地面沉降区域崎岖不平现象的出现,可以根据步骤s1获得的煤层10与铝土矿层20的埋深大小,以及步骤s2获得的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开采的地表下沉系数,对煤矿工作面b32与铝土矿工作面b42的开采高度进行调整,尽量控制两者的地表沉降量基本一致,再结合后续步骤实现对岩层沉降的叠加平衡调控。
72.s4:调整工作面相对位置:根据步骤s1中搜集到的钻孔地质信息,确定煤层10与铝土矿层20的赋存空间位置。在经过步骤s3确定煤矿工作面b32与铝土矿工作面b42各自的开采高度,使得煤矿开采与铝土矿开采地表沉降一致平衡之后,对两者工作面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在垂直于工作面推进方向形成错位开采布局,诱导岩层的反对称沉降。
73.首先根据煤层10与铝土矿层20的赋存层位关系确定煤层与铝土矿层间距120,结合步骤s2中获取的岩层移动边界,确定煤矿工作面与铝土矿工作面水平投影距离130,使得煤矿与铝土矿开采岩层沉降达到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如图3所示,经过调整煤矿工作面b32与铝土矿工作面b42开采高度之后,错位开采煤矿弯曲下沉带92与错位开采铝土矿弯曲下沉带102下凹程度基本一致,再对工作面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利用沉降带边缘的反对称性,使得错位开采叠加弯曲下沉带112形状平缓规整,同时与叠置开采下沉弯曲带111相比,其下凹程度也会明显降低。
74.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使得煤与铝土矿协调开采的岩层沉降达到协调一致,减小弯曲下沉带形状的复杂程度,降低地压管理难度,减少地面台阶下沉现象的出现,减轻对地表地貌的破坏。
75.s5:调整工作面推进方向:由于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一般远大于岩层的弯曲下沉速度,所以岩层的弯曲下沉具有滞后性,工作面的推进方向会影响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弯曲下沉形状。具体体现为,采空区老旧区域上覆岩层的下沉程度要大于采空区新生区域,如图4所示,煤矿采空区与铝土矿采空区上部弯曲下沉带下凹程度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有所减小。
76.当煤矿与铝土矿同向开采时,煤矿工作面c33与铝土矿工作面c43上部的岩层下沉形状相较单独开采更为复杂,且下沉量也会有一定增加,如图4所示,同向开采煤矿弯曲下沉带93与同向开采铝土矿弯曲下沉带103叠加形成的同向开采叠加弯曲下沉带113形状极不规则,下凹程度明显加大,这不可避免的会加大地压管理难度,加剧对地表地貌的破坏。
77.通过调整煤矿与铝土矿的开采方向为相向,即煤矿工作面d34与铝土矿工作面d44同时朝相反方向推进,同时调整工作面开采高度来控制煤矿与铝土矿开采下沉量一致,从而使得两者上覆岩层沉降重叠区域形态呈现出反对称性,如图5所示,此时相向开采叠加弯
曲下沉带114与同向开采下沉弯曲带113相比,其下凹程度会明显降低,整体形态也会更为规整,有利于降低矿井地压管理难度,减轻对地表地貌的破坏。
78.s6:调整开采顺序及时间:在上述步骤优化工作面布置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煤矿与铝土矿开采形成的弯曲下沉带范围,利用采空区上覆岩层弯曲下沉的滞后性,对两者的开采顺序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合理安排两者的开采时间。
79.需要指出的是,开采顺序的调整需要考虑煤矿与铝土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避免其中一种矿产的先行开采活动对后续另一矿产的开采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资源可采性,导致资源的浪费。由步骤s1可知煤层10位于铝土矿层20上方,下部铝土矿先行开采造成的覆岩移动可能会使得上部煤层 10错动,影响后续长壁采煤工作面的连续推进。相应的,上部煤层10先行开采时,煤矿采空区内聚积的水与瓦斯也可能会沿导通裂隙渗入下部铝土矿采空区,影响铝土矿的生产安全。
80.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当安排煤矿进行先行开采时,需要待煤矿采空区覆岩压实、采空区内部疏放水排出以及瓦斯浓度降低至安全标准之后,再安排下方铝土矿按照上述步骤s2进行错位开采,保证岩层沉降平衡。当安排铝土矿进行先行开采时,为避免一段时间后煤层完整性受铝土矿采空区覆岩移动影响而破坏,煤矿的开采可以利用岩层沉降的滞后性,紧跟其后同时进行错位开采或者相向开采来实现岩层的沉降平衡。通过上述方法调整煤矿与铝土矿的开采顺序及时间,便可降低两者在协调开采中的相互影,同时实现对岩层沉降的叠加平衡调控。
81.s7:监测实际调控效果:对采场上覆岩层移动情况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弯曲下沉带发育范围,弯曲下沉带形状以及覆岩下沉量等,并将实际调控效果进行及时反馈。根据反馈的岩层移动情况对调控方案进行优化,针对性地重新调整煤与共伴生矿产开采工作面的布置,并对两者的开采时间安排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使其满足调控需求。
82.当监测到煤矿与铝土矿开采沉降量大小不一致时,就无法有效实现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此时就需要根据沉降量的差值大小,基于煤层10和铝土矿层20的埋深以及地表下沉系数,调整煤矿工作面30或者铝土矿工作面40 的开采高度,使得两者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沉降量达到一致,作为实现沉降平衡的前提。
83.当监测到煤矿与铝土矿协调开采的叠加弯曲下沉带110中间出现下凹,说明煤矿工作面与铝土矿工作面水平投影距离130过小,反之则说明过大,此时就需要重新对工作面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确定合适的煤矿工作面与铝土矿工作面水平投影距离130,使得叠加弯曲下沉带110整体形状平缓规整,从而达到岩层沉降的叠加平衡目的。
84.有益效果:
85.本发明针对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中开采扰动叠加造成的岩层沉降加剧,地压管理困难等问题,综合考虑煤矿与共伴生矿产的时空关系,建立了“协调开采-变形诱导-沉降平衡”的岩层变形动平衡协调控制方法。通过本技术发明的实施可以保障煤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本方法的优点主要有:
86.1、减轻了对地表地貌的破坏。通过合理优化工作面布置形式以及合理安排矿产开采顺序与时间,利用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开采弯曲下沉带的反对称性来调控岩层沉降达到协调平衡,减小地表下沉量的同时,使得弯曲下沉带形状较为规整,减轻了地表下沉对地表地貌的破坏程度。
87.2、降低了矿井地压管理难度。通过诱导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变形下沉,使得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的岩层沉降总体上达到协调一致,降低了地应力分布的复杂程度,避免出现较多的应力集中区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保煤柱或矿柱的稳定性,减小了井巷维护成本。
88.创新点:
89.提出了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针对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中开采扰动叠加造成的岩层沉降加剧,地压管理困难等问题,从空间上的工作面开采高度、工作面相对位置以及工作面推进方向三个维度入手,优化工作面布置形式,对岩层的变形沉降进行诱导,同时在时间上对煤与共伴生矿产回采顺序及回采时间进行调整,从而形成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岩层弯曲下沉带反对称沉降叠加调控区,并在后续通过对实际调控效果进行跟踪监测与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对调控方案进行相应优化,使得协调开采的岩层沉降叠加达到动态平衡。
90.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91.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所提出的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发明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开展地质勘探:在协调开采区域通过勘探钻孔手段搜集矿区水文地质信息;s2、确定岩层移动情况:基于上述地质条件数据,分析协调开采过程中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情况;s3、调整工作面开采高度: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埋深,以及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开采中的地表下沉系数,对两者工作面的开采高度进行调整;s4、调整工作面相对位置: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关系,以及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开采的岩层移动边界及下沉量,对两者工作面的相对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利用弯曲下沉带的反对称性调控岩层沉降达到协调平衡;s5、调整工作面推进方向: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关系,以及两者开采形成的弯曲下沉带形状,调整煤矿与共伴生矿产工作面推进方向,利用弯曲下沉带的反对称性调控岩层沉降达到协调平衡;s6、调整开采顺序及时间:根据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关系,以及两者开采形成的弯曲下沉带范围,在上述优化工作面布置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采空区上覆岩层弯曲下沉的滞后性,对两者的开采顺序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合理安排两者的开采时间;s7、监测实际调控效果:对采场上覆岩层移动情况进行监测,并将实际调控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用于调控方案的优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利用钻孔收集水文地质信息,钻孔密度视地质复杂程度确定,钻进深度不小于主采煤层与共生矿产埋深,水文地质信息包括探测地层的层位、岩性、结构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孔隙水压力、地应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通过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的手段分析协调开采过程中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情况。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由于煤与共生铝土矿都是固体矿产,所以相似模拟实验选取操作较为简易、结果相对直观的平面相似模拟,其中地表下沉系数是采动影响区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的重要参数,其大小与采矿方法、顶板管理方法、总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和上覆岩层岩性相关。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由于煤层与铝土矿层间距一定,煤矿与铝土矿工作面的相对位置由垂直于两者推进方向的水平投影距离确定。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当煤矿与铝土矿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时,两者在开采过程中会由于工作面相距太近而持续产生相互影响,而且会加剧岩层的下沉,所以将两者的推进方向调整为相向。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中,开采顺序的调整需要考虑煤与共伴生矿产开采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避免某种矿产先行开采对后续另一种矿产的开采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资源的浪费。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步骤s7中,监测内容包括弯曲下沉带发育范围,弯曲下沉带形状以及采空区覆岩下沉量等。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调开采诱导岩层反对称沉降叠加平衡调控方法,包括开展地质勘探、确定岩层移动情况、调整工作面开采高度、调整工作面相对位置、调整工作面推进方向、调整开采顺序及时间、监测实际调控效果;本发明针对煤与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中开采扰动叠加造成的岩层沉降加剧,地压管理困难等问题,综合考虑煤矿与共伴生矿产的时空关系,建立了“协调开采-变形诱导-沉降平衡”的岩层变形动平衡协调控制方法。通过本技术发明的实施可以保障煤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


技术研发人员:黄炳香 赵兴龙 韩晓克 孟庆彬 吴占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矿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7.18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88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