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热轧带钢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0002]“以热代冷”钢种是目前热连轧技术发展的主要成果也是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手段,钢铁企业及下游用户从碳排放、成本等综合考虑均需要大量“以热代冷”钢种,特别在汽车行业,薄规格高强钢是目前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手段,在保证汽车强度的同时能大幅度减轻汽车重量,是节约成本的主要手段,因此市场对于薄规格高强钢需求逐年增加。
[0003]
但薄规格高强钢由于强度高、轧制压力大,在生产过程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热轧带钢尾部温度降低轧制力迅速上升、张力对板型的牵制作用消失都导致带钢尾部板型极难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频发发生甩尾、轧烂等异常,恶化尾部质量,严重时需要换辊处理,影响轧线效率。
[0004]
针对薄规格尾部质量控制目前主要是从轧制力进行控制,如一种提高热轧带钢头部或尾部板形质量的方法(申请号:201110296426.2),通过对热轧带钢头尾弯辊力切换进行优化,实现控制板型,避免轧烂等异常情况发生,实现对带钢头尾质量的控制;专利一种改善热轧带钢尾部中间浪的方法(申请号:202110261920.9),通过对轧机弯辊力进行优化,减少由于中浪导致中部轧破;一种提高热轧带钢尾部质量的方法(申请号:cn201811572757.2),通过对润滑轧制关闭时序进行控制,减少带钢尾部轧制力波动,避免尾部中浪加剧导致的质量问题。
[0005]
但上述措施所控制均为在均匀变形条件下尾部质量的控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尾部由于温度、轧制压力等导致延伸不一致产生不均匀变形,严重时会导致单侧甩尾、轧烂,需要换辊处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0006]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0008]
校准粗轧机和精轧机的参数:调整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的距离,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
[0009]
基于校准后的轧机参数,在轧制薄规格高强钢尾部时,在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的基础上增加短行程值,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和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
[0010]
进一步地,通过调整粗轧机辊缝,调整所述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的距离。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的距离,优选为,粗轧机中间坯
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距离≤60mm。
[0012]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包括:
[0013]
精轧机f2、f3、f4、f5、f6和f7中每个精轧机入口侧导板短行程针对头部、中部、尾部单独设定。
[0014]
进一步地,同一台精轧机的入口侧导板头中尾短行程设定为同一值。
[0015]
进一步地,所述在轧制薄规格高强钢尾部时,在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的基础上增加短行程值20-40mm。
[0016]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优选的,设定f5、f6和f7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
[0017]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f5、f6和f7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包括:
[0018]
轧制薄规格高强钢时,当带钢尾部离开f4时,f5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5时,f5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30mm;
[0019]
当带钢尾部离开f5时,f6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6时f6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30mm;
[0020]
当带钢尾部离开f6时,f7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7时f7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40mm。
[0021]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优选为,设定f6、f7精轧机辊缝的参数。
[0022]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f6、f7精轧机辊缝的参数,包括,
[0023]
当带钢尾部离开f4时,f6-f7辊缝开始缓慢线性上抬,f6累计抬升≤0.5mm,f7累计抬升≤0.8mm。
[0024]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25]
薄规格高强钢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轧制负荷重、轧制速度快的特点,在轧制带钢尾部时由于温度降低导致轧制负荷进一步增加,加剧了生产过程的不稳定性,导致带钢频发发生轧烂现象,影响带钢表面质量的同时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制约产线效率的提升。本发明针对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轧烂特点,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提供一种高效、稳定的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控制方法。薄规格高强钢在精轧轧烂的主要原因为带钢尾部温度低、变相抗力大,板形调整精度高、难度大,当调整不及时或调整精度不足时带钢跑偏加剧在侧导板处折叠形成局部叠轧,在叠轧的作用下两侧轧制压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引起不均匀变形,导致局部轧烂。通过对粗轧板形进行控制有效的提升了精轧的轧制稳定性,减少了板形调整量;通过对精轧侧导板开口度的调整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带钢跑偏形成的局部折叠现象;通过末机架辊缝采用专有模式进行控制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局部折叠导致的两侧压下率不均。通过本发明实施,解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尾部由于温度、轧制压力、板形调整异常等导致带钢两侧延伸不一致产生的局部折叠、单侧甩尾、轧烂等异常,提高了生产效率。
[0026]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7]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0028]
图2示出了2020年6月-2021年6月尾部轧烂次数按实施情况的单值控制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0]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校准粗轧机和精轧机的参数:调整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的距离;基于校准后的轧机参数,在轧制厚度≤3.0mm,抗拉强度≥400mpa的薄规格高强钢尾部时,在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的基础上增加短行程值,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和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实现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
[0031]
进一步地,连轧生产过程中板形具有较强的遗传性,粗轧中间坯偏离中心线较多时在精轧轧制过程中在压下率的作用下偏移将会加剧,因此需要对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距离进行控制。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粗轧机辊缝,实现对粗轧中间坯偏离中心线距离的控制,优选为,轧制薄规格高强钢时,通过对辊缝倾斜进行适时调整保证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距离≤60mm。
[0032]
进一步地,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开口度值,具体为,精轧机f2、f3、f4、f5、f6和f7入口侧导板短行程针对头部、中部、尾部单独设定,为保证轧制稳定性,同一台精轧机的入口侧导板头中尾短行程设定为同一值。轧制薄规格高强钢时,由于张力作用降低、温度降低导致轧制尾部时负荷重,板形变化不易控制,跑偏加剧,尤其在后机架速度快,板形变化迅速,因此在轧制尾部时f2、f3、f4、f5、f6和f7侧导板开口度在头、中设定基础上增加20-40mm,在精轧机f2、f3、f4、f5、f6和f7的侧导板头部短行程和侧导板中部短行程侧导板进行依次递增设定,具体如表1所示:
[0033]
表1轧制尾部时f2-f7侧导板尾部短行程的设定
[0034][0035]
如表1所示,所述在轧制薄规格高强钢尾部时,在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的基础上增加短行程值20-40mm。其中,设定f2的头部、中部侧导板短行程为40mm、f3的头部、中部侧导板短行程为50mm、f4的头部、中部侧导板短行程为60mm、f5的头部、中部侧导板短行程为70mm、f6的头部、中部侧导板短行程为80mm和f7的头部、中部侧导板短行程为90mm。
[0036]
进一步地,在轧制尾部时,当薄规格高强钢跑偏时将会撞击侧导板,将会发生局部
折叠,在轧辊咬钢后将会到导致局部轧烂,尤其在后机架带钢厚度薄、轧制速度快,发生频率更大。因此,要设定尾部侧导板控制逻辑,即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优选的,设定f5、f6和f7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在轧制尾部时下游机架侧导板自动打开,根据机架不同,最大打开距离≤40mm。
[0037]
轧制薄规格高强钢时,当带钢尾部离开f4时,f5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5时f5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30mm;当带钢尾部离开f5时,f6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6时f6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30mm,当带钢尾部离开f6时,f7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7时f7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40mm。
[0038]
进一步地,当带钢跑偏时将会形成局部折叠,在相同辊缝作用下折叠部分压下量更大,金属发生不均匀变形,从而导致轧烂,通过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进行优化,所述通过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优选为,设定f6、f7精轧机辊缝的参数,当带钢尾部离开f4时,f6-f7辊缝开始缓慢线性上抬,f6累计抬升≤0.5mm,f7累计抬升≤0.8mm。
[0039]
本发明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40]
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对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距离进行控制,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粗轧机辊缝,实现对粗轧中间坯偏离中心线距离的控制,轧制薄规格高强钢时,通过对辊缝倾斜进行适时调整保证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距离≤60mm;
[0041]
轧制薄规格高强钢时,精轧机f2、f3、f4、f5、f6和f7入口侧导板短行程针对头部、中部、尾部单独进行依次递增设定,且同一台精轧机的入口侧导板头中尾短行程设定为同一值;在轧制尾部时,f2、f3、f4、f5、f6和f7侧导板开口度在头、中设定基础上增加20-40mm;
[0042]
在轧制尾部时,设定下游精轧机机架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优选的,设定f5、f6和f7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根据机架不同,最大打开距离≤40mm;
[0043]
对优化精轧机辊缝的参数,在轧制尾部时f6/f7辊缝根据带钢位置自动打开;所述优化精轧机辊缝的参数,优选为,设定f6、f7精轧机辊缝的参数,当带钢尾部离开f4时,f6-f7辊缝开始缓慢线性上抬,f6累计抬升≤0.5mm,f7累计抬升≤0.8mm。
[0044]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生产,2021年1月起在西昌钢钒热轧线进行尾部质量控制,将粗轧中间坯头尾偏离中心线≤60mm、精轧f2-f7侧导板设定纳入岗位作业规程,将尾部侧导板控制逻辑优化、辊缝控制逻辑优化直接通过一级自动化在程序固化,实现自动控制。图2示出了2020年6月-2021年6月尾部轧烂次数按实施情况的单值控制图,根据图2可知,通过生产报表系统采集2020年6月-2021年6月轧烂次数数据进行实施前后对比,实施后本发明方法后尾部轧烂的次数明显降低,由于常规热轧线生产特点,轧烂不能完全杜绝,但通过实施改善效果显著,在实施前尾部轧烂次数均值为13.71次/月,实施后尾部轧烂均值为8.5次/月。
[004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校准粗轧机和精轧机的参数:调整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的距离,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基于校准后的轧机参数,在轧制薄规格高强钢尾部时,在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的基础上增加短行程值,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和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调整粗轧机辊缝,调整所述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距离≤6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包括:精轧机f2、f3、f4、f5、f6和f7中每个精轧机入口侧导板短行程针对头部、中部、尾部单独设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台精轧机的入口侧导板头中尾短行程设定为同一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轧制薄规格高强钢尾部时,在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的基础上增加短行程值20-4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优选的,设定f5、f6和f7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f5、f6和f7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包括:轧制薄规格高强钢时,当带钢尾部离开f4时,f5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5时,f5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30mm;当带钢尾部离开f5时,f6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6时f6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30mm;当带钢尾部离开f6时,f7入口侧导板持续打开,当尾部离开f7时f7入口侧导板累计打开≤40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优选为,设定f6、f7精轧机辊缝的参数。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f6、f7精轧机辊缝的参数,包括,当带钢尾部离开f4时,f6-f7辊缝开始缓慢线性上抬,f6累计抬升≤0.5mm,f7累计抬升≤0.8mm。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薄规格高强钢尾部质量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校准粗轧机和精轧机的参数:调整粗轧机中间坯头尾偏离轧制中心线的距离,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基于校准后的轧机参数,在轧制薄规格高强钢尾部时,在所述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尾部短行程值的基础上增加短行程值,设定精轧机入口侧导板自动打开的参数和设定精轧机辊缝的参数。本发明能够解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尾部由于温度、轧制压力、板形调整异常等导致带钢两侧延伸不一致产生的局部折叠、单侧甩尾、轧烂等异常,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平 杨程 曾勇 刘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8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