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7-11  46



1.本发明涉及乙二醇溶液制冷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2.乙二醇用作溶剂、防冻剂以及合成涤纶的原料,乙二醇的高聚物聚乙二醇是一种相转移催化剂,也用于细胞融合,乙二醇的沸点高,使用中不易蒸发损失,且冰点低,用作溶剂、防冻剂以及合成涤纶的原料,是目前广范应用的防冻液,因此,对一种乙二醇溶液制冷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
3.现有技术中,制冷系统一般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冷冻液氧化成聚合物有机酸(通常所说的油泥),对循环管道造成腐蚀而使之渗漏,同时易造成系统运行受阻,且不能保持制冷系统的温度能够长期稳定在需要的温度,为此,我们提供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包括储存罐,所述储存罐为双层结构,且其中部形成夹层,所述储存罐内腔底侧的中部固接有往上延伸的延伸管,所述延伸管内部形成与夹层连通的管腔,所述储存罐上端设置有乙二醇溶液储存罐,所述乙二醇溶液储存罐一端连通有冷冻机,所述冷冻机输出端连通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输出端与夹层一端上部连通,所述夹层另一端上部连通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输出端与乙二醇溶液储存罐远离冷冻机的一端连通。
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存罐的表面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包括显示屏和控制面板,所述储存罐内腔镶嵌有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循环泵、增压泵和冷冻机的进出口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阀门。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乙二醇溶液储存罐的表面设置有连接紧箍,且连接紧箍的两端与外部连接件通过螺栓固接。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存罐的上端设置有罐口,所述储存罐上侧的罐口的周端固接有连接环体,所述连接环体表面设置有往下延伸的连接腔,所述连接环体上端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储存罐盖,且储存罐盖的下侧周端固接有与连接腔内侧旋接的连接环。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环外侧与连接腔外侧之间嵌合有密封环垫。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存罐盖的表面沿环形等距设置有竖向的
阻尼槽。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发明通过将乙二醇溶液储存在乙二醇溶液储存罐中,然后配合增压泵、冷冻机和循环泵的使用,实现乙二醇溶液在夹层内部的流动,使得储存罐内腔维持需要的温度,同时实现乙二醇溶液的循环使用,减少夹层内壁聚合物有机酸的形成,同时通过在储存罐内腔设置的延伸管,增大储存罐内腔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储存罐盖与储存罐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16.其中:1、储存罐;101、夹层;102、罐口;2、延伸管;201、管腔;3、控制器;4、温度传感器;5、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01、连接紧箍;6、冷冻机;7、增压泵;8、循环泵;9、连接环体;10、储存罐盖;1001、阻尼槽;11、连接环;12、连接腔;13、密封环垫。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18.实施例:
19.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包括储存罐1,储存罐1为双层结构,且其中部形成夹层101,储存罐1内腔底侧的中部固接有往上延伸的延伸管2,延伸管2内部形成与夹层101连通的管腔201,储存罐1上端设置有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一端连通有冷冻机6,冷冻机6输出端连通有增压泵7,增压泵7输出端与夹层101一端上部连通,夹层101另一端上部连通有循环泵8,循环泵8输出端与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远离冷冻机6的一端连通,循环泵8、增压泵7和冷冻机6的进出口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阀门;
20.本实施方案中,乙二醇溶液储存在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中,控制增压泵7工作,增压泵7对冷冻机6产生负压,使得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中的乙二醇溶液首先导入到冷冻机6中进行热交换,降低乙二醇溶液温度,再通过增压泵7导入到储存罐1中的夹层101中,对储存罐1内腔降温处理,且通过在储存罐1内腔设置的延伸管2,增大储存罐1内腔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同时乙二醇溶液配合循环泵8的使用从夹层101另一端重新导入到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中,并通过冷冻机6及增压泵7再次导入到夹层101中,使得夹层101内部的乙二醇溶液流动,保持储存罐1内腔维持需要的温度,同时实现乙二醇溶液的循环使用,且减少夹层101内壁聚合物有机酸的形成。
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储存罐1的表面设置有控制器3,且控制器3包括显示屏和控制面板,储存罐1内腔镶嵌有与控制器3信号连接的温度传感器4;
22.本实施方案中,通过控制器3的设置,便于控制该系统的工作,且配合温度传感器4
的使用,便于观察储存罐1内腔温度。
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的表面设置有连接紧箍501,且连接紧箍501的两端与外部连接件通过螺栓固接;
24.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表面设置的连接紧箍501,便于通过连接紧箍501对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进行支撑固定,减少储存罐1所受到的重力。
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储存罐1的上端设置有罐口102,储存罐1上侧的罐口102的周端固接有连接环体9,连接环体9表面设置有往下延伸的连接腔12,连接环体9上端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储存罐盖10,且储存罐盖10的下侧周端固接有与连接腔12内侧旋接的连接环11;
26.本实施方案中,当储存罐盖10与储存罐1连接时,首先将连接环11沿连接腔12往下移动并与连接环体9旋接,便于储存罐盖10与储存罐1之间的拆卸,且连接较稳定。
2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连接环11外侧与连接腔12外侧之间嵌合有密封环垫13;
28.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密封环垫13的设置,提高储存罐盖10与储存罐1连接的密封性。
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储存罐盖10的表面沿环形等距设置有竖向的阻尼槽1001;
30.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储存罐盖10表面设置的阻尼槽1001,对储存罐盖10转动时,增大与储存罐盖10表面的摩擦,便于储存罐盖10的转动,提高储存罐盖10与储存罐1之间的拆装速率。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包括储存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罐(1)为双层结构,且其中部形成夹层(101),所述储存罐(1)内腔底侧的中部固接有往上延伸的延伸管(2),所述延伸管(2)内部形成与夹层(101)连通的管腔(201),所述储存罐(1)上端设置有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所述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一端连通有冷冻机(6),所述冷冻机(6)输出端连通有增压泵(7),所述增压泵(7)输出端与夹层(101)一端上部连通,所述夹层(101)另一端上部连通有循环泵(8),所述循环泵(8)输出端与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远离冷冻机(6)的一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罐(1)的表面设置有控制器(3),且控制器(3)包括显示屏和控制面板,所述储存罐(1)内腔镶嵌有与控制器(3)信号连接的温度传感器(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8)、增压泵(7)和冷冻机(6)的进出口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阀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乙二醇溶液储存罐(5)的表面设置有连接紧箍(501),且连接紧箍(501)的两端与外部连接件通过螺栓固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罐(1)的上端设置有罐口(102),所述储存罐(1)上侧的罐口(102)的周端固接有连接环体(9),所述连接环体(9)表面设置有往下延伸的连接腔(12),所述连接环体(9)上端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储存罐盖(10),且储存罐盖(10)的下侧周端固接有与连接腔(12)内侧旋接的连接环(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11)外侧与连接腔(12)外侧之间嵌合有密封环垫(13)。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罐盖(10)的表面沿环形等距设置有竖向的阻尼槽(1001)。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乙二醇溶液的制冷系统,包括储存罐,储存罐为双层结构,且其中部形成夹层,储存罐内腔底侧的中部固接有往上延伸的延伸管,延伸管内部形成与夹层连通的管腔,储存罐上端设置有乙二醇溶液储存罐,乙二醇溶液储存罐一端连通有冷冻机,冷冻机输出端连通有增压泵,增压泵输出端与夹层一端上部连通,夹层另一端上部连通有循环泵,循环泵输出端与乙二醇溶液储存罐远离冷冻机的一端连通;实现乙二醇溶液在夹层内部的流动,使得储存罐内腔维持需要的温度,同时实现乙二醇溶液的循环使用,减少夹层内壁聚合物有机酸的形成,同时通过在储存罐内腔设置的延伸管,增大储存罐内腔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内腔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内腔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社 杨伏东 高海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榆能化学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8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86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