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教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2.计算机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在对计算机应用进行教学时,只采用多媒体讲解,不对计算机配件进行展示,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装置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不高,且教学装置上缺乏对主机箱进行各个角度的展示,不利于教学的实践。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可方便对计算机进行展示,并同时进行操作,方便教学,且还可将主机向上移动后进行旋转,方便对主机箱进行各个角度的展示。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底板、万向轮、支撑框和放置板,所述的底板外底壁的四角均固定有万向轮,底板的上侧固定有支撑框,且支撑框前后两侧壁的上侧低于其左右两侧壁的上端设置,支撑框左右两侧壁的上侧均设置有放置板;它还包含:
5.导向杆,所述的导向杆为四个,且其两两前后对称嵌设在支撑框的左右两侧壁内;
6.升降板,所述的升降板设置于支撑框内,升降板左右两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导向杆上的直线轴承固定连接,该直线轴承滑动设置在支撑框内壁上的滑槽上;
7.升降机构,所述的升降机构为四个,且其分别设置于底板四边的嵌槽内,该嵌槽相邻于底板中心的一侧均设有连接槽,升降机构与升降板连接;
8.驱动机构,所述的驱动机构设置于底板的中心内,且驱动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
9.转动圆盘,所述的转动圆盘嵌设在升降板内,且转动圆盘外环壁上的凸圈滑动设置在升降板内部圆槽的内壁上;
10.推动连杆,所述的推动连杆为四个,且其两两左右对称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升降板上表面的前后两侧,推动连杆的上端分别通过铰接座与放置板下表面的前后两侧旋接;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教学时,将计算机的显示屏放置在一侧的放置板上,然后将鼠标、键盘放置在另一放置板上,主机放置在转动圆盘上,然后通过万向轮将计算机推动至合适的位置,将计算机与电源以及网络连接,再通过鼠标和键盘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当需要对主机上的部件进行讲解时,启动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启动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带动升降板上升,升降板带动转动圆盘和推动连杆的下端向上移动,转动圆盘带动主机向上移动,推动连杆的上端带动两侧的放置板向外侧移动,直至主机位于两个放置板之间且同时位于支撑框前后侧壁的上方,然后根据讲解的主机的位置转动转动圆盘,从而使得主机转动,直至主机
转至合适的角度,方便教学。
12.优选地,所述的升降机构均包含:
13.连接轴,所述的连接轴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于连接槽内,其中一个连接轴相邻于底板中心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连接槽的另一侧后,通过轴承与嵌槽的侧壁旋接;
14.一号升降连杆,所述的一号升降连杆为两个,且其下端分别套设并固定在连接轴位于嵌槽的一端上;
15.二号升降连杆,所述的二号升降连杆为两个,且其一一对应通过轴杆与一号升降连杆的上端上,二号升降连杆的上端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升降板的下表面上;
16.半齿轮,所述的半齿轮为四个,且其中两个半齿轮分别套设并固定在连接轴位于嵌槽的一端上,另外两个半齿轮分别套设在二号升降连杆的铰接座的轴杆上且与二号升降连杆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半齿轮相啮合设置;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带动与之相连的连接轴转动,该连接轴带动与之相连的半齿轮以及一号升降连杆转动,该半齿轮带动另一个半齿轮转动,该半齿轮带动另一个一号升降连杆转动,从而两个一号升降连杆同时带动各自上端的二号升降连杆转动,二号升降连杆带动升降板上下移动,直至升降板移动至合适的位置。
18.优选地,所述的驱动机构包含:
19.固定框,所述的固定框嵌设并固定在底板的中心内,连接轴分别通过轴承旋接在固定框的侧壁上;
20.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固定在底板的下内壁上,驱动电机与外部电源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与其中一个升降机构中的连接轴连接;
21.驱动轴,所述的驱动轴设置于固定框内,且驱动轴通过铰接座与底板的内底壁旋接,驱动轴的一端通过齿轮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22.一号连接杆,所述的一号连接杆设置于固定框内,一号连接杆与驱动轴呈垂直状设置,一号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与之相邻的连接轴的内端上;
23.二号连接杆,所述的二号连接杆设置于固定框内,二号连接杆与一号连接杆呈垂直状设置,且二号连接杆与驱动轴呈同一直线设置,二号连接杆相邻于固定框侧壁的一端插设在固定框的侧壁内后,固定在与之相邻的连接轴的内端上;
24.一号伞齿轮,所述的一号伞齿轮套设并固定在一号连接杆上,一号伞齿轮的两侧均啮合设置有二号伞齿轮,两侧的二号伞齿轮分别套设并固定在驱动轴和二号连接杆上;
2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与之相连的连接轴转动,同时驱动电机通过齿轮副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带动其上的二号伞齿轮转动,该二号伞齿轮带动一号伞齿轮转动,该一号伞齿轮带动一号连接杆以及另一侧的二号伞齿轮转动,二号伞齿轮带动二号连接杆转动,一号连接杆和二号连接杆则分别带动各自端头上的连接轴转动。
26.优选地,所述的放置板的下表面上从前至后等距固定有数个滑条,滑条分别滑动设置支撑框侧壁上的滑槽内;
2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板在移动时,通过滑条滑动在支撑框上,从而增加放置板移动时的稳定性。
28.优选地,所述的转动圆盘的上表面上呈矩阵式设有数个卡槽,该卡槽的内部固定有抵触弹簧,该抵触弹簧的顶端均固定有限位杆,限位杆的上端穿过卡槽的上端后,露设在转动圆盘的上方,限位杆的内部活动插设有导向柱,该导向柱的下端依次穿过限位杆的下端、抵触弹簧后,固定在卡槽的内底壁上;
2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主机放置在转动圆盘上时,主机将位于其下侧的限位杆向下推动,使得主机位于外周围的限位杆之间,从而通过外周围的限位杆对主机进行限位。
30.优选地,所述的限位杆外环壁的下端等角度固定有数个限位块,限位块滑动设置在卡槽内壁上的滑槽内;
3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块对限位杆的位置进行限位,从而避免限位杆从卡槽内脱出。
32.优选地,所述的转动圆盘外侧的凸圈上套设并固定有蜗轮,该蜗轮的一侧啮合设置有蜗杆,该蜗杆嵌设在升降板一侧的空腔内,蜗杆的后端通过轴承与该空腔的后内壁旋接,蜗杆的前端穿过该空腔的前侧后,与手拧固定连接;
3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主机的部件进行讲解时,转动手拧,手拧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转动圆盘转动,直至主机到达合适的角度。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5.1、计算机的显示屏和鼠标键盘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放置板上,且底板可通过万向轮移动,从而可将计算机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方便进行计算机应用的教学;
36.2、主机放置在升降板内部的转动圆盘上,升降板可通过升降机构的推动而上下移动,且推动的过程中可使得放置板向两侧移动,从而方便将主机移动至支撑框的上方,且同时可带动转动盘转动,方便对主机进行演示;
37.3、底板的四边均通过升降机构与升降板连接,且四个升降板同时通过驱动机构进行驱动,从而可对升降板的四边进行推动,增加了升降板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40.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图。
41.图4为图3中c部放大图。
42.图5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图5中d部放大图。
44.图7为图5中e部放大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底板1、嵌槽1-1、连接槽1-2、万向轮2、支撑框3、放置板4、导向杆5、升降板6、升降机构7、连接轴7-1、一号升降连杆7-2、二号升降连杆7-3、半齿轮7-4、驱动机构8、固定框8-1、驱动电机8-2、驱动轴8-3、一号连接杆8-4、二号连接杆8-5、一号伞齿轮8-6、二号伞齿轮8-7、转动圆盘9、卡槽9-1、推动连杆10、滑条11、抵触弹簧12、限位杆13、导向柱14、限位块15、蜗轮16、蜗杆17、手拧18。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8.实施例1:
49.如图1-3、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含底板1、万向轮2、支撑框3和放置板4,所述的底板1外底壁的四角均铆接固定有万向轮2,底板1的上侧固定有支撑框3,且支撑框3前后两侧壁的上侧低于其左右两侧壁的上端设置,支撑框3左右两侧壁的上侧均设置有放置板4;它还包含:
50.导向杆5,所述的导向杆5为四个,且其两两前后对称嵌设在支撑框3的左右两侧壁内;
51.升降板6,所述的升降板6设置于支撑框3内,升降板6左右两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导向杆5上的直线轴承铆接固定,该直线轴承滑动设置在支撑框3内壁上的滑槽上;
52.升降机构7,所述的升降机构7为四个,且其分别设置于底板1四边的嵌槽1-1内,该嵌槽1-1相邻于底板1中心的一侧均开设有连接槽1-2,升降机构7与升降板6连接;
53.驱动机构8,所述的驱动机构8设置于底板1的中心内,且驱动机构8与升降机构7连接;
54.转动圆盘9,所述的转动圆盘9嵌设在升降板6内,且转动圆盘9外环壁上的凸圈滑动设置在升降板6内部圆槽的内壁上;
55.推动连杆10,所述的推动连杆10为四个,且其两两左右对称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升降板6上表面的前后两侧,推动连杆10的上端分别通过铰接座与放置板4下表面的前后两侧旋接;放置板4的下表面上从前至后等距固定有数个滑条11,滑条11分别滑动设置支撑框3侧壁上的滑槽内;
5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教学时,将计算机的显示屏放置在一侧的放置板4上,然后将鼠标、键盘放置在另一放置板4上,主机放置在转动圆盘9上,然后通过万向轮2将计算机推动至合适的位置,将计算机与电源以及网络连接,再通过鼠标和键盘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当需要对主机上的部件进行讲解时,启动驱动机构8,驱动机构8启动升降机构7,升降机构7带动升降板6上升,升降板6带动转动圆盘9和推动连杆10的下端向上移动,转动圆盘9带动主机向上移动,推动连杆10的上端带动两侧的放置板4向外侧移动,直至主机位于两个放置板4之间且同时位于支撑框3前后侧壁的上方,放置板4在移动时,通过滑条11滑动在支撑框3上,从而增加放置板4移动时的稳定性,然后根据讲解的主机的位置转动转动圆盘9,从而使得主机转动,直至主机转至合适的角度,方便教学。
57.实施例2:
58.参看图1、图3-4、图6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所述的升降机构7均包含:
59.连接轴7-1,所述的连接轴7-1为两个,且其分别设置于连接槽1-2内,其中一个连接轴7-1相邻于底板1中心的一端与驱动机构8连接,连接轴7-1的另一端穿过连接槽1-2的另一侧后,通过轴承与嵌槽1-1的侧壁旋接;
60.一号升降连杆7-2,所述的一号升降连杆7-2为两个,且其下端分别套设并焊接固
定在连接轴7-1位于嵌槽1-1的一端上;
61.二号升降连杆7-3,所述的二号升降连杆7-3为两个,且其一一对应通过轴杆与一号升降连杆7-2的上端上,二号升降连杆7-3的上端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升降板6的下表面上;
62.半齿轮7-4,所述的半齿轮7-4为四个,且其中两个半齿轮7-4分别套设并铆接固定在连接轴7-1位于嵌槽1-1的一端上,另外两个半齿轮7-4分别套设在二号升降连杆7-3的铰接座的轴杆上且与二号升降连杆7-3焊接固定,相邻的两个半齿轮7-4相啮合设置;
6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8带动与之相连的连接轴7-1转动,该连接轴7-1带动与之相连的半齿轮7-4以及一号升降连杆7-2转动,该半齿轮7-4带动另一个半齿轮7-4转动,该半齿轮7-4带动另一个一号升降连杆7-2转动,从而两个一号升降连杆7-2同时带动各自上端的二号升降连杆7-3转动,二号升降连杆7-3带动升降板6上下移动,直至升降板6移动至合适的位置。
64.实施例3:
65.参看图3-4、图6所示,在实施例2基础之上,所述的驱动机构8包含:
66.固定框8-1,所述的固定框8-1嵌设并铆接固定在底板1的中心内,连接轴7-1分别通过轴承旋接在固定框8-1的侧壁上;
67.驱动电机8-2,所述的驱动电机8-2铆接固定在底板1的下内壁上,驱动电机8-2与外部电源连接,驱动电机8-2的输出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与其中一个升降机构7中的连接轴7-1连接;
68.驱动轴8-3,所述的驱动轴8-3设置于固定框8-1内,且驱动轴8-3通过铰接座与底板1的内底壁旋接,驱动轴8-3的一端通过齿轮副与驱动电机8-2的输出轴连接;
69.一号连接杆8-4,所述的一号连接杆8-4设置于固定框8-1内,一号连接杆8-4与驱动轴8-3呈垂直状设置,一号连接杆8-4的两端分别铆接固定在与之相邻的连接轴7-1的内端上;
70.二号连接杆8-5,所述的二号连接杆8-5设置于固定框8-1内,二号连接杆8-5与一号连接杆8-4呈垂直状设置,且二号连接杆8-5与驱动轴8-3呈同一直线设置,二号连接杆8-5相邻于固定框8-1侧壁的一端插设在固定框8-1的侧壁内后,焊接固定在与之相邻的连接轴7-1的内端上;
71.一号伞齿轮8-6,所述的一号伞齿轮8-6套设并焊接固定在一号连接杆8-4上,一号伞齿轮8-6的两侧均啮合设置有二号伞齿轮8-7,两侧的二号伞齿轮8-7分别套设并焊接固定在驱动轴8-3和二号连接杆8-5上;
7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电机8-2,驱动电机8-2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与之相连的连接轴7-1转动,同时驱动电机8-2通过齿轮副带动驱动轴8-3转动,驱动轴8-3带动其上的二号伞齿轮8-7转动,该二号伞齿轮8-7带动一号伞齿轮8-6转动,该一号伞齿轮8-6带动一号连接杆8-4以及另一侧的二号伞齿轮8-7转动,二号伞齿轮8-7带动二号连接杆8-5转动,一号连接杆8-4和二号连接杆8-5则分别带动各自端头上的连接轴7-1转动。
73.实施例4:
74.参看图5-7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所述的转动圆盘9的上表面上呈矩阵式开设有数个卡槽9-1,该卡槽9-1的内部铆接固定有抵触弹簧12,该抵触弹簧12的顶端均铆接固定有限位杆13,限位杆13的上端穿过卡槽9-1的上端后,露设在转动圆盘9的上方,限位杆13
的内部活动插设有导向柱14,该导向柱14的下端依次穿过限位杆13的下端、抵触弹簧12后,铆接固定在卡槽9-1的内底壁上;限位杆13外环壁的下端等角度固定有数个限位块15,限位块15滑动设置在卡槽9-1内壁上的滑槽内;
7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主机放置在转动圆盘9上时,主机将位于其下侧的限位杆13向下推动,使得主机位于外周围的限位杆13之间,从而通过外周围的限位杆13对主机进行限位,通过限位块15对限位杆13的位置进行限位,从而避免限位杆13从卡槽9-1内脱出。
76.实施例5:
77.参看图2、图5-6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所述的转动圆盘9外侧的凸圈上套设并焊接固定有蜗轮16,该蜗轮16的一侧啮合设置有蜗杆17,该蜗杆17嵌设在升降板6一侧的空腔内,蜗杆17的后端通过轴承与该空腔的后内壁旋接,蜗杆17的前端穿过该空腔的前侧后,与手拧18铆接固定;
7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主机的部件进行讲解时,转动手拧18,手拧18带动蜗杆17转动,蜗杆17带动蜗轮16转动,蜗轮16带动转动圆盘9转动,直至主机到达合适的角度。
79.在使用本发明时,教学时,将计算机的显示屏放置在一侧的放置板4上,然后将鼠标、键盘放置在另一放置板4上,主机放置在转动圆盘9上,将主机放置在转动圆盘9上时,主机将位于其下侧的限位杆13向下推动,使得主机位于外周围的限位杆13之间,从而通过外周围的限位杆13对主机进行限位,然后通过万向轮2将计算机推动至合适的位置,将计算机与电源以及网络连接,再通过鼠标和键盘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当需要对主机上的部件进行讲解时,启动驱动电机8-2,驱动电机8-2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与之相连的连接轴7-1转动,同时驱动电机8-2通过齿轮副带动驱动轴8-3转动,驱动轴8-3带动其上的二号伞齿轮8-7转动,该二号伞齿轮8-7带动一号伞齿轮8-6转动,该一号伞齿轮8-6带动一号连接杆8-4以及另一侧的二号伞齿轮8-7转动,二号伞齿轮8-7带动二号连接杆8-5转动,一号连接杆8-4和二号连接杆8-5则分别带动各自端头上的连接轴7-1转动,该连接轴7-1带动与之相连的半齿轮7-4以及一号升降连杆7-2转动,该半齿轮7-4带动另一个半齿轮7-4转动,该半齿轮7-4带动另一个一号升降连杆7-2转动,从而两个一号升降连杆7-2同时带动各自上端的二号升降连杆7-3转动,二号升降连杆7-3带动升降板6上下移动,直至升降板6移动至合适的位置,升降板6带动转动圆盘9和推动连杆10的下端向上移动,转动圆盘9带动主机向上移动,推动连杆10的上端带动两侧的放置板4向外侧移动,直至主机位于两个放置板4之间且同时位于支撑框3前后侧壁的上方,在对主机的部件进行讲解时,根据讲解的主机的位置,转动手拧18,手拧18带动蜗杆17转动,蜗杆17带动蜗轮16转动,蜗轮16带动转动圆盘9转动,直至主机到达合适的角度。
8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如下:
81.1、计算机的显示屏和鼠标键盘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放置板4上,且底板1可通过万向轮2移动,从而可将计算机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方便进行计算机应用的教学;
82.2、主机放置在升降板6内部的转动圆盘9上,升降板6可通过升降机构7的推动而上下移动,且推动的过程中可使得放置板4向两侧移动,从而方便将主机移动至支撑框3的上方,且同时可带动转动盘转动,方便对主机进行演示;
83.3、底板1的四边均通过升降机构7与升降板6连接,且四个升降板6同时通过驱动机构8进行驱动,从而可对升降板6的四边进行推动,增加了升降板6的稳定性。
8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3)的铰接座的轴杆上且与二号升降连杆(7-3)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半齿轮(7-4)相啮合设置;驱动机构(8)带动与之相连的连接轴(7-1)转动,该连接轴(7-1)带动与之相连的半齿轮(7-4)以及一号升降连杆(7-2)转动,该半齿轮(7-4)带动另一个半齿轮(7-4)转动,该半齿轮(7-4)带动另一个一号升降连杆(7-2)转动,从而两个一号升降连杆(7-2)同时带动各自上端的二号升降连杆(7-3)转动,二号升降连杆(7-3)带动升降板(6)上下移动,直至升降板(6)移动至合适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8)包含:固定框(8-1),所述的固定框(8-1)嵌设并固定在底板(1)的中心内,连接轴(7-1)分别通过轴承旋接在固定框(8-1)的侧壁上;驱动电机(8-2),所述的驱动电机(8-2)固定在底板(1)的下内壁上,驱动电机(8-2)与外部电源连接,驱动电机(8-2)的输出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与其中一个升降机构(7)中的连接轴(7-1)连接;驱动轴(8-3),所述的驱动轴(8-3)设置于固定框(8-1)内,且驱动轴(8-3)通过铰接座与底板(1)的内底壁旋接,驱动轴(8-3)的一端通过齿轮副与驱动电机(8-2)的输出轴连接;一号连接杆(8-4),所述的一号连接杆(8-4)设置于固定框(8-1)内,一号连接杆(8-4)与驱动轴(8-3)呈垂直状设置,一号连接杆(8-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与之相邻的连接轴(7-1)的内端上;二号连接杆(8-5),所述的二号连接杆(8-5)设置于固定框(8-1)内,二号连接杆(8-5)与一号连接杆(8-4)呈垂直状设置,且二号连接杆(8-5)与驱动轴(8-3)呈同一直线设置,二号连接杆(8-5)相邻于固定框(8-1)侧壁的一端插设在固定框(8-1)的侧壁内后,固定在与之相邻的连接轴(7-1)的内端上;一号伞齿轮(8-6),所述的一号伞齿轮(8-6)套设并固定在一号连接杆(8-4)上,一号伞齿轮(8-6)的两侧均啮合设置有二号伞齿轮(8-7),两侧的二号伞齿轮(8-7)分别套设并固定在驱动轴(8-3)和二号连接杆(8-5)上;启动驱动电机(8-2),驱动电机(8-2)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与之相连的连接轴(7-1)转动,同时驱动电机(8-2)通过齿轮副带动驱动轴(8-3)转动,驱动轴(8-3)带动其上的二号伞齿轮(8-7)转动,该二号伞齿轮(8-7)带动一号伞齿轮(8-6)转动,该一号伞齿轮(8-6)带动一号连接杆(8-4)以及另一侧的二号伞齿轮(8-7)转动,二号伞齿轮(8-7)带动二号连接杆(8-5)转动,一号连接杆(8-4)和二号连接杆(8-5)则分别带动各自端头上的连接轴(7-1)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置板(4)的下表面上从前至后等距固定有数个滑条(11),滑条(11)分别滑动设置支撑框(3)侧壁上的滑槽内;放置板(4)在移动时,通过滑条(11)滑动在支撑框(3)上,从而增加放置板(4)移动时的稳定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圆盘(9)的上表面上呈矩阵式设有数个卡槽(9-1),该卡槽(9-1)的内部固定有抵触
弹簧(12),该抵触弹簧(12)的顶端均固定有限位杆(13),限位杆(13)的上端穿过卡槽(9-1)的上端后,露设在转动圆盘(9)的上方,限位杆(13)的内部活动插设有导向柱(14),该导向柱(14)的下端依次穿过限位杆(13)的下端、抵触弹簧(12)后,固定在卡槽(9-1)的内底壁上;将主机放置在转动圆盘(9)上时,主机将位于其下侧的限位杆(13)向下推动,使得主机位于外周围的限位杆(13)之间,从而通过外周围的限位杆(13)对主机进行限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杆(13)外环壁的下端等角度固定有数个限位块(15),限位块(15)滑动设置在卡槽(9-1)内壁上的滑槽内;通过限位块(15)对限位杆(13)的位置进行限位,从而避免限位杆(13)从卡槽(9-1)内脱出。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圆盘(9)外侧的凸圈上套设并固定有蜗轮(16),该蜗轮(16)的一侧啮合设置有蜗杆(17),该蜗杆(17)嵌设在升降板(6)一侧的空腔内,蜗杆(17)的后端通过轴承与该空腔的后内壁旋接,蜗杆(17)的前端穿过该空腔的前侧后,与手拧(18)固定连接;在对主机的部件进行讲解时,转动手拧(18),手拧(18)带动蜗杆(17)转动,蜗杆(17)带动蜗轮(16)转动,蜗轮(16)带动转动圆盘(9)转动,直至主机到达合适的角度。
技术总结一种用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移动教学装置,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教学技术领域;升降板设置于支撑框内,升降板左右两侧壁的前后两侧与导向杆上的直线轴承固定连接,直线轴承滑动设置在支撑框内壁上的滑槽上;升降机构设置于底板四边的嵌槽内,升降机构与升降板连接;驱动机构设置于底板的中心内,驱动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转动圆盘嵌设在升降板内,转动圆盘外环壁上的凸圈滑动设置在升降板内部圆槽的内壁上;推动连杆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升降板上表面的前后两侧,推动连杆的上端通过铰接座与放置板下表面的前后两侧旋接;可方便对计算机进行展示,并同时进行操作,方便教学,且还可将主机向上移动后进行旋转,方便对主机箱进行各个角度的展示。的展示。的展示。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山 陈永芬 袁文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石油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7.22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