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2.骨科是各大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一些患者在上肢骨折后,采用2种方式进行治疗,一种是医生进行矫正,并采用装置进行固定,另一种是进行开刀手术进行矫正,而两者都需要在治疗后进行矫正治疗。
3.现有的矫正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无法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灵活调节角度;现有的矫正固定装置不便于清洗和更换,长时间佩戴容易滋生细菌,造成细菌感染;现有的矫正固定装置体积较大,不便于随身携带,且限制时,不便于收纳。因此提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解决现有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矫正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无法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灵活调节角度;现有的矫正固定装置不便于清洗和更换,长时间佩戴容易滋生细菌,造成细菌感染;现有的矫正固定装置体积较大,不便于随身携带,且限制时,不便于收纳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发明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包括横固定板和纵固定板,所述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均为弧形板体结构,所述横固定板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半蜗轮板和连接板,所述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周侧面均设置有若干通气孔,便于使患处透气,避免患处不透气导致患处滋生细菌;所述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内弧面均设置有若干轨道槽,所述轨道槽为凸形槽,所述轨道槽内设置有滑条,所述滑条为凸形板体结构,所述滑条一表面设置有固定绷带,便于对固定好的上肢进一步进行固定,避免患者移动,导致横固定板和纵固定板脱落;所述固定绷带外表面一侧设置有上魔术贴,所述固定绷带内表面一侧设置有下魔术贴,所述固定绷带内表面设置有若干防滑硅胶凸起,增加患者衣物与固定绷带的摩擦力,避免固定绷带移动;所述半蜗轮板和连接板一表面均设置有固定柱,所述横固定板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一表面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内设置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一端设置有固定扣头,所述固定带外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孔和限位凸起,所述横固定板外弧面一侧设置有挂带座,所述挂带座内设置有脖颈带,便于将脖颈带挂在脖子上,对上肢进行支撑;所述纵固定板外弧面一侧对称设置有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分别设置有t形板和一字板,所述t形板由横板和纵板组成,所述横板和一字板一表面一侧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纵板一表面设置有蜗杆,所述蜗杆贯穿纵板延伸至内部,所述蜗杆一端设置有旋钮。
7.进一步地,所述滑条的形状和大小均与轨道槽相适应,所述滑条与轨道槽之间滑
动配合,通过沿轨道槽滑动滑条,将固定绷带安装或拆卸,便于后期对固定绷带清洁更换,避免长时间佩戴滋生细菌。
8.进一步地,所述下魔术贴的位置和大小均与上魔术贴相适应,所述下魔术贴与上魔术贴之间相互配合,便于满足不同粗细的上肢使用,同时方便快速对上肢进行固定。
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孔的形状和大小均与限位凸起相适应,所述限位孔与限位凸起之间卡装配合,便于对上肢进一步固定,避免固定绷带与横固定板脱离。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扣头的形状和大小均与固定带相适应,所述固定扣头与固定带之间相互配合。
11.进一步地,所述蜗杆的位置和大小均与半蜗轮板相适应,所述蜗杆与半蜗轮板之间啮合,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通过旋转旋钮使蜗杆带动半蜗轮板转动,从而灵活调节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之间的角度,满足不同需求的患者使用。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的形状和大小均与固定孔相适应,所述固定柱与固定孔之间相互配合,便于对矫正固定装置进行折叠,减少空间占用,从而使其方便携带或储存。
13.进一步地,所述脖颈带具有调节长度的功能,所述脖颈带外表面设置有硅胶防护层,便于灵活调节脖颈带的长度,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避免长时间佩戴矫正固定装置对颈部造成伤害。
14.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发明通过在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之间设置半蜗轮板、连接板、固定柱、t形板、一字板、蜗杆和旋钮,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通过旋转旋钮使蜗杆带动半蜗轮板转动,从而灵活调节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之间的角度,满足不同需求的患者使用;通过在横固定板和纵固定板内设置有轨道槽、滑条和固定绷带,便于灵活拆卸和安装固定绷带,对其进行清洗消毒,保持患处干净卫生,避免滋生细菌;通过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之间铰接,便于对其进行折叠,减少空间占用,从而使其方便携带或储存。
16.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20.图3为图2中a-a剖面图;
21.图4为图3中b-b剖面图;
22.图5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的右视图;
23.图6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横固定板,2-纵固定板,101-半蜗轮板,1011-连接板,1012-通气孔,1013-轨道槽,1014-滑条,1015-固定绷带,1016-上魔术贴,1017-下魔术贴,1018-固定柱,102-固定
块,1021-穿孔,1022-固定带,1023-固定扣头,1024-限位孔,1025-限位凸起,103-挂带座,1031-脖颈带,201-固定柱,2011-t形板,2012-一字板,2013-横板,2014-纵板,2015-固定孔,2016-蜗杆,2017-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8.请参阅图1-图6所示,本发明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包括横固定板1和纵固定板2,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均为弧形板体结构,横固定板1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半蜗轮板101和连接板1011,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周侧面均设置有若干通气孔1012,便于使患处透气,避免患处不透气导致患处滋生细菌;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内弧面均设置有若干轨道槽1013,轨道槽1013为凸形槽,轨道槽1013内设置有滑条1014,滑条1014为凸形板体结构,滑条1014的形状和大小均与轨道槽1013相适应,滑条1014与轨道槽1013之间滑动配合,通过沿轨道槽1013滑动滑条1014,将固定绷带1015安装或拆卸,便于后期对固定绷带1015清洁更换,避免长时间佩戴滋生细菌;滑条1014一表面设置有固定绷带1015,便于对固定好的上肢进一步进行固定,避免患者移动,导致横固定板1和纵固定板2脱落;固定绷带1015外表面一侧设置有上魔术贴1016,固定绷带1015内表面一侧设置有下魔术贴1017,下魔术贴1017的位置和大小均与上魔术贴1016相适应,下魔术贴1017与上魔术贴1016之间相互配合,便于满足不同粗细的上肢使用,同时方便快速对上肢进行固定;固定绷带1015内表面设置有若干防滑硅胶凸起,增加患者衣物与固定绷带1015的摩擦力,避免固定绷带1015移动;半蜗轮板101和连接板1011一表面均设置有固定柱1018。
29.其中,横固定板1设置有固定块102,固定块102一表面设置有穿孔1021,穿孔1021内设置有固定带1022,固定带1022一端设置有固定扣头1023,固定扣头1023的形状和大小均与固定带1022相适应,固定扣头1023与固定带1022之间相互配合;固定带1022外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孔1024和限位凸起1025,限位孔1024的形状和大小均与限位凸起1025相适应,限位孔1024与限位凸起1025之间卡装配合,便于对上肢进一步固定,避免固定绷带1015与横固定板1脱离;横固定板1外弧面一侧设置有挂带座103,挂带座103内设置有脖颈带1031,便于将脖颈带1031挂在脖子上,对上肢进行支撑;脖颈带1031具有调节长度的功能,脖颈带1031外表面设置有硅胶防护层,便于灵活调节脖颈带1031的长度,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避免长时间佩戴矫正固定装置对颈部造成伤害。
30.其中,纵固定板2外弧面一侧对称设置有固定杆201,两个固定杆201分别设置有t形板2011和一字板2012,t形板2011由横板2013和纵板2014组成,横板2013和一字板2012一表面一侧均设置有固定孔2015,固定柱1018的形状和大小均与固定孔2015相适应,固定柱1018与固定孔2015之间相互配合,便于对矫正固定装置进行折叠,减少空间占用,从而使其
方便携带或储存;纵板2014一表面设置有蜗杆2016,蜗杆2016贯穿纵板2014延伸至内部,蜗杆2016的位置和大小均与半蜗轮板101相适应,蜗杆2016与半蜗轮板101之间啮合,便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通过旋转旋钮2017使蜗杆2016带动半蜗轮板101转动,从而灵活调节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之间的角度,满足不同需求的患者使用;蜗杆2016一端设置有旋钮2017。
31.请参阅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时,首先将固定带1022的限位孔1024脱离限位凸起1025,将固定带1022打开,然后旋转旋钮2017,使其带动蜗杆2016转动,蜗杆2016与半蜗轮板101啮合配合,使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张开合适的角度,然后将患者的上肢放置在横固定板1和纵固定板2内的固定绷带1015内,然后将固定绷带1015上的上魔术贴1016和下魔术贴1017相粘贴,将患者上肢固定在纵固定板2和横固定板1内,然后将纵固定板2和横固定板1上的固定带1022将上肢进一步地进行固定,然后将脖颈带1031调节至合适的长度,将其挂在颈部对矫正固定装置进行支撑;当固定绷带1015脏乱或佩戴一定时间需要清洗时,将患者上肢拿出后,沿轨道槽1013滑动滑条1014将固定绷带1015滑出进行更换新的固定绷带1015,然后对换下的进行清洗消毒,可以重复使用;当矫正固定装置闲置时,旋转旋钮2017使横固定板1和纵固定板2折叠,然后使固定带1022将横固定板1和纵固定板2进行固定捆绑,对其进行收纳。
3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3.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1.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包括横固定板(1)和纵固定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均为弧形板体结构,所述横固定板(1)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半蜗轮板(101)和连接板(1011),所述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周侧面均设置有若干通气孔(1012),所述横固定板(1)与纵固定板(2)内弧面均设置有若干轨道槽(1013),所述轨道槽(1013)为凸形槽,所述轨道槽(1013)内设置有滑条(1014),所述滑条(1014)为凸形板体结构,所述滑条(1014)一表面设置有固定绷带(1015),所述固定绷带(1015)外表面一侧设置有上魔术贴(1016),所述固定绷带(1015)内表面一侧设置有下魔术贴(1017),所述固定绷带(1015)内表面设置有若干防滑硅胶凸起,所述半蜗轮板(101)和连接板(1011)一表面均设置有固定柱(1018),所述横固定板(1)设置有固定块(102),所述固定块(102)一表面设置有穿孔(1021),所述穿孔(1021)内设置有固定带(1022),所述固定带(1022)一端设置有固定扣头(1023),所述固定带(1022)外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孔(1024)和限位凸起(1025),所述横固定板(1)外弧面一侧设置有挂带座(103),所述挂带座(103)内设置有脖颈带(1031),所述纵固定板(2)外弧面一侧对称设置有固定杆(201),两个所述固定杆(201)分别设置有t形板(2011)和一字板(2012),所述t形板(2011)由横板(2013)和纵板(2014)组成,所述横板(2013)和一字板(2012)一表面一侧均设置有固定孔(2015),所述纵板(2014)一表面设置有蜗杆(2016),所述蜗杆(2016)贯穿纵板(2014)延伸至内部,所述蜗杆(2016)一端设置有旋钮(20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条(1014)的形状和大小均与轨道槽(1013)相适应,所述滑条(1014)与轨道槽(1013)之间滑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魔术贴(1017)的位置和大小均与上魔术贴(1016)相适应,所述下魔术贴(1017)与上魔术贴(1016)之间相互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1024)的形状和大小均与限位凸起(1025)相适应,所述限位孔(1024)与限位凸起(1025)之间卡装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扣头(1023)的形状和大小均与固定带(1022)相适应,所述固定扣头(1023)与固定带(1022)之间相互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2016)的位置和大小均与半蜗轮板(101)相适应,所述蜗杆(2016)与半蜗轮板(101)之间啮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1018)的形状和大小均与固定孔(2015)相适应,所述固定柱(1018)与固定孔(2015)之间相互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脖颈带(1031)具有调节长度的功能,所述脖颈带(1031)外表面设置有硅胶防护层。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科上肢创伤恢复用便携式矫正固定装置,涉及医疗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横固定板和纵固定板,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之间设置半蜗轮板、连接板、固定柱、T形板、一字板、蜗杆和旋钮,横固定板和纵固定板内设置轨道槽、滑条和固定绷带,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上设置固定带和脖颈带。本发明通过旋转旋钮使蜗杆带动半蜗轮板转动,从而灵活调节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之间的角度,满足不同需求的患者使用;通过在横固定板和纵固定板内设置轨道槽、滑条和固定绷带,便于灵活拆卸和安装固定绷带,对其进行清洗消毒,保持患处干净卫生,避免滋生细菌;通过横固定板与纵固定板之间铰接,便于对其进行折叠,减少空间占用,从而使其方便携带或储存。便携带或储存。便携带或储存。
技术研发人员:王萧枫 许兵 章洪 林建南 缪克团 段金帅 朱荟同 刘泽中 王洁 孙镛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7.01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