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4-06-27  65



1.本发明涉及煤与煤系共伴生矿产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


背景技术:

2.我国在持续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度逐步提升,而煤炭是国内最为重要的能源供给来源,同时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且储量丰富,因此需要进行煤与共伴生矿产的协调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开发价值最大化。
3.异体共生矿产是指同一矿床或矿区内,在不同的空间部位、矿段、区段,赋存有另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达到工业品位,或虽未达到工业品位但已达到边界品位以上,经论证后可以制定综合工业指标,并可分别单独圈出矿体的矿产。煤与异体共伴生矿产的赋存状态与开采方法差异较大,所以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系统。同时传统的开拓延伸方法仅考虑单个矿种的生产能力、地质条件等设计原则,未涉及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间的相互匹配,忽略了多矿种开采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不能很好地衔接不同矿种的生产系统,无法满足协调开采需求。因此,为了构建煤与煤系矿产协调开采生产系统,需要提出一种适用于煤系矿产资源协调开采的全新开拓延伸方法,通过此开拓延伸方法来联通整合煤矿与异体共生矿产各自的生产系统,使两者有机统一形成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协调开采生产系统。
4.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协调开采生产系统的建立,对于实现最大化利用煤系矿产资源开发价值有着重要意义,而开拓延伸方法的确定又是构建协调开采生产系统的关键所在,合适的开拓延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前期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系统运转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通过前期地质勘探,考虑煤与异体共生矿产赋存特征及开采方法的差异性,以采动影响弱化与生产系统协同匹配为设计原则,构建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及协同管理系统,提升方法通用性。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本发明提供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0、开展地质勘探:在协调开采区域通过勘探钻孔等手段搜集矿区水文地质信息,包括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地下水位、探测层位岩性及地应力;
9.s20、圈定异体共生矿产矿体: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划定异体共伴生矿体的空间范围,确定矿体产状,为开拓延伸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0.s30:分析开拓延伸可行性:基于上述地质条件数据,研究异体共生矿产井工共采时原井巷系统进行后续开拓延伸的可行性,分析原矿井工业广场、掘进、运输、通风、存储、
排水、监测设施的共用性及安全稳定服役保障能力;
11.s40:确定开拓延伸设计原则:针对不同矿种的赋存特征,考虑生产系统差异性,提出地质复杂多变、超大变截面、多支巷的开拓延伸工程贯通点位置及空间布局方案的设计原则,减小开拓延伸巷道受到采动影响;
12.s50:制定开拓延伸方案:按照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合适的开拓延伸方案,包括开拓延伸方式,衔接位置,开拓延伸巷道布置形式;
13.s60:生产系统匹配性核算及优化:对开拓延伸生产系统的匹配性进行评价,研究煤系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匹配性核算及优化决策,提出煤与共伴生矿产开拓延伸匹配性改造施工工艺;
14.s70:建立协同管理系统:建立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的协同管理系统,保障开拓延伸期间的施工安全,提升开拓延伸巷道掘进速度,稳定生产能力,为成功构建开拓延伸系统及后续的煤与异体共伴生矿产协调开采保驾护航。
15.优选地,在步骤s10中,所述利用钻孔收集水文地质信息中,钻孔密度视地质复杂程度确定,钻进深度不小于主采煤层与共生矿产埋深,水文地质信息包括探测地层的层位、岩性、结构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地应力。
16.优选地,在步骤s20中,异体共伴生矿体的空间范围是按照相应的工业指标进行圈定的,工业指标包括开采品位、可选性。
17.优选地,在步骤s30中,开拓延伸可行性的评价包括技术上的和经济上的;技术上主要是对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分析,评价煤矿生产系统各项指标能力是否能够支撑开拓延伸工作正常进行以及是否满足后续共生矿产的稳定生产需求;经济上主要是对开拓延伸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分析,评价其是否经济可行。
18.优选地,在步骤s40中,开拓延伸设计原则需要考虑不同矿种的赋存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人身安全影响,例如煤型铀矿床的辐射性,同时考虑地质条件的多变性,尽量降低开拓延伸系统的复杂程度,减小开拓延伸巷道的掘进工程量。
19.优选地,在步骤s50中,开拓延伸方式包括立井开拓、斜井开拓以及斜坡道开拓三种,但针对不同产状的矿体又会有具体的开拓延伸方式,如上盘竖井开拓、下盘斜井开拓。
20.优选地,在步骤s60中,生产系统包括运输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基于开拓延伸方案,评估煤矿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的衔接转换情况,对方案进行查漏补缺并优化完善。
21.优选地,在步骤s70中,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由矿床基本信息模块、矿床三维模型模块、协同开拓约束模块以及优化方案模块构成,其中矿床基本信息模块包括矿山基本信息、提升运输系统、通风排水系统、设备信息以及人员信息;矿床三维模型模块包括煤矿矿体模型、共生矿矿体模型以及开拓延伸系统模型;协同开拓约束模块包括采动影响约束、法律法规约束、生产计划约束、技术经济约束以及安全防护约束;优化方案模块是对开拓延伸方案以及资源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针对传统开拓延伸方法仅考虑单矿种的生产能力、地质条件等设计原则,不涉及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间的相互衔接及匹配,难以满足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协调开采需求的问题,瞄准异体共生矿产赋存特征及开采方法的差异性,考虑采动影响,以生产系统协同匹配为设计原则,同时构建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
理系统,提升方法通用性。通过本技术发明的实施可以保障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本方法的优点主要有:
23.(1)实现了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的衔接匹配。基于地质勘探资料,对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的差异性进行评价与匹配性核算,针对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优化对策,并制定相应的开拓延伸匹配性改造施工工艺,实现了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的衔接匹配。
24.(2)建立了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基于矿山基本信息,建立矿体三维模型与开拓系统三维模型,实现了对开拓延伸作业的可视化管理,同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以及不同矿种的特性,形成约束条件,以此为前提最后还附加了优化模块对开拓方案以及资源配置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上提高了技术、经济及政策可行性,保障了开拓延伸作业得以高效安全地开展。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方案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示意图;
28.附图标记列表:
29.10、共生矿矿体;
30.20、共生矿井底车场;
31.30、煤矿开采水平运输大巷;
32.40、主暗斜井;
33.50、主石门;
34.60、运输平巷;
35.70、煤矿开采水平轨道大巷;
36.80、回风暗斜井;
37.90副暗斜井。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实施例1:以山西吕梁煤铝共生区域为例详细说明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实施过程。该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煤和铝等资源,整体上呈现出上煤下铝的赋存形态。煤矿主采煤层赋存于太原组下段,平均埋深约280m,下距铝土矿层约55m。煤层厚度9.84~13.42m,平均12.35m,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全区内铝土矿埋深在0~351m之间,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一段中下部,奥陶系中统峰峰组顶部侵蚀面之上,赋存
标高为836~1140m。矿体空间形态呈层状、似层状,平均厚度2.8m,分布较连续。铝土矿和煤层在赋存形态上较为类似,一般都是层状沉积矿物。在煤矿和铝土矿的协同井工开采中,由于两者的矿体赋存特征、开采方法及生产系统存在一定差异,不能直接采用煤矿或铝土矿原有的开拓延伸办法来进行煤矿与铝土矿间的开拓延伸。所以需要采用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来衔接煤矿与铝土矿的生产系统,以达到煤铝协同开采的目的。
40.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41.s10:地质勘探:在煤铝协调开采区域从地表或井下打钻至煤层顶底板岩层、铝土矿层顶底板岩层以获得地质信息;具体包括探测地层的层位、岩性、结构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孔隙水压力、地应力等。根据打钻获得的岩心测试各地层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所述地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密度、颜色、孔隙度、渗透性、裂纹密度、裂纹连通性、吸水膨胀特性、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内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等。探测钻孔的密度依据地层构造的复杂程度确定,并对断层、陷落柱、溶洞等易导水的地质构造重点探测,所有钻孔退钻过程中进行全钻孔灌浆封堵。
42.s20:圈定异体共生矿产矿体:通过上述地质勘探获得的数据可知,铝土矿位于煤层下方,与煤层距离平均为55m,矿体空间形态呈层状、似层状,平均厚度2.8m,矿体倾向270
°
左右,倾角10~18
°
,一般小于15
°
,分布较连续。矿体南北长约2700m,一般宽约1110m。
43.s30:分析开拓延伸可行性:在技术可行性上,煤矿与铝土矿都为固体矿产,所以都可以进行井工开采,并共用同一个地面工业广场。在煤矿原有巷道的基础上,利用煤矿原有的岩巷掘进机械设备,可以掘进开拓巷道可以延伸至铝土矿层,进一步构建铝土矿生产系统。从煤层延伸至铝土矿层的开拓巷道都是岩巷,所以支护难度较低,煤矿原有的煤岩巷支护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开拓延伸过程中的支护需求。
44.由于铝土矿矿体呈层状,只需由煤矿向下开拓一个类似煤矿的开采水平就可以,开拓复杂程度较低,同时煤层与铝土矿层间距较小,开拓巷道长度较短,所以通风难度不大,煤矿的通风能力也可以满足开拓延伸工作所需。对于较小的开拓延伸工程量,煤矿原有的运输能力完全可以满足物料的补给以及废石的排出所需。对于开拓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则可以通过煤矿原有的排水系统将其排放到地表,避免水害的发生。
45.在经济可行性上,煤矿原有水平生产时已经建有一套用于生产系统的井巷工程和设施,开拓延伸铝土矿开采水平时可以充分的加以利用。这样可以减少相当一部分开拓延伸所需的工程量和费用、缩短施工时间。
46.s40:确定开拓延伸设计原则:开拓延伸方式需要结合异体共生矿体产状以及矿井生产能力来确定。竖井开拓施工技术较为复杂,但生产能力较高,适应性较强;斜井开拓施工简单,生产能力次之,井巷工程量较大;斜坡道开拓需要配合使用无轨自行设备来运输材料与矿石,生产能力较低,井巷工程量大,维护难度较高。
47.开拓巷道在尽量避开地质构造,如断层、褶曲、陷落柱等的基础上,应同时使得布置形式尽可能简单,以减小巷道掘进工程量,降低通风阻力,提高井下通风安全保障能力。此外,应尽早建立掘进巷道的通风系统,为多条巷道同时施工创造条件。
48.开拓延伸巷道的起始点需要结合煤矿原有井巷系统来确定,一般选取煤矿井底车场或者水平大巷作为起始点,方便生产系统的对接连通。同时新开拓的铝土矿井底车场作为铝土矿生产枢纽,应当尽量布设在矿体中心围岩条件较好的位置,以减小通风阻力,降低
运输成本,同时便于大容积硐室的掘进和维护。
49.s50:制定开拓延伸方案:按照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合适的开拓延伸方案,包括开拓延伸方式,衔接位置,开拓巷道布置形式等;
50.通过地质勘探可知,铝土矿矿体10形状与煤层类似,呈层状、似层状,且分布较为连续。按照上述设计原则,考虑煤层与铝矿层的间距仅有55m,所以选取施工难度较低的暗斜井开拓方法,利用暗斜井延伸时,生产与施工的相互干扰小,且暗斜井的位置、方向、倾角、提升装备选择均不受原有煤矿立井的限制。
51.如图1所示,首先确定铝土矿井底车场20位置,为了缩短铝土矿矿石运输距离,降低生产成本,将铝土矿井底车场安排在铝土矿矿体10中间位置,这样一来,从铝土矿采场到铝土矿井底车场20的运输距离就不会过大,从而减小无轨自行设备的运输压力。
52.然后从煤矿开采水平运输大巷30朝向下部铝土矿井底车场20位置开拓主暗斜井40,用以搭接胶带运输机来运输矿石,延伸到指定位置后便开拓铝土矿井底车场20、运输石门50与运输平巷60等。与此同时从煤矿开采水平回风大巷70朝向下部铝土矿矿体20开拓回风斜井80连接运输平巷60,两者平行作业尽快形成回风通路。回风通路形成之后,再行开拓副暗斜井90,用以后续铝土矿生产作业中的行人行车。
53.s60:生产系统匹配性核算及优化:对开拓延伸生产系统的匹配性进行评价,研究煤系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匹配性核算及优化决策,提出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匹配性改造施工工艺;
54.煤矿与铝土矿生产系统存在较大差异。煤矿的采煤作业已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通过采煤工作面内三机一架的配合,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同时煤矿全程通过搭接皮带运输机来构建的连续化运输系统,拥有极强的运输能力。而铝土矿则主要采用房柱式采矿法,落矿主要还是采用爆破法,矿石的装运需要用无轨自行设备进行,生产过程不连续,相对于煤矿来说单位时间内的出矿量明显要小,此外铝土矿一般通过无轨自行设备来将矿石运输到地面,运输能力较弱。煤矿因为生产系统庞大复杂,同时煤层内会赋存易燃瓦斯气体,所以对通风系统的要求较高,需要较大的风量和以及快速反风能力,而铝土矿因为生产系统结构简单规模较小,井下少见有毒有害气体,所以对通风系统的要求一般,只要根据铝土矿的供风需求来提升整体通风能力,满足井下工作人员的活动所需即可。
55.针对煤矿与铝土矿的生产能力差异,可以在铝土矿井底车场构建破碎硐室,布置矿石集中转运区,并在与煤矿之间的主斜井中搭接皮带运输机,由于铝土矿采场内部巷道短小、弯道较多,所以在铝土矿采场与矿石集中转运区依旧采用灵活程度较高的无轨自行设备来运输矿石,如此通过协同无轨运输设备与皮带运输机来搭建半连续化运输系统,使得铝土矿与煤矿的生产运输系统得以匹配融合,依托煤矿皮带运输大巷与立井提升设备将矿石转运至地表。
56.s70:建立协同管理系统:建立煤与铝土矿开拓延伸的协同管理系统,保障开拓期间的施工安全,提升开拓巷道掘进速度,稳定煤矿生产能力,为保质保量地完成开拓延伸工作提供保障。
57.按照图2所示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建立煤与铝土矿开拓延伸的协同管理系统。系统主要由矿床基本信息模块、矿床三维模型模块、协同开拓约束模块以及优化方案模块构成。其中矿床基本信息模块主要包括矿山基本信息、提升运输系统、通
风排水系统、设备信息以及人员信息;矿床三维模型模块主要包括煤矿矿体模型、铝土矿矿体模型以及开拓系统模型;协同开拓约束模块主要包括采动影响约束、法律法规约束、生产计划约束、技术经济约束以及安全防护约束;优化方案模块主要是基于协同开拓约束模块对开拓延伸方案以及资源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为改进开拓系统模型以及对煤与铝土矿生产系统进行匹配性改造提供依据,提升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58.例如煤矿井下的电气设备都需要具有煤安资质,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共采时,需要按煤矿开采的相关规定、标准对煤与共伴生矿山进行安全监管。所以在煤铝协同开采中,铝土矿内相关生产设备均需按照煤矿安全生产要求配备。
59.有益效果:
60.本发明针对传统开拓延伸方法仅考虑单矿种的生产能力、地质条件等设计原则,不涉及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间的相互衔接及匹配,难以满足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协调开采需求的问题,瞄准异体共生矿产赋存特征及开采方法的差异性,考虑采动影响,以生产系统协同匹配为设计原则,同时构建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提升方法通用性。通过本技术发明的实施可以保障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本方法的优点主要有:
61.(1)实现了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的衔接匹配。基于地质勘探资料,对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的差异性进行评价与匹配性核算,针对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优化对策,并制定相应的开拓延伸匹配性改造施工工艺,实现了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的衔接匹配。
62.(2)建立了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基于矿山基本信息,建立矿体三维模型与开拓系统三维模型,实现了对开拓延伸作业的可视化管理,同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以及不同矿种的特性,形成约束条件,以此为前提最后还附加了优化模块对开拓方案以及资源配置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上提高了技术、经济及政策可行性,保障了开拓延伸作业得以高效安全地开展。
63.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针对煤与异体共生矿产赋存状态与开采方法差异性较大,开拓延伸系统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原矿井工业广场、掘进、运输、通风、存储、排水、监测等设施的共用性及安全稳定服役保障能力,对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进行匹配性评价,确定原有生产系统进行后续开拓延伸的可行性,然后针对煤与异体共生矿产赋存特征与采矿方法存在的差异,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开拓巷道的技术特征,确定开拓延伸设计原则,最后还建立了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开拓系统进行三维可视化管理,并利用约束模块对开拓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增强其技术、经济及政策可行性。
6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开展地质勘探:在协调开采区域通过勘探钻孔手段搜集矿区水文地质信息,包括煤层与共伴生矿产赋存层位、地下水位、探测层位岩性及地应力;s20、圈定异体共生矿产矿体: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划定异体共伴生矿体的空间范围,确定矿体产状,为开拓延伸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s30:分析开拓延伸可行性:基于上述地质条件数据,研究异体共生矿产井工共采时原井巷系统进行后续开拓延伸的可行性,分析原矿井工业广场、掘进、运输、通风、存储、排水、监测设施的共用性及安全稳定服役保障能力;s40:确定开拓延伸设计原则:针对不同矿种的赋存特征,考虑生产系统差异性,提出地质复杂多变、超大变截面、多支巷的开拓延伸工程贯通点位置及空间布局方案的设计原则,减小开拓延伸巷道受到采动影响;s50:制定开拓延伸方案:按照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开拓延伸方案,包括开拓延伸方式,衔接位置,开拓延伸巷道布置形式;s60:生产系统匹配性核算及优化:对开拓延伸生产系统的匹配性进行评价,研究煤系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匹配性核算及优化决策,提出煤与共伴生矿产开拓延伸匹配性改造施工工艺;s70:建立协同管理系统:建立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的协同管理系统,保障开拓延伸期间的施工安全,提升开拓延伸巷道掘进速度,稳定生产能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0中,所述利用钻孔收集水文地质信息中,钻孔密度视地质复杂程度确定,钻进深度不小于主采煤层与共生矿产埋深,水文地质信息包括探测地层的层位、岩性、结构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地应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0中,异体共伴生矿体的空间范围是按照相应的工业指标进行圈定的,工业指标包括开采品位、可选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0中,开拓延伸可行性的评价包括技术上的和经济上的;技术上是对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分析,评价煤矿生产系统各项指标能力是否能够支撑开拓延伸工作正常进行以及是否满足后续共生矿产的稳定生产需求;经济上是对开拓延伸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分析,评价其是否经济可行。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0中,开拓延伸设计原则需要考虑不同矿种的赋存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人身安全影响,同时考虑地质条件的多变性,尽量降低开拓延伸系统的复杂程度,减小开拓延伸巷道的掘进工程量。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0中,开拓延伸方式包括立井开拓、斜井开拓以及斜坡道开拓三种,但针对不同产状的矿体又会有具体的开拓延伸方式,如上盘竖井开拓、下盘斜井开拓。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
特征在于:在步骤s60中,生产系统包括运输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基于开拓延伸方案,评估煤矿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的衔接转换情况,对方案进行查漏补缺并优化完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0中,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由矿床基本信息模块、矿床三维模型模块、协同开拓约束模块以及优化方案模块构成,其中矿床基本信息模块包括矿山基本信息、提升运输系统、通风排水系统、设备信息以及人员信息;矿床三维模型模块包括煤矿矿体模型、共生矿矿体模型以及开拓延伸系统模型;协同开拓约束模块包括采动影响约束、法律法规约束、生产计划约束、技术经济约束以及安全防护约束;优化方案模块是对开拓延伸方案以及资源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生产系统协同匹配的开拓延伸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开展地质勘探、圈定异体共生矿产矿体、分析开拓延伸可行性、确定开拓延伸设计原则、制定开拓延伸方案、生产系统匹配性核算及优化、建立协同管理系统;本发明针对传统开拓延伸方法仅考虑单矿种的生产能力、地质条件等设计原则,不涉及多矿种差异性生产系统间的相互衔接及匹配,难以满足煤与异体共生矿产协调开采需求的问题,瞄准异体共生矿产赋存特征及开采方法的差异性,考虑采动影响,以生产系统协同匹配为设计原则,同时构建异体共生矿产开拓延伸协同管理系统,提升方法通用性。通过本技术发明的实施可以保障煤与异体共生矿产的协调开采高效安全进行。效安全进行。效安全进行。


技术研发人员:赵兴龙 黄炳香 韩晓克 段晓恒 吴占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8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83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