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装置的显示要求越来越高,窄边框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3.通常显示面板的绑定区与柔性电路板邦定,柔性电路板上焊接有驱动显示面板的驱动芯片,目前柔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的邦定结构限制了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能够满足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设计要求。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显示模组和触控模组;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每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均设置有驱动所述显示模组实现显示功能的第一驱动器件,且每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均邦定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以使所述第一驱动器件与所述显示模组电连接;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的第二驱动器件,且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驱动器件通过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走线与所述触控模组电连接。
6.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电子设备。
7.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不同的驱动器件设置在不同的柔性电路板上,可以减少单个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从而减小单个柔性电路板的外形公差,而随着柔性电路板外形公差的减小,可以提高柔性电路板上邦定引脚与显示面板上邦定引脚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减小显示面板上邦定引脚的长度,实现显示装置窄边框化要求。同时本技术还设置第二驱动器件和第一驱动器件不共用一个柔性电路板,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减小单个柔性电路板的尺寸,进一步降低柔性电路板的外形公差,另一方面还可以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9.图1是本技术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图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1.图3是显示面板用于邦定第一柔性电路板的邦定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12.图4是本技术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4.参阅图1和图2,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以及第三柔性电路板140。
15.显示面板110包括显示模组(图未示)和触控模组(图未示),具体而言,显示模组用于进行画面显示,触控模组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其中,显示面板110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显示面板、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者micro-led(微米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任何一种类型的面板,在此不做限制。同时在显示面板110中,触控模组既可作为独立组成设置在显示模组的出光侧,也可以将触控模组与显示模组集成设置(on-cell),总而言之,关于显示模组与触控模组的相对位置关系,本技术不做限制。
16.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均设置有驱动显示模组实现显示功能的第一驱动器件121,且每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均邦定在显示面板110上,以使第一驱动器件121与显示模组电连接。具体地,在所有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的第一驱动器件121的驱动下,显示面板110实现显示功能。
17.其中,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数量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同时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设置的第一驱动器件1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设置的第一驱动器件121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数量与实现显示模组显示功能所需要的第一驱动器件121的数量相等。
18.其中第一驱动器件121具体可以包括驱动显示模组显示的驱动芯片以及与驱动芯片电连接的外围电阻、电容等器件。
1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采用异方性导电胶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邦定在显示面板110上。具体地,显示面板110用于邦定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邦定区域以及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邦定显示面板110的邦定区域均设有多个引脚,采用异方性导电胶膜邦定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与显示面板110,可以避免显示面板110上的相邻引脚之间导通短路以及避免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的相邻引脚之间导通短路。
20.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显示面板110邦定,例如采用点胶的方式在显示面板110上的多个引脚上分别形成导电胶,然后将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在显示面板110上。
21.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上设置有驱动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的第二驱动器件131,且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至少一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连接,以使第二驱动器件131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的第一走线(图未示)与触控模组电连接。
22.其中第二驱动器件131具体可以包括驱动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的驱动芯片以及与驱动芯片电连接的外围电阻、电容等器件。
23.具体地,第二驱动器件131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的第一走线向触控模组传输驱动信号,使得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
24.在相关技术中,驱动显示面板110实现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驱动器件均设置在同一个柔性电路板上,此时该柔性电路板需要同时设置多个驱动器件,因此其x向宽度较大,而随着宽度的增大,柔性电路板的外形尺寸公差也会随着增大,而随着柔性电路板外形尺寸公差的增大,柔性电路板上的邦定引脚与显示面板110上的邦定引脚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难以满足导电性能要求,例如当柔性电路板采用异方性导电胶膜与显示面板110邦定时,柔性电路板与异方性导电胶膜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导电粒子数量难以满足导电性能的要求。
25.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不同的驱动器件设置在不同的柔性电路板上,可以减少单个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从而减小单个柔性电路板的外形公差,而随着柔性电路板外形公差的减小,可以提高柔性电路板上邦定引脚与显示面板110上邦定引脚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减小显示面板110上邦定区域中邦定引脚的长度,实现显示装置100的窄边框化要求。
26.同时本技术还设置第二驱动器件131和第一驱动器件121不共用一个柔性电路板,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减小单个柔性电路板的尺寸,进一步降低柔性电路板的外形公差,另一方面还可以便于维护,具体而言,当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功能或者触控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直接单独更换相应的柔性电路板,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另外本技术利用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第二柔性电路板130,而不是将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显示面板110直接邦定,可以使得触控模组所连接的邦定引脚可以分布在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邦定区域,设计更加灵活。
27.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间隔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同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也可以是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不同侧。
28.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10包括相邻的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第一侧边111的长度小于第二侧边112的长度,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设置在同一个第一侧边111。
29.具体地,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设置在同一第一侧边111,使得在组装过程中只需要在显示面板110的一侧进行作业,可以提高组装效果。
30.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二柔性电路板13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中的至少一个相互连接。
31.具体地,第二柔性电路板130可以只与相邻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中的一个连接,也可以与相邻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均连接。
32.且第二柔性电路板13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此不做限制。其中,当第二柔性电路板130的数量为多个时,不同的第二柔性电路板130设置在不同的间隔中,其中每一个间隔均由相邻的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形成。
33.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柔性电路板130的数量为一个。
34.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均相互连接。
35.具体地,设置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均连接,可以
提高第二柔性电路板130邦定的稳固性,避免在组装过程中,第二柔性电路板130发生翘曲、变形。并且,连接第二驱动器件131与触控模组的第一走线也可分设在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布线设计更为灵活;对于显示面板110而言,触控模组所连接的邦定引脚的设置也可以分别对应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邦定区域,利于产品设计。
36.其中,为了能够保证不同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外形能够一致,相邻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连接第二柔性电路板130的邦定引脚的数量相同、排布方式对应相同。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连接第二柔性电路板130的连接区域的结构完全相同。
37.继续参阅图2,与第二柔性电路板130连接的第一柔性电路板120设有第一器件区1201,第一驱动器件121设置在第一器件区1201中,第一走线设置在第一器件区1201的外围。类似地,第二柔性电路板130设有第二器件区1301,第二驱动器件131设置在第二器件区1301上。
38.具体地,第一器件区1201、第二器件区1301的设置,可以减小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上走线的混乱,为后续的维护提供有利条件。
3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130既可以通过异方性导电胶膜与第一柔性电路板120连接,也可以通过连接器与第一柔性电路板120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40.其中,当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均连接时,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相邻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连接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制。
4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外形能够一致,消除邦定设备对来料外形一致的限制,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邦定显示面板110的邦定引脚的数量相同、排布方式也相同。也就是说,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邦定显示面板110的邦定区域的结构完全相同。
42.同时,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设置数量相同的第一驱动器件121,且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第一驱动器件121的设置位置相同。例如,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设置的第一驱动器件121的数量均为一个,且第一驱动器件121均处于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中央区域。
43.同时,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形状均相同,例如,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均为长方形。
44.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邦定显示面板110的邦定引脚的数量、排布方式、所设置的第一驱动器件121的数量、所设置的第一驱动器件121的位置也可以不完全相同,在此不做限制。
45.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显示面板110与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的每个邦定区域a均设有多个第一引脚1101以及多个第二引脚1102,第一引脚1101与对应的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第二引脚1102空置以用于输入对显示面板110进行测试的测试信号。
46.具体地,在将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在显示面板110上之前,需要通过第二引脚1102对显示面板110输入测试信号,以对显示面板110进行测试,例如进行点灯测试。而在将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与显示面板110邦定之后,将不再需要对第二引脚1102输入任何信号,
因此为了减小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上引脚的数量,在将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在显示面板110上后,只有第一引脚1101与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而电连接,第二引脚1102空置而处于悬空状态。
47.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三柔性电路板140同时与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第三柔性电路板140上设有多条第二走线(图未示)与多个绑定引脚,其中,第三柔性电路板140上至少两个绑定引脚与同一条第二走线电连接。例如,传输相同信号的邦定引脚与同一条第二走线电连接。
48.具体地,设置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与第三柔性电路板140绑定,使得第一驱动器件121通过第三柔性电路板140上的走线接收外界信号,进而驱动显示模组实现显示功能。
49.在第三柔性电路板140用于邦定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多个邦定引脚中,设置至少两个邦定引脚与同一条第二走线电连接,可以减少第三柔性电路板140另一侧与其他元件邦定的引脚的数量,减小后续组装的难度。
50.其中,为了进一步保证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外形一致,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邦定第三柔性电路板140的邦定引脚的数量相同、排布方式也相同。也就是说,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邦定第三柔性电路板140的邦定区域的结构完全相同。
51.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用于邦定第三柔性电路板140的邦定引脚的数量较多,设置第三柔性电路板140通过各方异性胶膜与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柔性电路板140也可以通过连接器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
5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也与第三柔性电路板140连接,使得第二驱动器件131通过第三柔性电路板140上的走线接收外接信号,进而驱动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
53.其中,考虑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第三柔性电路板140连接的引脚数量较少,设置第二柔性电路板130通过连接器与第三柔性电路板140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柔性电路板140也可以通过异方性导电胶膜与第二柔性电路板130连接。
54.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也可以不设置第三柔性电路板140。
5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均以第二柔性电路板13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之间对本技术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例如当第一柔性电路板120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位于其中一个第一柔性电路板120背离另一第一柔性电路板120一侧,此时第二柔性电路板130与相邻的第一柔性电路板120邦定。
56.在一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00用于例如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笔记本电脑(nb,notebook)等中尺寸的电子设备,这些中尺寸的电子设备相比较于例如手机等小尺寸的电子设备,其分辨率高,所需要第一驱动器件121的数量多。
57.但是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还可以用于例如手机、智能手表等小尺寸的电子设备,或者例如电视机等大尺寸的电子设备。
58.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200包括显示装置210。
59.其中显示装置210与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00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60.其中,电子设备200可以是例如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笔记本电脑(nb,notebook)等中尺寸的电子设备,这些中尺寸的电子设备相比较于例如手机等小尺寸的电子设备,其分辨率高,所需要的第一驱动器件(图4未示)的数量较多。
61.当然电子设备200还可以是例如手机、智能手表等小尺寸的电子设备,或者例如电视机等大尺寸的电子设备。
62.总而言之,本技术对于电子设备200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制。
6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显示模组和触控模组;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每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均设置有驱动所述显示模组实现显示功能的第一驱动器件,且每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均邦定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以使所述第一驱动器件与所述显示模组电连接;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的第二驱动器件,且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驱动器件通过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走线与所述触控模组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邻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一侧边;优选地,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数量为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相互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均相互连接;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邦定引脚的数量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的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有第一器件区,所述第一驱动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器件区中,所述第一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器件区的外围;优选地,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设有第二器件区,所述第二驱动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器件区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柔性电路板,同时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邦定,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上设有多条第二走线与多个邦定引脚,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上的至少两个邦定引脚与同一条所述第二走线电连接;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用于邦定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的邦定引脚的数量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通过各方异性胶膜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邦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通过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邦定的每个邦定区均设有多个第一引脚以及多个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邦定,所述第二引脚空置以用于输入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测试的测试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用于邦定所述显示面板的邦定引脚的数量相同;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数量相同的所述第一驱动器件,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所述第一驱动器件的设置位置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形状相同。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至少两个第一柔性电路板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其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模组和触控模组,每个第一柔性电路板上均设置有驱动显示模组实现显示功能的第一驱动器件,且每个第一柔性电路板均邦定在显示面板上,以使第一驱动器件与显示模组电连接,第二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驱动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的第二驱动器件,且第二柔性电路板与至少一个第一柔性电路板连接,以使第二驱动器件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走线与触控模组电连接。本申请的显示装置能够满足窄边框化的设计要求。要求。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左海风 王明晖 刘金良 朱修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29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