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生物化工和饲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械辅助原位氨化改性秸秆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2.我国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秸秆等资源量每年约8.2亿吨(约合4亿吨标煤),可收集的资源量每年约6.9亿吨。然而迄今为止,秸秆利用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秸秆焚烧现象目前仍十分严重,每年约有3亿多吨的农作物秸秆被燃烧或废弃。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利用程度低,要实现我国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的目标,任务仍相当艰巨。目前秸秆利用主要规划为四大类,饲料、肥料、能源、化学品原料。而其中由于秸秆自身的含有动物能消化吸收纤维多糖以及半纤维素多糖这两大碳源,同时鉴于饲料行业的体量大,分布广等特性,因此秸秆作为饲料化被认为目前能大幅度提高秸秆利用的一个方向。
3.我国工业用粮比例仅占我国粮食应用的约20%,远低于美国的工业用粮比例,饲料用粮比例却高于美国。饲料用粮比例的高居不下,严重制约我国发酵行业等工业发展。以大豆为例,我国大豆85%以上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超8000万吨,进口金额高达3000亿/年,但其中直接食用比例仅占比20%,其余均作为榨油及饲料蛋白使用,大豆进口“卡脖子”的局面严重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因此开发了基于秸秆发酵产蛋白的新一代“以草代粮”的生物炼制路线,可有效缓解我国工业与饲料用粮短缺及大豆进口“卡脖子”的局面。
4.目前纯天然的秸秆作为饲料存在适口性差,蛋白含量低,不足以替代高能量饲料原料,不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一些预处理手段对秸秆进行改性,传统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其中物料法主要为切断、粉碎、膨化、气爆、制粒等,物理法主要是通过对秸秆进行多种机械处理,提高秸秆的适口性,但提升幅度有限,并且未能从本质上提高动物对秸秆的消化利用,达到增重的目的。例如专利cn113575766a,通过对玉米秸秆汽爆处理提高适口性,同时复配部分厌氧菌,提高家禽的对秸秆的消化吸收,但存在问题为家禽最需的蛋白含量有限,同时发酵周期较长。化学法主要为氨法,通过将氨水与尿素对秸秆堆放处理,通过挥发氨对秸秆进行润涨,并且可消除潜在酸性,提高粗蛋白含量。例如专利cn202111579316.7采用氨法对秸秆以及复配的豆秸秆氨化,同时接入细菌类单细胞菌株对氨化秸秆发酵处理,能提高粗蛋白浓度,但真实蛋白的含量提升困难,因此需要复配其它高蛋白的豆秸秆,同时整个氨化以及发酵周期长达4~6周。生物法主要为青贮、微贮、发酵以及酶解等,直接通过一些生物酶解发酵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秸秆中的芳香物质,因此提高家禽的采食量,例如专利cn201811071130.9对添加了发酵促进剂的秸秆进行氨化发酵,周期约为50~60天,经由青贮的秸秆,可有效的提高秸秆的适口性与秸秆的保存周期,但仍未能解决青贮池大的问题,处理周期长。
5.综上开发一种高效、节能、稳定的秸秆纤维饲料化应用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械辅助原位氨化改性秸秆的制备方法,以增强秸秆与氨的快速深度结合,实现秸秆高效转化饲料蛋白。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机械辅助原位氨化改性秸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9.(1)将秸秆切断成8~10cm小段、干法除尘、水洗;
10.(2)将步骤(1)处理后的秸秆送入双螺杆撕裂机,向双螺杆撕裂机中加入复合氨化溶液,进行预处理;
11.(3)将步骤(2)预处理后的物料反应得到氨化秸秆。
12.其中,所述的秸秆为玉米秸秆、麦秸秆、稻秸秆、芦苇秸秆、巨菌草、豆秸秆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的玉米秸秆和麦秸秆。
13.步骤(2)中,所述的复合氨化溶液由nh3、有机酸铵、双氧水和水组成,其中nh3占比1wt%~10wt%,有机酸铵占比1wt%~6wt%,双氧水占比为1wt%~3wt%,其余为水。优选的nh3重量占比为3.5%~6.5%,有机酸铵重量占比为1%~3%,双氧水占比为1.5%。所述的有机酸铵为乙酸铵、甲酸铵、草酸铵、柠檬酸铵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的乙酸铵。
14.步骤(2)中,所述的料液质量比为1:4~3:1,优选的1:3~1:1。
15.步骤(3)中,所述的反应时间范围为0.5h~12h,优选的1~3h。
16.步骤(3)中,所述的反应无需额外加温,通过物料自身摩擦产生热量。为了减少氨的挥发,反应在密闭空间内进行。
17.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氨化改性秸秆也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18.所述的氨化改性秸秆在饲料中的应用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所述的氨化改性秸秆可直接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可以通过发酵有效提高粗蛋白含量,具体发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9.(a)利用氨化改性秸秆配制发酵基质,灭菌;
20.(b)将步骤(a)灭菌后的发酵基质接入食用真菌种子液,发酵反应。
21.步骤(a)中,所述的发酵基质,氨化改性秸秆占2wt%~15wt%,硫酸镁占0.01wt%~0.06wt%,磷酸二氢钾占0.01wt%~0.06wt%,其余为水。优选的氨化改性秸秆占6wt%~10wt%,硫酸镁0.01wt%,磷酸二氢钾占0.01wt%。
22.步骤(b)中,所述的食用真菌种子液接种体积占发酵基质总体积的2%~15%,食用真菌种子液生物量浓度为20g/l;所述的食用真菌为平菇、红平菇、茶树菇、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羊肚菌、灵芝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本发明对食用菌的菌株没有具体限定,市售的所有上述食用菌都可以采用本发明方法。优选的平菇。
23.步骤(b)中,所述的发酵反应属于好氧发酵,发酵温度为25~35℃,反应时间为4~7天。
24.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
25.(1)通过采用有机酸铵复配氨,以及添加双氧水,不仅有效提高了秸秆细胞壁中多糖与木质素的氨化改性,而且将木质素氧化碎片化,并与铵根离子结合生成氨化木质素。氨化木质素水溶性高,能有效降低木质素对发酵的抑制。
26.(2)本发明中在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时首次采用双螺杆机械力的辅助。在对细胞壁破碎过程,以及处理过程自生热,有效提高了氨化试剂与秸秆的结合,将反应时间极大幅度的至少缩短至原氨化秸秆的二十分之一。
27.(3)通过食用菌自身对氨化秸秆利用生物转化为发酵蛋白,秸秆饲料中真蛋白的含量达到20%~35%。
28.(4)本发明预处理过程后不进行固液分离,实现预处理水解液与预处理物料的全组分利用,符合绿色清洁预处理的路线,极大降低了废水的处理难度,同时也降低了预处理的成本。
29.(5)集成秸秆氨化与半纤维催化分离预处理,借助于有机酸铵在预处理过程中电离出的酸根离子,不仅能有效提高秸秆表面孔隙率,而且能溶出少量的半纤维素,增加了预处理的强度。
附图说明
30.图1是原生木质素与氨化木质素核磁对比图。a:原生木质素;b、氨化木质素。
31.图2是原生木质素与氨化木质素红外对比图。a:原生木质素;b、氨化木质素。
32.图3是秸秆预处理前后表面sem图。a:原生秸秆;b:氨化秸秆。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34.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具体的检测步骤和方法参考国标gb/t 6432-1994(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
35.实施例1:
36.秸秆预处理过程:
37.麦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与干基秸秆相同重量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2.5%,乙酸铵占比为1.5%,双氧水占比为1.5%,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1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麦秸秆(如图1~3)。
38.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39.a)、将上述氨化改性麦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麦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40.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41.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42.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21%。
43.实施例2:
44.秸秆预处理过程:
45.麦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干基秸秆重量2倍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5.5%,乙酸铵占比为1.5%,双氧水占比为1.5%,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1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麦秸秆。
46.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47.a)、将上述氨化改性麦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麦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48.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49.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50.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23%。
51.实施例3:
52.秸秆预处理过程:
53.麦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干基秸秆重量3倍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4.5%,乙酸铵占比为1.5%,双氧水占比为1.5%,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1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麦秸秆。
54.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55.a)、将上述氨化改性麦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麦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56.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57.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58.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26%。
59.实施例4:
60.秸秆预处理过程:
61.玉米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
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干基秸秆重量2倍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5.5%,乙酸铵占比为1%,双氧水占比为1%,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2.5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玉米秸秆。
62.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63.a)、将上述氨化改性玉米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玉米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64.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65.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66.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25%。
67.实施例5:
68.秸秆预处理过程:
69.玉米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干基秸秆重量2倍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5.5%,乙酸铵占比为1.5%,双氧水占比为1.5%,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2.5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玉米秸秆。
70.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71.a)、将上述氨化改性玉米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玉米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72.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73.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74.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28%。
75.实施例6:
76.秸秆预处理过程:
77.玉米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干基秸秆重量2倍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6.5%,乙酸铵占比为1.5%,双氧水占比为
1.5%,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2.5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玉米秸秆。
78.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79.a)、将上述氨化改性玉米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玉米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80.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81.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82.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30%。
83.实施例7:
84.秸秆预处理过程:
85.玉米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干基秸秆重量2倍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6.5%,乙酸铵占比为2.5%,双氧水占比为2.5%,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3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玉米秸秆。
86.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87.a)、将上述氨化改性玉米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玉米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88.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89.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90.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35%。
91.实施例8:
92.秸秆预处理过程:
93.玉米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过程中,泵入干基秸秆重量2倍的复合氨化溶液,其中复合氨化溶液中氨重量占比为6.5%,乙酸铵占比为2.5%,双氧水占比为2.5%,其余为水。将与复合氨化溶液高效混合的撕裂秸秆输送至密闭的反应螺旋内反应3h。秸秆内部木质素以水溶性氨化木质素形式溶出,附着于秸秆表面,并最终得到氨化玉米秸秆。
94.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95.a)、将上述氨化改性玉米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玉米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10%,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96.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97.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98.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31%。
99.对比例1:
100.秸秆预处理过程:
101.玉米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入双螺杆撕裂机,秸秆在机筒内部撕裂。最终得到尺寸细化玉米秸秆。
102.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103.a)、将上述玉米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改性玉米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104.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105.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106.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产物,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15%。
107.对比例2:
108.秸秆预处理过程:
109.玉米秸秆通过铡草机,切成8~10cm段,随后通过传送带将物料送至八辊仰角除尘器除尘,将除尘后物料经传送带输送至鼓式洗草机,水洗后物料进入脱水螺旋,脱水后的秸秆经输送螺旋进氨化箱内,通入氨气维持0.08mpa,反应氨化10天。最终得到氨化玉米秸秆。
110.食用菌秸秆饲料制备:
111.a)、将上述氨化玉米秸秆与菌株营养物质及水复配成发酵基质,其中氨化玉米秸秆物料占发酵基质重量的6%,硫酸镁占0.01%,磷酸二氢钾占0.01%,其余部分为水;
112.b)、将上述复配的混合物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同蒸汽加热至121℃,维持20min;
113.c)、将上述灭菌后的混合物按体积的5%接入平菇菌种子液,置于发酵罐中发酵反应5天;
114.将上述发酵罐内反应后的物料经板框分离,得到最终食用菌秸秆饲料产品,通过凯式定氮仪检测出固形物中粗蛋白含量为18%。
11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械辅助原位氨化改性的秸秆制备方法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技术特征:1.一种机械辅助原位氨化改性秸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秸秆切断成8~10cm小段、干法除尘、水洗;(2)将步骤(1)处理后的秸秆送入双螺杆撕裂机,向双螺杆撕裂机中加入复合氨化溶液,进行预处理;(3)将步骤(2)预处理后的物料反应得到氨化秸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秸秆为玉米秸秆、麦秸秆、稻秸秆、芦苇秸秆、巨菌草、豆秸秆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复合氨化溶液由nh3、有机酸铵、双氧水和水组成,其中nh3占比1wt%~10wt%,有机酸铵占比1wt%~6wt%,双氧水占比为1wt%~3wt%,其余为水。所述的有机酸铵为乙酸铵、甲酸铵、草酸铵、柠檬酸铵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复合氨化溶液的加入量,以料液质量比1:4~3:1计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反应在密闭空间内,反应时间为0.5h~12h。6.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氨化改性秸秆。7.权利要求6所述的氨化改性秸秆在饲料中的应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利用氨化改性秸秆配制发酵基质,灭菌;(b)将步骤(a)灭菌后的发酵基质接入食用真菌种子液,发酵反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的发酵基质中,氨化改性秸秆占2wt%~15wt%,硫酸镁占0.01wt%~0.06wt%,磷酸二氢钾占0.01wt%~0.06wt%,其余为水。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的食用真菌种子液接种体积占发酵基质总体积的2%~15%,食用真菌种子液生物量浓度为20g/l;所述的食用真菌为平菇、红平菇、茶树菇、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羊肚菌、灵芝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辅助原位氨化改性秸秆的制备方法,通过双螺杆对秸秆撕裂过程中泵入复合氨化溶液对秸秆进行原位氨化改性,其中复合氨化溶液包含NH3,有机酸铵以及双氧水。本发明通过采用有机酸铵复配氨,以及添加双氧水对秸秆预处理,不仅有效提高对秸秆细胞壁中多糖与木质素的氨化改性,而且将木质素氧化碎片化并与铵根离子结合生成氨化木质素,氨化木质素水溶性高,能有效降低木质素对发酵的抑制。本发明首次采用在双螺杆机械力的辅助作用下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在对细胞壁破碎过程,以及处理过程自生热,有效提高了氨化试剂与秸秆的结合,将反应时间极大幅度的至少缩短至原氨化秸秆的二十分之一。本发明通过食用菌自身对氨化秸秆利用生物转化为发酵蛋白,秸秆饲料中真蛋白的含量可达到20%~35%。中真蛋白的含量可达到20%~35%。中真蛋白的含量可达到20%~35%。
技术研发人员:应汉杰 陈勇 单军强 刘庆国 余斌 项玲 朱晨杰 温庆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集萃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22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