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堵坐便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2.马桶也叫坐便器,是大小便用的有盖的桶,马桶方便清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在使用马桶时,一些杂物、污垢会堆积在排污管内,久而久之形成堵塞;有时候使用者会向马桶内丢弃一些不易冲散溶解的杂物、垃圾等,造成马桶堵塞。一旦出现马桶堵塞,会使便溺外溢,散发臭味,无法使用,解决马桶堵塞一般采用工具伸入排污管捅开,或者使用皮搋子进行疏通,如还无法疏通,甚至需要破管检查,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目前出现的一些虹吸马桶等冲力相对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马桶堵塞的问题,但是其冲力有限,一旦马桶堵塞相对严重,也无法单纯通过冲水进行疏通,因此缺少一种可以有效防止堵塞,并且在堵塞后能快速便捷疏通的坐便器。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防堵坐便器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装置操作简单方便,可有效防止马桶堵塞,在堵塞时也能轻松便捷地将马桶疏通。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堵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体、坐便圈、顶盖及水箱;所述坐便圈及顶盖从下到上依次活动铰接在坐便器本体上;所述顶盖的顶部设有压迫孔;所述压迫孔上设有压迫层;所述顶盖的底部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对应坐便圈的内圈,但直径比所述坐便圈的内圈口径大;在所述顶盖与坐便器本体之间至少设有一组固定装置;所述水箱设置在坐便器本体上;在所述水箱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具备弹性的储水内胆;所述储水内胆的上部连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自来水管道;所述储水内胆的底部连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分出上冲水管及下冲水管;所述坐便器本体的上部设有冲水区,下部连有带存水弯的排污管;所述上冲水管通入冲水区;所述下冲水管通入排污管;所述进水管、上冲水管及下冲水管上分别设有进水阀、上冲水阀及下冲水阀;所述水箱上还设有内胆挤压装置。
5.所述坐便器本体的主体结构和功能与一般坐便器马桶相同,均可在大小便时使用;所述坐便圈及顶盖可开启;所述压迫层覆盖在压迫孔上;所述压迫层可以采用具有柔软度的橡胶材料制成,可以充涨伸缩,但其具备一定韧性,需要一定压力才能使其充涨鼓起;所述顶盖及坐便圈盖在坐便器本体上,此时所述密封环匹配套入坐便圈的内圈,可以将所述坐便器本体的上部开口密封,在所述排污管内有水的情况下,使得所述坐便器本体与水箱之间形成互相连通的密封空间,冲水时能够使得坐便器内部的压力变大,通过压力使所述排污管疏通;所述固定扣与l形固定片扣合以后能够使坐便圈及顶盖与坐便器本体接触得更紧密;所述空腔用于放置储水内胆;所述储水内胆直接连接自来水管,并且所述自来水管从上部进入储水内胆,在所述进水阀开启的情况下,所述储水内胆中的水压为自来水的
水压;所述冲水区与一般马桶内的冲水管道及结构相同,配合所述上冲水管后可以从马桶的侧壁上方冲下水;所述下冲水阀开启后水流能够直接冲洗排污管,起到疏通作用;所述进水阀、上冲水阀及下冲水阀均露出装置外,便于使用;所述固定装置可以采用可人为打开的锁扣等形式,只要能够保证使用时将顶盖、坐便圈及坐便器本体稳固固定在一起,确保在顶盖、坐便圈及坐便器本体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压力增加时不会被顶开,如此即可,使用完后可人为开启;所述内胆挤压装置可以采用人力按压的机构或者电动按压的机构等结构方式,只要可以起到按压所述储水内胆,增加瞬间出水量及压力即可;如采用人力按压的机构,可以在水箱上设置可按下的按压块,按下后按压块接触并压迫储水内胆,起到相应挤压作用;如采用电动按压的机构,可以通过设置电缸等形式,通过电缸推杆的伸出来挤压所述储水内胆。
6.优选的,当所述固定装置采用人为打开的锁扣形式时,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扣及倒l形固定片;在所述顶盖的前端及两侧均至少铰接有一组固定扣;在所述坐便器本体的侧面设置与固定扣对应的倒l形固定片;所述固定扣包括外杆、内杆及底杆;两组所述外杆与坐便器本体铰接;每组所述外杆内均匹配套入一组内杆;所述外杆与内杆之间连有弹簧;一组所述底杆可转动的同时连接在两组外杆的下部。使用时需用手拉住所述底杆,并拉伸所述内杆及弹簧,使所述内杆被拉出,将所述底杆扣入l形固定片上后,所述弹簧恢复形变,使得所述固定扣扣紧l形固定片;所述弹簧的弹力较大,能够保证在使用时所述坐便器内的压力不会将顶盖顶开。
7.优选的,当所述内胆挤压装置采用人力按压形式时所述内胆挤压装置包括按压板及按压孔;所述按压孔设置在水箱的侧壁上;所述按压板设置在按压孔内;所述按压板与水箱之间连有回位弹簧。按压所述按压板,则所述按压板向水箱内移动,压迫所述储水内胆,使储水内胆中的水快速流入坐便器本体,提高瞬间冲力以及坐便器本体内部的压力,增加疏通效果;松手后所述回位弹簧将按压板拉回。
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坐便圈朝内的侧壁上设有密封环槽;所述密封环上设有环状的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与密封环槽匹配。所述密封凸起匹配卡入密封环槽内以后能够增加密封程度。
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坐便器本体及储水内胆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坐便器本体上设有压力显示屏,内部设有控制系统;所述压力传感器及压力显示屏均连接控制系统。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感应坐便器以及储水内胆中的压力,并将压力信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给控制系统,随后所述控制系统将压力信息传递给显示屏,并在显示屏上显示;所述压力传感器、控制系统及显示屏可以采用插座供电的形式提供能源,也可采用内置电池或其他形式提供能源。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下冲水管分出两组支管;一组所述支管通入排污管的存水弯前段,另一组所述支管通入排污管存水弯的中段。所述支管可以直接冲洗排污管存水弯,进一步促进排污管疏通;可以在所述支管上安装止逆阀,防止倒吸。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压迫层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可以增强压迫层的韧性,使之不会被所述坐便器密闭后内部的压力顶起太多。
12.以上所述的防堵坐便器的使用方法:日常使用:日常使用时可通过坐便器本体如厕,其使用方法与一般马桶相同;打开
进水阀并保持阀门常开状态,自来水流经进水管,通过自来水水压进入储水内胆并灌满储水内胆,此时空腔限制储水内胆继续膨胀;冲水时打开上冲水阀,通过冲水区进行冲水;日常防堵操作:在日常使用时,为了防止一些污垢、杂物等积累并堵塞排污管,可以间歇开启下冲水阀,此时储水内胆内的水在储水内胆收缩的压力以及自来水本身的水压下猛然冲入排污管内,将污垢及杂物冲掉,避免污垢及杂物堆积而逐渐堵塞排污管;堵塞疏通:如排污管被堵塞,使得坐便器本体无法正常使用,则将坐便圈及顶盖依次盖下;此时密封环卡入坐便圈的内圈中,使得坐便器本体内部与储水内胆之间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接着通过设置在顶盖与坐便器本体之间的固定装置,将坐便圈及顶盖与坐便器本体牢牢固定;打开上冲水阀及下冲水阀,储水内胆内的水在储水内胆收缩作用以及自来水的水压作用下冲入坐便器本体,并带入一定气体;随着冲入水增加,坐便器本体内部密闭空间的压力快速升高,可以将排污管内的堵塞部位冲开;如排污管的堵塞部位没有被冲开,此时压迫层被气压鼓起,用力按下压迫层,进一步增强坐便器本体内部密闭空间的压力,促进压力压向排污管,即可轻松将排污管的堵塞部位冲开,达到疏通堵塞的作用;如还需进一步增加压力,则可通过内胆挤压装置挤压储水内胆,加快储水内胆内的水快速冲出,提高瞬间的冲力以及坐便器本体内部的瞬间压力。
13.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密封环可以将顶盖、坐便圈与坐便器本体密封,使得通过储水内胆冲水时坐便器本体内部的压力变大,将排污管堵塞顶开,解决坐便器堵塞问题。
14.2.本发明连接储水内胆的进水管与自来水管道直接连接,在坐便器密闭冲水时能够提供较强的水压,使得坐便器本体内部压力迅速变大,同时储水内胆也具有一定的弹力,配合自来水水压有助于快速、干净、方便的疏通坐便器堵塞。
15.3.本发明通过压迫层可以在给坐便器本体内部加压时膨胀,挤压后能够使内部压力冲向排污管,有助于坐便器的疏通。
16.4.本发明通过上冲水管及下冲水管可以分别冲洗马桶内壁以及排污管,起到日常防堵塞的作用。
17.5.本发明的下冲水管分出支管,可以直接冲洗排污管的存水弯,避免弯道处堵塞。
18.6.本发明通过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坐便器本体以及储水内胆中的压力。
19.7.本发明通过内胆挤压装置可以挤压内胆,进一步加强坐便器本体内的冲力及压力,促进管道疏通。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1中本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1中盖上顶盖及坐便圈后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实施例5中本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实施例5中盖上顶盖及坐便圈后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实施例5中固定扣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实施例6中内胆挤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坐便器本体,2-坐便圈,3-顶盖,4-水箱,5-压迫孔,6-压迫层,7-加强筋,8-密封环,9-密封凸起,10-固定扣,11-密封环槽,12-l形固定片,13-空腔,14-储水内
胆,15-进水管,16-上冲水管,17-下冲水管,18-进水阀,19-上冲水阀,20-下冲水阀,21-排污管,22-外杆,23-内杆,24-底杆,25-弹簧,26-冲水区,27-显示屏,28-支管,29-内胆挤压装置,30-按压板,31-按压孔,32-回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8.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防堵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体1、坐便圈2、顶盖3及水箱4;所述坐便圈2及顶盖3从下到上依次活动铰接在坐便器本体1上;所述顶盖3的顶部设有压迫孔5;所述压迫孔5上设有压迫层6;所述顶盖3的底部设有密封环8;所述密封环8对应坐便圈2的内圈,但直径比所述坐便圈2的内圈口径大;在所述顶盖3与坐便器本体1之间至少设有一组固定装置;所述水箱4设置在坐便器本体1上;在所述水箱4内设有空腔13;所述空腔13内设有具备弹性的储水内胆14;所述储水内胆14的上部连有进水管15;所述进水管15连接自来水管道;所述储水内胆14的底部连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分出上冲水管16及下冲水管17;所述坐便器本体1的上部设有冲水区26,下部连有带存水弯的排污管21;所述上冲水管16通入冲水区26;所述下冲水管17通入排污管21;所述进水管15、上冲水管16及下冲水管17上分别设有进水阀18、上冲水阀19及下冲水阀20;所述水箱4上还设有内胆挤压装置29。
29.所述坐便圈2朝内的侧壁上设有密封环槽11;所述密封环8上设有环状的密封凸起9;所述密封凸起9与密封环槽11匹配。
30.所述坐便器本体1及储水内胆14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坐便器本体1上设有压力显示屏27,内部设有控制系统;所述压力传感器及压力显示屏27均连接控制系统。
31.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日常使用:日常使用时可通过坐便器本体1如厕,其使用方法与一般马桶相同;打开进水阀18并保持阀门常开状态,自来水流经进水管15,通过自来水水压进入储水内胆14并灌满储水内胆14,此时空腔13限制储水内胆14继续膨胀;冲水时打开上冲水阀19,通过冲水区26进行冲水;日常防堵操作:在日常使用时,为了防止一些污垢、杂物等积累并堵塞排污管21,可以间歇开启下冲水阀20,此时储水内胆14内的水在储水内胆14收缩的压力以及自来水本身的水压下猛然冲入排污管21内,将污垢及杂物冲掉,避免污垢及杂物堆积而逐渐堵塞排污管21;堵塞疏通:如排污管21被堵塞,使得坐便器本体1无法正常使用,则将坐便圈2及顶盖3依次盖下;此时密封环8卡入坐便圈2的内圈中,使得坐便器本体1内部与储水内胆14之间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接着通过设置在顶盖3与坐便器本体1之间的固定装置,将坐便圈2及顶盖3与坐便器本体1牢牢固定;打开上冲水阀19及下冲水阀20,储水内胆14内的水在储水内胆14收缩作用以及自来水的水压作用下冲入坐便器本体1,并带入一定气体;随着冲入水增加,坐便器本体1内部密闭空间的压力快速升高,可以将排污管21内的堵塞部位冲开;如排污管21的堵塞部位没有被冲开,此时压迫层6被气压鼓起,用力按下压迫层6,进一步增强坐便器本体1内部密闭空间的压力,促进压力压向排污管21,即可轻松将排污管21的堵塞部位冲开,达到疏通堵塞的作用;如还需进一步增加压力,则可通过内胆挤压装置29挤压储
水内胆14,加快储水内胆14内的水快速冲出,提高瞬间的冲力以及坐便器本体1内部的瞬间压力。
32.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下冲水管17分出两组支管28;一组所述支管28通入排污管21的存水弯前段,另一组所述支管28通入排污管21存水弯的中段。
33.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34.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压迫层6上设有加强筋7。
35.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36.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下冲水管17分出两组支管28;一组所述支管28通入排污管21的存水弯前段,另一组所述支管28通入排污管21存水弯的中段。所述压迫层6上设有加强筋7。
37.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38.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3~5所示,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扣10及倒l形固定片12;在所述顶盖3的前端及两侧均至少铰接有一组固定扣10;在所述坐便器本体1的侧面设置与固定扣10对应的倒l形固定片12;所述固定扣10包括外杆22、内杆23及底杆24;两组所述外杆22与坐便器本体1铰接;每组所述外杆22内均匹配套入一组内杆23;所述外杆22与内杆23之间连有弹簧25;一组所述底杆24可转动的同时连接在两组外杆22的下部。使用时需用手拉住所述底杆24,并拉伸所述内杆23及弹簧25,使所述内杆23被拉出,将所述底杆24扣入l形固定片12上后,所述弹簧25恢复形变,使得所述固定扣10扣紧l12形固定片;所述弹簧25的弹力较大,能够保证在使用时所述坐便器内的压力不会将顶盖3顶开。
39.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40.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2、6所示,所述内胆挤压装置29包括按压板30及按压孔31;所述按压孔31设置在水箱4的侧壁上;所述按压板30设置在按压孔31内;所述按压板30与水箱4之间连有回位弹簧32。按压所述按压板30,则所述按压板30向水箱4内移动,压迫所述储水内胆14,使储水内胆14中的水快速流入坐便器本体1,提高瞬间冲力以及坐便器本体1内部的压力,增加疏通效果;松手后所述回位弹簧32将按压板30拉回。
41.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42.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防堵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坐便器本体(1)、坐便圈(2)、顶盖(3)及水箱(4);所述坐便圈(2)及顶盖(3)从下到上依次活动铰接在坐便器本体(1)上;所述顶盖(3)的顶部设有压迫孔(5);所述压迫孔(5)上设有压迫层(6);所述顶盖(3)的底部设有密封环(8);所述密封环(8)对应坐便圈(2)的内圈,但直径比所述坐便圈(2)的内圈口径大;在所述顶盖(3)与坐便器本体(1)之间至少设有一组固定装置;所述水箱(4)设置在坐便器本体(1)上;在所述水箱(4)内设有空腔(13);所述空腔(13)内设有具备弹性的储水内胆(14);所述储水内胆(14)的上部连有进水管(15);所述进水管(15)连接自来水管道;所述储水内胆(14)的底部连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分出上冲水管(16)及下冲水管(17);所述坐便器本体(1)的上部设有冲水区(26),下部连有带存水弯的排污管(21);所述上冲水管(16)通入冲水区(26);所述下冲水管(17)通入排污管(21);所述进水管(15)、上冲水管(16)及下冲水管(17)上分别设有进水阀(18)、上冲水阀(19)及下冲水阀(20);所述水箱(4)上还设有内胆挤压装置(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坐便圈(2)朝内的侧壁上设有密封环槽(11);所述密封环(8)上设有环状的密封凸起(9);所述密封凸起(9)与密封环槽(11)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坐便器本体(1)及储水内胆(14)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坐便器本体(1)上设有压力显示屏(27),内部设有控制系统;所述压力传感器及压力显示屏(27)均连接控制系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冲水管(17)分出两组支管(28);一组所述支管(28)通入排污管(21)的存水弯前段,另一组所述支管(28)通入排污管(21)存水弯的中段。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迫层(6)上设有加强筋(7)。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堵坐便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日常使用:日常使用时可通过坐便器本体(1)如厕,其使用方法与一般马桶相同;打开进水阀(18)并保持阀门常开状态,自来水流经进水管(15),通过自来水水压进入储水内胆(14)并灌满储水内胆(14),此时空腔(13)限制储水内胆(14)继续膨胀;冲水时打开上冲水阀(19),通过冲水区(26)进行冲水;2)日常防堵操作:在日常使用时,为了防止一些污垢、杂物等积累并堵塞排污管(21),可以间歇开启下冲水阀(20),此时储水内胆(14)内的水在储水内胆(14)收缩的压力以及自来水本身的水压下猛然冲入排污管(21)内,将污垢及杂物冲掉,避免污垢及杂物堆积而逐渐堵塞排污管(21);3)堵塞疏通:如排污管(21)被堵塞,使得坐便器本体(1)无法正常使用,则将坐便圈(2)及顶盖(3)依次盖下;此时密封环(8)卡入坐便圈(2)的内圈中,使得坐便器本体(1)内部与储水内胆(14)之间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接着通过设置在顶盖(3)与坐便器本体(1)之间的固定装置,将坐便圈(2)及顶盖(3)与坐便器本体(1)牢牢固定;打开上冲水阀(19)及下冲水阀(20),储水内胆(14)内的水在储水内胆(14)收缩作用以及自来水的水压作用下冲入坐便器本体(1),并带入一定气体;随着冲入水增加,坐便器本体(1)内部密闭空间的压力快速升
高,可以将排污管(21)内的堵塞部位冲开;如排污管(21)的堵塞部位没有被冲开,此时压迫层(6)被气压鼓起,用力按下压迫层(6),进一步增强坐便器本体(1)内部密闭空间的压力,促进压力压向排污管(21),即可轻松将排污管(21)的堵塞部位冲开,达到疏通堵塞的作用;如还需进一步增加压力,则可通过内胆挤压装置(29)挤压储水内胆(14),加快储水内胆(14)内的水快速冲出,提高瞬间的冲力以及坐便器本体(1)内部的瞬间压力。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堵坐便器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坐便器本体、坐便圈、顶盖及水箱;所述坐便圈及顶盖铰接在坐便器本体上;所述顶盖上部设有压迫孔,下部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对应坐便圈内圈;所述顶盖与坐便器本体之间设有固定装置;所述水箱设置在坐便器本体上;在所述水箱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储水内胆;所述储水内胆上部连接自来水管道;所述储水内胆底部连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分出上冲水管及下冲水管;所述坐便器本体的上部设有冲水区,下部连有排污管;所述上冲水管通入冲水区;所述下冲水管通入排污管;所述水箱上还设有内胆挤压装置。本发明装置操作简单方便,可有效防止马桶堵塞,在堵塞时也能轻松便捷地将马桶疏通。通。通。
技术研发人员:董振华 陈承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爱特迪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9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