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4-04  110



1.本技术属于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作为一种信息输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显示产品中。其中,柔性触控面板是触控显示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电容式触控面板可以实现多点触控,操作灵敏度高,在显示面板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触控面板不同位置所造成的信号传递速度不同,使得触控信号容易出现传递不均匀、灵敏度不足或出现触控面板不同区域能耗不均匀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触控信号传递的均匀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触控走线,触控走线设置于显示区,触控走线包括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非显示区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邦定区与第二邦定区;第一组触控走线与第一邦定区的距离小于第一组触控走线与第二邦定区的距离,第一组触控走线连接至第一邦定区;第二组触控走线与第二邦定区的距离小于第二组触控走线与第一邦定区的距离,第二组触控走线连接至第二邦定区。
5.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邦定区,使得第一邦定区与第一组触控走线连接,第二邦定区与第二组触控走线连接,可以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与邦定区之间连接的线路缩短,即相对于显示面板仅设置一个邦定区时,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与邦定区之间连接的线路缩短,减小负载电阻,改善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传递信号速度不同的情况,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传递信号速度趋向于相同,使得触控走线能耗均匀性增加,提升第一组触控走线或第二组触控走线的灵敏度。
6.其中,第一邦定区和第二邦定区分别位于显示区两对侧,且沿第一方向排列,触控走线在显示区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缩小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与邦定区之间连接的线路,使得触控走线能耗均匀性增加较好,触控走线的灵敏度较好。
7.其中,显示区包括面积相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组触控走线设置于第一区域,第二组触控走线设置于第二区域。使得触控走线与第一邦定区和第二邦定区连接的走线长度达到最佳。
8.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引线,触控引线包括第一组触控引线和第二组触控引线,第一组触控引线和第二组触控引线设置于非显示区,第一组触控引线用于连接第一邦定区和第一组触控走线,第二组触控引线用于连接第二邦定区和第二组触控走线。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有效的减小第一组触控引线的长度或减小第二组触控引线的长度,从而减
小第一组触控引线或第二组触控引线的电阻,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与第组触控引线的总阻值减小,或使得第二组触控走线与第二组触控引线的总阻值减小。达到减小触控线路电阻负载,改善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传递信号速度不同的情况。
9.其中,触控引线包括直线部和端线部,直线部沿第一方向设置,端线部位于直线部和第一邦定区之间,或端线部位于直线部和第二邦定区之间,端线部的电阻小于直线部的电阻。通过设置端线部的电阻小于直线部的电阻,使得端线部的电阻对第一邦定区、第二邦定区与触控走线之间所形成的电阻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10.其中,第一组触控引线包括多条第一子触控引线和多条第二子触控引线,第一子触控引线连接第一组触控走线的一端和第一邦定区,第二子触控引线连接第一组触控走线的另一端和第一邦定区。使得可以同时减小第一子触控引线和第二子触控引线的长度,达到减小触控线路电阻负载。
11.其中,第二组触控引线包括多条第三子触控引线和多条第四子触控引线,第三子触控引线连接第二组触控引线的一端和第二邦定区,第四子触控引线连接第二组触控引线的另一端和第二邦定区。使得可以同时减小第三子触控引线和多条第四子触控引线的长度,达到减小触控线路电阻负载。
12.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和第一输电线,像素单元与像素电路连接;第一输电线至少部分设置于显示区,第一输电线与像素电路耦接,第一输电线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第一供电电压;第一输电线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电连接,第一输电线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电连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邦定区和第二邦定区均分别连接于第一输电线的两端,使得第一邦定区上产生的信号和第二邦定区产生的信号通过第一输电线传输时,信号传输距离减小,使得部分区域电压降减小,可以改善显示面板亮度的均匀性。
13.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输电线,第二输电线至少部分设置于非显示区,第二输电线与像素电路耦接,第二输电线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第二供电电压;第二输电线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电连接,第二输电线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电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输电线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电连接,使得第一邦定区上产生的信号和第二邦定区产生的信号通过第二输电线传输时,信号传输距离减小,使得部分区域电压降减小,可以降低显示面板功耗。
14.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组输电引线,第一组输电引线包括第一子输电引线和第二子输电引线,第一子输电引线连接第一输电线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第二子输电引线连接第一输电线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第一子输电引线和/或第二子输电引线的电阻小于第一输电线电阻。使得信号传输至第一输电线所产生的压降的较小。
15.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组输电引线,第二组输电引线包括第三子输电引线和第四子输电引线,第三子输电引线连接第二输电线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第四子输电引线连接第二输电线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第三子输电引线和/或第四子输电引线的电阻小于第二输电线电阻。使得信号传输至第二输电线所产生的压降的较小。
16.本技术还包括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邦定区和第二邦定区,第一电路板与第一邦定区邦定,第二电路板与第二邦定区邦定。显示装置可以改善不同位置触控走线传递信号速度不同的情况,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传递信号速度趋向于相同,触控走线能耗均匀
性增加,提升触控走线的灵敏度。
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两个邦定区,使得第一邦定区与第一组触控走线连接,第二邦定区与第二组触控走线连接,可以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或第二组触控走线与邦定区之间连接的线路缩短,减小负载电阻,改善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传递信号速度不同的情况,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传递信号速度趋向于相同,使得触控走线能耗均匀性增加,提升第一组触控走线或第二组触控走线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18.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2中第一组触控引线和第二组触控引线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如下使用的术语,例如“上”、“下”、“左”、“右”、“长度”、“宽度”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本说明书的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其仅是为了便于阐述本技术的方案和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涉及的装置或元件必须要具有所述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来构造和进行操作,因此上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不能被理解或解释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23.另外,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或“第二”等用于指代编号或序数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明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或“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24.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包括一个邦定区400、多条触控走线300、第一输电线610和第二输电线620,第一输电线610为elvdd电源线,第二输电线620为elvss电源线,邦定区400位于显示面板显示区100的下侧,多条触控走线300、多条elvdd电源线、elvss电源线分别与一个邦定区400连接,随着背离邦定区400的距离越远,触控走线300与邦定区400之间的线路越长,线路的长短使得线路具有不同的阻值,线路越长使得触控走线300与邦定区400之间所负载的电阻越大,使得距离邦定区400最远的触控走线300和距离邦定区400最近的触控走线300的差值达到最大,距离邦定区400不同位置的触控走线300的线路阻值不用,使得不同位置的触控走线300所传输的触控信号存在差异,影响信号传输速度,影响信号传输的均匀性,易造成触控走线300的灵敏部不高,能耗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随着elvdd电源线在远离邦定区400的方向上的延伸,elvdd电源线存在电压降,使得vdd电源电压逐渐减小,显示面板显示亮度不均。随着elvss电源线在远离邦定区400的方向上的延伸,elvss电源线存在电压降,使得elvss电源电压逐渐减小,显示面板的功耗增加。
25.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100和非显示区200;显示面板包括触控走线300,触控走线300设置于显示区100,触控走线300包括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非显示区200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邦定区410和
第二邦定区420;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一邦定区410的距离小于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二邦定区420的距离,且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一邦定区410连接;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二邦定区420的距离小于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一邦定区410的距离,且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二邦定区420连接。
26.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邦定区,使得第一邦定区410与第一组触控走线310连接,第二邦定区420与第二组触控走线320连接,可以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邦定区之间连接的线路缩短,即相对于显示面板仅设置一个邦定区时,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邦定区之间连接的线路缩短,减小负载电阻,改善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传递信号速度不同的情况,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传递信号速度趋向于相同,使得触控走线300能耗均匀性增加,提升第一组触控走线310或第二组触控走线320的灵敏度。
27.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一邦定区410的距离为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引出端与第一邦定区410所需的走线长度。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二邦定区420的距离为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引出端与第二邦定区420所需的走线长度。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二邦定区420的距离为第二组触控走线320的引出端与第二邦定区420所需的走线长度。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一邦定区410的距离为第二组触控走线320的引出端与第一邦定区410所需的走线长度。
2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用于邦定不同的电路板。具体地,第一邦定区410用于邦定第一电路板(图未示),第二邦定区420用于邦定第二电路板(图未示),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可以为柔性电路板,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定柔性电路板的具体类型。
2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分别位于显示区100两对侧,且沿第一方向d1排列,触控走线300在显示区100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
30.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走线300为多条,多条触控走线300依次沿第一方向d1间隔排布。
31.本技术实施例中,非显示区200的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位于显示区100的两对侧,如图2所示,第一邦定区410位于显示区100的下侧,第一邦定区410位于显示区100的上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的位置可以互换。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走线300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触控走线300和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触控走线300,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触控走线300和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触控走线300之间的交叠位置不导通。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触控走线300为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触控走线300,对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触控走线300不限定,即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触控走线300与邦定区的连接方式可以和常规的一样,例如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触控走线300与位于下侧的第一邦定区410连接。
32.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触控走线300一部分与第一邦定区410连接,另一部分与第二邦定区420连接,可以减小部分触控走线300与邦定区连接的线路的长度。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限定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排列的第一方向d1和触控走线300延伸的第二方向d2垂直,使得可以较大程度上的减少触控走线300与邦定区连接的
距离,使得显示面板触控信号传输、灵敏度和触控的能耗的均匀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在显示面板上的位置相对,效果最佳。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邦定区410位于显示面板的下侧,第二邦定区420位于显示面板的上侧,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也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即同样也可以达到减少部分触控走线300与邦定区连接的距离,使得显示面板触控信号传输、灵敏度和触控的能耗的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33.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区100包括面积相等的第一区域(图未标)和第二区域(图未标),第一组触控走线310设置于第一区域,第二组触控走线320设置于第二区域。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占显示区100的面积等于第二组触控走线320占显示区100的面积。通过控制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占显示区100的面积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占显示区100的面积相同,使得触控走线300与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连接的走线长度达到最佳。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d2的触控走线300等间距依次排布,沿第二方向d2触控走线300的数量为n条,当n为偶数时,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数量为n/2条,第二组触控走线320的数量为n/2条;当n为奇数时,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数量为(n+1)/2条,第二组触控走线320的数量为(n-1)/2条。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占显示区100的面积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占显示区100的面积相同,使得距离第一邦定区410的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距离第二邦定区420的第二组触控走线320的距离相同的位置,电阻负载趋向于相同,使得其传递信号速度趋向于相同,触控灵敏度增加。
34.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引线500,触控引线500包括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和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和第二组触控引线520设置于非显示区200,第一组触控引线510用于连接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用于连接第二邦定区42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有效的减小第一组触控引线510的长度或减小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长度,从而减小第一组触控引线510或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电阻,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组触控引线的总阻值减小,或使得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总阻值减小。达到减小触控线路电阻负载,改善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传递信号速度不同的情况,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传递信号速度趋向于相同,使得触控走线300能耗均匀性增加,提升第一组触控走线310或第二组触控走线320的灵敏度。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和第二组触控引线520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一方向d1相同,使得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和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长度较小。
35.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包括多条第一子触控引线511和多条第二子触控引线512,第一子触控引线511连接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一端和第一邦定区410,第二子触控引线512连接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另一端和第一邦定区410。第二组触控引线520包括多条第三子触控引线521和多条第四子触控引线522,第三子触控引线521连接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一端和第二邦定区420邦定区,第四子触控引线522连接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另一端和第二邦定区420。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同时减小第一子触控引线511和第二子触控引线512的长度,或同时减小第三子触控引线521和第四子触控引线522的长度。
36.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引线500包括直线部530和端线部540,直线部530沿第一方向d1设置,端线部540位于直线部530和第一邦定区410之
间,或端线部540位于直线部530和第二邦定区420之间。本技术实施例中,端线部540的电阻小于直线部530的电阻,更为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端线部540的电阻率小于直线部530的电阻率,端线部540的横截面积大于直线部530的横截面积。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端线部540的电阻小于直线部530的电阻,使得端线部540的电阻对第一邦定区410、第二邦定区420与触控走线300之间所形成的电阻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37.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图未示)和第一输电线610,像素单元与像素电路(图未示)连接,第一输电线610至少部分设置于显示区100,第一输电线610与像素电路耦接,第一输电线610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第一供电电压;第一输电线610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410电连接,第一输电线610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420电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像素单元设置于显示区100,第一输电线610为elvdd电源线,设置于显示区100中,elvdd电源线沿第一方向d1延伸。显示面板为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面板,是一种电流驱动器件,在电激励下发光;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均分别连接于第一输电线610的两端,使得第一邦定区410上产生的vdd信号和第二邦定区420产生的vdd信号通过第一输电线610传输时,信号传输距离减小,使得部分区域电压降减小,可以改善显示面板亮度的均匀性。
38.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输电线620,第二输电线620至少部分设置于非显示区200,第二输电线620与像素电路耦接,第二输电线620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第二供电电压;第二输电线620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410电连接,第二输电线620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420电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供电电压和第一供电电压不同,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输电线620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小于第一供电电压,第二输电线620为elvss电源线,设置于非显示区200中,elvss电源线至少部分区域沿第一方向d1延伸,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输电线620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410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420电连接,使得第一邦定区410上产生的vss信号和第二邦定区420产生的vss信号通过第二输电线620传输时,信号传输距离减小,使得部分区域电压降减小,可以降低显示面板功耗。
39.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输电线610也可以是elvss电源线,第二输电线620也可以是elvdd电源线。
40.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组输电引线710,第一组输电引线710包括第一子输电引线711和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第一子输电引线711连接第一输电线610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410,第二子输电引线712连接第一输电线610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420,第一子输电引线711和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的电阻小于第一输电线610电阻。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子输电引线711用于将第一输电线610与第一邦定区410连接,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用于将第一输电线610与第二邦定区420连接,通过将第一子输电引线711和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的电阻设置为小于第一输电线610的电阻,信号传输至第一输电线610所产生的压降的影响较小。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组输电引线710的材质的电阻率设置为小于第一输电线610,并使得增加第一组输电引线710的横截面积,以减小第一组输电引线710的电阻;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输电线610的材质为钛/铝/钛,第一子输电引线711和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的材质为铜,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输电线610和第一组输电引线710的具体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子输电引线711的电阻小于第一输电线610的电阻,第
二子输电引线712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一输电线610的电阻;或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的电阻小于第一输电线610的电阻,第一子输电引线711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一输电线610的电阻;或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一输电线610的电阻,第一子输电引线711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一输电线610的电阻。只要使得信号传输至第一输电线610所产生的压降的较小即可。
41.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组输电引线720,第二组输电引线720包括第三子输电引线721和第四子输电引线722,第三子输电引线721连接第二输电线620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410,第四子输电引线722连接第二输电线620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420,第三子输电引线721和第四子输电引线722的电阻小于第二输电线620电阻。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子输电引线721和第四子输电引线722的电阻小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第二组输电引线720的电阻小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使得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产生的vss信号传输至第一输电线610所产生的压降的影响较小,可以较大程度上的降低功耗。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三子输电引线721的电阻小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第四子输电引线722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或第三子输电引线721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第四子输电引线722的电阻小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或第三子输电引线721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第四子输电引线722的电阻大于等于第二输电线620的电阻。只要使得信号传输至第二输电线620所产生的压降的较小即可。
42.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包括显示芯片800,显示芯片800通过走线810与第一邦定区410连接,显示芯片800通过扇形走线820与数据线(图未示)连接,数据线与像素单元连接,显示芯片800以驱动控制像素单元发光。
43.本技术还包括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和上述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所述第一电路板与第一邦定区410邦定,所述第二电路板与第二邦定区420邦定。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两个电路板板,使得两个电路板分别与上述显示面板的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邦定,使得第一电路板与第一组触控走线310连接,第二电路板与第二组触控走线320连接,使得显示装置可以改善不同位置触控走线300传递信号速度不同的情况,使得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传递信号速度趋向于相同,触控走线300能耗均匀性增加,提升触控走线300的灵敏度。
4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100)和非显示区(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触控走线(300),设置于显示区(100),所述触控走线(300)包括第一组触控走线(310)和第二组触控走线(320);所述非显示区(200)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邦定区(410)与第二邦定区(420);所述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一邦定区(410)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组触控走线(310)与第二邦定区(420)的距离,所述第一组触控走线(310)连接至第一邦定区(410);所述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二邦定区(420)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组触控走线(320)与第一邦定区(410)的距离,所述第二组触控走线(320)连接至第二邦定区(4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邦定区(410)和所述第二邦定区(420)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100)两对侧,且沿第一方向(d1)排列,所述触控走线(300)在所述显示区(100)沿第二方向(d2)延伸,所述第一方向(d1)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d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100)包括面积相等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组触控走线(310)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组触控走线(320)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控引线(500),所述触控引线(500)包括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和第二组触控引线(520),所述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和所述第二组触控引线(520)设置于非显示区(200),所述第一组触控引线(510)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邦定区(410)和所述第一组触控走线(310),所述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邦定区(420)和所述第二组触控走线(320);其中,所述触控引线(500)包括直线部(530)和端线部(540),所述直线部(530)沿所述第一方向(d1)设置,所述端线部(540)位于所述直线部(530)和所述第一邦定区(410)之间,或所述端线部(540)位于所述直线部(530)和所述第二邦定区(420)之间,所述端线部(540)的电阻小于所述直线部(530)的电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触控引线(510)包括多条第一子触控引线(511)和多条第二子触控引线(512),所述第一子触控引线(511)连接所述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邦定区(410),所述第二子触控引线(512)连接所述第一组触控走线(310)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邦定区(410)邦定区;所述第二组触控引线(520)包括多条第三子触控引线(521)和多条第四子触控引线(522),所述第三子触控引线(521)连接所述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邦定区(420),所述第四子触控引线(522)连接所述第二组触控引线(520)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邦定区(42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与像素电路连接;第一输电线(610),所述第一输电线(610)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0),所述第一输电线(610)与所述像素电路耦接,所述第一输电线(610)用于向所述像素电路输出第一供电电压;所述第一输电线(6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邦定区(410)电连接,所述第一输电线(610)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邦定区(420)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输电线(620),所述第二输电线(620)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200),所述第二输电线(620)与所述像素电路耦接,所述第二输电线(620)用于向所述像素电路输出第二供电电压;所述第二输电线(6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邦定区(410)电连接,所述第二输电线(6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邦定区(420)电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组输电引线(710),所述第一组输电引线(710)包括第一子输电引线(711)和第二子输电引线(712),所述第一子输电引线(711)连接所述第一输电线(610)的一端与第一邦定区(410),所述第二子输电引线(712)连接所述第一输电线(610)的另一端与第二邦定区(420),所述第一子输电引线(711)和/或所述第二子输电引线(712)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一输电线(610)电阻。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组输电引线(720),所述第二组输电引线(720)包括第三子输电引线(721)和第四子输电引线(722),所述第三子输电引线(721)连接所述第二输电线(6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邦定区(410),所述第四子输电引线(722)连接所述第二输电线(6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邦定区(420),所述第三子输电引线(721)和/或所述第四子输电引线(722)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二输电线(620)电阻。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和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邦定区(410)和第二邦定区(420),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一邦定区(410)邦定,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二邦定区(420)邦定。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触控走线,触控走线设置于显示区,触控走线包括第一组触控走线和第二组触控走线,非显示区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邦定区和第二邦定区;第一组触控走线与第一邦定区的距离小于第一组触控走线与第二邦定区的距离,且第一组触控走线与第一邦定区连接;第二组触控走线与第二邦定区的距离小于第二组触控走线与第一邦定区的距离,且第二组触控走线与第二邦定区连接。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触控走线能耗均匀性增加,触控走线的灵敏度得到提升。触控走线的灵敏度得到提升。触控走线的灵敏度得到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杨杨 吕兰芬 张金方 张露 葛明伟 郑敏 朱修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30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75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