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充电桩。
背景技术:2.现有的充电桩往往固定在车位后侧,特别对于一些露天的新能源停车位,经常被燃油车等不需要充电的车辆占用,此时,需要充电的车辆则无法停至该新能源停车位而只能停至附近车位,这将导致充电桩无法够到需要充电的车辆,即最终导致该需要充电的车辆得不到充电。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建设更多的充电桩,这大大增加了建设的成本,且这种做法使得充电桩的利用率变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充电桩无法为附近车位的车辆进行充电的缺点,提出一种移动充电桩,可对附近车位的车辆进行充电。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充电桩,包括两个立柱,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横梁滑动连接有桩体,桩体包括和横梁滑动连接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充电线,横梁内设置有穿线通道,穿线通道内设置有用于和充电线电连接的线路,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充电线穿过出线口并连接有充电头。
5.立柱用于支撑横梁,横梁用于支撑桩体,桩体用于和车辆连接并用于对车辆进行充电。具体的,充电头和车辆连接,电网中的电流经过线路、充电线后从充电头进入车辆。实际使用中,横梁设置在一排车位的后侧。当有车辆停至桩体的前侧时,此时,需要充电的车辆无法行驶至桩体的前侧进行充电,只能停至其他的车位,车主只需推动桩体,使得桩体沿横梁滑动至需要充电的车辆后侧,然后将充电头连接至车辆即可。本技术中桩体可移动至任意车位,对车位上的车辆进行充电,防止占用车位的不充电的车辆影响需要充电的车辆充电。通过上述设置,可大大减少桩体的安装,节省建设成本,进而提高桩体使用率。
6.横梁包括固定连接在立柱之间的支撑管、若干转动连接在支撑管上的转动套,支撑管的内部形成穿线通道,转动套沿支撑管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抵接,转动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沿转动套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转动套的两端,转动套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沿转动套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转动套的两端,任意相邻的两个转动套的第一滑槽相互连通,任意相邻的两个转动套的第二滑槽相互连通,壳体滑动连接在转动套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横梁还包括用于驱动转动套转动的转动装置。
7.当穿线通道用于延伸线路,支撑管用于支撑转动套,转动套上设置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和滑块的配合可使得桩体平稳的沿转动套滑动,即桩体可平稳的沿横梁滑动。相邻的第一滑槽相互连通,从而使得桩体可沿第一滑槽滑动至相邻的转动套上。桩体包括两种状态,分为充电状态和待机状态。当桩体处于充电状态时,桩体的充电头和车辆电连接,当桩
体处于待机状态时,桩体不和车辆电连接。初始状态下,桩体位于横梁远离车位的一侧并处于待机状态,即桩体背向车位,当某个车位的车辆需要充电时,滑动桩体至对应车位的后侧。在这个过程中,滑块沿第一滑槽运动。然后转动装置转动转动套,使得桩体朝向车位,然后将桩体上的充电头连接车辆进行充电,桩体进入充电状态。此时转动后的转动套的第二滑槽背向车位并和第一滑槽连通,从而使得背向车位的桩体可沿第二滑槽滑动至相邻的转动套上,即背向车位的桩体可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在整个横梁范围内自由滑动。当有其他的车辆需要充电时,可重新选择背向车位的处于待机状态的桩体并将所选择的桩体移动至需要充电的车辆处,然后转动装置转动转动套,使得所选择的桩体朝向车辆并对车辆进行充电,从而进入充电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充电状态中的桩体均处于横梁朝向车位的一侧,即处于待机状态的桩体在沿横梁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和正处于充电状态的桩体发生干涉。
8.每个转动套的第一滑槽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滑槽靠近转动套的上侧并开口向上,另一个第一滑槽靠近转动套的下侧并开口向下,每个转动套的第二滑槽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滑槽靠近转动套的上侧并开口向上,另一个第二滑槽靠近转动套的下侧并开口向下,转动套包括沿竖向延伸的第一轴截面,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形状相同且以转动套的第一轴截面对称,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块,滑块和第一滑槽一一对应。
9.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对称设置,当转动套转动180度后,第二滑槽将运动至转动套转动前第一滑槽所处的位置,从而代替第一滑槽对滑块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得转动套在转动后,处于横梁背向车位一侧的桩体仍然能沿横梁自由滑动。另外,第一滑槽设置成开口方向相反的两个,通过两个滑块和两个第一滑槽的配合,可以将壳体卡在转动套上,使得壳体只能沿转动套滑动,壳体不能和转动套脱开。
10.支撑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环形齿条,转动套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环形齿条的避让槽,环形齿条设置在避让槽内,转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转动套内的电机,电机连接有和环形齿条啮合的驱动齿轮。
11.电机用于驱动驱动齿轮,当驱动齿轮和环形齿条啮合时,驱动齿轮转动后将使得转动套绕支撑管的轴线转动。
12.每个转动套均设置有插口,插口设置在位于转动套的下侧的第一滑槽的槽底,插口内设置和线路电连接的插套,插套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孔,壳体的下侧设置有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第四滑槽的下端和第三滑槽的上端连通,第四滑槽的上端贯穿对应的滑块的上侧并和插口连通,第三滑槽插入有控制杆,控制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和充电线电连接的插头,插头至少部分滑动连接在第四滑槽内,转动套内设置有距离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装置和电机信号连接,距离检测装置朝向检测孔并用于检测距离检测装置至插头的距离。
13.插口供插头插入,将插口设置在转动套的下侧的第一滑槽的槽底,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插口,当需要充电时,推动控制杆,使得插头穿过插口并插入插套,实现插头和插口的电连接,线路的电流经过插套、插头向充电线输出。距离检测装置可以采用红外线距离检测器,距离检测装置检测到插头靠近,即插头插入插套后,向电机发送指令,电机通过驱动齿轮使得转动套转动180度。而当充电完成后,拉动控制杆,插头从插套拔出,插头和插套断开,充电线停止输出电流。另一方面,距离检测装置检测到插头从插套拔出,电机驱动驱动齿轮使得转动套再次转动180度。
14.壳体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一端设置在容纳腔内,转轴的另一端设置在壳体外并固定连接有把手,容纳腔内设置有套在转轴上的卷绕轮,卷绕轮和转轴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转轴套设有导电滑环,导电滑环包括内环和外环,内环和转轴固定连接并和插头电连接,充电线缠绕在卷绕轮上,充电线远离充电头的一端穿过卷绕轮和外环电连接。
15.转轴和连接杆用于支撑卷绕轮,把手用于驱动卷绕轮转动并将充电线缠绕在卷绕轮上,从而增加本技术的结构紧凑性。当转轴转动缠绕或释放充电线时,内环和外环相对转动并时刻电连接,即转轴的转动不影响插头和充电线的电连接。
16.出线口设置在壳体的上侧,壳体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环形凸起,环形凸起围绕出线口设置,充电头包括底座和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侧的放电部,底座和壳体的上侧抵接,放电部和充电线电连接,底座的下侧设置有防水槽,环形凸起设置在防水槽内,放电部套设有防水套。
17.环形凸起的防水槽的设置可以防止雨水经过出线口进入容纳腔。防水套的设置可以防止雨水遇到放电部而漏电。当需要充电时,取下防水套并拉动充电头,充电线将从卷绕轮中释放。而当充电完毕时,转动把手,并将充电线重新缠绕在卷绕轮上。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正视图。
20.图3为本技术后视图。
21.图4为本技术图3的a-a剖视图。
22.图5为本技术推动控制杆后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转动套转动后的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图6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26.参见图1至图7,一种移动充电桩,包括两个立柱11,立柱11之间连接有横梁12,横梁12滑动连接有桩体13,桩体13包括和横梁12滑动连接的壳体131,壳体131内设置有容纳腔1311,容纳腔1311内设置有充电线1312,横梁12内设置有穿线通道121,穿线通道121内设置有用于和充电线1312电连接的线路122,壳体131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1313,充电线1312穿过出线口1313并连接有充电头1314。
27.立柱11用于支撑横梁12,横梁12用于支撑桩体13,桩体13用于和车辆连接并用于对车辆进行充电。具体的,充电头1314和车辆连接,电网中的电流经过线路122、充电线1312后从充电头1314进入车辆。实际使用中,横梁12设置在一排车位21的后侧。当有车辆停至桩体13的前侧时,此时,需要充电的车辆无法行驶至桩体13的前侧进行充电,只能停至其他的车位,车主只需推动桩体13,使得桩体13沿横梁12滑动至需要充电的车辆后侧,然后将充电头1314连接至车辆即可。本技术中桩体13可移动至任意车位,对车位上的车辆进行充电,防止占用车位的不充电的车辆影响需要充电的车辆充电。通过上述设置,可大大减少桩体13
的安装,节省建设成本,进而提高桩体13使用率。
28.横梁12包括固定连接在立柱11之间的支撑管123、若干转动连接在支撑管123上的转动套124,支撑管123的内部形成穿线通道121,转动套124沿支撑管123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抵接,转动套12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1241,第一滑槽1241沿转动套124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转动套124的两端,转动套12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1242,第二滑槽1242沿转动套124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转动套124的两端,任意相邻的两个转动套124的第一滑槽1241相互连通,任意相邻的两个转动套124的第二滑槽1242相互连通,壳体131滑动连接在转动套124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滑块1315,滑块1315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1241内,横梁12还包括用于驱动转动套124转动的转动装置125。
29.当穿线通道121用于延伸线路122,支撑管123用于支撑转动套124,转动套124上设置第一滑槽1241,第一滑槽1241和滑块1315的配合可使得桩体13平稳的沿转动套124滑动,即桩体13可平稳的沿横梁12滑动。相邻的第一滑槽1241相互连通,从而使得桩体13可沿第一滑槽1241滑动至相邻的转动套124上。桩体13包括两种状态,分为充电状态和待机状态。当桩体13处于充电状态时,桩体13的充电头1314和车辆电连接,当桩体13处于待机状态时,桩体13不和车辆电连接。初始状态下,桩体13位于横梁12远离车位的一侧并处于待机状态,即桩体13背向车位,当某个车位的车辆需要充电时,滑动桩体13至对应车位的后侧。在这个过程中,滑块1315沿第一滑槽1241运动。然后转动装置125转动转动套124,参见图6,使得桩体13朝向车位,然后将桩体13上的充电头1314连接车辆进行充电,桩体13进入充电状态。此时转动后的转动套124的第二滑槽1242背向车位并和第一滑槽1241连通,从而使得背向车位的桩体13可沿第二滑槽1242滑动至相邻的转动套124上,即背向车位的桩体13可沿第一滑槽1241和第二滑槽1242在整个横梁12范围内自由滑动。当有其他的车辆需要充电时,可重新选择背向车位的处于待机状态的桩体13并将所选择的桩体13移动至需要充电的车辆处,然后转动装置125转动转动套124,使得所选择的桩体13朝向车辆并对车辆进行充电,从而进入充电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充电状态中的桩体13均处于横梁12朝向车位的一侧,即处于待机状态的桩体13在沿横梁12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和正处于充电状态的桩体13发生干涉。
30.每个转动套124的第一滑槽124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滑槽1241靠近转动套124的上侧并开口向上,另一个第一滑槽1241靠近转动套124的下侧并开口向下,每个转动套124的第二滑槽124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滑槽1242靠近转动套124的上侧并开口向上,另一个第二滑槽1242靠近转动套124的下侧并开口向下,转动套124包括沿竖向延伸的第一轴截面1243,第一滑槽1241和第二滑槽1242的形状相同且以转动套124的第一轴截面1243对称,壳体1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块1315,滑块1315和第一滑槽1241一一对应。
31.第一滑槽1241和第二滑槽1242对称设置,当转动套124转动180度后,第二滑槽1242将运动至转动套124转动前第一滑槽1241所处的位置,从而代替第一滑槽1241对滑块1315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得转动套124在转动后,处于横梁12背向车位一侧的桩体13仍然能沿横梁12自由滑动。另外,第一滑槽1241设置成开口方向相反的两个,通过两个滑块1315和两个第一滑槽1241的配合,可以将壳体131卡在转动套124上,使得壳体131只能沿转动套124滑动,壳体131不能和转动套124脱开。
32.支撑管12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环形齿条1231,转动套124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环形齿条1231的避让槽1244,环形齿条1231设置在避让槽1244内,转动装置125包括设置在转动套124内的电机1251,电机1251连接有和环形齿条1231啮合的驱动齿轮1252。
33.电机1251用于驱动驱动齿轮1252,当驱动齿轮1252和环形齿条1231啮合时,驱动齿轮1252转动后将使得转动套124绕支撑管123的轴线转动。
34.每个转动套124均设置有插口1245,插口1245设置在位于转动套124的下侧的第一滑槽1241的槽底,插口1245内设置和线路122电连接的插套1246,插套1246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孔1247,壳体131的下侧设置有第三滑槽1316和第四滑槽1317,第四滑槽1317的下端和第三滑槽1316的上端连通,第四滑槽1317的上端贯穿对应的滑块1315的上侧并和插口1245连通,第三滑槽1316插入有控制杆13161,控制杆1316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和充电线1312电连接的插头13162,插头13162至少部分滑动连接在第四滑槽1317内,转动套124内设置有距离检测装置1248,距离检测装置1248和电机1251信号连接,距离检测装置1248朝向检测孔1247并用于检测距离检测装置1248至插头13162的距离。
35.插口1245供插头13162插入,将插口1245设置在转动套124的下侧的第一滑槽1241的槽底,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插口1245,当需要充电时,推动控制杆13161,使得插头13162穿过插口1245并插入插套1246,参见图5,实现插头13162和插口1245的电连接,线路122的电流经过插套1246、插头13162向充电线1312输出。距离检测装置1248可以采用红外线距离检测器,距离检测装置1248检测到插头13162靠近,即插头13162插入插套1246后,向电机1251发送指令,电机1251通过驱动齿轮1252使得转动套124转动180度。而当充电完成后,拉动控制杆13161,插头13162从插套1246拔出,插头13162和插套1246断开,充电线1312停止输出电流。另一方面,距离检测装置1248检测到插头13162从插套1246拔出,电机1251驱动驱动齿轮1252使得转动套124再次转动180度。
36.壳体13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轴1318,转轴1318的一端设置在容纳腔1311内,转轴1318的另一端设置在壳体131外并固定连接有把手13181,容纳腔1311内设置有套在转轴1318上的卷绕轮13111,卷绕轮13111和转轴1318之间通过连接杆13112固定连接,转轴1318套设有导电滑环13182,导电滑环13182包括内环13183和外环13184,内环13183和转轴1318固定连接并和插头13162电连接,充电线1312缠绕在卷绕轮13111上,充电线1312远离充电头1314的一端穿过卷绕轮13111和外环13184电连接。
37.转轴1318和连接杆13112用于支撑卷绕轮13111,把手13181用于驱动卷绕轮13111转动并将充电线1312缠绕在卷绕轮13111上,从而增加本技术的结构紧凑性。当转轴1318转动缠绕或释放充电线1312时,内环13183和外环13184相对转动并时刻电连接,即转轴1318的转动不影响插头13162和充电线1312的电连接。
38.出线口1313设置在壳体131的上侧,壳体13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环形凸起1319,环形凸起1319围绕出线口1313设置,充电头1314包括底座13141和固定连接在底座13141的上侧的放电部13142,底座13141和壳体131的上侧抵接,放电部13142和充电线1312电连接,底座13141的下侧设置有防水槽13143,环形凸起1319设置在防水槽13143内,放电部13142套设有防水套13144。
39.放电部13142用于和车辆电连接,并向车辆输出电流。环形凸起1319的防水槽13143的设置可以防止雨水经过出线口1313进入容纳腔1311。防水套13144的设置可以防止
雨水遇到放电部13142而漏电。当需要充电时,取下防水套13144并拉动充电头1314,充电线1312将从卷绕轮13111中释放。而当充电完毕时,转动把手13181,并将充电线1312重新缠绕在卷绕轮13111上。
40.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立柱,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滑动连接有桩体,所述桩体包括和所述横梁滑动连接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充电线,所述横梁内设置有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内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充电线电连接的线路,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所述充电线穿过所述出线口并连接有充电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之间的支撑管、若干转动连接在支撑管上的转动套,所述支撑管的内部形成所述穿线通道,所述转动套沿所述支撑管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抵接,所述转动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沿所述转动套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转动套的两端,所述转动套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转动套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转动套的两端,任意相邻的两个转动套的第一滑槽相互连通,任意相邻的两个转动套的第二滑槽相互连通,所述壳体滑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套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横梁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转动套转动的转动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每个转动套的第一滑槽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滑槽靠近所述转动套的上侧并开口向上,另一个第一滑槽靠近所述转动套的下侧并开口向下,每个转动套的第二滑槽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滑槽靠近所述转动套的上侧并开口向上,另一个第二滑槽靠近所述转动套的下侧并开口向下,所述转动套包括沿竖向延伸的第一轴截面,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形状相同且以所述转动套的第一轴截面对称,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滑块,所述滑块和所述第一滑槽一一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环形齿条,所述转动套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环形齿条的避让槽,所述环形齿条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内,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套内的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和所述环形齿条啮合的驱动齿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每个转动套均设置有插口,所述插口设置在位于所述转动套的下侧的第一滑槽的槽底,所述插口内设置和所述线路电连接的插套,所述插套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孔,所述壳体的下侧设置有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的下端和所述第三滑槽的上端连通,所述第四滑槽的上端贯穿对应的滑块的上侧并和所述插口连通,所述第三滑槽插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和所述充电线电连接的插头,所述插头至少部分滑动连接在所述第四滑槽内,所述转动套内设置有距离检测装置,所述距离检测装置和所述电机信号连接,所述距离检测装置朝向所述检测孔并用于检测所述距离检测装置至所述插头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外并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套在所述转轴上的卷绕轮,所述卷绕轮和所述转轴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套设有导电滑环,所述导电滑环包括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和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和所述插头电连接,所述充电线缠绕在所述卷绕轮上,所述充电线远离所述充电头的一端穿过所述卷绕轮和所述外环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口设
置在所述壳体的上侧,所述壳体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围绕所述出线口设置,所述充电头包括底座和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上侧的放电部,所述底座和所述壳体的上侧抵接,所述放电部和所述充电线电连接,所述底座的下侧设置有防水槽,所述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防水槽内,所述放电部套设有防水套。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充电桩,包括两个立柱,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横梁滑动连接有桩体,桩体包括和横梁滑动连接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充电线,横梁内设置有穿线通道,穿线通道内设置有用于和充电线电连接的线路,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出线口,充电线穿过出线口并连接有充电头。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充电桩,可对附近车位的车辆进行充电。可对附近车位的车辆进行充电。可对附近车位的车辆进行充电。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明 吴廷君 黄晨都 金凯 陈地 吴凡 陈曦阳 陈伟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5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