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回收bog的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液态气体分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
背景技术:2.气体在其临界温度以下经加压被液化后成为低温液体,因低温液体的容器难以与环境绝对绝热,使得低温液体吸收外界热量而蒸发出气体,形成bog(boil-offgas蒸发气体,简称bog)。
3.bog的来源有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甲烷的临界温度特别低(零下82.5℃),甲烷在液化以后在常温下极易汽化;即使在甲烷在低温储罐绝热性能很好的条件下,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低温储罐内的甲烷蒸发汽化,从而形成bog。如果对bog不加以回收利用,任其排入空气中,不但危险,且在经济上也有相当损失,而且增加对大气污染。目前,对液态气体进行分装的过程中,产生的bog不易回收,对bog进行降温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不利于节能减排。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bog进行回收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电能制冷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了对bog的回收效率、降低了能耗的技术效果。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包括加压罐和多个回收单元,多个回收单元通过回收管道连接在加压罐上;每一回收单元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净化组件和降温组件,降温组件包括液体储罐和通气管,液体储罐用于盛装液化气体,液体储罐的顶部设有进液管,液体储罐的底部设有出液管,通气管贯穿液体储罐设置,bog通过净化组件后流过通气管进行冷却。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一降温组件包括多个通气管,多个通气管均贯穿液体储罐设置。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一降温组件的多个通气管两端在液体储罐外部分别连接有进气集束头和出气集束头,每一降温组件的多个通气管通过进气集束头与净化组件连接,并通过出气集束头与加压罐连接。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气集束头与净化组件之间设有进气管,进气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出气集束头与加压罐之间设有出气管,进气管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回收单元包括第一回收单元、第二回收单元和第三回收单元,第一回收单元的出气管上在第二控制阀的前侧设有与第二回收单元的进气管连通的第一支管,第二回收单元的出气管上在第二控制阀的前侧设有与第三回收单元的进气管连通的第二支管,第三回收单元的出气管上在第二控制阀的前侧设有与第一回收单元
的进气管连通的第三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上分别设有第三控制阀。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气管均呈直线形。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净化组件包括壳体和过滤层,过滤层设于壳体内,过滤层中镶嵌设有催化剂层。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回收管道上设有加压泵。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压罐上设有用于检测加压罐内温度的温度检测组件。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在对bog回收的过程中,利用在液态气体中设置的管道对bog进行输送,利用液态气体的低温对bog进行冷却,使得bog在回收过程中能够在液态气体中有充分的输送管道距离进行降温,保证了对bog的降温效果,使得液态气体在分装过程中能够同时进行分装和bog的净化和回收,提高了对bog的回收效果,相比于以往的利用单独的压缩设备和制冷设备对bog进行压缩和降温,有效地降低了电量的使用量,也降低了制冷设备所需的功率,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对bog的冷却效果,便于对bog进行净化和冷却。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回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中的回收单元的a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00、加压罐;110、回收管道;111、加压泵;120、温度检测组件;200、回收单元;210、第一回收单元;211、第一支管;220、第二回收单元;221、第二支管;230、第三回收单元;231、第三支管;240、第三控制阀;300、净化组件;310、壳体;320、过滤层;330、催化剂层;400、降温组件;410液体储罐;411、进液管;412、出液管;420、通气管;430、进气集束头;440、出气集束头;450、进气管;451、第一控制阀;460、出气管;461、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22.请参照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本技术的原理是以实施在一适当的使用环境中来举例说明。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例示的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技术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
2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4.气体液化以后在常温下极易汽化,即使在绝热性能很好的低温储罐中,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低温储罐内的液化气体发生蒸发汽化,从而形成bog。液态气体常常因为流动吸收的动能,或者因为分子热运动导致液态气体在低温状态下也会挥发,产生大量的bog。
25.在分装液态气体的过程中,液态气体也特别容易吸收动能或者因为液态气体的流动导致产生大量的bog。例如,在液化天然气站分装液化天然气时,液化天然气在分装过程
中可能吸收动能,导致液化天然气挥发产生大量的bog。
26.分装液态气体的过程中产生的bog不容易回收。现有的bog回收主要通过单独的压缩设备和制冷设备对bog进行压缩和降温,实现对bog的回收,导致对bog的回收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导致bog回收效果经济性不高。
27.基于以上原因,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在对bog回收的过程中,利用在液态气体中设置的管道对bog进行输送,利用液态气体的低温对bog进行冷却,使得bog在回收过程中能够在液态气体中有充分的输送管道距离进行降温,保证了对bog的降温效果,使得液态气体在分装过程中能够同时进行分装和bog的净化和回收,提高了对bog的回收效果,相比于以往的利用单独的压缩设备和制冷设备对bog进行压缩和降温,有效地降低了电量的使用量,也降低了制冷设备所需的功率,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对bog的冷却效果,便于对bog进行净化和冷却。
28.在一些场景中,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对液化天然气的装气站中,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对液化天然气挥发产生的bog进行高效的净化和降温,便于对bog进行高效地回收。
29.在一些场景中,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对液氮和液氧的装气站中,通过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对液氮和液氧挥发产生的bog进行高效的净化和降温,便于对液氮和液氧挥发产生的bog进行高效地回收。
30.下文结合具体的例子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进行说明。
31.图1至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的,包括加压罐100和多个回收单元200,加压罐100用于对bog进行压缩,实现对bog的加压回收,多个回收单元200通过回收管道110连接在加压罐100上,多个回收单元200用于对bog进行过滤和降温,多个回收单元200对bog进行过滤和降温后,可以通过加压罐100对bog进行压缩,实现对bog的回收。
32.具体地,每一回收单元200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净化组件300和降温组件400,净化组件300用于对bog进行过滤净化,降温组件400用于对bog进行降温。
33.其中,降温组件400包括液体储罐410,液体储罐410用于盛装液化气体,液体储罐410可以在分装液态气体的过程中对液态气体进行存储,液体储罐410也可以是液态气体的大批量存储的储罐,液体储罐410中的液态气体通过制冷和压缩维持在较低温度和高压状态下,使得液体储罐410中的液态气体保持稳定的液态状态。
34.在维持液体储罐410中的液态气体为液态时,液体储罐410中的液态气体温度较低,在对液态气体进行分装时,可以通过液体储罐410中的液态气体对bog降温,提高了对bog的降温效果。相比于以往的技术中使用单独的bog回收过程的制冷设备,本技术实施例无需使用单独的bog回收过程的制冷设备,节约了设备成本。
35.其中,液体储罐410的顶部设有进液管411,进液管411用于向液体储罐410中通入液态气体,液体储罐410的底部设有出液管412,出液管412用于将液态气体从液体储罐410的底部排出。
36.具体地,降温组件400还包括通气管420,通气管420用于对bog进行输送,通气管420贯穿液体储罐410设置,使得bog流通经过通气管420的过程中能够被液体储罐410中的液态气体进行冷却,提高了对bog的冷却降温效果。
37.其中,bog通过净化组件300后流过通气管420进行冷却。净化组件300能够对bog进行净化,提高了对bog的回收效果。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的,每一降温组件400包括多个通气管420,多个通气管420均贯穿液体储罐410设置。多个通气管420能够提高bog与液态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对bog的降温效果。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降温组件400的多个通气管420两端在液体储罐410外部分别连接有进气集束头430和出气集束头440,进气集束头430和出气集束头440能够将bog分别通向多个通气管420中,或者将多个通气管420中的bog集中,实现对bog的输送。
40.其中,每一降温组件400的多个通气管420通过进气集束头430与净化组件300连接,并通过出气集束头440与加压罐100连接,bog经过净化组件300净化以后进入到进气集束头430中,bog流经进气集束头430后进入到多个通气管420中,bog流经多个通气管420后进入到出气集束头440中,然后进入到加压罐100进行压缩,实现对bog的回收。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集束头440与净化组件300之间设有进气管450,进气管450上设有第一控制阀451,通过第一控制阀451能够提高对进气集束头440与净化组件300之间流通bog的控制效果。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气集束头440与加压罐100之间设有出气管460,进气管450上设有第二控制阀461,通过第二控制阀461能够提高对出气集束头440与加压罐100之间的bog的流通过程的控制效果。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的,多个回收单元200包括第一回收单元210、第二回收单元220和第三回收单元230,第一回收单元210的出气管460上在第二控制阀461的前侧设有与第二回收单元220的进气管450连通的第一支管211,第二回收单元220的出气管460上在第二控制阀461的前侧设有与第三回收单元220的进气管450连通的第二支管221,第三回收单元230的出气管460上在第二控制阀461的前侧设有与第一回收单元210的进气管450连通的第三支管231,第一支管211、第二支管221和第三支管231上分别设有第三控制阀240。
44.在实际的bog回收过程中,可能需要对bog进行持续的降温,以提高对bog的回收效果。通过以上结构,使得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打开第一支管211、第二支管221和第三支管231上分别设有的第三控制阀240,能够利用第一回收单元210、第二回收单元220和第三回收单元230依次对bog进行降温,提高对bog的冷却距离,提高了对bog的冷却回收效果。
45.通过以上结构,使得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具有两种工作模态:
46.本技术实施例处于第一工作模态时,第一支管211、第二支管221和第三支管231上设有的第三控制阀240均为关闭状态,第一回收单元210、第二回收单元220和第三回收单元230处于并联的工作模态。
47.本技术实施例处于第二工作模态时,第一支管211、第二支管221和第三支管231上设有的第三控制阀240均为打开状态,第一回收单元210、第二回收单元220和第三回收单元230处于串联的工作模态,提高了对bog的冷却效果。
48.应理解,第一支管211、第二支管221和第三支管231上设有的第三控制阀240的打开和关闭状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使得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利用第一回收单元210、第二
回收单元220和第三回收单元230分别对bog进行冷却,提高了对bog的冷却效果的可调节性。
49.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管420均呈直线形,使得bog在呈直线形的通气管420中流动时不会与通气管420产生摩擦,避免了通气管420中产生热量,提高了本技术实施例对bog的冷却效果。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净化组件300包括壳体310和过滤层320,过滤层320设于壳体310内,过滤层320中镶嵌设有催化剂层330,通过催化剂层330能够对bog中的有机废物进行催化分解,提高了对bog的净化效果。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收管道110上设有加压泵111,通过加压泵111能够提高对bog回收时bog中的压力,能够保证对bog的顺利回收。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压罐100上设有用于检测加压罐100内温度的温度检测组件120,温度检测组件120上可以连接上位机,通过温度检测组件120能够对加压罐100中的温度进行检测和显示,进而实时检测加压罐100中的bog的回收温度,提高了对bog回收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53.在描述本技术的概念的过程中使用了术语“一”和
“”
以及类似的词语(尤其是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应该将这些术语解释为既涵盖单数又涵盖复数。此外,除非本文中另有说明,否则在本文中叙述数值范围时仅仅是通过快捷方法来指代属于相关范围的每个独立的值,而每个独立的值都并入本说明书中,就像这些值在本文中单独进行了陈述一样。另外,除非本文中另有指明或上下文有明确的相反提示,否则本文中所述的所有方法的步骤都可以按任何适当次序加以执行。本技术的改变并不限于描述的步骤顺序。除非另外主张,否则使用本文中所提供的任何以及所有实例或示例性语言(例如,“例如”)都仅仅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概念,而并非对本技术的概念的范围加以限制。在不脱离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易于明白多种修改和适应。
54.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设备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1.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压罐(100)和多个回收单元(200),多个回收单元(200)通过回收管道(110)连接在加压罐(100)上;每一回收单元(200)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净化组件(300)和降温组件(400),降温组件(400)包括液体储罐(410)和通气管(420),液体储罐(410)用于盛装液化气体,液体储罐(410)的顶部设有进液管(411),液体储罐(410)的底部设有出液管(412),通气管(420)贯穿液体储罐(410)设置,bog通过净化组件(300)后流过通气管(420)进行冷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降温组件(400)包括多个通气管(420),多个通气管(420)均贯穿液体储罐(410)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降温组件(400)的多个通气管(420)两端在液体储罐(410)外部分别连接有进气集束头(430)和出气集束头(440),每一降温组件(400)的多个通气管(420)通过进气集束头(430)与净化组件(300)连接,并通过出气集束头(440)与加压罐(100)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集束头(440)与净化组件(300)之间设有进气管(450),进气管(450)上设有第一控制阀(45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气集束头(440)与加压罐(100)之间设有出气管(460),进气管(450)上设有第二控制阀(46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回收单元(200)包括第一回收单元(210)、第二回收单元(220)和第三回收单元(230),第一回收单元(210)的出气管(460)上在第二控制阀(461)的前侧设有与第二回收单元(220)的进气管(450)连通的第一支管(211),第二回收单元(220)的出气管(460)上在第二控制阀(461)的前侧设有与第三回收单元(220)的进气管(450)连通的第二支管(221),第三回收单元(230)的出气管(460)上在第二控制阀(461)的前侧设有与第一回收单元(210)的进气管(450)连通的第三支管(231),第一支管(211)、第二支管(221)和第三支管(231)上分别设有第三控制阀(240)。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气管(420)均呈直线形。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净化组件(300)包括壳体(310)和过滤层(320),过滤层(320)设于壳体(310)内,过滤层(320)中镶嵌设有催化剂层(330)。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回收管道(110)上设有加压泵(111)。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压罐(100)上设有用于检测加压罐(100)内温度的温度检测组件(120)。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液态气体分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净化回收BOG的装置,包括加压罐和多个回收单元,多个回收单元通过回收管道连接在加压罐上;每一回收单元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净化组件和降温组件,降温组件包括液体储罐和通气管,液体储罐用于盛装液化气体,液体储罐的顶部设有进液管,液体储罐的底部设有出液管,通气管贯穿液体储罐设置,BOG通过净化组件后流过通气管进行冷却。每一降温组件的多个通气管两端在液体储罐外部分别连接有进气集束头和出气集束头,每一降温组件的多个通气管通过进气集束头与净化组件连接,并通过出气集束头与加压罐连接。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液态气体分装过程中对BOG的回收效果。分装过程中对BOG的回收效果。分装过程中对BOG的回收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瑾 黄天伟 廖益 陆世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远市联升空气液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22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