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低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间用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2.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对于超导量子干涉器件、超导光子探测器以及毫米亚毫米波探测等深空探测器等需要空间制冷系统提供深低温温度,所以高可靠性、长寿命的低温系统是其必要条件。着空间探测任务的不断发展,近30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一批空间探测项目,为了降低背景噪音,提高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超导光子探测器(snspd)、超导太赫兹探测器、毫米亚毫米波探测等光学探测器的信噪比、灵敏度和分辨率,探测器及其附属的光学设备和电子设备往往需要工作在sub-kelvin级深低温的环境。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亚开尔文级制冷技术主要有吸附制冷机、绝热去磁制冷机和稀释制冷机。对于航天探测任务而言要将温度从室温降低至300mk,脉管预冷型jt节流制冷机与吸附制冷机集成的低温系统是一种较为简单、可靠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超导量子干涉器件、超导光子探测器等深空探测器等需要空间制冷系统提供mk级温度的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间用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及实现方法。其包括节流压缩机单元、jt节流单元、脉管压缩机单元、二级脉管冷指单元和吸附制冷机单元。其中二级脉管冷指单元为jt节流单元提供15-20k和70-90k温区的预冷温度,jt节流单元为吸附制冷机单元提供低于6k的预冷温度。节流压缩机单元和jt节流单元之间、脉管压缩机单元和二级脉管冷指单元之间通过管路连接;jt节流单元和脉管冷指单元之间通过螺钉紧固连接。jt节流单元包括高压管路、低压管路、逆流换热器、节流阀、jt热开关、支撑结构、蒸发器、一级预冷换热器、二级预冷换热器、一级冷屏、二级冷屏和真空腔;脉管压缩机单元包括脉管驱动压缩机和调相压缩机;二级脉管冷指单元包括一级脉管和二级脉管;吸附制冷机单元包括吸附泵、热开关、中间换热器、蒸发器、冷端。本发明具有冷端温度低、可操作性高、降温时间短、可提供温区大等优点。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间用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及实现方法,包括节流压缩机单元1、jt节流单元2、脉管压缩机单元3、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和吸附制冷机单元5。节流压缩机单元1采用直流有阀线性压缩机组进行驱动,具有无油、效率高、长寿命、高可靠的优点。jt节流单元2包括低压管路2.1、高压管路2.2、一级逆流换热器2.3、一级预冷换热器2.4、二级逆流换热器2.5、二级预冷换热器2.6、节流阀2.7、jt热开关2.8、三级逆流换热器2.9、支撑结构2.10、蒸发器2.11、一级冷屏2.12、二级冷屏2.13和真空腔2.14,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机械振动小等优势。脉管压缩机单元3包括脉管主驱
动压缩机3.1和调相压缩机3.2。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包括一级脉管热端4.1、二级脉管热端4.2、密封法兰盘4.3、一级脉管回热器4.4、二级脉管高温段回热器4.5、中间换热器4.6、二级脉管低温段回热器4.7、二级脉管冷头4.8,采用主动调相技术,有利于脉管获得最佳的性能,具有温度低、效率高等优点。吸附制冷机单元5)括吸附泵5.1、热开关5.2、中间换热器5.3、吸附制冷机蒸发器5.4、冷端5.5。热开关采用气隙式热开关,具有高开关比、无运动部件、结构紧凑等优点。同时吸附式制冷机与传统机械制冷机的区别在于其不采用机械压缩机进行加压,而是采用吸附床实现一个吸气、放气的功能,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质量轻的优点。
6.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使用多种制冷方式相结合,可以在多个温区提供冷量,集聚了jt节流制冷机温度低、制冷范围广、机械振动小的优势和吸附式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质量轻的优势。在jt节流单元和吸附制冷机单元都采用气隙式热开关进行降温,有效减少了系统的降温时间且紧凑性更高。具有集成程度高、温度范围广、机械振动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7.图1为一种空间用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及实现方法;
8.图中:1节流压缩机单元、2.1低压管路、2.2高压管路、2.3一级逆流换热器、2.4一级预冷换热器、2.5二级逆流换热器、2.6二级预冷换热器、2.7节流阀、2.8jt热开关、2.9三级逆流换热器、2.10支撑结构、2.11蒸发器、2.12一级冷屏、2.13二级冷屏和2.14真空腔、3.1脉管主驱动压缩机和3.2调相压缩机、4.1一级脉管热端、4.2二级脉管热端、4.3密封法兰盘、4.4一级脉管回热器、4.5二级脉管高温段回热器、4.6中间换热器、4.7二级脉管低温段回热器、4.8二级脉管冷头、5吸附制冷机单元、5.1吸附泵、5.2热开关、5.3中间换热器、5.4吸附制冷机蒸发器、5.5冷端。
具体实施方式
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案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10.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间用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及实现方法,该低温系统应用于超导量子干涉器件、超导光子探测器以及毫米亚毫米波探测等深空探测器中提供深低温温度。该低温系统低温部分放置在真空腔2.14内,设置一级防辐射冷屏2.13和二级防辐射冷屏2.12有效地降低系统辐射漏热损失。其中真空腔2.14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厚度为10mm;一级防辐射冷屏2.13和二级防辐射冷屏2.12采用无氧铜材料制成;直流压缩机单元1采用直流有阀线性压缩机组进行驱动,低压管路2.1、高压管路2.2采用不锈钢管与压缩机、逆流换热器进行焊接连接。一级逆流换热器2.3、二级逆流换热器2.5、三级逆流换热器2.9采用两根不锈钢管套管同轴布置制作而成,与节流阀2.7、蒸发器2.11通过焊接连接。jt热开关2.8采用气隙式热开关,吸附材料采用植物活性炭进行吸附,热端与二级预冷换热器2.6螺钉连接,冷端和吸附泵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在蒸发器2.11下,随着蒸发器温度的改变,吸附泵中的活性炭对氦气的吸附能力发生变化即放气和吸附两个状态从而使得jt制冷机快速降温,减少降温时间。脉管压缩机单元(3)采用两级脉管制冷机,通过密封法兰盘4.3与真空腔2.14密封连接;中间换热器4.6与一级预冷换热器
2.4螺钉连接,为其提供80-90k的低温温度;二级脉管冷头4.8与二级预冷换热器2.6螺钉连接,为其提供15-20k的低温温度。吸附制冷机单元5采用单级吸附式制冷机,通过jt节流单元2预冷后制冷能提供》300mk制冷温度。其通过中间换热器5.3与蒸发器2.11螺钉连接,吸附泵5.1和蒸发器2.11之间通过热开关5.2连接,通过加热和改变蒸发器温度实现吸附泵的吸气和放气从而实现制冷。该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使用多种制冷方式相结合,可以在多个温区提供冷量,集聚了jt节流制冷机温度低、制冷范围广、机械振动小的优势和吸附式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质量轻的优势。在jt节流单元和吸附制冷机单元都采用气隙式热开关进行降温,有效减少了系统的降温时间且紧凑性更高。具有集成程度高、温度范围广、机械振动小等优点。
11.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12.安装过程:
13.一级预冷换热器2.4、二级预冷换热器2.6分别与一级冷屏2.12、二级冷屏2.13进行螺纹连接,jt热开关2.8采用气隙式热开关,热端与二级预冷换热器2.6螺钉连接,冷端和吸附泵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在蒸发器2.11下。一级逆流换热器2.3、二级逆流换热器2.5、三级逆流换热器2.9采用两根不锈钢管套管同轴布置制作而成依次管路与管路焊接,然后末端与节流阀2.7、蒸发器2.11通过焊接连接。脉管压缩机单元3采用两级脉管制冷机,通过密封法兰盘4.3与真空腔2.14密封连接,制冷机均放置在真空腔2.14内;中间换热器4.6与一级预冷换热器2.4、二级脉管冷头4.8与二级预冷换热器2.6螺钉连接。吸附制冷机单元5通过中间换热器5.3与蒸发器2.11螺钉连接,吸附泵5.1和蒸发器2.11之间通过热开关5.2连接进行热交换,通过加热和改变蒸发器温度实现吸附泵的吸气和放气从而实现制冷。
14.抽真空过程:
15.按上述安装方式安装后,为了减少制冷机的对流换热损失,在安装好制冷系统之后,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抽真空操作,真空度要保持在10-4
pa以上。然后对制冷机的管路进行抽真空置换,最后充入高纯度氦气,保证系统的洁净度。
16.jt节流单元降温过程:
17.首先开启脉管压缩机单元3驱动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降温对jt节流单元2进行预冷,将中间换热器4.6温度维持在80k左右,二级脉管冷头4.8温度维持在20k附近,随后开启节流压缩机单元1驱动jt循环开始工作,压缩机将氦气压缩至高压后,依次进入到一级逆流换热器2.3高压管路、一级预冷换热器2.4、二级逆流换热器2.5高压管路、二级预冷换热器2.6、三级逆流换热器2.9高压管路进行预冷,最后进入节流阀2.7)进行节流制冷,在蒸发器2.11获得相应的制冷温度及制冷量。
18.吸附制冷机单元制冷过程:
19.当jt节流单元2到达相应的制冷温度时,吸附制冷机单元5开始工作,当蒸发器2.11与吸附泵5.1之间的热开关断开、吸附式制冷机冷端5.5取冷时,为冷凝过程。吸附泵5.1被加热,气体工质从吸附床流向吸附制冷机蒸发器5.4,在吸附制冷机蒸发器5.4中冷凝放热。当蒸发器2.11与吸附泵5.1之间的热开关闭合、吸附式制冷机冷端5.5不取冷时,为蒸发过程。吸附泵5.1被冷却,气体工质从吸附制冷机蒸发器(5.4)蒸发流向吸附泵(5.1),吸附制冷机蒸发器5.4内压力降低、饱和温度降低,产生制冷效应获得相应的低温温度。
20.回温过程:
21.该制冷系统在系统结束运行时仍具有较低的温度,为了保护系统部件,要先对其进行回温操作。首先对关闭脉管压缩机单元3和节流压缩机单元1从而实现对系统关机,在温度回到常温后再打开真空腔2.14拆卸相关部件。
22.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空间用氦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及实现方法覆盖温区广、冷端温度低、可操作性高、降温时间短,因此,是获取mk温度制冷机的首选。
23.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案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要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1.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低温结构,包括节流压缩机单元(1)、jt节流单元(2)、脉管压缩机单元(3)、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和吸附制冷机单元(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压缩机单元(1)和jt节流单元(2)、脉管压缩机单元(3)和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之间通过管路连接;jt节流单元(2)和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之间通过螺钉紧固连接,jt节流单元(2)、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部分结构和吸附制冷机单元(5)置于真空环境中;节流压缩机单元(1)为jt节流单元(2)提供驱动源;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为jt节流单元(2)提供预冷;jt节流单元(2)为吸附制冷机单元(5)提供预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压缩机单元(1)采用直流有阀线性压缩机组进行驱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jt节流单元(2)包括低压管路(2.1)、高压管路(2.2)、一级逆流换热器(2.3)、一级预冷换热器(2.4)、二级逆流换热器(2.5)、二级预冷换热器(2.6)、节流阀(2.7)、jt热开关(2.8)、三级逆流换热器(2.9)、支撑结构(2.10)、蒸发器(2.11)、一级冷屏(2.12)、二级冷屏(2.13)和真空腔(2.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脉管压缩机单元(3)包括脉管主驱动压缩机(3.1)和主动调相压缩机(3.2),采用主动调相技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级脉管冷指单元(4)包括一级脉管热端(4.1)、二级脉管热端(4.2)、密封法兰盘(4.3)、一级脉管回热器(4.4)、二级脉管高温段回热器(4.5)、中间换热器(4.6)、二级脉管低温段回热器(4.7)、二级脉管冷头(4.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制冷机单元(5)包括吸附泵(5.1)、热开关(5.2)、中间换热器(5.3)、吸附制冷机蒸发器(5.4)、冷端(5.5)。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深低温结构的低温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抽真空过程,将集成结构低温部分放置于真空罐中,通过外接真空泵组对整个系统进行抽真空操作,真空度要保持在10-4
pa以上。并对制冷机的管路进行抽真空置换,最后充入高纯度氦气,保证系统的洁净度;2)降温过程,首先开启两级脉管制冷机单元(2)为节流制冷机单元(1)和稀释制冷机单元(4)提供15-90k预冷温度。当二级脉管冷头(2.10)温度维持在15-20k附近,随后开启节流制冷机单元(1),通过节流压缩机(1.1)将氦气压缩至高压后,经过多级换热器后进入节流阀(1.10)进行节流制冷为吸附制冷机单元(3)和稀释制冷机单元(4)提供2-6k预冷温度,此时开启吸附制冷机(3)为稀释制冷机单元(4)提供300mk-1k预冷温度,最后开启稀释制冷机,获取亚开尔文温度;3)回温过程,首先对关闭脉管主驱动压缩机(2.1)、主动调相压缩机(2.2)和节流压缩机(1.1)从而实现对系统关机,在温度回到常温后再打开真空腔(1.16)拆卸相关部件。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流制冷机耦合吸附式制冷机的低温结构及实现方法,低温结构包括节流压缩机单元、JT节流单元、脉管压缩机单元、二级脉管冷指单元和吸附制冷机单元。节流压缩机单元和JT节流单元、脉管压缩机单元和二级脉管冷指单元之间通过管路连接;JT节流单元和脉管冷指单元之间通过螺钉紧固连接。JT节流单元包括高压及低压管路、逆流换热器、节流阀、JT热开关、支撑结构、蒸发器、一级预冷换热器、二级预冷换热器、一级冷屏、二级冷屏和真空腔;脉管压缩机单元包括脉管驱动压缩机和调相压缩机;吸附制冷机单元包括吸附泵、热开关、中间换热器、蒸发器、冷端。本发明具有温区广、结构简单等优点。点。点。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帅 吴亦农 潘小珊 蒋珍华 丁磊 沙鑫权 陈志超 宋键镗 杨宝玉 陆志 黄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07.11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