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4-03-22  110



1.本技术涉及食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益生菌是一类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而发挥作用的活性微生物,是人体肠道重要的生理细菌,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消除致癌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减缓乳糖不耐症等重要生理功效。
3.如若人体肠道出现问题,就会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现象。但是,目前针对于肠道的益生菌产品,通常功效单一,不能全方面解决肠道问题,即使使用该类产品后,肠道问题还是会反复发生。
4.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可多方面解决肠道问题的益生菌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多方面解决肠道问题,减少肠道问题的反复发生,本技术提供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由芯材和壁材组成,所述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3);所述芯材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所述芯材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乳双歧杆菌bi516 0.05-2份;植物乳杆菌lp-onlly 0.05-2份;嗜酸乳杆菌la11-onlly 0.05-2份;长双歧杆菌bl88-onlly 0.05-2份;鼠李糖乳杆菌hn001 0.05-2份;动物双歧杆菌bb-12 0.05-2份;乳双歧杆菌hn001 0.05-2份;嗜酸乳杆菌ncfm 0.05-2份;所述壁材包括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芯材和壁材特定的配比下,壁材对芯材的包覆性能高,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可增强益生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控制益生菌的释放时间和释放位置,从而提高益生菌的存活率,有利于益生菌对肠道问题的改善,从而多方面解决肠道问题。
8.一方面,将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交联形成的壁材,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酸性能和亲水性能,不仅可维持芯材的ph值,促使芯材能顺利进入小肠并在小肠内
进行缓释;还可与水分子聚集成巨大分子,人服用后可增加大便的含水量,与水形成粘稠状物,粘结肠道食物残渣,软化食物残渣聚集体,促进肠道蠕动。
9.另一方面,特定组成的壁材可将多种复配的益生菌进行包裹;而且多种特定的益生菌复配,可提高各菌种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调节肠道健康,缓解便秘、腹泻等情况。同时,当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入小肠后,低聚糖和菊粉还能作为多种益生菌的天然培养基,加速多种益生菌的代谢和增殖,提高益生菌改善肠道的功效,从而进一步调节肠道健康,缓解人体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等情况,从而多方面解决肠道问题。
10.优选的,所述壁材由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按重量比1:(0.4-0.6):(0.2-0.5):(0.5-0.8):(0.5-0.8)混合组成。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由于采用上述原料以及原料配比复合所得的壁材,表面活性和粘度较高,乳化性较好,对芯材的包埋能力较强,所得的微胶囊呈球形,且具有表面光滑,内部致密的结构。因此,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不仅包埋率高、结构稳定,可形成较好的缓释效果,还有利于减少微胶囊之间的团聚。
12.另一方面,乳清蛋白和菊粉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可在芯材表面形成一层不溶性的物质,不仅减少胆汁等液体的进入,还能具有较高的缓冲能力,可中和胃中的氢离子,从而维持微胶囊内部为中性的环境,保持各种益生菌的活性,从而提高了芯材中各种益生菌的耐受性,使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顺利进入肠道中进行缓释。
13.同时,部分低聚糖和菊粉可填充在所得微胶囊表面的孔道中,不仅提高微胶囊表面的光滑度,还有利于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入肠道后与水分子聚集溶胀,可增加大便的含水量,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人体便秘。
14.优选的,所述壁材由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按重量比1:(0.4-0.5):(0.2-0.4):(0.5-0.6):(0.5-0.6)混合组成。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上述壁材的配比,乳清蛋白和菊粉之间的协同作用较强,提高了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受性和包埋率,有利于益生菌顺利进入肠道,调节人体肠道健康,缓解人体的便秘和腹泻。
16.优选的,所述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2)。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芯材和壁材在上述配比下,壁材的粘度适当,可形成致密的网络体系,对芯材进行包埋,不仅提高对益生菌的包埋率,还可提高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受性。同时,还可提高益生菌在低聚糖和菊粉中的代谢和增殖,有利于提高益生菌改善肠道的功效,调节肠道健康。
18.优选的,所述低聚糖为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木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上述种类的低聚糖与乳清蛋白、菊粉之间的相容性较好,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结构稳定性较高,有利于提高对胆汁和胃液等的耐受性。同时,上述种类的低聚糖可加速促进益生菌的代谢和增殖,从而提高益生菌改善肠道的功效。
20.优选的,所述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粒径为22-25μm。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粒径范围内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质地,可提高饮用的口感。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芯材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即得芯材水溶液;s2:将壁材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即得壁材水溶液;s3:将芯材水溶液和壁材水溶液搅拌混合后,将其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8%的氯化钙水溶液中,固化20-30min后,过滤、洗涤,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离心,将收集的下层固体冷冻干燥至水分小于或等于5%,即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所述无菌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0.85-0.9%。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芯材中的益生菌溶解,采用壁材水溶液的形式对芯材水溶液进行包埋,然后再采用氯化钙水溶液做固化剂固化,促使壁材水溶液和芯材水溶液交联固化。由于壁材和芯材采用特定的比例进行交联固化,同时芯材采用特种益生菌,壁材采用特定的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因此,不仅提高了壁材对芯材的包埋效果,提高了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所得壁材还能在芯材表面形成一层不溶性膜,部分低聚糖和菊粉粘附在不溶性膜层和壁材之间,提高了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受性,并使其能与多层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受性相媲美,节约了成本。
24.优选的,所述s3中,下层固体干燥的具体步骤为:将下层固体在(-20)-(-15)℃预冻5-6h后,再在(-30)-(-25)℃冻干1-2h,最后再在(-40)-(-35)℃冻干0.5-1h,即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冷冻干燥条件下,对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中益生菌的活性影响较小,有利于后续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对肠道进行调节。
26.优选的,所述s2中,壁材水溶液还经过超声处理,其具体步骤为:调节壁材水溶液的ph值为6-7后,再在80-90℃、120-160w条件下,搅拌混合0.5-1h。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壁材水溶液在上述条件下超声搅拌,一方面,可降低壁材中的乳清蛋白中蛋白质分子的聚集程度,提高了乳清蛋白的乳化性能,以及提高乳糖醇、低聚糖、菊粉和乳清蛋白的相容性。同时,在超声搅拌过程中,乳清蛋白分子之间再次生成二硫键,促进乳清蛋白和菊粉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乳清蛋白和菊粉等原料所得的壁材的表现出粘弹性固体的性质,提高了壁材的柔韧性。因此,经过超声处理的壁材水溶液,对芯材水溶液的包埋效果较好,所形成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对胆汁和胃液等的耐受性。
28.优选的,所述s3中,氯化钙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氯化钙水溶液作为固化剂,在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上述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氯化钙水溶液对乳糖醇、低聚糖、菊粉和乳清蛋白复合而成的壁材和芯材进行固化,使得复合而成的壁材之间形成了更为致密的凝胶结构,提高了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对胆汁和胃液等的耐受性。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壁材采用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中的两种或多种,
芯材采用特定益生菌混合形成,因此,芯材和壁材在特定的比例下,壁材对芯材的包埋性较好,形成表面光滑,内部致密,具有较稳定结构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同时,特定配比的壁材不仅可对芯材进行包埋,还可在芯材表面形成一层不溶性的物质,可较为明显的提高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受性;因此,本技术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入肠道后,益生菌具有较高的活性,有利于改善肠道问题。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3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检测结果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和空白组益生菌的耐酸性检测结果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3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和空白组的肠溶性检测结果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检测结果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肠溶性检测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采用的原料,除下列特殊说明外,其他均为市售。
34.乳清蛋白,cas号为84082-51-9,食品级,采购自河北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硬脂酸,货号为1840/1810,采购自四川力甜实业有限公司;乳糖醇,型号为57817-89-7,采购自湖南省迅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低聚果糖,型号为阿斯巴甜食品级,采购自河南荣申化工有限公司;低聚半乳糖,货号为57817-89-7,采购自湖南省迅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低聚木糖,cas号为87-99-0,采购自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菊粉,cas号为9005-80-5,采购自济南德润食品配料有限公司;海藻酸钠,生产批号为052003211,采购自河北颖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5.对本技术实施例和对比例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行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及贮藏稳定性检测,检测标准如下:(1)模拟胃液配制:将2.0g氯化钠和3.2g胃蛋白酶(每mg中含800-2500个活度单位)加入70ml盐酸调节ph值为1.2后,加水定容至1000ml,再用0.22μmm滤膜过滤后除菌,即得模拟胃液。
36.(2)模拟肠液配制:将6.8g磷酸二氢钾和250ml水中搅拌混合后,再加入77ml 0.2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500ml水,搅拌混合,再加10g胰酶,得到混合液,用0.2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值为6.8
±
0.1,再加水稀释定容至1000ml,用0.22μmm滤膜过滤除菌,即得模拟肠液。
37.(3)耐酸性检测:将0.5g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加入49.5ml模拟胃液中,得到样品溶液a,在37℃、120r/min条件下,震荡培养2.5h,每隔0.5h吸取0.5ml样品溶液a加入
49.5ml模拟肠液中,得到样品溶液b。将样品溶液b在37℃、120r/min条件下,震荡培养2h后,使菌体完全释放,并吸取0.5ml样品溶液b用pbs缓冲液作梯度稀释,采用mrs琼脂培养基倾注培养法测定活菌数,记为外界条件处理后测定的活菌数,并计算菌体存活率。
38.同时,以未经包埋的益生菌(本技术中的芯材)作空白对照,方法同上,并测定活菌数,记为包埋前活菌数。
39.菌体存活率=外界条件处理后测定的活菌数/包埋前活菌数
×
100%(4)肠溶性检测:将0.5g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加入49.5ml模拟肠液中,20min吸取0.5ml样品溶液c用pbs缓冲液作梯度稀释,采用mrs琼脂培养基倾注培养法测定活菌数,记为外界条件处理后测定的活菌数,并计算菌体存活率。
40.同时,以未经包埋的益生菌(本技术中的芯材)作空白对照,方法同上,并测定活菌数,记为包埋前活菌数。
41.(5)包埋率检测包埋率测定具体方法如下:将0.5g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加入49.5ml的磷酸盐缓冲液中(37℃,0.1mol/l nah2po4,ph=8.0),在5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30min,最后从中吸取0.5ml样液用pbs缓冲液作梯度稀释,采用mrs琼脂培养基倾注培养法测定活菌数,并记为微胶囊中的活菌总数。
42.同时,以未经包埋的益生菌作空白对照,方法同上,并测定活菌数,记为包埋前活菌数。
43.包埋率/%=微胶囊中的活菌总数/包埋前活菌数
×
100%(6)储藏稳定性检测:将0.5g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分别置于4℃和37℃恒温箱中储存30天,每隔6天取样,测定菌种存活率。实施例
44.实施例1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由内至外,依次由芯材和壁材按重量比1:1.5混合组成,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如表1所示,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获得:s1:将芯材溶于8kg无菌生理盐水中,得到芯材水溶液;s2:将壁材溶于5kg无菌生理盐水中,得到壁材水溶液;s3:将芯材水溶液和壁材水溶液搅拌混合后,将其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的氯化钙水溶液中,固化20min后,过滤,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再在4500r/min条件下离心3次,再将下层固体冷冻干燥,即得水分等于5%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
45.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层固体干燥的具体步骤为:将下层固体在(-20)-(-15)℃预冻5-6h后,再在(-30)-(-25)℃冻干1-2h,最后再在(-40)-(-35)℃冻干0.5-1h。由于上述温度和时间对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各项性能影响相同,所以本技术实施例仅以下层固体在(-20)℃预冻5h后,再在(-30)℃冻干1h,最后再在(-40)℃冻干0.5h为例做简要说明,但并不影响本技术所限定的其他时间和温度在本技术中的应用。
46.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无菌生理盐水,质量百分比浓度均为0.85%。
47.经检测,实施例1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粒径为22-25μm。
48.实施例2-3
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如表1所示。
49.表1实施例1-3中各组分及其重量(kg)3中各组分及其重量(kg)对上述实施例1-3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行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及贮藏稳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50.表2耐酸性检测
表3肠溶性检测表4包埋率检测表5贮存稳定性检测表5贮存稳定性检测经检测,实施例2-3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粒径为22-25μm。
51.从表2、表3并结合图1-3可知,本技术实施例1-3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和肠溶性均优于空白组。由此表明,本技术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肠溶性和贮存稳定。从表4和表5可知,本技术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包埋率高达90.6-91.7%,4℃贮存30天后,菌体存活率高达95%,37℃贮
存30天后,菌体存活率高达80-81%,由此表明,本技术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
52.实施例4-8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壁材由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混合组成外,其他均与实施例2相同。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的具体重量如下表所示。
53.表6实施例4-8中各组分及其重量(kg)对上述实施例4-8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行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及贮藏稳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54.表7耐酸性检测表7耐酸性检测表8肠溶性检测
表9包埋率检测表10贮存稳定性检测经检测,实施例4-8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粒径为22-25μm。
55.从表7-10可知,本技术实施例4-8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特别是,实施例4-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相对于实施例7-8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各项性能较优。由此表明,在本技术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总原料中,采用的壁材由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按重量比1:(0.4-0.6):(0.2-0.5):(0.5-0.8):(0.5-0.8)混合组成时,可提高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
56.其中,实施例4-6中,实施例5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较好。
57.实施例9-11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除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不同外,其他均与实施例5相同。芯材和壁材的重量如下表所示。
58.表11实施例9-11中各组分及其重量(kg)对上述实施例9-11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行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及贮藏稳定性检测,检测结果下表所示。
59.表12耐酸性检测表12耐酸性检测表13包埋率检测
经检测,实施例9-11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粒径为22-25μm。
60.从表12-13可知,实施例5、9-11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在耐酸性检测中,150min时的菌体存活率高达92.80-93.80%。同时,实施例5、9-11的包埋率高达92.4-92.5%。由此表明,在本技术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总原料中,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3)时,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和包埋率较好。
61.特别是,实施例5、实施例9和实施例10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和包埋率相对于实施例11较好。由此表明,在本技术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总原料中,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2)时,可提高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和包埋率。
62.实施例12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0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步骤中,除壁材水溶液还经过超声处理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0相同。
63.壁材水溶液超声处理的具体步骤为:调节壁材水溶液的ph值为6-7后,再在80-90℃、120-160w条件下,搅拌混合0.5-1h。
64.本技术实施中,由于超声处理的ph值、温度、频率和时间对壁材水溶液的影响相同,所以,本技术实施例中,仅以调节壁材水溶液的ph值为7后,再在80℃、120w条件下,搅拌混合0.5h为例做简要说明,但并不影响本技术限定液超声处理的ph值、温度、频率和时间在本技术中的应用。
65.对上述实施例12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行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及贮藏稳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66.表14耐酸性检测表14耐酸性检测表15包埋率检测
从表14、表15可知,本技术实施例12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为和包埋率均远远高于实施例10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由此表明,在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步骤中,超声处理壁材水溶液,可提高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和包埋率。
67.实施例13-15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2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步骤中,除氯化钙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不同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2相同。氯化钙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如下表所示。
68.表16氯化钙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对上述实施例13-15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行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及贮藏稳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69.表17耐酸性检测表17耐酸性检测表18包埋率检测经检测,实施例13-15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粒径为22-25μm。
70.从表17和表18可知,本技术实施例13-15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均具有较高的耐酸性为和包埋率。由此表明,在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步骤中,氯化钙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包埋率。
71.对比例
对比例1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采用等量的海藻酸钠替代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72.对比例2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为,由内至外,依次由芯材、第一壁材和第二壁材按重量比1:1.28:1.28混合组成,其中,第一壁材为海藻酸钠,第二壁材为明胶。
73.上述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为:s1:将芯材溶于6kg无菌生理盐水中,得到芯材水溶液;s2:将第一壁材溶于3.3kg无菌生理盐水中,将第二壁材溶于3.3kg无菌生理盐水中,得到第二壁材水溶液;s3:将芯材水溶液和第一壁材水溶液搅拌混合后,将其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的氯化钙水溶液中,固化10min后,加入第二壁材后,再将其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的氯化钙水溶液中,固化10min后,过滤,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再在4500r/min条件下离心3次,再将下层固体冷冻干燥,即得水分等于5%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
74.对比例3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采用等量的海藻酸钠替代乳清蛋白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75.对比例4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采用等量的海藻酸钠替代菊粉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76.对比例5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77.对比例6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4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78.对上述对比例1-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进行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及贮藏稳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79.表19耐酸性检测
表20肠溶性检测表20肠溶性检测表21包埋率检测表22贮存稳定性检测
表22粒径检测由实施例14和对比例1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并结合表19-表22和图4、图5可知,本技术实施例1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均优于对比例1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由此表明,在本技术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总原料中,壁材由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混合组成,可提高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
80.由实施例14和对比例2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并结合表19-表22和图4、图5可知,本技术实施例1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对比例2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相近。由此表明,本技术由单层壁材包埋芯材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其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可达到由双层壁材包埋芯材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效果。
81.由实施例14和对比例3、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并结合表19-表22
和图4、图5可知,本技术实施例1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均优于对比例3、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由此表明,在本技术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总原料中,乳清蛋白和菊粉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
82.由实施例14和对比例5、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并结合表19-表22和图4、图5可知,本技术实施例1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均优于对比例5、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由此表明,在本技术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总原料中,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3),可提高所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耐酸性、肠溶性、包埋率和贮存稳定性。
83.检测本技术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对人体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的改善效果。
84.单独选取年龄在20-60岁的35名志愿者,仅有身体消化不良,其他正常。将35名志愿者随机分为7组,每组每人睡前单独饮用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连续服用60天。
85.单独选取年龄在20-60岁的志愿者,仅有身体便秘,其他正常。将35名志愿者随机分为7组,每组每人睡前单独饮用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连续服用60天。
86.单独选取年龄在20-60岁的志愿者,仅有身体腹泻,其他正常。将35名志愿者随机分为7组,每组每人睡前单独饮用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连续服用60天。
87.60天后,分别对参与上述三种调查的志愿者进行回访,询问志愿者的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的情况,并邀请其对其情况进行打分,完全改善为3分,改善一半为2分,完全不改善为1分。
88.经检测,饮用本技术实施例1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高达80%,便秘完全改善率高达100%,腹泻完全改善率高达80%。
89.饮用对比例1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4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4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20%。
90.饮用对比例2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8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10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80%。
91.饮用对比例3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2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2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20%。
92.饮用对比例4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2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2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20%。
93.饮用对比例5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4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4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40%。
94.饮用对比例6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4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2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40%。
95.结合上述检测结果可知,本技术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具有改善人体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的效果。
96.对比例7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采用采购自西安千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货号为xaqn-2414的长双歧杆菌等量替代长双歧杆菌bl88-onlly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97.对比例8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采用采购自陕西康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货号为y-21032006的乳双歧杆菌等量替代乳双歧杆菌bi516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98.对比例9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除采用采购自西安千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货号为xaqn-2414的长双歧杆菌等量替代长双歧杆菌bl88-onlly,采用采购自陕西康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货号为y-21032006的乳双歧杆菌等量替代乳双歧杆菌bi516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4相同。
99.检测本技术对比例7-9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对人体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的改善效果。
100.单独选取年龄在20-60岁的15名志愿者,仅有身体消化不良,其他正常。将15名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每人睡前单独饮用对比例7-9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连续服用60天。
101.单独选取年龄在20-60岁的志愿者,仅有身体便秘,其他正常。将15名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每人睡前单独饮用对比例7-9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连续服用60天。
102.单独选取年龄在20-60岁的志愿者,仅有身体腹泻,其他正常。将15名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每人睡前单独饮用对比例7-9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连续服用60天。
103.经检测,饮用对比例7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2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3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20%。
104.饮用对比例8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3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2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20%。
105.饮用对比例9所得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志愿者,其消化不良完全改善率为10%,便秘完全改善率为20%,腹泻完全改善率为10%。
106.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其特征在于,由芯材和壁材组成,所述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3);所述芯材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乳双歧杆菌bi516 0.05-2份;植物乳杆菌lp-onlly 0.05-2份;嗜酸乳杆菌la11-onlly 0.05-2份;长双歧杆菌bl88-onlly 0.05-2份;鼠李糖乳杆菌hn001 0.05-2份;动物双歧杆菌bb-12 0.05-2份;乳双歧杆菌hn001 0.05-2份;嗜酸乳杆菌ncfm 0.05-2份;所述壁材包括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材由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按重量比1:(0.4-0.6):(0.2-0.5):(0.5-0.8):(0.5-0.8)混合组成。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材由乳清蛋白、硬脂酸、乳糖醇、低聚糖和菊粉按重量比1:(0.4-0.5):(0.2-0.4):(0.5-0.6):(0.5-0.6)混合组成。4.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2)。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聚糖为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木糖中的一种或多种。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粒径为22-25μm。7.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芯材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即得芯材水溶液;s2:将壁材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即得壁材水溶液;s3:将芯材水溶液和壁材水溶液搅拌混合后,将其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8%的氯化钙水溶液中,固化20-30min后,过滤、洗涤,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离心,将收集的下层固体冷冻干燥至水分小于或等于5%,即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下层固体干燥的具体步骤为:将下层固体在(-20)-(-15)℃预冻5-6h后,再在(-30)-(-25)℃冻干1-2h,最后再在(-40)-(-35)℃冻干0.5-1h,即得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9.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壁材水溶液还经过超声处理,其具体步骤为:调节壁材水溶液的ph值为6-7后,再在80-90℃、120-160w条件下,搅拌混合0.5-1h。10.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氯化钙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食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由芯材和壁材组成,所述芯材和壁材的重量比为1:(1.5-3);芯材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乳双歧杆BI5160.05-2份;植物乳杆菌LP-ONLLY0.05-2份;嗜酸乳杆菌LA11-ONLLY0.05-2份;长双歧杆菌BL88-ONLLY0.05-2份;鼠李糖乳杆菌HN0010.05-2份;动物双歧杆菌Bb-120.05-2份;乳双歧杆菌HN0010.05-2份;嗜酸乳杆菌NCFM0.05-2份;壁材包括乳清蛋白、硬脂酸、低聚糖和菊粉。本申请的改善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微胶囊,可多方面解决肠道问题。可多方面解决肠道问题。可多方面解决肠道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涂醉桃 张艳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菌小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5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72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