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地物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2.地物是指地面上各种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无形物(如省、县界等)的总称。泛指地球表面上相对固定的物体。以地物中的有形物为例,为了满足各种研究的需要,一般会基于遥感影像对山川、森林、建筑物等进行识别。比如建筑物是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城区规划、城市化评估、景观分析、灾害管理及人口估算,精确了解城区建筑物的分布情况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遥感卫星影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利用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建筑物自动识别一直是重要的研究。
3.现有的显示屏是用来显示报错地物图像,报错地物图像需要用户进行人工识别编辑,在对报错地物图像进行编辑时显示屏没有对它固定装置,显示屏会出现晃动的情况,可能会影响编辑地物图像的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报错地物图像进行编辑时显示屏晃动的技术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包括获取模块,获取模块输出端连接有识物模块,识物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报错模块,报错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屏;获取模块输入端连接有卫星获取模块和无人机录入模块,显示屏输出端连接有编辑模块、更新模块、信息查询模块和注册登录模块。
6.可选的,显示屏一侧装设有外壳,外壳一侧开设有凹槽,外壳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显示屏一侧装安装孔设有与凹槽相配合的凸块,凹槽内均装设有与凸块相配合的卡块;凹槽相对两侧均开设有放置槽,两个卡块滑动配合在两个放置槽内,放置槽与卡块滑动之间装设有第一弹性伸缩杆;放置槽相对两侧均开设有滑槽,卡块两侧均装设有与两个滑槽相配合的滑块;凸块相对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相配合的卡槽;卡块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卡槽内开设有与梯形卡块相配合的斜面,外壳内开设有与放置槽相配合的内腔,从而便于通过两个卡块与两个卡槽的卡接将显示屏与外壳固定。
7.可选的,内腔内滑动配合有压杆,压杆与内腔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伸缩杆,内腔内装设有与压杆相配合的气泵;气泵内滑动配合有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活塞一侧装设有与压杆固定连接的l型杆,第二活塞一侧装设有与卡块相配合的挤压杆;卡块一侧装设有凹型杆,凹型杆一侧装设有移动杆,移动杆一侧开设有与挤压杆相配合的挤压槽;挤压槽内与移动杆一端均开设有相互配合的斜面,从而便于通过压杆移动带动两个卡块与两个卡槽解
除卡接将显示屏拆卸。
8.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设置的显示屏,能使用户通过显示屏对系统给出的报错地物图像进行编辑,通过设置的两个卡块,能使卡块在完全进入凹槽内后,两个卡块通过弹力与两个卡槽相互卡接,从而使显示屏与外壳固定,外壳通过设置的多个安装孔与墙体固定,从而减少了用户在编辑报错地物图像时显示屏出现晃动情况,通过设置的挤压杆,能使用户按压压杆带动两个卡块与两个卡槽解除卡接,从而便于用户对显示屏进行拆卸维修。
9.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屏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b处结构示意图。
1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显示屏1,外壳2,压杆3,安装孔4,凹槽5,内腔6,卡槽7,放置槽8,卡块9,凹型杆10,移动杆11,挤压槽12,挤压杆13,气泵14,第一活塞15,第二活塞16,l型杆17,第一弹性伸缩杆18,第二弹性伸缩杆19,滑槽20,滑块21,凸块22。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13.为了保持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发明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14.请参阅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包括:获取模块,获取模块输出端连接有识物模块,识物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报错模块,报错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屏1;获取模块输入端连接有卫星获取模块和无人机录入模块,显示屏1输出端连接有编辑模块、更新模块、信息查询模块和注册登录模块。
15.本实施例一个方面的应用为:在需要对显示屏1使用时,用户先将通过多个安装孔4用螺栓将外壳2与墙体固定,用户再移动显示屏1,将凸块22完全移动至凹槽5后,两个卡块9通过第一弹性伸缩杆18的弹力分别与两个卡槽7相互卡接,此时显示屏1与外壳2固定,即可完成使用显示屏1编辑报错地物图像,在需要对显示屏1拆卸维修时,用户按压压杆3,压
杆3移动带动l型杆17移动,l型杆17移动带动第一活塞15移动,第一活塞15移动在气泵14内挤压第二活塞16移动,第二活塞16移动带动挤压杆13移动,挤压杆13移动通过斜面挤压挤压槽12的斜面带动移动杆11移动,移动杆11移动带动凹型杆10移动,凹型杆10移动带动卡块9移动,卡块9移动解除与卡槽7的卡接,移动拉动显示屏1,然而松开压杆3,压杆3通过弹性复位,即可完成对显示屏1拆卸维修。
16.通过设置的显示屏1,能使用户通过显示屏1对系统给出的报错地物图像进行编辑,通过设置的两个卡块9,能使卡块9在完全进入凹槽5内后,两个卡块9通过弹力与两个卡槽7相互卡接,从而使显示屏1与外壳2固定,外壳2通过设置的多个安装孔4与墙体固定,从而减少了用户在编辑报错地物图像时显示屏1出现晃动情况,通过设置的挤压杆13,能使用户按压压杆3带动两个卡块9与两个卡槽7解除卡接,从而便于用户对显示屏1进行拆卸维修。
17.本实施例的显示屏1一侧装设有外壳2,外壳2一侧开设有凹槽5,外壳2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4,显示屏1一侧装安装孔4设有与凹槽5相配合的凸块22,凹槽5内均装设有与凸块22相配合的卡块9;凹槽5相对两侧均开设有放置槽8,两个卡块9滑动配合在两个放置槽8内,放置槽8与卡块9滑动之间装设有第一弹性伸缩杆18;放置槽8相对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0,卡块9两侧均装设有与两个滑槽20相配合的滑块21;凸块22相对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9相配合的卡槽7;卡块9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卡槽7内开设有与梯形卡块9相配合的斜面,外壳2内开设有与放置槽8相配合的内腔6,从而便于通过两个卡块9与两个卡槽7的卡接将显示屏1与外壳2固定。
18.本实施例的内腔6内滑动配合有压杆3,压杆3与内腔6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伸缩杆19,内腔6内装设有与压杆3相配合的气泵14;气泵14内滑动配合有第一活塞15、第二活塞16,第一活塞15一侧装设有与压杆3固定连接的l型杆17,第二活塞16一侧装设有与卡块9相配合的挤压杆13;卡块9一侧装设有凹型杆10,凹型杆10一侧装设有移动杆11,移动杆11一侧开设有与挤压杆13相配合的挤压槽12;挤压槽12内与移动杆11一端均开设有相互配合的斜面,从而便于通过压杆3移动带动两个卡块9与两个卡槽7解除卡接将显示屏1拆卸。
19.上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2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2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技术特征:1.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获取模块输出端连接有识物模块,识物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报错模块,报错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屏(1);获取模块输入端连接有卫星获取模块和无人机录入模块,显示屏(1)输出端连接有编辑模块、更新模块、信息查询模块和注册登录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显示屏(1)一侧装设有外壳(2),外壳(2)一侧开设有凹槽(5),外壳(2)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4),显示屏(1)一侧装安装孔(4)设有与凹槽(5)相配合的凸块(22),凹槽(5)内均装设有与凸块(22)相配合的卡块(9)。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凹槽(5)相对两侧均开设有放置槽(8),两个卡块(9)滑动配合在两个放置槽(8)内,放置槽(8)与卡块(9)滑动之间装设有第一弹性伸缩杆(18)。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放置槽(8)相对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0),卡块(9)两侧均装设有与两个滑槽(20)相配合的滑块(2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凸块(22)相对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9)相配合的卡槽(7)。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卡块(9)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卡槽(7)内开设有与梯形卡块(9)相配合的斜面,外壳(2)内开设有与放置槽(8)相配合的内腔(6)。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内腔(6)内滑动配合有压杆(3),压杆(3)与内腔(6)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伸缩杆(19),内腔(6)内装设有与压杆(3)相配合的气泵(14)。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气泵(14)内滑动配合有第一活塞(15)、第二活塞(16),第一活塞(15)一侧装设有与压杆(3)固定连接的l型杆(17),第二活塞(16)一侧装设有与卡块(9)相配合的挤压杆(13)。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卡块(9)一侧装设有凹型杆(10),凹型杆(10)一侧装设有移动杆(11),移动杆(11)一侧开设有与挤压杆(13)相配合的挤压槽(12)。1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挤压槽(12)内与移动杆(11)一端均开设有相互配合的斜面。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天空地态势感知体系的地物智能识别系统,涉及地物识别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获取模块,获取模块输出端连接有识物模块,识物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报错模块,报错模块输出端连接有显示屏;获取模块输入端连接有卫星获取模块和无人机录入模块,显示屏输出端连接有编辑模块、更新模块、信息查询模块和注册登录模。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显示屏,能使用户通过显示屏对系统给出的报错地物图像进行编辑,通过设置的两个卡块,能使卡块进入凹槽内后,两个卡块通过弹力与两个卡槽相互卡接,从而使显示屏与外壳固定,外壳通过设置的多个安装孔与墙体固定,从而减少了用户在编辑报错地物图像时显示屏出现晃动情况。报错地物图像时显示屏出现晃动情况。报错地物图像时显示屏出现晃动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徐刚 李卫 郝君 苏宗奎 范全龙 朱安峰 徐海燕 章豪 李立 蒋丹凤 程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浙江城安大数据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6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