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2.随着汽车内饰逐步发展,用户越来越关注内饰造型以及产品体验感,而汽车出风口作为内饰重要的功能件,兼具造型风格体验及使用体验感这两大评价因素,所以出风口往往影响着顾客对汽车内饰整体感官的评价。汽车出风口较多的是通过采用外漏式叶片来调节空调气体的方向及气流大小,改变车内气体流场,进而实现温度的调节,刚进入汽车内部时,风口会通过大气流来尽快的调整温度,但大气流直吹人体,往往会感觉不舒服,尤其夏季,低温大气流直吹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及汽车,对空调气体进行散发,降低直吹人体不适感,达到无风感状态,提升体验感。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
6.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容纳空间包括沿平行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排列的至少两个导风通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均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在至少一个所述导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该通道中的气流分散的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沿其自身厚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
7.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叶片机构,所述叶片机构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使所述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
8.驱动机构,与所述叶片机构连接,用于驱动叶片机构相对于所述外壳动作。
9.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外壳,外壳上开设有出风口,外壳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分成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导风通道沿平行于出风口所在平面排列,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均与出风口连通,在至少一个导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该通道中的气流分散的第一导风板,由于第一导风板沿其自身厚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气流被分散开来向出风口处流通,由于第一导风板具有多个通孔,气流会被分散成更多股细微的气流吹出,进而达到降低直吹气流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将位于容纳空间内的叶片机构安装在外壳上,使得将叶片机构隐藏,从出风口外部看不到叶片机构,叶片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叶片机构相对于外壳转动,以使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通过叶片机构的动作选择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任意一个或是多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当有多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时,则使得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量变大,当有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时,则使得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量变小;并且,由于每个导风通道都对应出风口的不同区域,当叶片机构选择性的将某个导风通道打开时,则该导风通道对应的出风口的区域也将确定,也就是确定了气流从出风口处吹出的方向。
10.可选地,所述容纳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和第三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内;
11.所述空调出风口结构还包括具有气孔的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内,且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
12.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内部导风壳体;
13.所述叶片机构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绕第二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内部导风壳体,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4.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流通面积。
15.可选地,所述叶片机构还包括分风板,所述分风板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外壳;
16.所述分风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当所述分风板处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封闭,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三导风通道中的任意一个导风通道封闭;
17.当所述分风板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三导风通道中的三个导风通道均导通。
18.可选地,所述空调出风口结构还包括内部导风壳体,所述内部导风壳体具有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
19.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
20.可选地,所述叶片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出风口调节组件,所述出风口调节组件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以改变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流通面积。
21.可选地,所述出风口调节组件包括:转动杆和安装在所述转动杆上的叶片组件,所述转动杆的延长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转动杆绕其自身轴线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转动杆转动以驱动所述叶片组件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流通面积。
22.可选地,所述叶片组件包括沿转动杆延长线方向排列的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
23.可选地,所述第一叶片组包括多个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组包括多个叶片;
24.所述出风口调节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架均设置在所述内部导风壳体上,所述第一叶片组中的每个叶片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叶片组中的每个叶片均与所述第二连接架转动连接。
25.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状态三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的状态四的结构示意图。
32.图标:1-外壳;11-出风口;11a-第一导风通道;11b-第二导风通道;11c-第三导风通道;10-出风口前部壳体;20-第二导风板;30-出风口调节组件;31-第一连接架;32-第一叶片组;33-第二连接架;34-第二叶片组;35-转动杆;40-内部导风壳体;50-叶片转动齿轮;60-传动齿轮;70-第一导风板;80-挡风板;90-分风板;100-风口后部壳体;101-上部壳体;102-下部壳体;110-挡风板控制电机;120-分风板控制电机;130-叶片控制电机;140-线束总成;141-挡风板控制电机线束;142-分风板控制电机线束;143-叶片控制电机线束;150-总控制器模块;160-密封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随着汽车内饰逐步发展,用户越来越关注内饰造型以及产品体验感,而汽车出风口作为内饰重要的功能件,兼具造型风格体验及使用体验感这两大评价因素,所以出风口往往影响着顾客对汽车内饰整体感官的评价。汽车出风口较多的是通过采用外漏式叶片来调节空调气体的方向及气流大小,改变车内气体流场,进而实现温度的调节,但目前也还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1、外漏式的叶片及较大尺寸的开口对造型分割严重,不利于整体造型体现;2、刚进入汽车内部时,风口会通过大气流来尽快的调整温度,但大气流直吹人体,往往会感觉不舒服,尤其夏季,低温大气流直吹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现在的汽车的空调出风口结构至少具有以上两个问题。
35.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
36.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1,外壳1上开设有出风口11;容纳空间包括沿平行于出风口11所在平面排列的至少两个导风通道,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均与出风口11连通,在至少一个导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该通道中的气流分散的第一导风板70,第一导风板70上沿其自身厚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
37.位于容纳空间的叶片机构,叶片机构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壳1上,以使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
38.驱动机构,与叶片机构连接,用于驱动叶片机构相对于外壳1动作。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外壳1,外壳1上开设有出风口11,外壳1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分成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导风通道沿平行于出风口11所在平面排列,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均与出风口11连通,在至少一个导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该通道中的气流分散的第一导风板70,由于第一导风板70沿其自身厚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气流被分散开来向出风口11处流通,由于第一导风板70具有多个通孔,气流会被分散成更多股细微的气流吹出,进而达到降低直吹气流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将位于容纳空间内的叶片机构安装在外壳1上,使得将叶片机构隐藏,从出风口11外部看不到叶片机构,叶
片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叶片机构相对于外壳1转动,以使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通过叶片机构的动作选择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任意一个或是多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当有多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时,则使得从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量变大,当有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时,则使得从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量变小;并且,由于每个导风通道都对应出风口11的不同区域,当叶片机构选择性的将某个导风通道打开时,则该导风通道对应的出风口11的区域也将确定,也就是确定了气流从出风口11处吹出的方向。
40.如图3-图6所示,容纳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导风通道11a、第二导风通道11b和第三导风通道11c,第一导风板70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11b内;这里第一导风板70具有通孔,该通孔的直径为9mm-11mm,例如通孔直径为9mm、10mm和11mm,当然关于通孔的排布可以是均匀的分布在第一导风板70,通孔均匀排布在第一导风板70上,可以使得通过通孔的气流更加均匀;当然关于通孔的排布也可以是不均匀的排布在第一导风板70上,这样气流通过第一导风板70时,有的区域气流流量将会变大,有的区域气流流量将会变小,这样气流会产生一定的扰动,当气流从出风口11流出时,不易出现直吹,出风也会柔和一些。例如,在第一导风板70上设置的多个通孔的直径可以为相同直径,也可以为不同直径;如果第一导风板70上设置的多个通孔的直径均相同,使得通过通孔的气流更加均匀;如果第一导风板70上设置的多个通孔的直径均不相同,这样气流通过第一导风板70时,有的区域气流流量将会变大,有的区域气流流量将会变小,这样气流会产生一定的扰动,当气流从出风口11流出时,不易出现直吹,出风也会柔和一些。
4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出风口结构还包括具有气孔的第二导风板20,第二导风板20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11b内,且第二导风板20靠近出风口11。第二导风板20上设置有多个气孔,该气孔的直径范围为1mm-3mm,例如气孔的直径为1mm、2mm或3mm,该第二导风板20上气孔的直径比第一导风板70上的通孔的直径小,空调气体通过内部导风壳体40流通,首先经过第一导风板70时,由于第一导风板70上存在直径10mm的气孔,气流被分散开来向前流通,当气流经过靠近出风口11的第二导风板20时,第二导风板20上存在直径1mm的气孔,气流会被分散成更多股细微的气流吹出,进而达到降低直吹气流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
42.下面关于叶片机构进行具体的描述:外壳1包括内部导风壳体40;叶片机构包括:挡风板80,挡风板80绕第二方向转动的设置在内部导风壳体40,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挡风板80位于第二导风通道11b内,用于控制第二导风通道11b的流通面积。
43.继续参考图3,在图3中,挡风板80将第二导风通道11b进行封堵,使得第二导风通道11b的无流通面积,也就是第二导风通道11b中无气流通过。继续参考图6,在图6中,挡风板80将第二导风通道11b完全打开,使得第二导风通道11b的流通面积处于最大,也就是第二导风通道11b中有气流通过。当然图3和图6为挡风板80处于的两个极端位置状态,由于挡风板80转动所以具有多个位置状态,挡风板80相对于内部导风壳体40转动,以改变气流在第二导风通道11b内的流量大小,从而达到控制从出风口11流出的风量。
4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叶片机构还包括分风板90,分风板90绕第二方向转动的设置在外壳1;分风板90位于容纳空间内,当分风板90处于第一工位时,也就是分风板90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第二导风通道11b封闭,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中的任意一个导风通道封闭;当分风板90处于第二工位时,也就是分风板90与水平面平行,第一
导风通道11a、第二导风通道11b和第三导风通道11c中的三个导风通道在分风板90和出风口调节组件30之间的区域均导通,在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设置有出风口调节组件30,出风口调节组件30这时处于闭合状态,也就是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关闭无气流通过,仅有第二导风通道11b有气流通过。
45.在图4和图5中分风板90处于第一工位,在图3和图6中分风板90处于第二工位,下面以导风通道为三个为例进行说明,沿第一方向,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导风通道11a、第二导风通道11b和第三导风通道11c。
46.在图3中,分风板90处于第二工位,挡风板80处于竖直状态,也就是挡风板80将第二导风通道11b封堵的位置,这时空调气体进入外壳1的容纳空间内,此时挡风板80在关闭状态下,空调气体只能从内部导风壳体40与上部壳体101形成的第一导风通道11a,以及内部导风壳体40与下部壳体102形成的第三导风通道11c内流通,出风口调节组件30在叶片控制电机130的控制下打开,进而气体从第二导风板20与出风口前部壳体10形成的第一导风通道11a,以及第二导风板20与出风口前部壳体10形成的第三导风通道11c吹出,从而实现空调出风功能。另外,通过总控制器模信号输出,控制分风板控制电机120的转动,进而分风板90转动,实现控制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内的风量大小。
47.在图4中,分风板90转到下极限位置,此时气体全部经内部导风壳体40与上部壳体101形成的第一导风通道11a内流通,再经出风口11导风板与出风口前部壳体10形成的第一导风通道11a吹出,从而达到风口吹风的下极限位置。
48.在图5中,分风板90转到上极限位置,此时气体全部经内部导风壳体40与下部壳体102形成的第三导风通道11c内流通,再经出风口11导风板与出风口前部壳体10形成的第三导风通道11c吹出,从而达到风口吹风的上极限位置。
49.在图6中,分风板90处在上下极限位置中间处,挡风板80处于平行状态,则可实现风口吹风位置在上下极限间变动。也就是在第一导风通道11a、第二导风通道11b、第三导风通道11c在分风板90和出风口调节组件30之间的区域均有气流通过,在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设置有出风口调节组件30,出风口调节组件30这时处于闭合状态,也就是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关闭无气流通过,仅有第二导风通道11b有气流通过。
50.继续参考图2,具体地,内部导风壳体40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以形成第二导风通道11b;第一导风板70设置在第一开口处,第二导风板20设置在第二开口处。通过内部导风壳体40将容纳空间分为由上至下的三个导风通道。
51.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叶片机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导风通道和/或第三导风通道的出风口调节组件30,出风口调节组件30转动的设置在外壳1上,以改变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三和/或第三导风通道的流通面积。通过出风口调节组件30的实现了对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三导风通道的风量和方向的控制。
52.具体地,出风口调节组件30包括:转动杆35和安装在转动杆35上的叶片组件,转动杆35的延长线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转动杆35绕其自身轴线方向转动的设置在外壳1上,转动杆35转动以驱动叶片组件转动,以改变第一导风通道11a和/或第三导风通道11c的流通面积。
53.为了控制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的气流状态,叶片组件包括沿转动
杆35延长线方向排列的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上下布置,也就是通过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的动作实现对上下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的控制,使得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可以实现横向的扫动。如图2所示,转动杆35与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同轴连接,也就是当转动杆转动时,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同时动作,即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同时打开或是闭合,以实现对第一导风通道11a和第三导风通道11c的开启和闭合。当然,转动杆还可以分成两部分,也就是转动杆的两部分分别和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连接,第一叶片组32受到转动杆的第一部分的控制,第二叶片组34受到转动杆的第二部分的控制,也就是说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可以分别控制,通过转动杆第一部分转动第一叶片组32以驱动第一导风通道11a打开或闭合,或通过转动杆第二部分转动第二叶片组34以驱动第三导风通道11c打开或闭合。
54.在一些具体地的实施例中,第一叶片组32包括多个叶片,第二叶片组34包括多个叶片;出风口调节组件3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连接架31和第二连接架33,第一连接架31和第二连接架33均设置在内部导风壳体40上,第一叶片组32中的每个叶片均与第一连接架31转动连接,第二叶片组34中的每个叶片均与第二连接架33转动连接。
55.具体地,第一叶片组32中的每个叶片均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一连接架31上,第二叶片组34中的每个叶片均通过转轴安装在第二连接架33上。
5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口结构中的驱动组件包括:挡风板控制电机110、分风板控制电机120和叶片控制电机130,具体挡风板控制电机110与挡风板80传动连接,通过挡板控制电机驱动挡风板80相对于内部导风壳体40转动;同理,分风板控制电机120与分风板90传动连接,通过分风板控制电机120驱动分风板90相对于内部导风壳体40转动;叶片控制电机130驱动传动齿轮60转动,传动齿轮60与叶片转动齿轮50啮合,叶片转动齿轮50与转动杆35固定,转动杆35转动实现对第一叶片组32和第二叶片组34的控制。上述挡风板控制电机110、分风板控制电机120和叶片控制电机130均通过线束总成140与总控制器模块150连接,挡风板控制电机110通过挡风板控制电机线束141与总控制器模块150连接,分风板控制电机120通过分风板控制电机线束142与总控制器模块150连接,叶片控制电机130通过叶片控制电机线束143与总控制器模块150连接。
57.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应用在汽车中,为了防止空调出风口结构漏风,则在风口后部壳体100的外部包裹有一圈密封海绵160,同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将会出现颠簸,密封海绵160还能有效防止空调出风口结构出现响动。
58.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的空调出风口结构。
5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1.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容纳空间包括沿平行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排列的至少两个导风通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均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在至少一个所述导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该通道中的气流分散的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沿其自身厚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叶片机构,所述叶片机构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使所述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驱动机构,与所述叶片机构连接,用于驱动叶片机构相对于所述外壳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和第三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内;所述空调出风口结构还包括具有气孔的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内,且所述第二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内部导风壳体;所述叶片机构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绕第二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内部导风壳体,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流通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机构还包括分风板,所述分风板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外壳;所述分风板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当所述分风板处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封闭,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三导风通道中的任意一个导风通道封闭;当所述分风板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三导风通道中的三个导风通道均导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风壳体具有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出风口调节组件,所述出风口调节组件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以改变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流通面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调节组件包括:转动杆和安装在所述转动杆上的叶片组件,所述转动杆的延长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转动杆绕其自身轴线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转动杆转动以驱动所述叶片组件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流通面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组件包括沿转动杆延长线方向排列的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组包括多个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组包括多个叶片;
所述出风口调节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架均设置在所述内部导风壳体上,所述第一叶片组中的每个叶片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叶片组中的每个叶片均与所述第二连接架转动连接。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结构。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汽车的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及汽车,该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容纳空间包括沿平行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排列的至少两个导风通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通道均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在至少一个所述导风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将该通道中的气流分散的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沿其自身厚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叶片机构,所述叶片机构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使所述至少两个导风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导风通道有气流通过;驱动机构,与所述叶片机构连接,用于驱动叶片机构相对于所述外壳动作。对空调气体进行散发,降低直吹人体不适感,达到无风感状态,提升体验感。提升体验感。提升体验感。
技术研发人员:水为康 曹书林 蔡英勇 李永磊 李宇彤 刘业鹏 张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1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