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锚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
背景技术:2.后锚固螺栓由于其安装过程简单,并且具有适应施工公差的固有能力,在建筑、桥梁等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上锚固非结构部件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地震作用下,锚可能会受到拉力、剪力或两者的结合以及弯曲作用;这些载荷是由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加速度激发非结构部件运动的结果。近年的地震事件表明,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后锚固螺栓的非结构部件在地震下破坏严重,如何减少地震后非结构部件损坏的需求日益增长。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包括:
6.锚栓,穿过待固定件预留孔的所述锚栓锚固在锚底上;
7.附加阻尼系统,套设在锚栓上的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封堵在待固定件的预留孔内;
8.紧固件,连接在所述锚栓上的所述紧固件抵挡在所述附加阻尼系统远离锚底的一侧侧面上。
9.所述锚栓为膨胀型锚栓或化学型锚栓。
10.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包括:
11.阶梯型套管,所述阶梯型套管直径小的一端过盈配合在待固定件的预留孔内,所述阶梯型套管直径小的一端卡挡在待固定件远离锚底的一侧侧面上;
12.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套设在所述锚栓上,且配合安装在贯穿所述阶梯型套管的套接孔内。
13.所述套接孔为锥形孔,套接孔靠近锚底一端的孔径小于锥形孔靠近紧固件一端的孔径;所述阻尼器为锥形结构,阻尼器过盈配合在套接孔内。
14.所述阶梯型套管的两端端面与阻尼器的两端端面均共面。
15.所述阶梯型套管为钢材料制成。
16.所述阻尼器采用高阻尼橡胶材料或铅材料制成。
17.所述紧固件包括垫片和螺母;垫片套设在锚栓上,且其一侧侧面卡挡在阶梯型套管和阻尼器远离锚底的一端端面上;螺母螺纹配合在锚栓上,以施加扭矩抵紧在垫片另一侧侧面上。
18.所述锚栓包括外螺纹锚管、操控螺杆、第一膨胀顶头、顶压出药机构和化学药剂筒;所述外螺纹锚管穿过待固定件预留孔锚固在锚底上;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和所述紧固件配合连接在外螺纹锚管上;所述操控螺杆一端螺纹配合在外螺纹锚管的外端管口内,操控
螺杆中部固定第一膨胀顶头,第一膨胀顶头滑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内,所述外螺纹锚管的中部均匀环绕设置多个顶出口,每个顶出口内固定一个第一顶出板一端;多个所述第一顶出板内端固定有顶压块,以在第一膨胀顶头的顶压下伸出至多个顶出口外侧顶压在锚底上;所述操控螺杆另一端穿过化学药剂筒的中心通孔,化学药剂筒转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内端管口内,化学药剂筒内装设有硬化剂;所述化学药剂筒位于外螺纹锚管外端的筒面上均匀环绕设置多个插接管,每个插接管内粘接一张防水阻隔纸;所述操控螺杆另一端配合连接顶压出药机构,顶压出药机构的多个圆柱刺穿杆滑动配合在多个插接管内;每个圆柱刺穿杆上均匀环绕设置多个漏药槽。
19.所述化学药剂筒包括环形转动座、连接柱、圆柱形筒体和锥形筒体;所述外螺纹锚管内部固定第一塑料挡环和第二塑料挡环;环形转动座转动配合在第一塑料挡环和第二塑料挡环之间的转动槽内;所述环形转动座下端通过多根连接柱与圆柱形筒体固定连接,圆柱形筒体一端滑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内部,圆柱形筒体另一端固定连接锥形筒体直径小的一端;锥形筒体另一端的直径大于外螺纹锚管的外径;外螺纹锚管插入至锚底的一端设有膨胀套,以在锥形筒体的顶压下胀开对锚底的内壁进行卡接;
20.所述顶压出药机构包括滑动环、第一压簧、第二压簧、固定环、顶压滑轴、竖轴和外翻卡接板;所述滑动环滑动配合在操控螺杆上,滑动环通套设在操控螺杆上的第二压簧与固定环连接,固定环固定在操控螺杆上;操控螺杆位于滑动环和锥形筒体之间的杆体上套设第一压簧;所述顶压滑轴设有多根,多根顶压滑轴滑动配合在多个外翻卡接板内侧的槽形滑道内,多根顶压滑轴均通过竖轴固定在固定环上;多个外翻卡接板一端转动配合在滑动环的多个安装槽内;多个圆柱刺穿杆均匀环绕固定在滑动环上。
21.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22.本发明提出了的一种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与传统紧固件相比,其提供了一种隔震和耗能机制,地震作用下,一方面可延长待固定件的振动周期,另一方面提供了额外的滞回阻尼,从而降低待固定件的地震力;在减少待固定件振动的同时也限制了锚固件自身损伤破坏。
23.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24.1、具有安装方便,安装容错公差大等优点;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构造简易,适用于各种常用的膨胀型锚栓和化学型锚栓,适用范围广。
25.2、采用锥形钢圈和阻尼器组装成的附加阻尼系统;与传统紧固件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在地震作用下非结构部件的加速度,从而减少对非结构部件的损坏,同时也减少了对锚栓自身的损坏。
2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使用状态图;
3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型套管的立体图;
3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型套管的俯视图;
3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阶梯型套管的剖视图;
3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器的立体图;
3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器的俯视图;
35.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尼器的剖视图;
36.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栓的示意图一;
37.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栓的示意图二;
38.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栓的剖视图;
39.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螺纹锚管的示意图;
40.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压出药机构的示意图;
41.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圆柱刺穿杆的示意图;
42.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化学药剂筒的示意图。
43.图标:锚栓1;外螺纹锚管11;第一塑料挡环111;第二塑料挡环112;操控螺杆12;第一膨胀顶头13;顶压出药机构14;圆柱刺穿杆141;漏药槽141a;滑动环142;第一压簧143;第二压簧144;固定环145;顶压滑轴146;竖轴147;外翻卡接板148;化学药剂筒15;插接管151;环形转动座152;连接柱153;圆柱形筒体154;锥形筒体155;第一顶出板16;顶压块17;阶梯型套管2;阻尼器3;垫片4;螺母5;待固定件6;锚底7。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46.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
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49.下面结合附图1-15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0.实施例一
51.如图1-8所示,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包括:
52.锚栓1,穿过待固定件6预留孔的所述锚栓1锚固在锚底7上;
53.附加阻尼系统,套设在锚栓1上的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封堵在待固定件6的预留孔内;
54.紧固件,连接在所述锚栓1上的所述紧固件抵挡在所述附加阻尼系统远离锚底7的一侧侧面上。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中,在安装时,首先将锚栓1穿过待固定件6预留孔,然后将锚栓1一端锚固在锚底7上;然后将附加阻尼系统套设在锚栓1上,并控制附加阻尼系统封堵在待固定件6的预留孔内,最后将紧固件连接在锚栓1上,并调节紧固件的位置,使其顶紧在附加阻尼系统上,从而完成本发明的安装;在锚栓1和待固定件6之间设置附加阻尼系统,在发生地震等情况时,可以提供补充滞后阻尼,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与传统紧固件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在地震作用下非结构部件的加速度,从而减少对非结构部件的损坏,同时也减少了对锚栓自身的损坏。
55.所述锚栓1为膨胀型锚栓或化学型锚栓,便于锚固在锚底7上。
56.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包括:
57.阶梯型套管2,所述阶梯型套管2直径小的一端过盈配合在待固定件6的预留孔内,所述阶梯型套管2直径小的一端卡挡在待固定件6远离锚底7的一侧侧面上;从而实现阶梯型套管2和待固定件6的稳定插接,并可卡挡在待固定件6的外侧面上,防止其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偏移;
58.阻尼器3,所述阻尼器3套设在所述锚栓1上,且配合安装在贯穿所述阶梯型套管2的套接孔内。阻尼器3与阶梯型套管2配合,提供了补充滞后阻尼,从而降低待固定件6的加速度和力。
59.所述套接孔为锥形孔,套接孔靠近锚底7一端的孔径小于锥形孔靠近紧固件一端的孔径;所述阻尼器3为锥形结构,阻尼器3过盈配合在套接孔内。套接孔为锥形孔,阻尼器3为锥形结构,锥形孔与锥形结构的阻尼器3配合,使得连接更为稳固。
60.所述阶梯型套管2的两端端面与阻尼器3的两端端面均共面。
61.所述阶梯型套管2为钢材料制成。
62.所述阻尼器3采用高阻尼橡胶材料或铅材料制成。
63.所述紧固件包括垫片4和螺母5;垫片4套设在锚栓1上,且其一侧侧面卡挡在阶梯型套管2和阻尼器3远离锚底7的一端端面上;螺母5螺纹配合在锚栓1上,以施加扭矩抵紧在垫片4另一侧侧面上。
64.实施例二
65.如图1-8所示,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包括:锚栓1、锥形钢圈2、阻尼
器3、垫片4、螺母5、非结构部件6和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7;在进行安装时,将锚栓1固定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7上,在穿过非结构部件6的锚杆1上套锥形钢圈2,阻尼器3放在锥形钢圈2内,在锥形钢圈2和阻尼器3组成的附加阻尼系统上方放置垫片4和螺母5;施加扭矩,非结构部件6通过锚栓1锚固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7上,从而实现本发明整体的安装固定。
66.如图3所示,锥形钢圈2和阻尼器3采用锥形结构的目的在对螺母5施加扭矩时使锥形钢圈2和阻尼器3组成的附加阻尼系统内部更紧密,并尽可能减小锚栓1的螺纹部分和阻尼器3之间的间隙,最大化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的能量耗散能力;地震发生时,在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7的激励下,非结构部件6相对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7产生加速度和力,由于阻尼器3的存在,可使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和力显著降低,进而保护非结构部件7和锚栓1,使其在地震下的损伤减轻。
67.所述锚栓1直接锚固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7,锚栓1可为膨胀锚或化学锚;
68.所述非结构部件6锚栓位置预留孔洞的孔径等于锥形钢圈2的外径,实现非结构部件6与锥形钢圈2的高度契合;阻尼器3的外径和锥形钢圈2的内径相同,阻尼器3放置于锥形钢圈2内部,实现阻尼器3和锥形钢圈2的高度契合;阻尼器3的中心处留有空心圆柱以便锚栓1穿过,空心圆柱的直径略大于锚栓1锚杆的直径,实现阻尼器3与锚栓1的稳定连接。
69.所述阻尼器3的材料采用高阻尼橡胶或铅制成。
70.实施例三
71.如图9-15所示,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所述锚栓1包括外螺纹锚管11、操控螺杆12、第一膨胀顶头13、顶压出药机构14和化学药剂筒15;所述外螺纹锚管11穿过待固定件6预留孔锚固在锚底7上;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和所述紧固件配合连接在外螺纹锚管11上;所述操控螺杆12一端螺纹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的外端管口内,操控螺杆12中部固定第一膨胀顶头13,第一膨胀顶头13滑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内,所述外螺纹锚管11的中部均匀环绕设置多个顶出口,每个顶出口内固定一个第一顶出板16一端;多个所述第一顶出板16内端固定有顶压块17,以在第一膨胀顶头13的顶压下伸出至多个顶出口外侧顶压在锚底7上;所述操控螺杆12另一端穿过化学药剂筒15的中心通孔,化学药剂筒15转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内端管口内,化学药剂筒15内装设有硬化剂;所述化学药剂筒15位于外螺纹锚管11外端的筒面上均匀环绕设置多个插接管151,每个插接管151内粘接一张防水阻隔纸;所述操控螺杆12另一端配合连接顶压出药机构14,顶压出药机构14的多个圆柱刺穿杆141滑动配合在多个插接管151内;每个圆柱刺穿杆141上均匀环绕设置多个漏药槽141a。
72.所述锚栓1在使用时,首先将外螺纹锚管11穿过待固定件6的预留孔,并使其一端插入至锚底7的钻孔内;然后转动操控螺杆12进行锚固处理,由于所述操控螺杆12一端螺纹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的外端管口内,因此转动操控螺杆12可以改变操控螺杆12与外螺纹锚管11的接触位置,外螺纹锚管11的轴线与操控螺杆12的轴线共线,操控螺杆12在外螺纹锚管11内沿轴线进行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膨胀顶头13和顶压出药机构14进行运动,第一膨胀顶头13为锥形结构,第一膨胀顶头13运动至与多个所述第一顶出板16内端的顶压块17接触时,可以对多个顶压块17产生向外侧的推力,从而通过多个顶压块17顶压传动带动多个第一顶出板16向外侧翻转变形,从而卡挡在锚底7的钻孔内,起到第一重的锚固作用;顶压出药机构14进行运动时,顶压出药机构14的多个圆柱刺穿杆141在多个插接管151滑动,并刺破多个插接管151内粘接的防水阻隔纸,使得化学药剂筒15内部的硬化剂或是粘接剂可以
通过多个插接管151流出,并且每个圆柱刺穿杆141上均匀环绕设置多个漏药槽141a,使得圆柱刺穿杆141刺破防水阻隔纸时不会产生堵塞,化学药剂筒15内部的硬化剂或是粘接剂可以持续通过多个漏药槽141a流出,从而便于将锚栓1锚固在锚底7上,起到第二重锚固作用;通过机械锚固与化学锚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锚固,其稳定性极好,需注意的是,由于该锚栓1的结构较多,稳固性能较好,导致其成本较一般锚栓的成本高。
73.所述化学药剂筒15包括环形转动座152、连接柱153、圆柱形筒体154和锥形筒体155;所述外螺纹锚管11内部固定第一塑料挡环111和第二塑料挡环112;环形转动座152转动配合在第一塑料挡环111和第二塑料挡环112之间的转动槽内;所述环形转动座152下端通过多根连接柱153与圆柱形筒体154固定连接,圆柱形筒体154一端滑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内部,圆柱形筒体154另一端固定连接锥形筒体155直径小的一端;锥形筒体155另一端的直径大于外螺纹锚管11的外径;外螺纹锚管11插入至锚底7的一端设有膨胀套,以在锥形筒体155的顶压下胀开对锚底7的内壁进行卡接;
74.所述顶压出药机构14包括滑动环142、第一压簧143、第二压簧144、固定环145、顶压滑轴146、竖轴147和外翻卡接板148;所述滑动环142滑动配合在操控螺杆12上,滑动环142通套设在操控螺杆12上的第二压簧144与固定环145连接,固定环145固定在操控螺杆12上;操控螺杆12位于滑动环142和锥形筒体155之间的杆体上套设第一压簧143;所述顶压滑轴146设有多根,多根顶压滑轴146滑动配合在多个外翻卡接板148内侧的槽形滑道内,多根顶压滑轴146均通过竖轴147固定在固定环145上;多个外翻卡接板148一端转动配合在滑动环142的多个安装槽内;每个外翻卡接板148外侧面上固定一个三角形破碎块;多个圆柱刺穿杆141均匀环绕固定在滑动环142上。
75.所述化学药剂筒15不仅可以用于存储化学药剂进行化学锚固处理,其还可以起到机械锚固的作用,在顶压出药机构14的多个圆柱刺穿杆141刺破多个插接管151内粘接的防水阻隔纸进行化学药剂的排出后,继续转动操控螺杆12带动顶压出药机构14进行运动,顶压出药机构14内部的滑动环142运动至于锥形筒体155接触后,第一压簧143和第二压簧144均已被压缩,此时操控螺杆12继续运动可以带动固定环145运动,通过竖轴147固定在固定环145上的顶压滑轴146可以在外翻卡接板148的槽形滑道内滑动,并对外翻卡接板148产生向外侧的定压力,从而使得外翻卡接板148卡接在锚底7内,且每个外翻卡接板148外侧面上固定一个三角形破碎块,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分切作用,以降低外翻卡接板148卡接在锚底7内的阻力;多个外翻卡接板148起到第三重锚固的作用;而在多个外翻卡接板148进行第三重锚固的同时,滑动环142可以对锥形筒体155产生顶压力,锥形筒体155采用合金钢材料制成,强度较高,锥形筒体155在滑动环142的推力下带动圆柱形筒体154在外螺纹锚管11内滑动,且圆柱形筒体154上端通过多根连接柱153固定的环形转动座152均为金属材料制成,而第一塑料挡环111和第二塑料挡环112均采用可变形塑料制成,使得圆柱形筒体154在外螺纹锚管11内滑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根连接柱153顶压传动带动环形转动座152对第一塑料挡环111产生压力,并脱离第一塑料挡环111和第二塑料挡环112之间的转动槽,使得锥形筒体155向外螺纹锚管11内滑动,并对锚底7一端的膨胀套进行顶压,使得膨胀套胀开对锚底7的内壁进行卡接,从而起到第四重锚固的作用,使得锚栓1进行锚固的稳定性极高。
76.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在安装施工时,通过公式一对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中,安装不同数量的锚栓1、附加阻尼系统和紧固件组合的抗剪切承载力
进行计算,公式一如下:
[0077][0078]
公式中:
[0079]
n为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的抗剪切承载力;
[0080]
x为本发明中锚栓1的外径尺寸;
[0081]
p为本发明中锚栓1在剪切载荷下的有效长度;
[0082]
y为本发明中锚底7的受压强度标准值,锚底7本发明中选用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
[0083]
h为本发明中锚栓1至锚底7边部的距离;
[0084]
pb为多根本发明内部锚栓1受剪椎体投影面积;
[0085]dt
为一根本发明内部锚栓1受剪椎体投影面积;
[0086]
为边距比对受剪承载力的降低影响系数;
[0087]
e为边距与厚度比对受剪承载力的降低影响系数;
[0088]
d为剪切力偏心影响系数。
[0089]
通过上述公式一可以有效计算出安装不同数量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的抗剪切承载力,在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进行施工安装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本发明进行承载的待固定件6以及安装在待固定件6上的工件的总重量t,也就是需要通过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进行承载的力的大小,来选择安装本发明内部锚栓1、附加阻尼系统和紧固件的组合的数量;
[0090]
当t>n时,即需要通过本发明进行承载的总重量t大于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的抗剪切承载力n,此时,需要增加在锚底7上安装锚栓1、附加阻尼系统和紧固件的组合的数量,从而提高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的抗剪切承载力;
[0091]
当t=n时,即需要通过本发明进行承载的总重量t等于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的抗剪切承载力n,此时,虽然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可承载该工件,但是在发生震动或是其他外力对工件产生影响时,其稳定性仍然受到较大影响,安全性待定;
[0092]
当t<n时,即需要通过本发明进行承载的总重量t等于本发明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的抗剪切承载力n,此时,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可承载该工件,并且稳定性相对较高,安全性良好。
[0093]
在公式中,y为本发明中锚底7的受压强度标准值,即为锚底7的强度,在本发明中锚底7选用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即为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强度y。
[0094]
本发明中,通过公式二对锚底7的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强度y进行计算,公式二如下:
[0095]
y=ya+yb[0096]
yaf*t*m
÷j[0097]
公式中:
[0098]
ya为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中混凝土的受压强度;
[0099]
yb为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中钢筋的受压强度;
[0100]
f为钢筋的弯曲强度;
[0101]
t为钢筋的截面面积;
[0102]
m为本发明内部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截面高度;
[0103]
j为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中相邻钢筋的间距。
[0104]
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0105]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技术特征:1.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锚栓(1),穿过待固定件(6)预留孔的所述锚栓(1)锚固在锚底(7)上;附加阻尼系统,套设在锚栓(1)上的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封堵在待固定件(6)的预留孔内;紧固件,连接在所述锚栓(1)上的所述紧固件抵挡在所述附加阻尼系统远离锚底(7)的一侧侧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栓(1)为膨胀型锚栓或化学型锚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包括:阶梯型套管(2),所述阶梯型套管(2)直径小的一端过盈配合在待固定件(6)的预留孔内,所述阶梯型套管(2)直径小的一端卡挡在待固定件(6)远离锚底(7)的一侧侧面上;阻尼器(3),所述阻尼器(3)套设在所述锚栓(1)上,且配合安装在贯穿所述阶梯型套管(2)的套接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孔为锥形孔,套接孔靠近锚底(7)一端的孔径小于锥形孔靠近紧固件一端的孔径;所述阻尼器(3)为锥形结构,阻尼器(3)过盈配合在套接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型套管(2)的两端端面与阻尼器(3)的两端端面均共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型套管(2)为钢材料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3)采用高阻尼橡胶材料或铅材料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垫片(4)和螺母(5);垫片(4)套设在锚栓(1)上,且其一侧侧面卡挡在阶梯型套管(2)和阻尼器(3)远离锚底(7)的一端端面上;螺母(5)螺纹配合在锚栓(1)上,以施加扭矩抵紧在垫片(4)另一侧侧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栓(1)包括外螺纹锚管(11)、操控螺杆(12)、第一膨胀顶头(13)、顶压出药机构(14)和化学药剂筒(15);所述外螺纹锚管(11)穿过待固定件(6)预留孔锚固在锚底(7)上;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和所述紧固件配合连接在外螺纹锚管(11)上;所述操控螺杆(12)一端螺纹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的外端管口内,操控螺杆(12)中部固定第一膨胀顶头(13),第一膨胀顶头(13)滑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内,所述外螺纹锚管(11)的中部均匀环绕设置多个顶出口,每个顶出口内固定一个第一顶出板(16)一端;多个所述第一顶出板(16)内端固定有顶压块(17),以在第一膨胀顶头(13)的顶压下伸出至多个顶出口外侧顶压在锚底(7)上;所述操控螺杆(12)另一端穿过化学药剂筒(15)的中心通孔,化学药剂筒(15)转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内端管口内,化学药剂筒(15)内装设有硬化剂;所述化学药剂筒(15)位于外螺纹锚管(11)外端的筒面上均匀环绕设置多个插接管(151),每个插接管(151)内粘接一张防水阻隔纸;所述操控螺杆(12)另一端配合连接顶压出药机构(14),顶压出药机构(14)的多个圆柱刺穿杆
(141)滑动配合在多个插接管(151)内;每个圆柱刺穿杆(141)上均匀环绕设置多个漏药槽(141a)。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药剂筒(15)包括环形转动座(152)、连接柱(153)、圆柱形筒体(154)和锥形筒体(155);所述外螺纹锚管(11)内部固定第一塑料挡环(111)和第二塑料挡环(112);环形转动座(152)转动配合在第一塑料挡环(111)和第二塑料挡环(112)之间的转动槽内;所述环形转动座(152)下端通过多根连接柱(153)与圆柱形筒体(154)固定连接,圆柱形筒体(154)一端滑动配合在外螺纹锚管(11)内部,圆柱形筒体(154)另一端固定连接锥形筒体(155)直径小的一端;锥形筒体(155)另一端的直径大于外螺纹锚管(11)的外径;外螺纹锚管(11)插入至锚底(7)的一端设有膨胀套,以在锥形筒体(155)的顶压下胀开对锚底(7)的内壁进行卡接;所述顶压出药机构(14)包括滑动环(142)、第一压簧(143)、第二压簧(144)、固定环(145)、顶压滑轴(146)、竖轴(147)和外翻卡接板(148);所述滑动环(142)滑动配合在操控螺杆(12)上,滑动环(142)通套设在操控螺杆(12)上的第二压簧(144)与固定环(145)连接,固定环(145)固定在操控螺杆(12)上;操控螺杆(12)位于滑动环(142)和锥形筒体(155)之间的杆体上套设第一压簧(143);所述顶压滑轴(146)设有多根,多根顶压滑轴(146)滑动配合在多个外翻卡接板(148)内侧的槽形滑道内,多根顶压滑轴(146)均通过竖轴(147)固定在固定环(145)上;多个外翻卡接板(148)一端转动配合在滑动环(142)的多个安装槽内;每个外翻卡接板(148)外侧面上固定一个三角形破碎块;多个圆柱刺穿杆(141)均匀环绕固定在滑动环(142)上。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锚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后锚固抗震锚栓紧固装置,包括:锚栓,穿过待固定件预留孔的所述锚栓锚固在锚底上;附加阻尼系统,套设在锚栓上的所述附加阻尼系统封堵在待固定件的预留孔内;紧固件,连接在所述锚栓上的所述紧固件抵挡在所述附加阻尼系统远离锚底的一侧侧面上。与传统紧固件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震和耗能机制,地震作用下,一方面可延长待固定件的振动周期,另一方面提供了额外的滞回阻尼,从而降低待固定件的地震力;在减少待固定件振动的同时也限制了锚固件自身损伤破坏。定件振动的同时也限制了锚固件自身损伤破坏。定件振动的同时也限制了锚固件自身损伤破坏。
技术研发人员:周雨龙 张劲泉 程寿山 和海芳 蔺宝垚 马瑞 安宁 董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2.06.08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