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2-20  123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2.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的方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oled平板可以做的更轻、更薄,因而柔性oled显示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柔性oled显示面板常用的衬底多为聚酰亚胺等柔性衬底,薄膜晶体管在衬底上通过信号的控制,实现对oled发光器件的调控。无机、有机交叠的封装层对oled发光器件进行包覆,以实现水氧防护。触控膜层在封装层上进行覆盖,以实现触控功能。
3.随着显示面板对弯折及大角度盖板形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屏体极限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配更高要求的盖板,触控膜层中的无机层往往会采用应力较大的无机膜,然而应力较大的无机膜在制备过程中会出现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剥离(peeling)的情况,尤其是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故,有必要改善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中大应力的无机膜在制备过程中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发生剥离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二弯折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无机层、有机保护层、发光功能层、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并在所述第二弯折区设置有开槽;所述有机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开槽;所述发光功能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的发光像素;所述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功能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封装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封装层的边界与所述开槽之间存在第一间距;所述第二无机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且超出所述封装层的边界;其中,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界处包括多个开口。
6.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7.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多个所述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
8.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多个所述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斜面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
9.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区包括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弯折区;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
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
10.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大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膜层内应力。
11.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有机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位于所述有机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大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的膜层内应力。
12.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区至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的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微米。
13.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区至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界处至所述开槽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微米。
14.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多个所述开口分别按行方向和列方向排布。
15.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多个所述开口逐行排布,一所述开口位于相邻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的区域。
16.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平面上,所述开口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矩形、菱形中的任一种。
17.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区至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微米,相邻两个所述开口的中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微米。
18.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层之间;或者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封装层的一侧。
1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20.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设置在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靠近显示区的第二弯折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无机层、有机保护层、发光功能层、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层;第二无机层设置在封装层远离衬底的一侧,第二无机层从显示区延伸至非显示区,且超出封装层的边界;其中,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包括多个开口;本发明通过在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设置多个开口,可以降低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的膜层内应力,从而降低了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发生剥离的风险,有效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大应力的第二无机层在制备过程中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容易发生剥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23.图2a~图2d是图1的显示面板中a-a’区域的俯视图。
2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善前后有机保护层表面的应力对比图。
25.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槽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26.图5a和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附图中,为了清晰及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中绘示的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并未按照比例。
28.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适配弯折及大角度盖板形态,触控膜层中的无机层往往会采用应力较大的无机膜,然而应力较大的无机膜在制备过程中会出现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剥离(peeling)的情况,尤其是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解决上述缺陷。
29.如图1和图2a~图2d所示,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和图1的显示面板中a-a’区域的俯视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1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a1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a2,所述显示区a1包括靠近所述非显示区a2的第一弯折区a10,所述非显示区a2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弯折区a10的第二弯折区a2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为曲面显示面板。其中,第一弯折区a10靠近非显示区a2设置,第一弯折区a10的弯折弧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度,第一弯折区a10形成的曲面也具备显示功能;第二弯折区a20是用于在第一弯折区a10弯折之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弯折,将非显示区a2内的集成电路芯片(图未示)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部,以缩小下边框,提高屏占比。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第一无机层2、有机保护层4、发光功能层5、封装层6以及第二无机层7;所述第一无机层2设置在所述衬底1的一侧,并在所述第二弯折区a20设置有开槽3;所述有机保护层4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2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开槽3;所述发光功能层5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2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所述发光功能层5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a1的发光像素502;所述封装层6设置在所述发光功能层5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所述封装层6从所述显示区a1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a2,所述封装层6的边界与所述开槽3之间存在第一间距c;所述第二无机层7设置在所述封装层6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层7从所述显示区a1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a2,且超出所述封装层6的边界;其中,所述第二无机层7远离所述显示区a1的边界处包括多个开口701。
31.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显示面板具有弯折形态,因此显示面板封装之后显示区a1和非显示区a2的高度存在段差,因此位于封装层6上的触控膜层中的第二无机层7需要采用大应力的无机膜,以提高覆盖封装层6的效果。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无机层7远离显示区a1的边界处设置多个开口701,可以降低第二无机层7远离显示区a1的边界处的膜层内应力,从而降低了第二无机层7远离显示区a1的边界处发生剥离的风险,有效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大应力的第二无机层7在制备过程中远离显示区a1的边界处容易发生剥离的问
题。
32.需要说明的是,开口701并不是在形成第二无机层7之后形成的,而是在第二无机层7成膜的过程中一同形成的,对应开口701的区域可以采用光罩遮挡,使得对应开口701的区域不沉积材料。若先形成第二无机层7,再形成开口701,则无法降低第二无机层7的膜层内应力。
3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开槽3内设置有有机填充材料301;所述有机保护层4覆盖所述有机填充材料301。
34.需要说明的是,衬底1与源极504、漏极505、电源线506以及信号线507之间还设置有多个第一无机层2,由于多个第一无机层2的柔性较差,因此本实施例在多个第一无机层2上对应第二弯折区a20的位置设置开槽3,然后在开槽3内设置有机填充材料301,以增强第二弯折区a20的柔性。
35.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功能层5包括阳极层501、发光像素502以及阴极层503。阳极层501与源极504、漏极505、电源线506以及信号线507之间设置有平坦化层508,阳极层501通过平坦化层508上的过孔与漏极505电连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平坦化层508和阳极层501上的像素定义层509,像素定义层509包括多个像素开口,发光像素502位于像素开口内。其中,平坦化层508和像素定义层509均为有机膜层。
36.在一种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a2的挡墙结构,挡墙结构包括靠近显示区a1设置的第一堤部510,以及位于第一堤部510远离显示区a1的一侧的第二堤部,第二堤部包括第一子堤部511以及位于第一子堤部511远离衬底1的一侧表面的第二子堤部512,其中,第一子堤部511与平坦化层508同制程形成,第一堤部510和第二子堤部512与像素定义层509同制程形成。
37.需要说明的是,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方向层叠设置有多个所述有机保护层4,具体为第一有机保护层401、第二有机保护层402以及第三有机保护层403;其中,所述第一有机保护层401与位于所述显示区a1内的平坦化层508同层设置;所述第二有机保护层402与位于所述显示区a1内的像素定义层509同层设置;所述第三有机保护层403为支撑柱。
38.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区a1内的信号线507需要经过第二弯折区a20与集成电路芯片(图未示)电连接,信号线507会从有机填充材料301与衬底1之间走线或从有机填充材料301与有机保护层4之间走线。其中,第一有机保护层401和第二有机保护层402用于对信号线507进行平坦化,第三有机保护层403用于支撑形成发光像素502时使用的掩膜。其中,第一有机保护层401与平坦化层508同制程形成,第二有机保护层402与像素定义层509同制程形成。
3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机层7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即所述第二无机层7远离显示区a1的边界处与有机保护层4搭接。
40.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开口701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重叠。
4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开口701形成在有机保护层4的正上方,可以降低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搭接部分的膜层内应力,同时也降低了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之间的膜层间应力,可以降低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之间发生剥离的风险。
42.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开口701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斜面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重叠。
4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开口701形成在有机保护层4靠近显示区a1的一侧斜面上,可以降低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的斜面之间的膜层间应力,降低了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之间发生剥离的风险。
4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机层7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有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7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
4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有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设置得更小,可以降低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之间发生剥离的风险。
46.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机层7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大于所述第一无机层2的膜层内应力。
47.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无重叠的区域与第一无机层2有接触,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设置为大于第一无机层2的膜层内应力,能提高第二无机层7与第一无机层2的贴合效果。
4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6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601、有机封装层602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603;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601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5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所述有机封装层602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601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603位于所述有机封装层602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无机层7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大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603的膜层内应力。
49.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设置为大于第二无机封装层603的膜层内应力,可使得第二无机层7覆盖封装层6的效果更好。
50.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区a1至所述非显示区a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无机层7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4远离所述衬底1的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1上的正投影重叠的区域的宽度b大于或等于10微米。
5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无机层7与有机保护层4重叠区域的宽度b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0微米,避免第二无机层7与下层的有机保护层4之间的搭接宽度过小导致的剥离问题。
52.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区a1至所述非显示区a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无机层7远离所述显示区a1的边界处至所述开槽3靠近所述显示区a1的一端的距离a大于或等于5微米。
53.具体的,第二无机层7远离显示区a1的边界处与开槽3在水平方向还存在一段距离a,距离a为预弯折区域,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无机层7与开槽3之间设置一段距离a且a大于或等于5微米,避免弯折过程中第二无机层7的弯折弧度过大与有机保护层4之间发生剥离。
54.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开口701分别按行方向和列方向排布(如图2a所示),图2a中以3行、15列为例进行绘示,具体有多少行、多少列视所述第二无机层7超出所述封装层6的边界的面积、开口701的宽度n以及相邻的两个开口701的中心之间的间距m而定。
55.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开口701逐行排布,一所述开口701位于相邻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701之间的区域(如图2b所示)。
56.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平面上,所述开口701的形状为圆形(如图2d所示)、三角形、矩形(如图2a、图2b所示)、菱形(如图2c所示)中的任一种。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平面上,开口701的形状还可以为其它任意规则图形。
57.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区a1至所述非显示区a2的方向上,所述开口701的宽度n大于或等于3微米,相邻两个所述开口701的中心之间的间距m大于或等于5微米。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开口701的宽度n设置为大于或等于3微米,将相邻两个开口701的中心之间的间距m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微米,能实现更好的降低第二无机层7的膜层内应力的效果。
58.接下来,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善前后有机保护层表面的应力对比图,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有机保护层为与第二无机层7相接触的第三有机保护层403,其中,改善前(第二无机层7上未设置开口701),第三有机保护层403与第二无机层7相接触的一侧表面的应力为4.7兆帕;改善后(第二无机层7上设置开口701),第三有机保护层403与第二无机层7相接触的一侧表面的应力为4.2兆帕。即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仿真发现,改善前后可显著降低膜层应力10%左右。
59.接下来,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槽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具体的,衬底1与源极504、漏极505之间依次还设置有阻挡层201、缓冲层202、有源层21、第一栅极绝缘层203、第一栅极层22、第二栅极绝缘层204、第二栅极层23以及层间绝缘层205。源极504和漏极505位于层间绝缘层205上,源极504和漏极505分别与有源层21的两端电连接。其中,开槽3从上至下依次贯穿层间绝缘层205、第二栅极绝缘层204、第一栅极绝缘层203、缓冲层202以及阻挡层201。
60.接下来,请参阅图5a和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层8,所述触控电极层8位于所述封装层6和所述第二无机层7之间(如图5a);或者所述触控电极层8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层7远离所述封装层6的一侧(如图5b)。
61.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无机层7为触控膜层中的无机层。具体的,第二无机层7可以为覆盖触控电极层8的无机层或触控电极层8内的无机层。其中,如图5b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覆盖触控电极层8的保护层9。
6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所述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5b及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机、数码相机、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63.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应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二弯折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无机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并在所述第二弯折区设置有开槽;有机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开槽;发光功能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的发光像素;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功能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封装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封装层的边界与所述开槽之间存在第一间距;第二无机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层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且超出所述封装层的边界;其中,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界处包括多个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斜面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弯折区;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小于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大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膜层内应力。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有机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第二无机封装层,位于所述有机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的区域的膜层内应力大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的膜层内应力。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至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无机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机保护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叠的区域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微米。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至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界处至所述开槽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微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开口分别按行方向和列方向排布。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开口逐行排布,一所述开口位于相邻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口之间的区域。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平面上,所述开口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矩形、菱形中的任一种。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至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开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微米,相邻两个所述开口的中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微米。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层之间;或者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封装层的一侧。15.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第二弯折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无机层、有机保护层、发光功能层、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层;第二无机层设置在封装层远离衬底的一侧,第二无机层从显示区延伸至非显示区,且超出封装层的边界;其中,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包括多个开口;本发明通过在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设置多个开口,可以降低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的膜层内应力,从而降低了第二无机层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发生剥离的风险,有效改善了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大应力的第二无机层在制备过程中远离显示区的边界处容易发生剥离的问题。易发生剥离的问题。易发生剥离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倪晶 汪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9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69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