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2.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组件,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包括续航里程、安全、充电时间、使用寿命等。电池的使用寿命直接影响用车成本,因此,使用寿命对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至关重要。
3.电池的充电策略直接影响着电池的使用寿命,好的充电策略可以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因此,充电策略的优化对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十分重要,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4.鉴于传统的恒流恒压充电方式,会增加高soc态下电池析锂的风险,减少电池使用寿命,并且存在安全风险。因此,现在常用阶梯恒流充电的充电策略,而阶梯充电soc区间段及对应充电电流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乎电池的循环寿命。
5.目前,对于阶梯恒流充电的充电策略,阶梯充电soc区间段和充电电流的搭配方式繁多,大多数电池厂家进行阶梯充电的电流,通过采用循环测试的实验方法确定,不仅测试时间长,资源利用率低,而且测试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
7.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步骤s1,对于需要优化充电策略的某型号电池,选取相同型号、相同生产批次的多个电池,并在测试每个电池的放电容量后,求取全部电池的放电容量平均值,将全部电池的放电容量平均值作为该型号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c;
9.步骤s2,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n为大于1的自然数;
10.步骤s3,通过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获得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
11.步骤s4,根据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从而获得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
12.步骤s5,根据该型号电池在循环使用过程中被要求的平均充电倍率c0,将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乘以相同的折扣系数k,获得该型号电池在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分别具有的最优充电倍率,即获得该型号电池的最佳充电策略。
13.优选地,在步骤s2中,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为整个电池充电soc区间,即0~100%soc。
14.优选地,在步骤s2中,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具体如下:
15.从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起始端soc开始,至末端soc为止,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平均划分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
16.优选地,在步骤s3中,通过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获取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包括以下步骤:
17.步骤s31,对于步骤s1中的多个电池,以初始放电容量c作为电池充电电流的倍率基准,分别以具有不同倍率大小的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末端soc,然后静置相同的预设时长,在静置阶段中实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池电压v与静置时长t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18.步骤s32,根据多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电池电压v随静置时长t的对应关系,获取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
19.优选地,在步骤s32中,根据多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电池电压v随静置时长t的对应关系,获取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20.步骤s321,以每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的电池电压v对电池的静置时长t进行微分,计算得到dv/dt,然后以静置时长t为横坐标,以dv/dt为纵坐标,绘制获得每个电池静置阶段内的电池电压微分dv/dt与静置时长t的关系曲线,并定义为每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
21.步骤s322,对于多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当其中一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时,判断该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对应的充电倍率为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
22.优选地,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是在多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中,具有的充电倍率比已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的充电倍率更低的全部电压微分曲线中,充电倍率最大的一个电压微分曲线;
23.已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是出现电池电压微分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趋势的电压微分曲线。
24.优选地,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从而获得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具体如下:
25.c
ave
=(c
max1
*s1+c
max2
*s2+
…
+c
maxn
*sn)/(s1+s2+
…
+sn);
26.其中,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表示为c
max1
、c
max2
…cmaxn
;
27.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soc范围值,分别表示为s1、s2
…
sn。
28.优选地,在步骤s5中,所述折扣系数k=c0/c
ave
。
29.优选地,在步骤s5中,该型号电池的最佳充电策略,具体包括:该型号电池的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以及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对应的最优充电倍率。
30.由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设计科学,是一种通过电压驰豫的方法获得极限充电电流,再对极限充电电流进行优化,最终获得最优的充电策略的方法,能够降低电池析锂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工作流程科学,方便快捷,能够节省测试时间,对不同型号电池充电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的基本流程图;
33.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即电压驰豫测试获得极限充电电流的方法),以80%soc为例,两个电池分别以不同倍率将电池充电至80%soc后,静置阶段的dv/dt-t曲线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在实施例1中优选的充电策略及其他充电策略下充电、1c放电,进行循环充放电时的容量保持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6.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7.步骤s1,对于需要优化充电策略的某型号电池,选取相同型号、相同生产批次的多个电池,并在测试每个电池的放电容量后,求取全部电池的放电容量平均值,将全部电池的放电容量平均值作为该型号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c,并以初始放电容量c作为电池充电电流的倍率基准;
38.在步骤s1中,具体实现上,对于多个电池,分别以0.33倍标称电流充放电多圈(例如三圈,即三个充放电循环,其中,先充电至充电截止电压,然后再放电至放电截止电压为一个循环),获得所有电池的放电容量c1、c2、c3
…
cn。并求全部电池的放电容量的平均值为c。
39.需要说明的是,测试每个电池的放电容量的方法,可以直接采用现有公知的常用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4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通过步骤s1,能够获取电池的标准容量(即初始放电容量c),确认不同倍率充电的基准。以初始放电容量c为标准,可以确认测试电池的不同倍率电流的大小。
41.步骤s2,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例如0~80%soc),分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n为大于1的自然数;
42.在步骤s2中,具体实现上,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可以为整个电池充电soc区间(即0~100%soc),也可以为其他用户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例如0~80%soc。
43.在步骤s2中,具体实现上,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具体如下:
44.从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起始端soc(例如soc为0)开始,至末端soc为止,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具体可以平均划分)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
45.在步骤s2中,需要说明的是,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soc范围值,可以分别表示为s1、s2
…
sn。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soc范围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46.步骤s3,通过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获得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
47.在步骤s3中,具体实现上,通过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获取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
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包括以下步骤:
48.步骤s31,对于步骤s1中的多个电池,并以初始放电容量c作为电池充电电流的倍率基准,分别以具有不同倍率大小的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末端soc,然后静置相同的预设时长,在静置阶段中实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池电压v与静置时长t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49.在步骤s31中,之所以让多个电池,分别以具有不同倍率大小的充电电流进行恒流充电,是为了获得不同电流充电下的电压驰豫数据,获得支持的最大充电电流。
50.在步骤s31中的倍率,是以初始放电容量c为标准,例如是1.5c、1.6c、1.7c等大小的充电倍率。
51.步骤s32,根据多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电池电压v随静置时长t的对应关系(即变化关系),获取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即极限充电电流);
52.具体实现上,在步骤s32中,根据多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电池电压v随静置时长t的对应关系(即变化关系),获取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即极限充电电流),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53.步骤s321,以每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的电池电压v对电池的静置时长t进行微分,计算得到dv/dt,然后以静置时长t为横坐标,以dv/dt为纵坐标,绘制获得每个电池静置阶段内的电池电压微分(dv/dt)与静置时长(t)的关系曲线,并定义为每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
54.步骤s322,对于多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当其中一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即电压微分值未跌落)时,判断该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对应的充电倍率为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即极限充电电流);
55.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是在多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中,具有的充电倍率比已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的充电倍率更低的全部电压微分曲线(可能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压微分曲线)中,充电倍率最大的一个电压微分曲线;
56.已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是出现电池电压微分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趋势(即出现波谷)的电压微分曲线。
57.需要说明的是,电压微分曲线为单调递增趋势时,则未出现电压跌落,该充电电流未超过电池的极限充电电流;电压微分曲线的电池电压微分出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时,则说明出现电压跌落,此时该充电电流超过了极限充电电流。
58.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根据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是否出现电压跌落(即电压微分值是否跌落),判断是否达到电池的极限充电电流;分为三种情况:(1)若某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出现电压跌落,则说明该电压微分曲线对应的充电倍率超过了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即极限充电电流);(2)若某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未出现电压跌落,则说明该电压微分曲线对应的充电倍率未达到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即极限充电电流)。(3)当某个电池所选的充电倍率,使得其获得的电压微分曲线(即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时,则该充电倍率(即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对应的充电倍率)为电池的极限充电倍率。
59.需要说明的是,电流由大到小进行测试,逐个获得电压微分曲线,当微分曲线出现电压跌落,说明超过极限充电电流,则将充电倍率降低0.1c,继续测试获得电压微分曲线,
据此往复,当电流降低至获得的电压微分曲线不出现电压跌落时,即为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此时对应的电流即为极限充电倍率。
60.步骤s4,根据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从而获得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
61.在步骤s4中,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对应的权数,等于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具有的soc范围值(即该子区间的末端soc与起始soc之差),例如20%。
62.具体实现上,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例如分别表示为c
max1
、c
max2
…cmaxn
。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soc范围值,可以分别表示为s1、s2
…
sn,s1、s2
…
sn用于分别作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具有的权数。那么,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从而获得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具体如下:
63.c
ave
=(c
max1
*s1+c
max2
*s2+
…
+c
maxn
*sn)/(s1+s2+
…
+sn)。
64.步骤s5,根据该型号电池在循环使用过程中被要求(即所需要)的平均充电倍率c0,将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乘以相同的折扣系数k,获得该型号电池在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分别具有的最优充电倍率(即优化后充电倍率),即获得该型号电池的最佳充电策略。
65.需要说明的是,被要求的平均充电倍率,指的是未优化前的电池在循环测试时所使用的充电倍率,通常为1c充电。此外,还可以是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电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预先设置的充电倍率。
66.在步骤s5中,具体实现上,所述折扣系数k=c0/c
ave
。
67.在步骤s5中,具体实现上,该型号电池的最佳充电策略,具体包括:该型号电池的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以及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对应的优化后充电倍率(即最优充电倍率)。
68.在步骤s5中,具体实现上,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最优充电倍率(即优化后充电倍率),具体包括: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与折扣系数k的乘积,可以分别表示为:kc
max1
、kc
max2
…
kc
maxn
。
69.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70.实施例1。
71.第一步,选用多支相同型号,相同批次的软包电池,测得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为3ah。
72.第二步,预先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个区间段(即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示范性的,将预设范围的充电区间设定为0-80%soc,平均分为4个区间段,分别为:0-20%、20%-40%、40%-60%、60%-80%。则每个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soc范围值(即s1、s2、s3和s4相等)等于20%。
73.具体实现上,每个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取值范围在5%-30%之间。具体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74.第三步,对于任意一个电池,使用不同倍率的电流,分别将电池充电至20%、40%、60%和80%soc(即多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末端soc),静置10min,记录电池电压和静置时长。然后,绘制出dv/dt-t曲线,根据曲线判定。以60%-80%区间段为例,图2为两个电池
分别以1.8c、1.9c充电至80%soc后,静置阶段后获得的dv/dt-t曲线,从图2可以发现:电流为1.9c时,dv/dt-t曲线在50-100s出现了电压跌落,将充电倍率降低0.1c,测试1.8c充电,获得的电压微分曲线未出现电压跌落,因此判定1.8c为60%-80%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以此类推,采用相同的方法,获得0-20%soc、20%-40%soc、40%-60%soc和60%-80%soc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为3.4c、3.0c、2.5c和1.8c。
75.表1为根据电压驰豫方法获得的极限充电电流
[0076][0077][0078]
根据上表1所得数据,计算该4个soc区间段(即四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均为极限充电倍率时,充电区间0-80%soc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3.4*0.2+3.0*0.2+2.5*0.2+1.8*0.2)*/0.8,计算得到预设范围(0~80%)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极限平均充电倍率c
ave
为2.675c。
[0079]
由于该电池要求提供的充电倍率c0为2c,则所述折扣系数k=c0/c
ave
=0.748。
[0080]
然后,将0-20%soc、20%-40%soc、40%-60%soc、60%-80%soc(即四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乘以折扣系数k,得到最优充电策略:0-20%、20%-40%、40%-60%、60%-80%四个区间段(即四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充电倍率分别为2.54c、2.24c、1.87c和1.35c。
[0081]
其中,由于电池在大倍率充电时容易引发电池析锂,而析锂会导致电池循环寿命的快速衰减。因此,对于本发明,根据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找到电池在不同soc段的极限充电倍率,再统一乘以折扣系数,可以均匀的降低各个soc的析锂风险,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优选的,在本发明中采用的折扣系数k通常小于0.9。
[0082]
图3为在25℃下使用不同充电策略下的电池循环性能示意图,其中,电池p1为使用最优充电策略充电,1c放电;电池p2为2c恒流充电,1c放电;电池p3为等效2c的其他充电策略充电,具体为0-20%、20%-40%、40%-60%、60%-80%四个区间段充电倍率分别为2.7c、2.3c、2.0c、1.0c,1c放电。图3的结果显示:经过本发明的方法优选的充电策略,对电池的循环寿命有了明显的提升。
[0083]
实施例2:
[0084]
第一步,选用多支相同型号,相同批次的软包电池,测得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为3ah。
[0085]
第二步,预先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个区间段。示范性的,将预设范围的充电区间设定为0-80%soc,分为4个区间段,分别为:0-20%、20%-40%、40%-60%、60%-80%。则每个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soc范围值(即s1、s2、s3和s4相等)等于20%。。
[0086]
第三步,对于任意一个电池,使用不同倍率的电流分别将电池充电至20%、40%、60%、80%soc(即多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末端soc),静置10min,记录电池电压和静置时长。做出dv/dt-t曲线,根据曲线是否出现电压跌落,判定每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电流,最终获得0-20%soc、20%-40%soc、40%-60%soc和60%-80%soc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为3.4c、3.0c、2.5c和1.8c。
[0087]
根据所得数据,计算该4个soc区间段(即四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均为极限充电倍率时,充电区间0-80%soc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3.4*0.2+3.0*0.2+2.5*0.2+1.8*0.2)*/0.8,计算得到预设范围(0~80%)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极限平均充电倍率c
ave
为2.675c。
[0088]
在本实施例2中,该电池的要求充电倍率c0为1c,则所述折扣系数k=c0/c
ave
=0.374。
[0089]
然后,将0-20%soc、20%-40%soc、40%-60%soc、60%-80%soc(即四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乘以折扣系数k,得到最优充电策略:0-20%、20%-40%、40%-60%、60%-80%四个区间段(即四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充电倍率分别为1.27c、1.12c、0.94c和0.67c。
[0090]
因此,电池循环要求充电倍率为1c时,同样的方法得到了优选的充电策略。
[0091]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设计科学,是一种通过电压驰豫的方法获得极限充电电流,再对极限充电电流进行优化,最终获得最优的充电策略的方法,能够降低电池析锂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0092]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工作流程科学,方便快捷,能够节省测试时间,对不同型号电池充电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009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于需要优化充电策略的某型号电池,选取相同型号、相同生产批次的多个电池,并在测试每个电池的放电容量后,求取全部电池的放电容量平均值,将全部电池的放电容量平均值作为该型号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c;步骤s2,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n为大于1的自然数;步骤s3,通过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获得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步骤s4,根据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从而获得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步骤s5,根据该型号电池在循环使用过程中被要求的平均充电倍率c0,将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乘以相同的折扣系数k,获得该型号电池在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分别具有的最优充电倍率,即获得该型号电池的最佳充电策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为整个电池充电soc区间,即0~100%soc。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具体如下:从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起始端soc开始,至末端soc为止,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平均划分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通过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获取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1,对于步骤s1中的多个电池,以初始放电容量c作为电池充电电流的倍率基准,分别以具有不同倍率大小的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末端soc,然后静置相同的预设时长,在静置阶段中实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池电压v与静置时长t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步骤s32,根据多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电池电压v随静置时长t的对应关系,获取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2中,根据多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电池电压v随静置时长t的对应关系,获取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s321,以每个电池在静置阶段内的电池电压v对电池的静置时长t进行微分,计算得到dv/dt,然后以静置时长t为横坐标,以dv/dt为纵坐标,绘制获得每个电池静置阶段内的电池电压微分dv/dt与静置时长t的关系曲线,并定义为每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步骤s322,对于多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当其中一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时,判断该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对应的充电倍率为该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刚好未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是在多个电池的电压微分曲线中,具有的充电倍率比已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的充电倍率更低的全部电压微分曲线中,充电倍率最大的一个电压微分曲线;
已出现电压跌落的电压微分曲线,是出现电池电压微分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趋势的电压微分曲线。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从而获得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c
ave
,具体如下:c
ave
=(c
max1
*s1+c
max2
*s2+
…
+c
maxn
*sn)/(s1+s2+
…
+sn);其中,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分别表示为c
max1
、c
max2
…
c
maxn
;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soc范围值,分别表示为s1、s2
…
sn。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所述折扣系数k=c0/c
ave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该型号电池的最佳充电策略,具体包括:该型号电池的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以及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对应的最优充电倍率。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策略的优化方法,包括:步骤S1,对于需要优化充电策略的某型号电池,获取该型号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C;步骤S2,将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分为n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步骤S3,通过电压驰豫的测试方法,获得每一段电池充电SOC子区间的极限充电倍率;步骤S4,获得预设范围的电池充电SOC区间的平均充电倍率C
技术研发人员:曹六阳 孙馨怡 董世佳 李海婷 王静波 刘伯峥 徐晓明 曾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3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