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及用于该工艺的装置。
背景技术:2.市政污水生化处理目前多采用活性污泥法,然而活性污泥的絮体结构松散、密度小、沉降速度缓慢,所以通常活性污泥法的后端均需要巨大的二沉池来实现泥水分离,这造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水处理时间长等缺点。当前城市化发展迅速,可利用地紧张,因此,急需集约占地高效分离的污水处理新工艺以满足大量的污水处理需求。
3.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区别于传统活性污泥,好氧颗粒污泥具有结构密实、密度大、沉降速度快等优点,解决了上述泥水分离时间较长,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4.然而,目前好氧颗粒污泥主要是通过序批式反应器进行培养并进行污水处理,而当前主流污水处理厂均采用连续流工艺运行,如果采用好氧颗粒污泥对污水进行处理而在应用于当前的连续流工艺上时,工艺改造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市政污水处理量极大,而序批式反应器的运行方式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进出水,对水泵要求极高,这也不利于将好氧颗粒污泥应用于目前的市政污水处理厂。以上均严重限制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程应用及推广,导致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仍然集中于实验室阶段,规模化应用较少。因此,亟需开发在连续流下培养并稳定运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和改造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及用于该工艺的装置,能够实现在连续流条件下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并实现稳定运行,可以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原位改造,无需改变原始的连续流运行方式,即可实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后续运行。
6.基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7.1)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以及
8.2)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
9.进一步地,所述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包括:
10.i)预处理:对污水进行预处理;
11.ii)盛宴期:排入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并使污泥经历盛宴期,在所述盛宴期中污泥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使吸附有污染物的污泥和剩余污水共同形成混合液;
12.iii)饥饿期:使步骤ii)中的所述混合液经历饥饿期,在所述饥饿期中所述吸附有污染物的污泥与所吸附的所述污染物进行反应,形成泥水混合物;
13.所述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包括:
14.a)泥水分离:对上述步骤iii)的所述泥水混合物进行泥水分离,将分离出的上清
液作为处理后的净水进行排放,将分离出的下方的预筛污泥进行沉淀筛选;以及
15.b)沉淀筛选:对所述预筛污泥进行沉淀及筛选,将所述预筛污泥中沉淀下来的沉淀污泥回流至盛宴期,并将该沉淀筛选步骤中的上层液回流至饥饿期;其中,所述沉淀下来的沉淀污泥即为筛选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并且其中
16.所述饥饿期的持续时间大于所述盛宴期的持续时间。
17.进一步地,所述工艺还包括在所述步骤b)的所述沉淀筛选之前对所述预筛污泥进行浓缩。
1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ii)的所述盛宴期的持续时间为0.3-1.0小时,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2.0mg/l,污泥浓度为4000-12000mg/l;并且
19.所述饥饿期的持续时间为3.5-11小时,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8-4.0mg/l,污泥浓度为2300-11150mg/l。
2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泥水分离出的所述预筛污泥的比例为原始污泥的20%-100%,并且在所述泥水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初始沉降负荷不低于0.6m/h、且初始沉降时间不少于30分钟,分离出的所述上清液中的悬浮物浓度低于50mg/l;
21.所述步骤b)中沉淀筛选得到的沉淀污泥的比例为原始参与所述污泥筛选的所述预筛污泥的10%-50%,在所述污泥筛选过程中所使用的初始沉降负荷不低于1.0m/h、且初始沉降时间不少于1小时。
2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单元和好氧颗粒污泥分离筛选单元。
23.进一步地,所述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单元包括污水预处理池、盛宴期反应池和饥饿期反应池,所述好氧颗粒污泥分离筛选单元包括泥水分离设备和沉淀筛选池;其中
24.所述污水预处理池的上游设置有泵送装置;
25.所述盛宴期反应池在前端通过管道与所述污水预处理池联通;
26.所述饥饿期反应池在前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盛宴期反应池联通;
27.所述泥水分离设备在前端通过管道与所述饥饿期反应池联通,并且所述泥水分离设备的底部设有预筛污泥排放管线,且所述泥水分离设备的后端设有净水排放管线;并且
28.所述污泥筛选池通过所述预筛污泥排放管线与所述泥水分离设备联通,并且在所述污泥筛选池的底部设有连接至所述盛宴期反应池的下端的沉淀污泥回流管线,在所述污泥筛选池的侧壁上设有连接至所述饥饿期反应池的上层液回流管线,所述沉淀污泥回流管线和所述上层液回流管线上分别设置有回流泵;其中
29.所述饥饿期反应池的容积大于所述盛宴期反应池的容积,使得所述饥饿期的持续时间大于所述盛宴期的持续时间。
30.进一步地,所述泥水分离设备集成在所述饥饿期反应池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浓缩装置,所述浓缩装置用于将所述预筛污泥进行浓缩。
31.进一步地,所述盛宴期反应池的底部布设有穿孔曝气管,前端设置有推流器;所述饥饿期反应池的底部布设有曝气器;并且所述污泥筛选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曝气装置和折板,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污泥筛选池的前端,且所述折板位于所述曝气装置的后端。
32.进一步地,所述饥饿期反应池在左端至右端的方向上通过两个隔板划分为左侧
区、中间区和右侧区,所述左侧区和所述右侧区的底部布设有所述曝气器。
33.有益效果:
3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及用于该工艺的装置无需改变当前污水处理厂的连续流运行方式。本发明提供的工艺和装置无需段时间内的高流量进出水,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进出水泵的要求;本发明可实现对污水的连续处理,无需建造大型蓄水池来存储间歇运行时的大量污水;本发明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构筑物进行工艺改造,省去土建施工,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建设投资成本。由此,本发明提供的工艺和装置推动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为城市污水提供高效处理、高效分离的快速生化处理新技术,满足可利用土地紧缺条件下的高标准污水处理需求。
35.此外,本发明提供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及用于该工艺的装置可以在培养及筛选好氧颗粒污泥的基础上,实现连续污水处理,通过盛宴期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吸附,饥饿期发生好氧硝化及缺氧反硝化的作用,从而实现水中cod总值和含氮污染物总值的降低,使得污水能够在泥水分离过程后上清液作为净水直接进行排放。
36.利用本工艺,可以将现有污水厂的构筑物建造成盛宴期反应池和饥饿期反应池,将现有的二沉池等沉淀单元改造成泥水分离设备和污泥筛选池,从而实现颗粒污泥的快速分离。并且原有二沉池单元的面积可以大大缩减。空置处的二沉池部分可以拆除,或者将其改造为好氧反应池、生物滤池、反硝化滤池等功能单元,实现污水厂的处理能力扩容。
附图说明
37.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流程图。
38.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流程图。
39.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流程图。
40.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的示意图。
41.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的示意图。
42.图6为图5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的饥饿期反应池的示意图。
43.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不必按比例绘制,呈现了说明本公开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稍微简化的表示。包括例如特定尺寸、定向、位置和形状的如本文中公开的本发明的特定设计特征将部分地由特别预定的应用和使用环境来确定。
44.在图中,贯穿附图的几个图,附图标记是指本发明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45.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其实施例在附图中说明并在下面描述。尽管将连同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但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并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另一方面,本发明旨在不仅仅覆盖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旨在覆盖各种替代物、修饰物、等同无和其他实施方式,其可以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46.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
式中描述的特定结构和功能仅仅是出于说明性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构思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并且应当理解的是,它们不应当被解释为受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限制,但包括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中包括的全部修饰物、等同物或替代物。
47.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当由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例如,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教导。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48.将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耦接”或“连接”至另一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耦接或连接至其他元件,或者其二者之间可以存在介中元件。相反,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直接耦接”或“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则不存在介中元件。解释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表达,诸如“之间”、“直接之间”、“邻近于”、或“直接邻近于”应当以相同的方式来解释。
49.贯穿说明书,本文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是仅是为了描述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且并不旨在于限制。将进一步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具有”等,当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时,特指所陈述的部件、步骤、操作或元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步骤、操作或元件的存在或添加。
50.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所提及的“前端”是指各个单元进水的一端,相应地,“后端”是指各个单元出水的一端,与其二者垂直的,“左端”和“右端”是指从上述“后端”向“前端”方向观察时的“左端”和“右端”。
51.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能够保持处理系统的连续进出水。本发明所提供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s1,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的基质浓度对微生物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使得能够利用污水内的污染物(主要为有机物和含氮污染物)进行自身增值,形成优势菌群,而无法利用污染物进行自身增值的微生物将在后期被淘汰,从而能够培养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利用污染物增值的优势好氧颗粒污泥。
52.随后,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s2,在此过程中,由于外界对微生物会存在一定的沉淀选择压,沉降性不同的污泥会存在不同的沉降速度,因此,通过该沉淀选择压能够筛选出沉降性能优异的好氧颗粒污泥,将筛选出的污泥重复培养利用,则在该周期往复的循环过程中,能够培养和筛选出性能更为优异的好氧颗粒污泥,实现沉降速度最优化,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并因此减少设备占地面积。
53.具体地,参见图2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的步骤包括对污水进行预处理s11,该预处理过程主要是为了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例如采用格栅、沉砂等处理设备拦截进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并能够部分去除金属离子,其具体方式本技术不进行特别限制。处理后的污水的ph通常在6.5-8.0范围内,并且cod总值通常大于200mg/l,氨氮含量通常大于20mg/l。适于通过上述培养和筛选过程来进一步进行处理。
54.随后,排入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并使污泥经历盛宴期,在所述盛宴期中污泥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使吸附有污染物的污泥和剩余污水共同形成混合液s12。盛宴期的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为0.3-1.0小时,在盛宴期中,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2.0mg/l,其中的污泥浓度为4000-12000mg/l(浓度的计算方式在下文详细说明)。
55.如上所述地,盛宴期的持续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在于,污泥与污水中的污染物混合并对污染物进行吸附。此时,通过控制盛宴期中较高的污泥浓度和污水合适的流速,进水中大部分污染物在该过程中可以快速积累至污泥中的微生物体内,在此过程中,辅以溶解氧,能够保持微生物在该过程中主要发生污染物吸附的聚碳反应。在该过程中,由于吸附反应占整体反应的绝大部分,因此,微生物自身繁殖或内源消耗引起的生物量的变化在该反应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该反应过程,即吸附过程,持续时间应当较短。
56.进一步地,在对污染物进行充分吸附的污泥联同污水的上述混合液进入到饥饿期,也就是说,使上述混合液经历饥饿期,在所述饥饿期中所述吸附有污染物的污泥与所吸附的所述污染物进行反应,形成泥水混合物s13,即污泥与其所吸附的污染物发生反应,通常污泥会与污染物发生好氧硝化和/或缺氧反硝化反应,从而脱除污水中的cod并降低污水中的氮总值。此时,需要使饥饿期的持续时间长于盛宴期的持续时间,这是因为微生物在前置反应过程中吸附的大量污染物会在该过程中发生降解,也就是说,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也会在该过程中发生,为了使这些反应充分发生,因此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由此,饥饿期的持续时间大于盛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饥饿期的持续时间为3.5-11小时,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8-4.0mg/l,污泥浓度为2300-11150mg/l(相应地,该浓度的计算公式在下文详细说明)。
57.在饥饿期中,充分吸附了污水中污染物并保留至体内的污泥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内碳源,在饥饿期利用这些内碳源进行新陈代谢维持自身生长,从而留在系统内不断增值成为优势菌群,而其他在盛宴期无法保存过剩污染物的微生物则在后续饥饿期被淘汰。
58.由此,实现了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而对于优势菌群的分离和筛选以及后续的利用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59.具体地,上述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包括泥水分离:对上述步骤s13的所述泥水混合物进行泥水分离,将分离出的上清液作为处理后的净水进行排放,将分离出的下方的预筛污泥进行沉淀筛选s21。在泥水分离过程中分离出的预筛污泥的比例为原始污泥的20-100%,此时,在所述泥水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初始沉降负荷不低于0.6m/h、且初始沉降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且在泥水分离过程中分离出的上清液中的悬浮物浓度低于50mg/l。
60.如上所描述的,污染物已经在盛宴期几乎全部吸附在污泥中,因此经过后续的饥饿期,剩余的液体中应当几乎不存在污染物,此时经过泥水分离后,上层的水层(即上清液)中所含有的污染物的含量已经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可以作为净水排放。而质量较大的污泥会在泥水分离过程中在泥水分离设备中发生沉淀,即吸附有有机物的污泥会发生初步的沉淀,从而积聚在下层,这些污泥被称为“预筛污泥”,也就是说,预筛污泥将在后续的步骤中进行进一步地沉淀筛选,从而获得好氧颗粒污泥。
61.最后,参见图3,如上所述的,对所述预筛污泥进行沉淀及筛选操作,将所述预筛污泥中沉淀下来的沉淀污泥回流至盛宴期,并将该沉淀筛选步骤中的上层液回流至饥饿期s22,其中,所述沉淀下来的沉淀污泥即为筛选出的好氧颗粒污泥,这些好氧颗粒污泥进入到盛宴期与持续泵入的预处理后的进水混合,继续发生污染物的吸附,而上清液回流至饥饿期与混合液混合发生氧化反应。
62.在该沉淀筛选过程中所使用的初始沉降负荷不低于1.0m/h、且初始沉降时间不少
于1小时,通过沉淀筛选得到的沉淀污泥的比例为原始参与所述污泥筛选的所述预筛污泥的10%-50%。而这些筛选出的沉淀污泥回流至盛宴期,剩余上层液回流至饥饿期。
63.上述过程不断重复,能够在沉淀筛选过程中,能够筛选出沉降性好的污泥,进而重新利用。在后续过程中,由于好氧颗粒污泥已经获得筛选并重复使用,因此,在泥水分离和沉淀筛选过程中,不同沉降性能的污泥会显现出更大的差异,因此沉降速度会更快,这样可以逐步通过缩减沉淀区面积、提高沉淀区流量、缩减沉淀分离时间等手段提高沉降负荷,从而进一步缩短水处理及污泥筛选的时间。
64.由此,经过上述预处理、盛宴期、饥饿期、泥水分离和沉淀筛选过程,即可筛选出优质的好氧颗粒污泥,通过使饥饿期的持续时间长于盛宴期,并在沉淀筛选过后将筛选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回流至盛宴期和饥饿期,即可实现连续水处理工艺,而无需停止进水在间歇过程中对污泥进行培养,周期往复培养筛选再利用可以优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吸附和沉降性能,从而使水处理工艺更加快速且稳定。
65.此外,如上面所提到的,绝大部分污染物已经能在盛宴期中被吸附,因此,在饥饿期的液体(该液体即排除污泥后的剩余的液体,而非上文所述的混合液)中的污染物浓度将不再发生变化,并且在后面的泥水分离过程和沉淀筛选过程中也不会再发生变化。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上述经过饥饿期的液体在后续泥水分离过程和沉淀筛选过程中污染物浓度保持不变,在饥饿期过程中,需要保证起始和重点的浓度不存在空间上的梯度。由此,在后续的泥水分离过程中以及沉淀筛选过程中不会在发生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因此,这几个过程(饥饿期、泥水分离过程和沉淀筛选过程)的污染物浓度与出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相同。由此,可以给出上文中所提及的盛宴期反应池和饥饿期反应池中污泥浓度的计算公式:
66.设进水流量为q
in
,污染物浓度c0,出水流量为q
out
,污染物浓度为c
out
,进水和出水中生物量浓度忽略不计;盛宴期反应池中前端污染物浓度为c1,后端污染物浓度为c2,污泥浓度为x
feast
;饥饿期反应池中污染物浓度为c3,污泥浓度为x
famine
,饥饿期反应池中污泥增长的生物量为δm(约为消耗有机物总量的1/3);泥水分离设备中流入污泥筛选池的预筛污泥流入比为β,则流入流量qs=βq
in
,流入的预筛污泥浓度为xs,污染物浓度为cs=c
out
;污泥筛选池中筛选得到的污泥回流至盛宴期反应池的流量与进入污泥筛选池污泥流量的比为γ,即污泥筛选池中的污泥回流量q
s2
=γqs=γβq
in
,此处污泥浓度为x
s2
;污泥筛选池中分离得到的上层液回流至饥饿期反应池的流量为q
s1
=(1-γ)qs=(1-γ)βq
in
,此处污泥浓度为x
s1
。
67.根据设定的原水流量q
in
,进水污染物浓度c0,出水污染物浓度c
out
,泥水分离设备中污泥流入比β,污泥筛选池中污泥回流比γ,以及盛宴期反应池中污泥浓度x
feast
,利用质量守恒可得到:
68.盛宴期反应池:q
in
c0=(q
in
+q
s2
)c1,c2=c
out
;
69.污泥筛选池回流至盛宴期反应池的污泥浓度
70.饥饿期反应池:(q
in
+q
s2
)x
feast
δt+q
s1
x
s1
δt=(q
in
+q
s1
+q
s2
)x
famine
δt-δm;
71.其中
72.可得到饥饿期反应池中的污泥浓度可得到饥饿期反应池中的污泥浓度
73.由此,可以根据进水量和上述出水量的关系,得出盛宴期反应池和饥饿期反应池中的污泥浓度,以便于后期的反应控制。
74.此外,基于上述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工艺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条件:1)基质浓度选择压:污泥需经过周期往复的盛宴期-饥饿期,部分微生物可在盛宴期充分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并保留至体内转化为内碳源,在饥饿期利用这些内碳源进行新陈代谢维持自身生长,从而留在系统内不断增值成为优势菌群,而其他无法在盛宴期保存过剩污染物的微生物则在后续饥饿期被淘汰,这是基质浓度对微生物种群的选择作用;2)沉淀速度选择压:外界需对微生物施加沉淀选择压筛选沉降性好的污泥,因此需要在泥水分离池和污泥选择池两个构筑物内选择沉降速度快的污泥絮体,排出沉降性差的污泥絮体,以此促进污泥沉降性能的提升。
75.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本发明的工艺还包括在污泥筛选之前,对预筛污泥进行浓缩,即在泥水分离后,将分离出的预筛污泥进行浓缩s3,从而获得更加紧实的污泥,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
76.目前污水处理厂所使用的序批式反应器采用的是间歇进出水的运行方式,在进水期,大量污水进入到反应器中,反应器内污染物的浓度在段时间内迅速升高,因此,反应器中的污泥进入基质过剩的盛宴期,从而将外碳源转化为内碳源储存至体内。停止进水后,反应器内污染物的量达到峰值,随后污泥伴随曝气与基质充分混合发生氧化反应,不断消耗污染物(即污染物发生降解),反应器内污染物浓度不断下降至很低的水平,此时污泥进入饥饿期,在此阶段污泥利用盛宴期时储存的内碳源提供能量而维持微生物生长,由此可以筛选出目标优势菌群。进一步地,序批式反应器运行过程的沉淀期中可根据污泥沉降性能而调整沉淀期的时间,通过不断缩减沉淀期时间,可以将沉降缓慢的污泥排出反应器,施加沉淀选择压,保留沉降性好的污泥,排出沉降性差的污泥絮体,以此促进污泥沉降性能的提升。
77.基于上述原理,通过本发明人的调整,本发明提供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可以直接应用于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在序批式反应器内的发生的上述反应的基础上,能够保持处理系统的连续进水,无需采用间歇反应的方式,由此能够大大减少污水处理的时间。并且因为整个反应持续进行,无需对进水进行储存,因此节省了大量的储存设备,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占地面积。
78.本发明提供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可以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依据好氧颗粒污泥自身的优劣情况,通过其沉降时间可以将沉降性好的污泥在工艺中回流到盛宴期进行污染物吸附,而将沉降性稍差的污泥送入饥饿期,之后进一步进行培养和筛选。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强化活性污泥转向污泥颗粒化,直至最终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继续运行,不间断的培养及筛选好氧颗粒污泥,并持续水处理的进行。
7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该装置基于上述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装置的描述,可以直接在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当然,如果涉及到设备的更新换代,还可以对本发明的设
施进行重建,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装置是基于上述工艺而进行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二次改造。
80.具体地,参见图4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包括: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单元1和好氧颗粒污泥分离筛选单元2。该好氧颗粒培养单元1用于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相应地,该好氧颗粒污泥分离筛选单元2用于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由此,能够实现上述工艺的连续化流程。
81.进一步地,上述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单元1包括污水预处理池11、盛宴期反应池12和饥饿期反应池13,好氧颗粒污泥分离筛选单元2包括泥水分离设备21和沉淀筛选池22。下面将结合上述工艺详细描述这些装置的作用和连接方式。
82.具体地,上述污水预处理池11的上游设置有泵送装置,该泵送装置(未示出)可以将市政污水泵送到污水预处理池11中,并实现整个工艺的连续进水,也就是说,整个工艺的进行可以通过该泵送装置进行控制,包括进水的流速以及开始进水和停止进水(例如在设备需要进行检修和维护的情况下需要停止进水)。市政污水进入污水预处理池11中进行污水的预处理,随后经过预处理的污水排放到盛宴期反应池12中,该盛宴期反应池12在前端通过管道与污水预处理池11联通。进入到盛宴期反应池12的污水中的污染物被污泥充分吸附,而盛宴期反应池12中预先铺设有能够吸附污染物的污泥,盛宴期反应池12的前端和末端的污染物浓度差为污泥创造污泥基质的盛宴期。
83.为了实现上述工艺中所介绍的曝气量,在盛宴期反应池12的底部布设有穿孔曝气管(未示出),此外,为了进一步控制盛宴期反应池12中的污水流速,盛宴期反应池12的前端设置有推流器(未示出),污水从盛宴期反应池12的端头流入,在推流器和穿孔曝气管的共同作用下由末端流出,控制水流的速度,并进一步控制从污泥筛选池22(将在下文详细描述)回流的污泥从底部流入,在该反应池中进入盛宴期。实际上,该曝气管不仅起到提高溶解氧浓度的作用,还能够对污泥和污水进行搅动,从而使得污泥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充分接触,从而对污染物进行充分吸附,大大提升了吸附速率。
84.此外,如上所述的,从污泥筛选池22回流的污泥从盛宴期反应池12的下端流入,该下端实际上是指当盛宴期反应池12中未进水的状态下,原始污泥所处的位置处,这样当污泥回流的时候,通过上述搅动,能够更好的与污水中的污染物接触,并发生吸附反应。
85.接下来,经过盛宴期的混合液进入到饥饿期反应池13,该饥饿期反应池13在前端通过管道与盛宴期反应池12联通,应当将饥饿期反应池13的容积设置成远大于盛宴期反应池12的容积,从而通过基质的完全混合、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较高的曝气量从而对污泥提供饥饿期,从而满足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基质浓度选择压。
86.类似地,为了提供饥饿期的上述曝气量,该饥饿期反应池13的底部布设有曝气器(未示出),该曝气器不仅提高了溶解氧浓度,还起到搅动污泥和污染物的作用,使得饥饿期反应池中的污泥和污染物能够充分反应,从而提高对于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87.此外,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饥饿期反应池13可以在左端至右端的方向上,通过两个隔板划分为左侧区131、中间区132和右侧区133,该左侧区131和右侧区133的底部布设有上述曝气器。具体地,为了使饥饿期反应池的空间上的溶解氧浓度分布不同,将饥饿期反应池13划分为上述多个区域,通过布置多层曝气器或增加折板结构,实现溶
解氧不同分布,从而在饥饿期反应池13内构件缺氧区和好氧区,为微生物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提供反应条件,提高系统脱除总氮的能力。对此,曝气器还可以配置有自动控制系统,用以调节供气量,曝气频率、连续/间歇工作时长等,用以调节饥饿期反应池内不同位置的溶解氧浓度。
88.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如上文所述的,为了保证污泥在该饥饿期反应池能够充分与污染物发生反应而始终处于饥饿期,饥饿期反应池的进水端有机物浓度应尽量贴近于整体工艺的末端出水要求,且饥饿期反应池的浓度分布不应当存在空间上的梯度,也就是说,需要保持饥饿期反应池为一个整体。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优选不采用多个饥饿期反应池来进行反应,即采用单一的饥饿期反应池,并极大地增加混合液在饥饿期反应池内的停留时间。
89.经过培养后的好氧颗粒污泥联同污水一起排放到泥水分离设备21中,该泥水分离设备21在前端通过管道与饥饿期反应池13联通,进入泥水分离设备21的混合液通过控制沉降负荷,将污泥沉淀到泥水分离设备21下方,具体的分离原理和过程在上文的工艺过程中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泥水分离设备21的底部设有预筛污泥排放管线,即该排放管线埋设在污泥的下方,并且泥水分离设备21的后端设有净水排放管线,该净水排放管线的入口设置在泥水分离设备21的污泥层上方,避免在排水的过冲中将沉淀的污泥一并排出,能够保证外排的上清液达到排放标准。
90.随后,下方的预筛污泥通过预筛污泥排放管线排放到污泥筛选池22进一步进行筛选,为此,污泥筛选池22通过预筛污泥排放管线与泥水分离设备21联通。进入污泥筛选池22中的预筛污泥通过进一步控制污泥筛选过程中的沉降负荷,能够使得沉降性能优异的预筛污泥快速沉降。为了将沉降的污泥回流至盛宴期进行盛宴期的反应,在污泥筛选池22的底部设有连接至盛宴期反应池的下端的沉淀污泥回流管线,而在污泥筛选池22的侧壁上设有连接至饥饿期反应池的上层液回流管线。在沉淀污泥回流管线和上层液回流管线上分别设置有回流泵。由此,经过筛选的污泥可以在回流泵的泵送作用下,回流到相应的反应池中。
91.如此,经过泥水分离设备和污水筛选池筛选得到的沉降性好的污泥,可以回流至前端的盛宴期反应池中,继续经过盛宴期-饥饿期的动态底物浓度条件培养,经过饥饿期筛选的优势菌种会通过泥水分离设备和污泥筛选池22进行沉降性能的再次筛选,周而复始,不断强化活性污泥转向污泥颗粒化,直至最终形成好氧颗粒污泥,并继续运行。
92.考虑到对污泥进行进一步的沉降分离筛选,还可以在上述污泥筛选池22中布置搅拌装置、曝气装置和折板,该曝气装置位于污泥筛选池22的前端,且折板位于曝气筛选池的后端。先充分混合流入的预筛污泥,在通过翻过折板对污泥进行沉降性筛选。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破坏颗粒污泥的结构,应当控制较慢的搅拌速度和曝气速率,只要能够将颗粒污泥充分混合即可。该污泥筛选池22中的搅拌装置可以为提供连续式/间歇式气混搅拌的各种类型的曝气器,或者为进行机械搅拌的各种类型的搅拌桨/推流器,或者气混搅拌和机械搅拌二者联合使用。
9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泥水分离设备21可以采用与饥饿期反应池独立的沉淀分离装置,例如常见的二沉池,当使用二沉池时,更容易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为了节省空间和设备的流程化,也可以将泥水分离设备21集成在饥饿期反应池内部,如图5所示,例如,在饥饿期反应池中设立好氧三相分离器、过
滤收集器等用以分离污泥和上清液。
94.进一步地,该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还包括浓缩装置,该浓缩装置用于将预筛污泥进行浓缩。经过泥水分离设备分离出的预筛污泥在浓缩该浓缩装置内设计表面水利负荷或者沉降时间,以实现污泥筛选。也就是说,经过泥水分离的预筛污泥在浓缩装置的作用下实现污泥浓缩,使得污泥更加紧密,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筛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浓缩装置可以独立于泥水分离设备,并通过管线与泥水分离设备连接,从而将泥水分离设备分离出的预筛污泥排放到浓缩装置中以便对预筛污泥进行浓缩。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浓缩装置可以直接设置在泥水分离装置中,直接对预筛污泥进行浓缩。而在本技术的再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当泥水分离设备集成在饥饿期反应池中时,还可以将该浓缩装置直接设置在饥饿期反应池中,或者直接在饥饿期反应池中形成浓缩区,从而在泥水分离装置分离出预筛污泥后对预筛污泥进行浓缩。
95.考虑到好氧颗粒污泥成功培养后污泥沉降性大幅提高,泥水分离设备21也将以较大的表面水力负荷或较短的沉降时间运行,则所需的泥水分离设备21的工作体积大幅缩小。届时泥水分离设备21可进行改造,仅保留小部分区域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提供泥水分离功能,其他区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造,如改造为反应沉淀一体式的结构用以原厂扩容,或改造为反硝化滤池用以提高系统脱氮能力等。这些可在泥水分离池设计时纳入考虑,便于后续功能转换。
9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污水预处理池11、盛宴期反应池12、饥饿期反应池13、泥水分离设备21和沉淀筛选池22可以根据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池等设施进行改造,无需重新建造。
97.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提供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和用于该工艺的装置如何结合并对污水进行处理。
98.具体实施例一:
99.某社区生活污水,流量为200吨/天,进水cod浓度为500mg/l,ph6.5-7.5,出水要求cod浓度《50mg/l。现采用本工艺进行处理并最终实现好氧污泥颗粒化。基本参数设计如下:
100.盛宴期反应池内底部布有穿孔曝气管,池体前端设有推流器,污水从盛宴期反应池前端流入,在推流器和穿孔曝气管的共同作用下由后端流出,回流污泥从盛宴期反应池的下端流入,在该池进入盛宴期;饥饿期反应池的底部布满曝气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泥水分离设备与饥饿期反应池集成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具体地,饥饿期反应池的内部集成有泥水分离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为好氧三相分离器),在饥饿期反应池内集成饥饿期反应与泥水分离一体,混合液和后期污泥筛选池回流的上层液均从饥饿期反应池前端流入,处理后出水由后端流出。
101.在此情况下,饥饿期反应池需设有污泥浓缩区,具体地,污泥在饥饿期反应池的后端浓缩区进行污泥浓缩,浓缩后污泥经流入至污泥筛选池。该污泥筛选池内设有曝气器和折板,污泥从布置有曝气器一端流入该池,先完全混合再翻过折板,在另一侧进行二次沉降分离(即污泥筛选过程),上层液经回流泵和上层液回流管线回流至饥饿期反应池,沉淀污泥经回流泵和沉淀污泥回流管线回流至盛宴期反应池。
102.在本实施例中,盛宴期反应池污泥浓度控制为40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0.5h;饥饿期反应池污泥浓度为227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7.5h;泥水分离设备流入污泥筛选池的
污泥比为100%,即200吨/天,该处污泥浓度为4500mg/l;污泥筛选池回流污泥占该池进泥流量的10%,即20吨/天,该处污泥浓度为44000mg/l。
103.本工艺初始启动时,盛宴期反应池的溶解氧控制为0.5mg/l,饥饿期反应池的溶解氧控制为1.2mg/l,盛宴期反应池的出水中有机物浓度约为原水的10%,该出水浓度与饥饿期反应池出水、工艺总处理后出水的浓度相近;好氧三相分离器内污泥进行自然重力浓缩,表面水力负荷设为0.6m/h;污泥筛选池采用先曝气后沉淀的方式进行污泥筛选,曝气时间为10分钟,沉淀区表面水力负荷设为1.0m/h;稳定运行15天后,提升泥水分离设备的表面水力负荷至0.8m/h,通过强化末端处理保证出水达标,提升污泥筛选池表面水力负荷为1.2m/h,遇到污泥筛选池上清悬浮物浓度超过500mg/l时可维持或适当降低该池的表面水力负荷,直至上层液悬浮物浓度低于500mg/l时再次提高该池的表面水力负荷。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操作运行该工艺,反复对增殖的污泥进行沉降性能筛选并经历盛宴-饥饿的循环选择,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导致污泥浓度的上升、耗氧量加大,可根据盛宴期反应池和饥饿期反应池的进出水有机物浓度调整溶氧情况,维持反应池a始末两端有机物浓度的显著差异,及反应池b的出水浓度接近于处理后出水,以此连续运行月余,最终实现连续流下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稳定运行。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成功后,由于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显著由于活性污泥絮体,泥水分离所需的沉淀面积大幅缩小,故可对泥水分离池进行改造,仅保留小部分的泥水分离区,余下大部分可根据实际需要改造为反硝化滤池用以原厂提标,或用作他用。
104.具体实施例二:
105.某社区生活污水,流量为200吨/天,进水cod浓度为500mg/l,nh3-n为30mg/l,tn为35mg/l,ph6.5-7.5,出水要求cod浓度《50mg/l,nh3-n《5mg/l,tn为15mg/l。现采用本工艺进行处理并最终实现好氧污泥颗粒化。基本参数设计如下:
106.盛宴期反应池内底部布有穿孔曝气管,池体前端设有推流器,污水从盛宴期反应池前端流入,在推流器和穿孔曝气管的共同作用下由后端流出,回流污泥从盛宴期反应池的下端流入,在该池进入盛宴期;饥饿期反应池内布设两块隔板,将饥饿期反应池分为三个区(左侧区、中间区和右侧区),左侧区和右侧区底部布满曝气器,中间区底部不设曝气器,混合液和回流的上层液均从饥饿期反应池前端两侧流入,在气提的作用下先在侧边区升流,经顶部翻越折板后来到中间区域,中间区域没有曝气,混合液在中间区域受重力作用发生降流,从折板底部分流至曝气区,再随曝气升流,如此螺旋式前进,最后由末端流出,如此,饥饿期反应池内兼有好氧区和缺氧区,可实现脱除总氮的效果。
107.本实施例中,泥水分离设备采用平流沉淀池设计,即与饥饿期反应池分离开来单独设置。处理后出水由上部流出,沉淀污泥在底部收集后经流入至污泥筛选池;污泥筛选池内设有曝气器和折板,污泥从布置有曝气器一端流入该池,先完全混合再翻过折板,在另一侧进行二次沉降分离,上层液经回流泵和上层液回流管线回流至饥饿期反应池,沉淀污泥经回流泵和沉淀污泥回流管线回流至盛宴期反应池。
108.盛宴期反应池的污泥浓度控制为120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0.3h;饥饿期反应池的污泥浓度907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5h;泥水分离设备流入污泥筛选池的污泥比为100%,即200吨/天,该处污泥浓度为18000mg/l;污泥筛选池回流污泥占该池进泥流量的50%,即100吨/天,该处污泥浓度为36000mg/l。
109.本工艺初始启动时,盛宴期反应池的溶解氧控制为0.5mg/l,饥饿期反应池中的侧边曝气区溶解氧控制为1.0mg/l,中间降流区溶氧控制在0.15mg/l,反应池a的出水中有机物浓度约为原水的10%,该出水浓度与反应池b出水、工艺总处理后出水的浓度相近;泥水分离池内污泥进行自然重力浓缩,表面水力负荷设为0.6m/h;污泥筛选池采用先曝气后沉淀的方式进行污泥筛选,曝气时间为10分钟,沉淀区表面水力负荷设为1.0m/h;稳定运行15天后,提升泥水分离池的表面水力负荷至0.8m/h,通过强化末端处理保证出水达标,提升污泥筛选池表面水力负荷为1.2m/h,遇到污泥筛选池上清悬浮物浓度超过500mg/l时可维持或适当降低该池的表面水力负荷,直至上清悬浮物浓度低于500mg/l时再次提高该池的表面水力负荷。以次类推重复上述操作运行该工艺,反复对增殖的污泥进行沉降性能筛选并经历盛宴-饥饿的循环选择,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导致污泥浓度的上升、耗氧量加大,可根据a、b两个反应池的进出水有机物浓度调整溶氧情况,维持反应池a始末两端有机物浓度的显著差异,及反应池b的出水浓度接近于处理后出水,以此连续运行月余,最终实现连续流下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稳定运行,实现有机物和总氮的稳定去除。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成功后,由于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显著由于活性污泥絮体,泥水分离所需的沉淀面积大幅缩小,故可对泥水分离池进行改造,仅保留小部分的泥水分离区,余下大部分可根据实际需要改造为好氧反应池用以原厂扩容,或用作他用。
110.基于以上描述,应当注意的是,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工艺和装置培养好氧颗粒污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保证污泥在盛宴期反应池污泥能够充分吸附污染物从而顺利进行该盛宴期,盛宴期反应池前端和后端的污染物浓度需呈现明显差异,这可以根据进水污染物负荷调整水力停留时间和溶解氧浓度来达到;(2)为保证污泥在饥饿期反应池能够充分与污染物反应,饥饿期反应池的进水(即盛宴期反应池后端)污染物浓度应尽量贴近于整体工艺的末端出水要求,且饥饿期反应池内浓度分布不存在空间上的梯度,这可以通过在饥饿期反应池内维持较长的停留时间和较高的溶解氧浓度来实现;(3)为保证对污泥进行了沉降性能筛选,在培养期间需逐步提升泥水分离设备和污泥筛选池的表面水力负荷或者缩短其沉降时间,同时为了满足出水要求,在提升泥水分离设备的水力表面负荷或者缩短其沉降时间时,需保证上清中的悬浮物浓度低于50mg/l,而在改变污泥筛选池的运行条件时无需严格考虑上清中的悬浮物浓度;(4)污泥筛选池作为重要的沉降性能筛选单元,应避免在筛选阶段进行剧烈的机械搅拌,保持污泥结构的完整性,尽量将浓度更高、沉降更快的污泥回流至前端盛宴期反应池;(5)本工艺中的以下三个流动过程:污泥从泥水分离设备流入污泥筛选池、沉淀污泥回流至盛宴期反应池和上层液回流到饥饿期反应池的三个流动过程均需注意在流动过程中保持污泥结构的完整性,宜采用气提回流、柱塞泵回流、负压回流等方式,不应采用蠕动泵回流。
111.已经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而呈现了本发明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并不旨在将其排除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显然地,鉴于以上教导,许多修饰和改变是可行的。选择并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以解释本发明的某些原理和它们的实际应用,以便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制作或利用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及其各种替代物和修饰物。其目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将由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112.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
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以及2)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包括:i)预处理:对污水进行预处理;ii)盛宴期:排入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并使污泥经历盛宴期,在所述盛宴期中污泥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使吸附有污染物的污泥和剩余污水共同形成混合液;iii)饥饿期:使步骤ii)中的所述混合液经历饥饿期,在所述饥饿期中所述吸附有污染物的污泥与所吸附的所述污染物进行反应,形成泥水混合物;所述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包括:a)泥水分离:对上述步骤iii)的所述泥水混合物进行泥水分离,将分离出的上清液作为处理后的净水进行排放,将分离出的下方的预筛污泥进行沉淀筛选;以及b)沉淀筛选:对所述预筛污泥进行沉淀及筛选操作,将所述预筛污泥中沉淀下来的沉淀污泥回流至盛宴期,并将该沉淀筛选步骤中的上层液回流至饥饿期;其中,所述沉淀下来的沉淀污泥即为筛选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并且其中所述饥饿期的持续时间大于所述盛宴期的持续时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还包括在所述步骤b)的所述沉淀筛选之前对所述预筛污泥进行浓缩。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i)的所述盛宴期的持续时间为0.3-1.0小时,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2.0mg/l,污泥浓度为4000-12000mg/l;并且所述饥饿期的持续时间为3.5-11小时,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8-4.0mg/l,污泥浓度为2300-11150mg/l。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泥水分离出的所述预筛污泥的比例为原始污泥的20%-100%,并且在所述泥水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初始沉降负荷不低于0.6m/h、且初始沉降时间不少于30分钟,分离出的所述上清液中的悬浮物浓度低于50mg/l;所述步骤b)中沉淀筛选得到的沉淀污泥的比例为原始参与所述污泥筛选的所述预筛污泥的10%-50%,在所述污泥筛选过程中所使用的初始沉降负荷不低于1.0m/h、且初始沉降时间不少于1小时。6.一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单元和好氧颗粒污泥分离筛选单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单元包括污水预处理池、盛宴期反应池和饥饿期反应池,所述好氧颗粒污泥分离筛选单元包括泥水分离设备和沉淀筛选池;其中所述污水预处理池的上游设置有泵送装置;所述盛宴期反应池在前端通过管道与所述污水预处理池联通;所述饥饿期反应池在前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盛宴期反应池联通;
所述泥水分离设备在前端通过管道与所述饥饿期反应池联通,并且所述泥水分离设备的底部设有预筛污泥排放管线,且所述泥水分离设备的后端设有净水排放管线;并且所述污泥筛选池通过所述预筛污泥排放管线与所述泥水分离设备联通,并且在所述污泥筛选池的底部设有连接至所述盛宴期反应池的下端的沉淀污泥回流管线,在所述污泥筛选池的侧壁上设有连接至所述饥饿期反应池的上层液回流管线,所述沉淀污泥回流管线和所述上层液回流管线上分别设置有回流泵;其中所述饥饿期反应池的容积大于所述盛宴期反应池的容积,使得所述饥饿期的持续时间大于所述盛宴期的持续时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设备集成在所述饥饿期反应池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浓缩装置,所述浓缩装置用于将所述预筛污泥进行浓缩。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宴期反应池的底部布设有穿孔曝气管,前端设置有推流器;所述饥饿期反应池的底部布设有曝气器;并且所述污泥筛选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曝气装置和折板,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污泥筛选池的前端,且所述折板位于所述曝气装置的后端。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饥饿期反应池在左端至右端的方向上通过两个隔板划分为左侧区、中间区和右侧区,所述左侧区和所述右侧区的底部布设有所述曝气器。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好氧颗粒污泥筛选工艺及用于该工艺的设备。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基质浓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以及2)通过沉淀速度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选并进行利用。本发明无需短时间内高流量进出水,极大降低了对进出水泵的要求;可实现连续处理污水,无需建造大型蓄水池存储间歇运行时的大量污水;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构筑物进行工艺改造,省去土建施工,极大降低建设投资成本。这将极大地推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从而为城市污水处理提供高效处理、高效分离的快速生化处理新技术,满足可利用土地紧缺条件下的高标准污水处理需求。用土地紧缺条件下的高标准污水处理需求。用土地紧缺条件下的高标准污水处理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李贇 陈福明 刘淑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