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为风冷散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风道散热器。
背景技术:2.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以及充电桩等带电设备功耗逐渐增大,其散热需求也日渐迫切,目前市场上主要通过塔式风冷散热器来进行散热,但是由于散热环境的限制,散热器体积无法进一步扩大,传统散热器采用单一风道技术,新鲜空气进风面积等于单个风扇面积,虽然通过串联多个风扇提高进风量,但是1+1《2,效果有限,效率较低,导致传统塔式散热器触及散热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解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缺憾提出一种多风道散热器,以解决传统风冷散热器在有限体积下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公开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包括导热底板贴合待散热面,所述导热底板包括实心金属块或内部带有相变材料的空心金属腔体,所述导热底板吸收热量后通过传热结构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所述传热结构包括金属的棒或板或具有相变材料的空腔,所述散热结构包括金属的翅片组或齿状阵列,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风道,任一所述风道的出风不进入其他风道,每个风道于进风口处设有一组风扇向其吹风或于出风口处设有一组风扇向其吸风,每组风扇包括至少一个风扇。
5.在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中,包括辅助风扇组,所述辅助风扇组包括至少一只风扇,所述辅助风扇组同时辅助多组风扇进风或同时辅助多组风扇吹风。
6.在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翅片组或齿状阵列。
7.在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的两组翅片组高度或角度或宽度不同。
8.在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的独立翅片组相互平行且间距大于2.5个风扇厚度。
9.在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风道分割结构将同一散热结构分割出至少两个互不连通的风道,所述风道分割结构包括密封条或挡板。
10.在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分割结构使风道中风向转折角度小于70度。
11.在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的长、宽、高任一尺寸不大于2倍风扇直径。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创设至少两个独立的风扇迎风面,提高散热结构受到的未经加热的新鲜风
量,从而提高多风扇情况下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性能。通过不同角度或方向或尺寸的不对称设计,尽可能在受限空间内扩大散热结构,优化风道,以提高散热性能,降低风噪。
附图说明
13.图1为优选的一种双塔双风道散热器示意图。
14.图2为优选的一种双塔双风道散热器示意图。
15.图3为优选的一种双塔双风道散热器示意图。
16.图4为优选的一种单塔双风道散热器示意图。
17.图5为优选的一种单塔双风道散热器示意图。
18.图6为优选的一种单塔双风道散热器示意图。
19.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导热底座,2-热管,3-翅片组,31-第一翅片组,32-第二翅片组,33-挡条,4-风扇,41-第一风扇组,42-第二风扇组,43-辅助风扇组,51-第一风道,52-第二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或实施例获得其他的附图或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导热底座1底面与发热面热接触,吸收发热面的热量,通过热管2将热量传递至散热结构中,散热结构包括第一翅片组31和第二翅片组32,第一翅片组31上设有第一风扇组41,第二翅片组32上设有第二风扇组42,所述第一风扇组41与所述第二风扇组42风向相对或相背,形成具有同一出发点的风道或同一目的地的两个独立风道,所述同一出发点处设有辅助风扇组43帮助进风,或同一目的地处设有辅助风扇组43帮助排风。所述第一翅片组31与第二翅片组32相互不平行,缩小底部宽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普适性。
22.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翅片组31与所述第二翅片组32相互平行,间距大于2.5个风扇厚度,第一风扇组41和第二风扇组42均设于两翅片组之间,风向相背,以减小顶部宽度。
23.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翅片组31倾斜以规避第二翅片组32,第二翅片组竖立以最大化程度避让旁侧,提高适配性。
24.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如图4或5所示,挡条33将翅片组3阻隔出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第一风扇组41设于翅片组3的第一平面,与挡条33形成一定夹角。第二风扇组42设于翅片组3的第二平面,与挡条33形成一定夹角。将共同进风面或共同出风面设于一处,优化风道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
25.本发明至少一具体实施例如图6所示,为单翅片组双风道的又一结构,通过将各风道的进风口出风口分离,使其两组风扇可以同时吹翅片组或同时吸翅片组,也可以一吹一吸互不影响,提高适应性。
26.采用上述方案后,使散热结构在更低风扇转速下获得更多新鲜空气,通过提高温差获得更高的散热效率和更低的噪音水平,从而事半功倍。
27.以上所述,仅优选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其他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或者对其中部分进行拆分或合并处理,凡未脱离本发明性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因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1.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包括导热底板贴合待散热面,所述导热底板包括实心金属块或内部带有相变材料的空心金属腔体,所述导热底板吸收热量后通过传热结构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所述传热结构包括金属的棒或板或具有相变材料的空腔,所述散热结构包括金属的翅片组或齿状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风道,任一所述风道的出风不进入其他风道,每个风道于进风口处设有一组风扇向其吹风或于出风口处设有一组风扇向其吸风,每组风扇包括至少一个风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风扇组,所述辅助风扇组包括至少一只风扇,所述辅助风扇组同时辅助多组风扇进风或同时辅助多组风扇吹风。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翅片组或齿状阵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的两组翅片组高度或角度或宽度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的独立翅片组相互平行且间距大于2.5个风扇厚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风道分割结构将同一散热结构分割出至少两个互不连通的风道,所述风道分割结构包括密封条或挡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分割结构使风道中风向转折角度小于70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风道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的长、宽、高任一尺寸不大于2倍风扇直径。
技术总结一种多风道散热器,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风道,任一所述风道的出风不进入其他风道,每个风道于进风口处设有一组风扇向其吹风或于出风口处设有一组风扇向其吸风,每组风扇包括至少一个风扇。包括至少一个风扇。包括至少一个风扇。
技术研发人员:程嘉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程嘉俊
技术研发日:2022.07.24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