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织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织带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2.织带是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的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广泛用于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织带的种类和款式多种多样,目前相关技术公开了一种织带,包括织带本体以及缝接于织带本体侧边边缘的流苏组织;该带有流苏组织的织带本体缝制于衣服的衣袖或衣襟时能够极大地提高衣服的观赏性。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方案,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流苏组织一般为纱线编织成型,后期在对流苏组织清洗打理时容易对流苏组织造成破坏,而且穿着过程中流苏组织容易因勾丝而被意外拉断,从而造成流苏组织出现局部缺损的情况,影响了流苏组织整体的穿着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织带及其制备工艺。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抗菌织带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织带,包括织带本体以及分别设置于织带本体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流苏组织,织带本体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基布层以及夹设于相邻基布层之间的抗菌纤维层;流苏组织包括缝接于织带本体的多条带状流苏,所有带状流苏沿织带本体的延长方向排列设置;每一带状流苏均设有多个编织结,所有编织结沿带状流苏的延长方向等距排列。
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织带本体包括多层基布层和多层抗菌纤维层,抗菌纤维层的设置用于提高织带本体的抗菌能力,使得该织带缝制于衣袖或衣襟后能够起到抗菌、抑菌的效果,减少衣服上细菌的滋生。
7.多条带状流苏等距排列并分别缝接于织带本体后形成流苏组织,带状流苏上编织结的设置首先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提高带状流苏的美观性;同时编织结作为带状流苏的编织节点,有利于各个带状流苏的朝向保持一致,减少各条带状流苏局部向外弯折变形的情况,以便于后期对流苏组织的清洗和打理。另外,编织结作为编织节点还能够提高带状流苏的结构强度,降低带状流苏发生勾丝时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使流苏组织整体保持良好的穿着效果,提高织带和缝有该织带的衣服的使用寿命。
8.可选的,所述带状流苏包括长度相等的多条编织圈,每一所述编织圈均为首尾相连的闭合线圈结构;两个相互编织的所述编织圈分别设为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所述第一编织圈包括第一弯弧段以及连接于第一弯弧段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编织圈包括第二弯弧段以及连接于第二弯弧段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段;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段均与相邻的第二连接段交错绕设,两所述第一连接段共同穿接于第二弯弧段的内圈,两所述第二连接段共同穿接于第一弯弧段的内圈;所述第一弯弧段、第二弯弧段、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共同形成所述编织结。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将纱线编织成编织圈后再将各个编织圈编结制成带状流苏,相比于单条的纱线,编织圈编结制成的带状流苏能够结构强度高,有利于降低带状流苏勾丝拉断的可能性。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编织形成的编织结为传统的平结结构,该编织结的结构牢固不易发生偏移,而且编结方式简单,有利于带状流苏的快速加工。
10.可选的,所述带状流苏还设有用于固定编织结的装饰部件,所述装饰部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中部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位于第一弯弧段和第二弯弧段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定位柱匹配插接的定位槽;所述第一连接件还设有两个限位槽,两所述限位槽分别定位柱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限位槽匹配插接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与限位槽的数量相匹配,两所述限位柱分别位于第一弯弧段和第二弯弧段的相背侧。
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编织形成编织结时,第一弯弧段于第二弯弧段共同包覆住第一连接件的定位柱;将第二连接件的定位槽对准定位柱,并将第二连接件的限位柱对准第一连接件的限位槽,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卡接固定后制成完整的装饰部件,装饰部件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流苏组织的美观性,同时装饰部件能够将编织结固定住,降低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相对移动使编织结出现松脱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每一所述编织绳均包括橡筋线以及螺旋缠绕设置于橡筋线外周侧的抗菌纱线,所述抗菌纱线设置为艾草纤维纱线。
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橡筋线的设置用于使制成的带状流苏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抗菌纱线螺旋缠绕设置于橡筋线外周侧后,能够减少带状流苏由于勾丝而被拉断的可能性,同时人们穿着流苏组织时带状流苏的摆动能够散发出清香,并进一步提高该织带的抗菌效果。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织带本体加工;使用第一纱线经纬编织形成所述基布层,使用第二纱线经纬编织形成所述抗菌纤维层,然后将各个所述抗菌纤维层分别夹设于两个相邻基布层之间,通过热压胶合的方式使所有基布层以及所有抗菌纤维层依次粘接固定;步骤s2,带状流苏加工;使用第三纱线编织形成闭合的所述编织圈,将两条所述编织圈相互对齐,然后迫使所述第一编织圈的第一弯弧段穿过第二编织圈的第二弯弧段内圈,再迫使所述第二编织圈的第二弯弧段沿相同的方向穿过第一编织圈的第一弯弧段内圈;最后拉动所述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使两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形成所述编织结;使用装饰部件固定每一编织结,多条编织圈依次编结后制得所述带状流苏;步骤s3,带状流苏与织带本体的缝制;将所有带状流苏沿织带本体的延长方向等距排列,并将每一所述带状流苏的一端缝接与织带本体。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经过步骤s1-s3制得的织带能够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能力,该织带缝制于衣服后能够减少衣服上细菌的滋生。带状流苏通过多条编织圈编结制成,编结过程只需要将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两次交错编织便能稳固形成编织圈,操作简便且编结牢固性好。
16.可选的,步骤s2中使用编结装置辅助完成两个编织圈的编结作业;所述编结装置
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安装有用于固定第一编织圈的第一安装机构以及用于固定第二编织圈的第二安装机构,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第二安装机构之间设有用于固定装饰部件的第三安装机构;所述机架表面还设有用于拉扯第一编织圈的第一拉扯机构以及用于拉扯第二编织圈的第二拉扯机构,所述第一拉扯机构和第二拉扯机构将两条编织圈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拉动。
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相邻编织圈编织成结时,将第一编织圈固定于第一安装机构,将第二编织圈固定于第二安装机构,并使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分别绕过第三安装机构的装饰部件;然后控制第一拉扯机构和第二拉扯机构动作,第一拉扯机构和第二拉扯机构能够将两条编织带交错拉动,使的两条编织带快速编织成结,同时装饰部件能够快速固定于编织结,极大地提高了带状流苏的加工效率。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机构包括滑移安装于机架上表面的两个第一滑移座,两所述第一滑移座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每一所述第一滑移座均架设有两个第一限位轮,两所述第一限位轮分别位于第一滑移座延长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安装机构包括滑移安装于机架上表面的两个第二滑移座,每一所述第二滑移座均位于两个第一滑移座之间,两所述第二滑移座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每一所述第一滑移座均架设有两个第二限位轮,两所述第二限位轮分别位于第二滑移座延长方向的两侧,每一所述第二限位轮均高于第一限位轮。
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限位轮的数量总共有四个,第一编织圈套设于所有第一限位轮的外周侧后能够将第一编织圈稳固撑开,同时第一滑移座的移动能够带动第一编织圈移动;第二限位轮的数量也有四个,第二编织圈套数于所有第二限位轮的外周侧后能够将第二编织圈稳固撑开,同时第二滑移座的移动也能够带动第二编织圈移动,从而能够使两个编织圈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并通过第一拉扯机构和第二拉扯机构使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交错编织形成编织结。
20.可选的,所述第一拉扯机构包括固定于机架上表面的第一线性模组以及安装于第一线性模组移动端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滑移座的移动方向同向设置,所述安装板与其中一个第一滑移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安装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有第一气动夹指,所述第一气动夹指位于第二限位轮的上方,当所述第一液压缸动作时,所述第一气动夹指动作并夹住第一编织圈。
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中的第一编织圈固定于第一安装机构、第二编织圈固定于第二安装机构后,第一编织圈会位于第二编织圈的上方。第一拉扯机构工作时,第一液压缸动作能够带动第一气动夹指向下移动并伸入第一编织圈,然后控制第一气动夹指动作能够使第一气动夹指夹住第一编织圈;最后控制第一液压缸复位,此时第一编织圈能够局部穿设于第二编织圈,控制第一线性模组动作能够带动第一滑移座以及第一编织圈移动,从而将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顺利编织成结。
22.可选的,所述第二拉扯机构包括第二线性模组、第二液压缸和第二气动夹指;所述第二线性模组位于两个第二滑移座之间并与第二滑移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固定于第二线性模组的移动端,所述第二气动夹指固定于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当所述第二液压缸动作时,所述第二气动夹指动作并夹住第二编织圈。
2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中的第一编织圈固定于第一安装机构、第二编
织圈固定于第二安装机构后,第二编织圈会位于第一编织圈的上方。第二拉扯机构动作时,第二液压缸动作能够带动第二气动夹指向上移动并伸入第二编织圈,然后控制第二气动夹指动作能够使第二气动夹指夹住第二编织圈;最后控制第二液压缸复位,此时第二编织圈能够局部穿设于第一编织圈,控制第二线性模组动作能够带动第二滑移座以及第二编织圈移动,从而将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顺利编织成结。
24.可选的,所述第三安装机构包括固定座、升降座以及升降电机,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机架上表面,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与第一定位销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所述升降电机固定于机架上表面并位于第一滑移座的外侧,所述升降座安装于升降电机的活塞杆,且所述升降座位于固定座的正上方;所述升降座朝向固定座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第二定位销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
2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定位孔插接于固定座的第一定位销后,能够使第一连接件稳固固定于固定座;当第一拉扯机构带动第一编织圈、第二拉扯机构带动第二编织圈移动后,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共同缠绕于定位柱外侧,此时控制升降电机动作能够使升降座上的第二连接件向靠近第一连接件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配合形成装饰部件,操作简便且安装快捷。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带状流苏上编织结的设置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有利于使各个带状流苏的朝向保持一致,便于后期对流苏组织的清洗和打理;同时编织结还能够提高带状流苏的结构强度,降低带状流苏发生勾丝时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使流苏组织整体保持良好的穿着效果;2.通过设置装饰部件,能够起到辅助装饰带状流苏的作用,同时装饰部件能够将编织结固定住,降低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相对移动使编织结出现松脱的可能性;3.通过设置编结装置,编结装置能够辅助完成第一编织圈和第二编织圈的编结作业,有利于提高带状流苏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施例中织带本体的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织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编织圈的编织纱线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中编织结与装饰部件的爆炸示意图;图6是装饰部件另一方向的爆炸示意图;图7是本实施例中编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图9是图7中c处的放大图;图10是图7中d处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织带本体;11、基布层;12、抗菌纤维层;2、带状流苏;21、编织结;22、编织圈;221、橡筋线;222、抗菌纱线;23、第一编织圈;231、第一弯弧段;232、第一连接
段;24、第二编织圈;241、第二弯弧段;242、第二连接段;3、装饰部件;31、第一连接件;311、定位柱;312、限位槽;313、第一定位孔;32、第二连接件;321、定位槽;322、限位柱;323、第二定位孔;4、编结装置;41、机架;5、第一安装机构;51、第一滑移座;52、第一连杆;53、第一限位轮;54、第一竖杆;6、第二安装机构;61、第二滑移座;62、第二连杆;63、第二限位轮;64、第二竖杆;7、第三安装机构;71、固定座;711、第一定位销;72、升降电机;73、升降座;731、第二定位销;8、第一拉扯机构;81、第一线性模组;82、安装板;83、第一液压缸;84、第一气动夹指;9、第二拉扯机构;91、第二线性模组;92、第二液压缸;93、第二气动夹指。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抗菌织带。
31.参照图1,一种抗菌织带,包括织带本体1和流苏组织,其中织带本体1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基布层11,基布层11采用第一纱线纵横交错编织而得;本实施例中第一纱线设置为尼龙纱线,通过尼龙纱线编织而成的基布层11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32.参照图1,每两个相邻的基布层11之间均夹设有抗菌纤维层12,抗菌纤维层12采用第二纱线纵横交错编织而得,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纱线设置为竹纤维纱线,通过竹纤维纱线编织而成的基布层11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能力,能够减少织带本体1上细菌的滋生。每一抗菌纤维层12均通过热压胶合的方式固定于相邻的基布层11之间。
33.参照图2,流苏组织的数量设有两个,两个流苏组织分别设置于织带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每一流苏组织均包括多条带状流苏2,所有带状流苏2沿织带本体1的延长方向等距排列设置,且每一条带状流苏2的端部均与织带本体1缝接固定。
34.参照图3、图4,本实施例的带状流苏2包括长度相等的多条编织圈22,编织圈22为首尾相连的闭合线圈结构;每一编织圈22均包括设置于内侧的橡筋线221以及螺旋缠绕设置橡筋线221外周侧的抗菌纱线222,其中抗菌纱线222选用艾草纤维纱线,使得编织圈22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能力。
35.参照图3、图5,一条带状流苏2中的所有编织圈22依次编织成结,使得每一带状流苏2均具有等距排列设置的多个编织结21;编织结21作为编织节点能够提高带状流苏2的结构强度,降低带状流苏2发生勾丝时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
36.参照图5,两个相互编织的编织圈22分别设为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其中第一编织圈23包括第一弯弧段231以及连接于第一弯弧段231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段232,第二编织圈24包括第二弯弧段241以及连接于第二弯弧段241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段242。每一第一连接段232均与相邻的第二连接段242交错绕设,两个第一连接段232共同穿接于第二弯弧段241的内圈,两个第二连接段242共同穿接于第一弯弧段231的内圈;第一弯弧段231、第二弯弧段241、两个第一连接段232以及两个第二连接段242共同形成编结形成上述的编织结21。
37.参照图3、图5,带状流苏2还设有用于固定编织结21的装饰部件3,装饰部件3包括
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分别位于编织结21的两侧;第一连接件31的中部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定位柱311,定位柱311穿设于第一弯弧段231和第二弯弧段241之间;第一连接件31设有定位柱311的一侧还开设有两个限位槽312,两个限位槽312分别位于定位柱311的两侧。
38.参照图5、图6,第二连接件32朝向第一连接件31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321,定位槽321的内径与定位柱311的外径设为相适配,使得定位柱311能够匹配插入定位槽321内;第二连接件32朝向第一连接件31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一体成型的限位柱322,两个限位柱322分别位于第一弯弧段231和第二弯弧段241的相背侧;限位柱322的外径与限位槽312的内径相适配,使得定位柱311能够匹配插入定位槽321内。
39.本实施例中定位柱311与定位槽321之间、限位柱322与限位槽312之间的配合方式均为过盈配合,从而能够使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卡接固定;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相互连接后能够起到固定编织结21的作用,减少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相对移动使得编织结21出现松脱的可能性,同时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相背侧还可以涂印装饰图案,从而对带状流苏2起到装饰的作用。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抗菌织带的实施原理为:本技术的带状流苏2由多个编织圈22编织成结制成,编织结21的设置能够起到装饰带状流苏2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使带状流苏2的朝向保持一致,以便于后期对流苏组织的清洗和打理;同时编织结21作为编织节点还能够提高带状流苏2的结构强度,降低带状流苏2发生勾丝时出现局部断裂的可能性,使流苏组织整体保持良好的穿着效果,提高织带和缝有该织带的衣服的使用寿命。
41.另外,织带本体1内部抗菌纤维层12的设置以及编织圈22内抗菌纱线222的设置均能够提高该织带的抗菌能力,使得该织带缝制于衣袖或衣襟后能够起到抗菌、抑菌的效果,减少衣服上细菌的滋生。
42.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
43.一种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织带本体1加工;使用第一纱线经纬编织形成基布层11,使用第二纱线经纬编织形成抗菌纤维层12,然后将各个抗菌纤维层12分别夹设于两个相邻基布层11之间,通过热压胶合的方式使所有基布层11以及所有抗菌纤维层12依次粘接固定。
44.步骤s2,带状流苏2加工;使用第三纱线编织形成闭合的编织圈22,将两条编织圈22相互对齐,然后迫使第一编织圈23的第一弯弧段231穿过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弯弧段241内圈,再迫使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弯弧段241沿相同的方向穿过第一编织圈23的第一弯弧段231内圈;最后拉动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使两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形成编织结21;使用装饰部件3固定每一编织结21,多条编织圈22依次编结后制得带状流苏2。
45.编织s3,带状流苏2与织带本体1的缝制;将所有带状流苏2沿织带本体1的延长方向等距排列,并将每一带状流苏2的一端缝接与织带本体1。
46.其中,步骤s2带状流苏2加工过程中使用编结装置4辅助完成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的编结作业。
47.参照图7,编结装置4包括机架41,机架41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固定第一编织圈23
的第一安装机构5以及用于固定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安装机构6,第一安装机构5与第二安装机构6之间设有用于固定装饰部件3的第三安装机构7。
48.参照图7、图8,第一安装机构5包括设置于机架41上表面的两个第一滑移座51,两个第一滑移座51分别通过滑轨滑移连接于机架41,且两个第一滑移座51的移动方向同向设置;两个第一滑移座51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52,用于使两个第一滑移座51同步移动。每一第一滑移座51的上表面均固定有两根第一竖杆54,两根第一竖杆54分别位于第一滑移座51延长方向的两端;每一第一竖杆54远离第一滑移座51的一端均固定有第一限位轮53,第一编织圈23套设于所有第一限位轮53外周侧后能够稳固定位并使第一编织圈23保持撑开的状态。
49.参照图7、图9,第二安装机构6包括设置于机架41上表面的两个第二滑移座61,两个第二滑移座61也分别通过滑轨滑移连接于机架41,且两个第二滑移座61的移动方向同向设置;两个第二滑移座61均位于两个第一滑移座51之间,且两个第二滑移座61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62,用于使两个第二滑移座61同步移动。每一第二滑移座61的上表面均固定有两根第二竖杆64,两根第二竖杆64分别位于第二滑移座61延长方向的两端;每一第二竖杆64远离第二滑移座61的一端均固定有第二限位轮63,且每一第二限位轮63至机架41表面的间距均大于第一限位轮53至机架41表面的间距;第二编织圈24套设于所有第二限位轮63外周侧后能够稳固定位并使第二编织圈24保持撑开的状态,此时第二编织圈24会位于第一编织圈23的上方。
50.参照图7、图10,第三安装机构7包括固定座71、升降座73以及升降电机72;固定座71固定于机架41的上表面,且固定座71位于两个第二滑移座61之间;第一连杆52和第二连杆62分别位于固定座71的两侧,第一滑移座51移动时第一连杆52能够向远离固定座71的方向移动,而第二滑移座61移动时第二连杆62能够向远离固定座71的方向移动,以降低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62分别与固定座71发生干涉的可能性。
51.参照图6、图10,固定座71远离机架41的一侧固定有第一定位销711,第一连接件31设有与第一定位销711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313,第一连接件31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销711与第一定位孔313的配合安装于固定座71的表面,此时第一连接件31的定位柱311能够穿设于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的内圈。
52.参照图5、图10,升降电机72固定于机架41的上表面并位于第一滑移座51的外侧;升降电机72的输出轴垂直向上设置,升降座73固定于升降电机72的活塞杆端部;升降座73局部向外延伸至固定座71的正上方,且升降座73朝向固定座71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销731,第二连接件32设有与第二定位销731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323,第二定位销731与第二定位孔323之间的配合可以采用过盈配合或磁吸的方式,第二连接件32通过第二限位销与第二定位孔323的配合稳固安装于升降座73的底面,当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编结完成后控制升降电机72动作能够使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相互连接,从而固定住编织形成的编织结21。
53.参照图7,机架41的上表面还设有用于拉扯第一编织圈23的第一拉扯机构8以及用于拉扯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拉扯机构9,第一拉扯机构8和第二拉扯机构9能够将两条编织圈2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拉动。
54.参照图8,第一拉扯机构8包括第一线性模组81、安装板82、第一液压缸83和第一气
动夹指84,第一线性模组81设置于其中一个第一滑移座51的外侧,安装板82固定于第一线性模组81的移动端,安装板82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滑移座51的移动方向方向同向设置,且安装板82通过连接部件与相邻的第一滑移座5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可以是焊接与安装板82与第一滑移座51之间的连接杆或连接块。
55.参照图8,第一液压缸83固定于安装板82,且第一液压缸83至机架41表面的间距大于第二限位轮63至机架41表面的间距;本实施例中第一液压缸83的活塞杆常态下向下倾斜设置,第一气动夹指84固定于第一液压缸83的活塞杆端部。第一液压缸83的活塞杆常态处于缩回状态,此时第一气动夹指84位于第二编织圈24的上方;当第一液压缸83动作时,第一液压缸83的活塞杆向外伸出并使第一气动夹指84进入第一编织圈23的两侧,然后控制第一气动夹指84动作能够将第一编织圈23夹持住,再控制第一液压缸83复位能够带动第一编织圈23穿过第二编织圈24。
56.参照图9,第二拉扯机构9包括第二线性模组91、第二液压缸92和第二气动夹指93;其中第二线性模组91固定于机架41上表面并位于两个第二滑移座61之间,第二线性模组91的移动端具有移动平台,移动平台的移动方向与第二滑移座61的移动方向同向设置;第二线性模组91也通过连接部件与相邻的第二滑移座61固定连接。
57.参照图8、图9、图10,第二液压缸92固定于移动平台上表面,第二液压缸92的活塞杆竖直朝上设置;第二气动夹指93固定于第二液压缸92的活塞杆端部。本实施例的第二液压缸92常态处于缩回状态,此时第二气动夹指93常态位于第一编织圈23的下方;当第二液压缸92动作时,第二液压缸92的活塞杆向外伸出并使第二气动夹指93进入第二编织圈24的两侧,然后控制第二液压缸92的活塞杆向外伸出能够将第二编织圈24夹住,再控制第二液压缸92复位能够带动第二编织圈24穿过第一编织圈23。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两次交错穿接后,通过控制第一线性模组81和第二线性模组91同时运作,迫使第一安装机构5和第二安装机构6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能够使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在第一连接件31的定位柱311的位置编织成结,然后控制升降电机72动作能够带动第二连接件32压合固定于第一连接件31,从而完成制成装饰部件3并稳固固定编织结21。
58.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抗菌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织带本体(1)以及分别设置于织带本体(1)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流苏组织,织带本体(1)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基布层(11)以及夹设于相邻基布层(11)之间的抗菌纤维层(12);流苏组织包括缝接于织带本体(1)的多条带状流苏(2),所有带状流苏(2)沿织带本体(1)的延长方向排列设置;每一带状流苏(2)均设有多个编织结(21),所有编织结(21)沿带状流苏(2)的延长方向等距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流苏(2)包括长度相等的多条编织圈(22),每一所述编织圈(22)均为首尾相连的闭合线圈结构;两个相互编织的所述编织圈(22)分别设为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所述第一编织圈(23)包括第一弯弧段(231)以及连接于第一弯弧段(231)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段(232),所述第二编织圈(24)包括第二弯弧段(241)以及连接于第二弯弧段(241)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段(242);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段(232)均与相邻的第二连接段(242)交错绕设,两所述第一连接段(232)共同穿接于第二弯弧段(241)的内圈,两所述第二连接段(242)共同穿接于第一弯弧段(231)的内圈;所述第一弯弧段(231)、第二弯弧段(241)、第一连接段(232)以及第二连接段(242)共同形成所述编织结(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流苏(2)还设有用于固定编织结(21)的装饰部件(3),所述装饰部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1)的中部设有定位柱(311),所述定位柱(311)位于第一弯弧段(231)和第二弯弧段(241)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32)设有与定位柱(311)匹配插接的定位槽(321);所述第一连接件(31)还设有两个限位槽(312),两所述限位槽(312)分别定位柱(311)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件(32)设有与限位槽(312)匹配插接的限位柱(322),所述限位柱(322)的数量与限位槽(312)的数量相匹配,两所述限位柱(322)分别位于第一弯弧段(231)和第二弯弧段(241)的相背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抗菌织带,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编织绳均包括橡筋线(221)以及螺旋缠绕设置于橡筋线(221)外周侧的抗菌纱线(222),所述抗菌纱线(222)设置为艾草纤维纱线。5.一种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基于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菌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织带本体(1)加工;使用第一纱线经纬编织形成所述基布层(11),使用第二纱线经纬编织形成所述抗菌纤维层(12),然后将各个所述抗菌纤维层(12)分别夹设于两个相邻基布层(11)之间,通过热压胶合的方式使所有基布层(11)以及所有抗菌纤维层(12)依次粘接固定;步骤s2,带状流苏(2)加工;使用第三纱线编织形成闭合的所述编织圈(22),将两条所述编织圈(22)相互对齐,然后迫使所述第一编织圈(23)的第一弯弧段(231)穿过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弯弧段(241)内圈,再迫使所述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弯弧段(241)沿相同的方向穿过第一编织圈(23)的第一弯弧段(231)内圈;最后拉动所述第一编织圈(23)和第二编织圈(24)使两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形成所述编织结(21);使用装饰部件(3)固定每一编织结(21),多条编织圈(22)依次编结后制得所述带状流苏(2);步骤s3,带状流苏(2)与织带本体(1)的缝制;将所有带状流苏(2)沿织带本体(1)的延长方向等距排列,并将每一所述带状流苏(2)的一端缝接与织带本体(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使用编结装置(4)辅助完成两个编织圈(22)的编结作业;所述编结装置(4)包括机架(41),所述机架(41)安装有用于固定第一编织圈(23)的第一安装机构(5)以及用于固定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安装机构(6),所述第一安装机构(5)与第二安装机构(6)之间设有用于固定装饰部件(3)的第三安装机构(7);所述机架(41)表面还设有用于拉扯第一编织圈(23)的第一拉扯机构(8)以及用于拉扯第二编织圈(24)的第二拉扯机构(9),所述第一拉扯机构(8)和第二拉扯机构(9)将两条编织圈(2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拉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5)包括滑移安装于机架(41)上表面的两个第一滑移座(51),两所述第一滑移座(51)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杆(52);每一所述第一滑移座(51)均架设有两个第一限位轮(53),两所述第一限位轮(53)分别位于第一滑移座(51)延长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安装机构(6)包括滑移安装于机架(41)上表面的两个第二滑移座(61),每一所述第二滑移座(61)均位于两个第一滑移座(51)之间,两所述第二滑移座(61)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62);每一所述第一滑移座(51)均架设有两个第二限位轮(63),两所述第二限位轮(63)分别位于第二滑移座(61)延长方向的两侧,每一所述第二限位轮(63)均高于第一限位轮(53)。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扯机构(8)包括固定于机架(41)上表面的第一线性模组(81)以及安装于第一线性模组(81)移动端的安装板(82),所述安装板(82)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滑移座(51)的移动方向同向设置,所述安装板(82)与其中一个第一滑移座(5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82)安装有第一液压缸(83),所述第一液压缸(83)的活塞杆连接有第一气动夹指(84),所述第一气动夹指(84)位于第二限位轮(63)的上方,当所述第一液压缸(83)动作时,所述第一气动夹指(84)动作并夹住第一编织圈(23)。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扯机构(9)包括第二线性模组(91)、第二液压缸(92)和第二气动夹指(93);所述第二线性模组(91)位于两个第二滑移座(61)之间并与第二滑移座(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92)固定于第二线性模组(91)的移动端,所述第二气动夹指(93)固定于第二液压缸(92)的活塞杆,当所述第二液压缸(92)动作时,所述第二气动夹指(93)动作并夹住第二编织圈(24)。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机构(7)包括固定座(71)、升降座(73)以及升降电机(72),所述固定座(71)固定于机架(41)上表面,所述固定座(7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定位销(711),所述第一连接件(31)设有与第一定位销(711)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孔(313);所述升降电机(72)固定于机架(41)上表面并位于第一滑移座(51)的外侧,所述升降座(73)安装于升降电机(72)的活塞杆,且所述升降座(73)位于固定座(71)的正上方;所述升降座(73)朝向固定座(71)的一侧设有第二定位销(731),所述第二连接件(32)设有与第二定位销(731)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323)。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一种抗菌织带,包括织带本体以及分别设置于织带本体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流苏组织,织带本体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基布层以及夹设于相邻基布层之间的抗菌纤维层;流苏组织包括缝接于织带本体的多条带状流苏,所有带状流苏沿织带本体的延长方向排列设置;每一带状流苏均设有多个编织结,所有编织结沿带状流苏的延长方向等距排列;本申请的抗菌织带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同时有利于使流苏组织保持良好的穿着效果,提高织带和缝有该织带的衣服的使用寿命。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抗菌织带的制备工艺。艺。艺。
技术研发人员:郑瑞泉 徐桂生 陈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莆田市经纬织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