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线束。
背景技术:2.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线束,具备将一对对方部件彼此电连接的电线以及将该电线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外装部件。对于电线,使用绞合线等具有可挠性的线。另外,在电线与外装部件的内侧面之间设定间隔,允许电线在外装部件的内部弯曲。在该线束中,将电线的长度设定为在一对对方部件的位置公差最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的长度。并且,通过使电线在外装部件的内部弯曲,从而能够吸收对方部件的位置公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446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4.在如上所述的线束中,由于需要在电线与外装部件的内侧面之间,设定用于公差吸收的间隔,因此在使外装部件变得小型化的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5.因此,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外装部件的小型化的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6.本公开的线束,具备电线和将所述电线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外装部件,其中,所述电线具有:第1电线部,具有芯线及包覆所述芯线的绝缘包覆层;以及第2电线部,与所述芯线的长度方向端部连接,所述第2电线部具有柔软性比所述第1电线部高的柔软部,所述柔软部具有折弯部,该折弯部以向与所述第2电线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方式折弯,所述折弯部设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外部。发明效果
7.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能够实现外装部件的小型化的线束。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该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0010]
本公开的线束,[1]具备电线和将所述电线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外装部件,其中,所述电线具有:
第1电线部,具有芯线及包覆所述芯线的绝缘包覆层;以及第2电线部,与所述芯线的长度方向端部连接,所述第2电线部具有柔软性比所述第1电线部高的柔软部,所述柔软部具有折弯部,该折弯部以向与所述第2电线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方式折弯,所述折弯部设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外部。
[0011]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于外装部件外部的柔软部的折弯部的弯曲,能够吸收电线连接的对方部件的位置公差。因此,由于无需在第1电线部与外装部件的内侧面之间设定用于公差吸收的间隔(或者,即使设定间隔也能够设定得小),因此能够缩小与电线插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外装部件的尺寸。
[0012]
[2]所述第2电线部由多个线材构成,所述折弯部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折弯状。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形成具有折弯部的柔软部。
[0013]
[3]所述第2电线部具有固化部,该固化部通过将所述多个线材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所述柔软部高的状态,所述固化部为所述第2电线部中的与对方部件连接的部位。
[0014]
根据该结构,由于可以不用将用于与对方部件连接的金属端子等单独设置在由多个线材构成的第2电线部,因此能够抑制线束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0015]
[4]所述第2电线部具有:作为所述固化部的第1固化部;以及第2固化部,通过将所述多个线材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所述柔软部高的状态,所述第2固化部与所述第1电线部的所述芯线的长度方向的所述端部连接。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2电线部的第2固化部,适当地将第1电线部与第2电线部连接。
[0016]
[5]所述第2固化部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面的内周侧。
[0017]
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将柔软部的折弯部配置在外装部件的外部。
[0018]
[6]所述第1电线部和所述第2电线部为彼此分离的部件。
[0019]
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构成第2电线部的柔软部。
[0020]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线束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夸张或简化结构的一部分来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或“正交”,不仅包含严格平行或正交的情况,还包含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及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或大致正交的情况。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意图包含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示出的、与权利要求范围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21]
图1所示的线束10是例如在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等未予图示的电池模块中的电连接中使用的线束。
[0022]
线束10具备:电线11;以及筒状的外装部件12,在电线11的长度方向一部分上包围电线11的外周。
[0023]
(外装部件12的结构)外装部件12作为整体构成长条的筒状。另外,与外装部件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也就是说,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筒形状、椭圆筒形状、多角筒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在外装部件12的内部空间插通电线11。
[0024]
另外,关于本说明书中的“筒状”,只要作为整体看作是筒状即可,还包含将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筒状的情况、或者如c字状这样在一部分具有切口等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外
装部件12由一个部件构成。
[0025]
本实施方式的外装部件12例如构成为用于使从电线11发出的电磁噪声不泄漏到外部的屏蔽保护器。作为屏蔽保护器的外装部件12,例如通过金属等导体形成。另外,作为屏蔽保护器的形成材料,能够使用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
[0026]
(电线11的整体结构)电线11具备第1电线部13和第2电线部14。第1电线部13与第2电线部14在电线11的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0027]
(第1电线部13的结构)第1电线部13具有芯线15以及将芯线15包覆的绝缘包覆层16。
[0028]
第1电线部13的芯线15形成为刚性比第2电线部14高。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5,例如,能够使用由内部为中实构造的柱状的1根金属棒等构成的柱状导体、由内部为中空构造的筒状的金属管等构成的筒状导体等。另外,作为柱状导体,例如,能够例举单芯线或母线等。
[0029]
另外,作为芯线15的形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另外,与芯线1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也就是说,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状、半圆状、多边形状、扁平形状等任意的形状。
[0030]
在芯线15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在与芯线1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被压扁而大致成为平板状的连接部17。
[0031]
将芯线15的外周面包覆的绝缘包覆层16,在芯线15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体上,实现芯线15与外部的电绝缘。绝缘包覆层16例如是比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更适合小型化的漆皮。另外,在芯线15的连接部17没有包覆绝缘包覆层16。
[0032]
(第2电线部14的结构)电线11的第2电线部14构成线状。第2电线部14与芯线15的连接部17连接。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定为柔软性比第1电线部13高。
[0033]
第2电线部14例如由多个线材20构成,具有可挠性。作为第2电线部14,例如能够使用将多个线材20编织而成的编织线、或将多个线材20绞合而成的绞合线。作为多个线材20的形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
[0034]
如上所述由多个线材20构成的第2电线部14,具有:第1连接部21,与未予图示的对方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为电池模块侧的端子等)连接;第2连接部22,与芯线15的连接部17连接;以及柔软部23,将第1连接部21与第2连接部22连接。第1连接部21和第2连接部22形成在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0035]
(第1连接部21的结构)第1连接部21是通过将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柔软部23高的状态的固化部(第1固化部)。在第1连接部21中,例如通过超声波熔接或电阻焊接等来将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一体化)。第1连接部21形成为在与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被压扁的大致平板状。
[0036]
在第1连接部21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第1连接部21的贯穿孔24。在贯穿孔24插通针对所述对方部件的固定用的未予图示的螺栓。第1连接部21通过所述螺栓的紧固而被固定在所述对方部件。第1连接部21通过如上所述将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并固化而具有经
受基于所述螺栓的紧固固定的刚性(不产生损伤或变形的程度的刚性)。
[0037]
(第2连接部22的结构)第2连接部22是通过将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柔软部23高的状态的固化部(第2固化部)。在第2连接部22中,例如通过超声波熔接或电阻焊接等来将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一体化)。第2连接部22形成为在与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被压扁的大致平板状。另外,第2连接部22通过超声波熔接或电阻焊接等而被固装到所述芯线15的连接部17。在第2连接部22与连接部17的固装时,第2连接部22中的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
[0038]
(柔软部23的结构)柔软部23形成在第1连接部21与第2连接部22之间。在柔软部23中,与第1连接部21和第2连接部22不同,不进行基于多个线材20彼此接合的固化,成为由多个线材20构成的所述编织线或所述绞合线的柔软性被保持的状态。由此,柔软部23具有比第1连接部21、第2连接部22以及第1电线部13高的柔软性。
[0039]
柔软部23具有通过后述的冲压加工形成为折弯状的折弯部25。折弯部25以向与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沿着将第1连接部21与第2连接部22连结的直线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方向a)突出的方式,例如以大致u字状折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1电线部13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本实施方式的折弯部25例如仅向沿着方向a的一方向突出。
[0040]
在如上所述结构的电线11中,第1电线部13配置于外装部件12的内部。另一方面,第2电线部14的折弯部25及第1连接部21设置在外装部件12的外部。第2电线部14的第2连接部22例如位于外装部件12的长度方向的端面12a的内周侧。换言之,在电线11的长度方向上,外装部件12的端面12a与第2连接部22配置在彼此相同位置。另外,关于第2连接部22,例如,第2连接部22的一部分位于外装部件12的内部,第2连接部22的一部分位于外装部件12的外部。另外,折弯部25的方向a上的端部,例如,相比外装部件12的外侧面向外侧突出。
[0041]
接着,对电线11的制造方式进行说明。
[0042]
首先,将第2电线部14的第2连接部22,如上所述例如通过超声波熔接或电阻焊接等来固装到芯线15的连接部17。此时,构成第2连接部22的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
[0043]
接着,如上所述例如通过超声波熔接或电阻焊接等,将构成第2电线部14的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并固化,从而对第1连接部21进行成型。另外,通过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的固化,从而形成第1连接部21与第2连接部22之间的柔软部23。
[0044]
接着,如图2所示,通过第1保持治具31来保持第1连接部21。另外,通过第2保持治具32来保持被相互固装的第2连接部22及连接部17。另外,在将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保持的状态下,使柔软部23成为直线状。另外,此时尚未在第1连接部21形成贯穿孔24。
[0045]
然后,通过使用了按压治具33的冲压加工,在柔软部23成型折弯部25。此时,对于成为直线状的柔软部23,通过按压治具33从与柔软部2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冲压。另外,与基于按压治具33的柔软部23的冲压同时,使保持第1连接部21的第1保持治具31及保持第2连接部22和连接部17的第2保持治具32的至少一个,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由此,折弯部25成型为向与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a突出的折弯形状。
[0046]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7]
设置在外装部件12的外部的折弯部25,构成向与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
所述方向a突出的折弯形状,因此折弯部25主要容易向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弯曲。因此,与电线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连接的对方部件的位置公差,通过折弯部25的弯曲被吸收。另外,通过折弯部25的弯曲,还能够吸收通过热膨胀而在对方部件等中产生的错位。
[0048]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0049]
(1)第1电线部13配置于外装部件12的内部,柔软部23的折弯部25设置于外装部件12的外部。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在外装部件12的外部的柔软部23的折弯部25的弯曲,能够吸收连接电线11的未予图示的对方部件的位置公差。因此,不需要在第1电线部13与外装部件12的内侧面之间设定用于公差吸收的间隔,因此能够缩小与电线11的插通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方向a的方向)上的外装部件12的尺寸。
[0050]
(2)第2电线部14由多个线材20构成。柔软部23的折弯部25通过冲压加工而被形成为折弯状。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形成具有折弯部25的柔软部23。
[0051]
(3)第2电线部14具有通过将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柔软部23高的状态的第1连接部21(第1固化部)。第1连接部21是第2电线部14中的与未予图示的对方部件连接的部位。根据该结构,由于可以不用在第2电线部14单独设置用于与对方部件连接的金属端子等,因此能够抑制线束10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0052]
(4)第2电线部14具有通过将多个线材20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柔软部23高的状态的第2连接部22(第2固化部)。第2连接部22与设置在芯线15的长度方向端部的连接部17连接。根据该结构,通过作为第2固化部的第2连接部22,能够将第1电线部13与第2电线部适当地连接。
[0053]
(5)第2连接部22位于外装部件12的长度方向的端面12a的内周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柔软部23的折弯部25适当地配置在外装部件12的外部。当第2连接部22位于外装部件12的端面12a的内周侧时,外装部件12的开口缘与第2连接部22接触的频率变高。但是,由于在第2连接部22中多个线材20被相互接合并固化,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外装部件12的开口缘引起的第2连接部22的线材20的断线。
[0054]
(6)由于第1电线部13与第2电线部14为彼此分离的部件,因此能够适当地构成第2电线部14的柔软部23。
[0055]
能够如下所述变更本实施方式来实施。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将本实施方式和以下的变形例相互组合来实施。
[0056]
·
也可以将第2连接部22的全体配置在外装部件12的内部、或者外装部件12的外部。
[0057]
·
也可以通过独立于第2电线部14的金属端子来构成第1连接部21。
[0058]
·
关于第2电线部14的形成原料,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比第1电线部13更具有柔软性(可挠性)的导体部件,则能够变更为由多个线材20构成的编织线或绞合线以外的导体部件。
[0059]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第2连接部22与连接部17的连接之后进行第1连接部21的成型,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就是说,也可以在第1连接部21的成型后进行第2连接部22与连接部17的连接,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第2连接部22与连接部17的连接以及第1连接部21的成型。
[0060]
·
折弯部25的折弯形状不限定于仅向沿着方向a的一方向突出的大致u字状,例如
能够变更为大致v字等。另外,例如,使折弯部25的折弯形状成为从与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折弯成波状的形状。
[0061]
·
作为构成第2电线部14的编织线,例如,也可以使用将金属线材与树脂线材组合而编成的编织线。作为该树脂线材,例如,能够使用对位芳纶纤维等绝缘性及抗剪性优秀的强化纤维。
[0062]
·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电线部13在长度方向的全体上配置于外装部件12的内部,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成为第1电线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位于外装部件12的外部的结构。
[0063]
·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绝缘包覆层16变更为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
[0064]
·
作为第1电线部13中的芯线15,例如,能够使用将多个金属线材绞合而成的绞合线等。另外,作为芯线15,例如,也可以将绞合线、柱状导体或筒状导体组合来使用。
[0065]
·
也可以通过树脂材料来形成外装部件12。另外,作为树脂制的外装部件12的形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
[0066]
·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于在电池模块的电连接中使用的线束1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在电池模块以外的车载设备的电连接中使用的线束。
[0067]
·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第2电线部14的折弯部25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相比外装部件12的开口端在外装部件12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外侧。
[0068]
·
如图1所示,在线束10单独的状态下,例如在线束10连接到对方部件之前的状态下,第2电线部14可以被预先折弯,以使折弯部25的至少一部分相比外装部件12的最外表面在外装部件12的径向上配置于外侧。
[0069]
·
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部21有时称为第2电线部14的顶端或者第2电线部14的第1长度部分。实施方式的第2连接部22有时称为第2电线部14的基端或者第2电线部14的第2长度部分。实施方式的柔软部23有时称为第2电线部14的顶端与基端之间的中间部分或者第2电线部14的第3长度部分。
[0070]
·
实施方式的第2电线部14的第1连接部21有时称为以多个导电性线材20相互不移动的方式在第1长度上被压缩并接合的第1线材接合块。实施方式的第2电线部14的第2连接部22有时称为以多个导电性线材20相互不移动的方式在第2长度上被压缩并接合的第2线材接合块。实施方式的第2电线部14的柔软部23有时称为多个导电性线材20相互能够移动且相互不被接合的导电性线材20的束或者非接合部分。
[0071]
·
在实施方式的第2电线部14中,每第1连接部21的单位体积的第1连接部21的空隙的体积百分比,有时称为第1空隙率。每第2连接部22的单位体积的第2连接部22的空隙的体积百分比,有时称为第2空隙率。每柔软部23的单位体积的柔软部23的空隙的体积百分比,有时称为第3空隙率。第1空隙率可以与第2空隙率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空隙率及/或第2空隙率可以比第3空隙率小。换言之,在实施方式中,每柔软部23的单位体积的导体体积的比例、即导体体积百分比,可以比第1连接部21中的导体的体积百分比低,及/或可以比第2连接部22中的导体的体积百分比低。
[0072]
·
如图示的例子所示,包含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的第2电线部14,可以是在从第1连接部21到第2连接部22无缝地连续延伸的、包含导电性线材20或者仅由导电性线材20构成的编织。
[0073]
·
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部21的全体及/或第2连接部22的全体可以仅由线材20构成。附图标记说明
[0074]
10 线束11 电线12 外装部件12a 端面13 第1电线部14 第2电线部15 芯线16 绝缘包覆层17 连接部20 线材21 第1连接部(固化部、第1固化部)22 第2连接部(第2固化部)23 柔软部24 贯穿孔25 折弯部31 第1保持治具32 第2保持治具33 按压治具a 方向
技术特征:1.一种线束,具备电线和将所述电线的外周包围的筒状的外装部件,其中,所述电线具有:第1电线部,具有芯线及包覆所述芯线的绝缘包覆层;以及第2电线部,与所述芯线的长度方向端部连接,所述第2电线部具有柔软性比所述第1电线部高的柔软部,所述柔软部具有折弯部,该折弯部以向与所述第2电线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方式折弯,所述折弯部设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第2电线部由多个线材构成,所述折弯部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折弯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第2电线部具有固化部,该固化部通过将所述多个线材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所述柔软部高的状态,所述固化部为所述第2电线部中的与对方部件连接的部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第2电线部具有:作为所述固化部的第1固化部;以及第2固化部,通过将所述多个线材相互接合而形成为刚性比所述柔软部高的状态,所述第2固化部与所述第1电线部的所述芯线的长度方向的所述端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第2固化部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面的内周侧。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第1电线部和所述第2电线部为彼此分离的部件。
技术总结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实现外装部件的小型化的线束。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线束(10),具有:第1电线部(13);第2电线部(14),与第1电线部(13)的芯线(15)的端部(17)连接;以及外装部件(12)。第2电线部(14)具有柔软性比第1电线部(13)高的柔软部(23)。柔软部(23)具有折弯部(25),该折弯部(25)以向与第2电线部(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方式折弯。折弯部(25)设置在外装部件(12)的外部。弯部(25)设置在外装部件(12)的外部。弯部(25)设置在外装部件(12)的外部。
技术研发人员:广冈俊哉 桥本大辅 石原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3.17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