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作物富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
背景技术:2.硒(se)是全球最受关注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在人体生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人体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其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等功能,能有效的预防克山病、大骨节病,也可以防癌抗癌、抑制肿瘤等,从而被人类冠冕了“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生命的火种”、“天然解毒剂”和“心脏守护神”等光环。虽然微量元素硒能对人体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摄入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健康风险,故其在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应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3.中国营养学会对成人的硒摄入推荐量为60-400μg/d,全球有1/3国家或地区的成人日硒摄入量都显著低于60μg/d,我国也有2/3的面临缺硒带来的威胁,但在我国恩施等高硒地区的成人日硒摄入量却高达4990μg/d,为硒摄入过量地区。可见,硒的摄入量在全球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所以如何对天然富硒区土壤中的硒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将富硒土壤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问题。
4.硒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是影响植物硒累积的决定性因素,普遍将两者形态划分为:水溶态、交换态、酸溶态(碳酸盐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土壤有效硒一般主要包括水溶态硒和交换态硒。通过对土壤硒价态的研究表明,水溶态硒和交换态硒中均存在se
4+
和se
6+
。
5.发明人通过对广西富硒土壤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含量,帮助小白菜富硒降镉,为天然富硒区土壤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及天然富硒区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6.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其可以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含量,帮助小白菜富硒降镉,为天然富硒区土壤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及天然富硒区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在富硒土壤地区按30-40kg/亩的施用量施用土壤调理剂,所述土壤调理剂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按1:7.5:1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
10.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制备方法为:将暗黑中华单胞菌菌株
txb1-10按1.5
‰
的接种量接种到lb培养液中,混合均匀,55℃下无氧发酵培养2-3d,离心,收集菌泥,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
11.在本技术中方案中,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菌株txb1-10分类学名为sinomonas atrocyanea,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984。
12.在本技术中方案中,所述稻壳生物炭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的稻壳,洗净后烘干至恒重,粉碎过20-40目筛,在无氧的条件下升温至300-500℃,维持该温度条件下热裂解4-6h,自然冷却至室温,清水冲洗后烘干至恒重,粉碎过100-200目筛,得到所述稻壳生物炭。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发明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通过在土壤中施用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制备而成的土壤调理剂,可以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含量,帮助小白菜富硒降镉,为天然富硒区土壤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及天然富硒区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15.保藏信息说明
16.暗黑中华单胞菌(sinomonas atrocyanea)菌株txb1-10,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984,保藏日期为2020年12月28日,保藏单位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添加土壤调理剂对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的影响;
18.图2为添加土壤调理剂对小白菜地上部硒含量的影响;
19.图3为添加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有效硒含量的影响;
20.图4为添加土壤调理剂对土壤交换态硒含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对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22.lb培养液配方:胰蛋白胨10.0g,酵母粉5.0g,氯化钠10.0g,蒸馏水1l,ph值7.0
±
0.2。
23.实施例1
24.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在富硒土壤地区按30-40kg/亩的施用量施用土壤调理剂,所述土壤调理剂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按1:7.5:1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
25.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制备方法为:将暗黑中华单胞菌菌株txb1-10按1.5
‰
的接种量接种到10l的lb培养液中,混合均匀,55℃下无氧发酵培养3d,8000r/min下离心30min,收集菌泥,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
26.所述稻壳生物炭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的稻壳,洗净后烘干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在无氧的条件下升温至500℃,维持该温度条件下热裂解6h,自然冷却至室温,清水冲洗后烘干至恒重,粉碎过150目筛,得到所述稻壳生物炭。
27.实施例2
28.1.土壤调理剂对小白菜田富硒降镉的影响
29.1.1选用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为土壤调理剂,以小白菜为研究对象,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对作物富硒降镉的影响。
30.1.2试验处理
31.处理1:不施用土壤调理剂;
32.处理2:施用仅含有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的土壤调理剂,施用量:30kg/亩;
33.处理3:施用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和黄腐酸按1:7.5的质量比混合而成的土壤调理剂,施用量:30kg/亩;
34.处理4:施用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和氨基酸按1:7.5的质量比混合而成的土壤调理剂,施用量:30kg/亩;
35.处理5:施用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氨基酸和稻壳生物炭按1:7.5:1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的土壤调理剂,施用量:30kg/亩;
36.处理6:施用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按1:7.5:1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的土壤调理剂,施用量:30kg/亩;
37.每个处理1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种植密度100株苗/m2,同时施用氮磷钾肥作为底肥,氮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分比为8kg/亩、4kg/亩和8kg/亩,底肥深度为10-15cm,其余按照常规管理。
38.1.3试验结果
39.成熟期收获小白菜测定相关指标。
40.1.3.1对小白菜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41.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后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见图1。
42.由图1可知,与处理1相比,添加的5种土壤调理剂均可降低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其中以处理5的降镉效果最好。
43.1.3.2对小白菜吸收积累硒的影响
44.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后小白菜地上部硒含量见图2。
45.由图2可知,与处理1相比,添加的5种土壤调理剂均可提高小白菜地上部硒含量,其中以处理6的富硒效果最好。
46.1.3.3对土壤中有效硒含量的影响
47.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中有效硒含量见图3。
48.由图3可知,与处理1相比,添加的5种土壤调理剂均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硒含量,其中处理6的土壤调理剂效果最好。
49.1.3.4对土壤中交换态硒含量的影响
50.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中交换态硒含量见图4。
51.由图4可知,与处理1相比,添加的5种土壤调理剂均可提高土壤中的交换态硒含量,其中处理6的土壤调理剂效果最好。
52.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土壤调理剂可以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含量,帮助小白菜富硒降镉,为天然富硒区土壤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及天然富硒区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53.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
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
技术特征:1.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富硒土壤地区按30-40kg/亩的施用量施用土壤调理剂,所述土壤调理剂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按1:7.5:1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制备方法为:将暗黑中华单胞菌菌株txb1-10按1.5
‰
的接种量接种到lb培养液中,混合均匀,55℃下无氧发酵培养2-3d,离心,收集菌泥,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暗黑中华单胞菌菌株txb1-10分类学名为sinomonas atrocyanea,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98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稻壳生物炭的制备方法为:取新鲜的稻壳,洗净后烘干至恒重,粉碎过20-40目筛,在无氧的条件下升温至300-500℃,维持该温度条件下热裂解4-6h,自然冷却至室温,清水冲洗后烘干至恒重,粉碎过100-200目筛,得到所述稻壳生物炭。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作物富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一种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按富硒土壤质量的1-5%施用土壤调理剂,所述土壤调理剂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按1:7.5:12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本发明生物调控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方法,通过在土壤中施用由暗黑中华单胞菌干粉、黄腐酸和稻壳生物炭制备而成的土壤调理剂,可以提高富硒土壤中交换态硒的含量,帮助小白菜富硒降镉,为天然富硒区土壤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及天然富硒区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与技术支撑。与技术支撑。
技术研发人员:邢颖 潘丽萍 刘永贤 江泽普 黄太庆 陈锦平 梁潘霞 廖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2.07.21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