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织带。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织带的服装。
背景技术:2.随着当代纺织品行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穿着的舒适度和功能性的需求日益增加,织带作为服装上必不可少的一个辅料品类,尤其是对于运动服和内衣内裤,织带的运用非常普遍。
3.现有技术中,市场上运用最多的弹力梭织织带,主要以涤纶或尼龙材料搭配具有弹性的乳胶丝或氨纶进行织造生产;在长时间的穿着运动后,大量的汗水将织带打湿,滋生细菌,容易引起皮肤疾病。
4.还存在将吸湿排汗的助剂运用在织带中,从而让织物具有吸湿性能,但是多次水洗之后,吸湿排汗助剂的功能性会减弱。
5.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可多次水洗且不影响吸湿排汗功能的织带,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织带,可以将贴肤层接触的水分导出至外侧层,起到吸湿排汗的功能,并且不添加吸湿排汗助剂,多次水洗不会影响其吸湿排汗功能。
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织带的服装。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织带,包括外侧层、用于与皮肤接触的贴肤层以及连接所述外侧层和所述贴肤层的连接部;
10.所述外侧层由第一纱线编织形成,所述贴肤层由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编织形成,且所述贴肤层中所述第二纱线朝向外侧设置;
11.所述第一纱线具有吸水性,所述第二纱线具有疏水性和芯吸效应。
12.可选地,所述第一纱线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纱线的横截面形状不同。
13.可选地,所述第一纱线的横截面为8字形;
14.和/或,所述第二纱线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15.可选地,所述第一纱线为聚酯纤维材质。
16.可选地,所述第二纱线的单丝纤度为0.5旦-1.5旦,复合丝为30旦-100旦,密度为0.91g/cm3。
17.可选地,所述贴肤层设置有多个连接点,在所述连接点处,所述第一纱线压设于所述第二纱线的外侧。
18.可选地,所述连接部设置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由所述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连接点、所述连接部、所述外侧层;
19.所述连接线为由所述外侧层穿出的所述第一纱线。
20.可选地,多个所述连接点在所述贴肤层均匀分布。
21.可选地,所述第一纱线的表面和所述第二纱线表面均包覆有氨纶丝。
22.一种服装,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织带。
23.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织带的过程中,当贴肤层与皮肤接触后,由于第二纱线朝向外侧设置,因此,第二纱线会与皮肤接触,第二纱线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由于第二纱线的疏水性和芯吸效应,会将水分吸至连接部,由于外侧层中的第一纱线具有吸水性,外侧层会吸收连接部中的水分,使水分由连接部被吸收至外侧层,外侧层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以使水分快速蒸发,保持织带接触皮肤部分的干爽。
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的织带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贴肤层接触的水分导出至外侧层,起到吸湿排汗的功能,并且不添加吸湿排汗助剂,多次水洗不会影响其吸湿排汗功能。
25.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织带的服装。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第一纱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28.图2为第二纱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29.图3为外侧层与贴肤层的经线排布示意图;
30.图4为外侧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贴肤层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连接点位置示意图。
33.图1-6中:
34.1为第一纱线、2为第二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织带,可以将贴肤层接触的水分导出至外侧层,起到吸湿排汗的功能,并且不添加吸湿排汗助剂,多次水洗不会影响其吸湿排汗功能。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织带的服装。
37.请参考图1-6。
38.本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织带,包括外侧层、用于与皮肤接触的贴肤层以及连接外侧层和贴肤层的连接部;
39.外侧层由第一纱线1编织形成,贴肤层由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编织形成,且贴肤层中第二纱线2朝向外侧设置;
40.第一纱线1具有吸水性,第二纱线2具有疏水性和芯吸效应。
41.具体的,可以使外侧层中的经线和纬线均使用第一纱线1,使贴肤层中的径线为第二纱线2,纬线为第一纱线1。
42.在使用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过程中,当贴肤层与皮肤接触后,由于第二纱线2朝向外侧设置,因此,第二纱线2会与皮肤接触,第二纱线2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由于第二纱线2的疏水性和芯吸效应,会将水分吸至连接部,由于外侧层中的第一纱线1具有吸水性,外侧层会吸收连接部中的水分,使水分由连接部被吸收至外侧层,外侧层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以使水分快速蒸发,保持织带接触皮肤部分的干爽。
4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具体实施例中的织带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贴肤层接触的水分导出至外侧层,起到吸湿排汗的功能,并且不添加吸湿排汗助剂,多次水洗不会影响其吸湿排汗功能。
4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纱线1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纱线2的横截面形状不同,可以将第一纱线1的横截面为8字形;和/或,将第二纱线2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45.第一纱线1的原材料限定为聚酯纤维,并通过8字形状的喷丝孔纺制而成,该纱线通过编织,织带的表面会形成极细的不规则孔洞,而纤维内部接近半真空状态,当外侧层的表面与水分接触,外界大气压值超过第一纱线1中纤维内部的气压值,水分会瞬间吸附进外侧层的表面的纤维孔隙中,达到快速的吸水性能;相较普通的圆形截面纱,由于8字形异形截面纱的表面增加了约20%的接触面积,当水分进入织带,水分子和纤维的接触面积会大于普通圆形截面纱织物,处于纤维表面附近的水分子数目增加,增大蒸发面积,蒸发速度也随之加快,达到速干的功能。
46.第二纱线2的单丝纤度为0.5旦-1.5旦,复合丝为30旦-100旦(9000米为1克称为1旦),密度为0.91g/cm3,且第二纱线2为可浮于水的超细旦的dty(拉伸变形纤维)化学纤维,此类纤维具有独特的疏水性与拒水性,且包含极强的细旦芯吸效应,与第一纱线1结合,能够将贴肤层的水分快速吸出导向外侧层,因为第二纱线2具有疏水性和拒水性,水分不会由外侧层返回贴肤层,可保持贴肤时的干适。
47.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贴肤层设置有多个连接点,在连接点处,第一纱线1压设于第二纱线2的外侧。
48.具体的,可以使第二纱线2尽可能多的裸露于外侧,以增大第二纱线2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连接点处第一纱线1压设于第二纱线2的外侧主要为了固定第二纱线2。
49.连接部设置有连接线,连接线由连接部依次穿过连接点、连接部、外侧层;
50.连接线为由外侧层穿出的第一纱线1。
51.具体的,可以使外侧层中的第一纱线1由外侧层穿过连接部,并穿过贴肤层,将第二纱线2压紧,然后经贴肤层、连接部返回外侧层。
52.优选的,可以将多个连接点在贴肤层均匀分布,以使贴肤层的第二纱线2被均匀固定。
53.本技术文件中提到的织带的加工步骤如下:
54.步骤1,染纱,在染纱预备环节,需要将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通过络桶机调节合
适的张力与转圈数,分成满足后工序(染纱和整经)所需求的单个材料筒子(0.5—1kg/个)。在染纱环节中,根据所需要的颜色,将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在筒子缸内进行染色,禁止添加任何拒水性助剂,并需满足颜色与牢度要求。
55.步骤2,包根,在包根环节中,将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分别按螺旋形的方式对伸长状态下的氨纶丝予以包覆,形成弹力纱,起到控制织带开度、力度、回复率的作用。
56.步骤3,整经,如图3所示,需将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有规律的进行排列组合完成再上机穿棕,第一纱线1所对应的数字规律为1,3,5,7,9,11,13,15,以此类推;第二纱线2所对应的数字规律为2,4,6,8,10,12,14,16,以此类推;从而使两种经线在织造前达到分层的效果。
57.步骤4,调机,为了使编织的组织结构达到吸湿性能的最大化,纬线只使用第一纱线1进行编织;外侧层的经纬线为同一种纱线,外侧层的结构可以是任意梭织结构并能够确保织物结构的稳定;贴肤层的经纬线为两种不同纱线,需要充分发挥第二纱线2的功能性,第二纱线2作为径线,第一纱线1作为纬线,将纬线隐藏,使经线暴露在外,产生微绒浮线的效果。通过图4、图5中确定的编织结构,本发明在调机流程中进行了织物组织的结构重新排列,如图6所示,为了实现外侧层与贴肤层织物的相互连接引导水分,添加了8处缺一不可的连接点,分别是03a,03b,03c,03d,03e,03f,03g,03h;其存在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外侧层与贴肤层的结合,第二,因为外侧层为亲水属性,贴肤层具有疏水性,通过03a,03b,03c,03d,03e,03f,03g,03h的连接,能够让贴肤层具有吸水效果,从而导向外侧层完成水分吸收,并且保证贴肤层的干燥不返潮,达到最佳的贴肤层水分控制效果。
58.步骤5,织造,在织造环节中,需要使用梭织普通机或梭织电脑提花机,满足不同的图案要求。
59.步骤6,整烫,织带完成织造后,为了保持织带外观整齐美观,需进行整烫;本发明中的织带无需添加任何助剂,只加入清水洗涤,即可完成烘干整烫。
60.针对本技术提供的织带,织带包括外侧层、贴肤层以及连接外侧层和贴肤层的连接部;将织带外侧面朝上放置在吸水纸上,向织带的外侧面倒10ml水,吸水时间0.03秒后,吸水纸完全干燥;将织带的贴肤层朝上放置在吸水纸上,向织带的贴肤层倒10ml水,吸水时间0.02秒后,吸水纸被打湿。
61.如果去除外侧层与贴肤层之间的连接部,使织带的外侧层与贴肤层独立设置,重复上述实验,将织带外侧面朝上放置在吸水纸上,向织带的外侧面倒10ml水,吸水时间0.03秒后,吸水纸被打湿;将织带的贴肤层朝上放置在吸水纸上,向织带的贴肤层倒10ml水,吸水时间0.02秒后,吸水纸被打湿。
62.除了上述织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织带的服装,该服装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63.本技术文件中提到的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中的“第一”、“第二”仅仅是为了区分位置的不同,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64.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发明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65.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织带及服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
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侧层、用于与皮肤接触的贴肤层以及连接所述外侧层和所述贴肤层的连接部;所述外侧层由第一纱线(1)编织形成,所述贴肤层由所述第一纱线(1)和第二纱线(2)编织形成,且所述贴肤层中所述第二纱线(2)朝向外侧设置;所述第一纱线(1)具有吸水性,所述第二纱线(2)具有疏水性和芯吸效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1)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二纱线(2)的横截面形状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1)的横截面为8字形;和/或,所述第二纱线(2)的横截面为椭圆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1)为聚酯纤维材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2)的单丝纤度为0.5旦-1.5旦,复合丝为30旦-100旦,密度为0.91g/cm3。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肤层设置有多个连接点,在所述连接点处,所述第一纱线(1)压设于所述第二纱线(2)的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由所述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连接点、所述连接部、所述外侧层;所述连接线为由所述外侧层穿出的所述第一纱线(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点在所述贴肤层均匀分布。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1)的表面和所述第二纱线(2)表面均包覆有氨纶丝。10.一种服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织带。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织带及服装,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织带包括外侧层、用于与皮肤接触的贴肤层以及连接外侧层和贴肤层的连接部;外侧层由第一纱线编织形成,贴肤层由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编织形成,且贴肤层中第二纱线朝向外侧设置;第一纱线具有吸水性,第二纱线具有疏水性和芯吸效应。本发明中的织带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贴肤层接触的水分导出至外侧层,起到吸湿排汗的功能,并且不添加吸湿排汗助剂,多次水洗不会影响其吸湿排汗功能。水洗不会影响其吸湿排汗功能。水洗不会影响其吸湿排汗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谢子雄 戴万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5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