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塑料背门内板,还涉及一种汽车背门。
背景技术:2.汽车全塑后背门是近几年出现在市场上的运用塑料产品代替传统钣金车门的内外饰工艺,已经逐渐被部分客户所接受并正在被更多客户接受,无论从轻量化、成本、安全及设计灵活性上来说,汽车塑料后背门将是未来的趋势。随着工艺技术进一步成熟,掌握好“重量”与“安全”的平衡点,车身外饰上采用塑料代替金属是完全可行的。在国内,由于汽车塑料全塑后背门的研究、设计、制造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有塑料后背门还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塑料后背门结构在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的同时具备足够的强度,避免一味减重而缺失必要的安全性。
3.例如一种申请号为cn201520499210.x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车门结构,该车门结构包括金属支架、塑料内门板和塑料外门板,塑料内门板和塑料外门板分别设置在金属支架的两侧,金属支架呈环形位于塑料内门板和塑料外门板的边缘。
4.综上所述,虽然现有的一些技术方案采用了塑料内门板和塑料外门板来解决了车门减重的问题,但由于其为了保证强度而采用了金属支架支撑,因此仍然较重,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塑料背门内板,还提出了一种汽车背门。
6.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包括:
7.内板主体框架;
8.纵向梁,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内,所述纵向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9.横向梁,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内,所述横向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纵向梁与所述横向梁交叉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纵向梁以及相邻两个所述横向梁包围形成有减重孔。
10.在上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中,所述纵向梁以及所述横向梁朝所述减重孔的同一侧弯折从而使所述减重孔的侧壁延伸并形成加强部。
11.在上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中,所述内板主体框架、所述纵向梁、所述横向梁以及所述加强部一体成型。
12.在上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中,所述加强部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其强度的翻边。
13.在上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中,所述加强部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塑料背门外板连接的胶粘部。
14.在上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中,各个所述纵向梁与各个所述横向梁呈网格状排列
从而使各个所述减重孔矩形阵列。
15.其次,一种汽车背门,包括所述的塑料背门内板,还包括:塑料背门外板,所述塑料背门外板与所述塑料背门内板连接。
16.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背门中,所述塑料背门内板与所述塑料背门外板之间形成有形变空间。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8.1、纵向梁以及横向梁与内板主体框架相连,横向梁能够有效提升塑料背门内板的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纵向梁能够有效提高塑料背门内板的弯曲刚度,在纵向梁以及横向梁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提升塑料背门内板的整体刚度。
19.2、不需要加厚整个塑料背门内板,而只是将纵向梁以及横向梁朝减重孔的同一侧弯折从而使减重孔的侧壁延伸并形成加强部,即可进一步增加减重孔位置的强度。
20.3、内板主体框架、纵向梁、横向梁以及加强部一体成型,而不是先将各个部件分体制造再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整个结构不容易因为连接关系的问题发生断裂。
21.4、加强部的端部形成有翻边,翻边可提高加强部端部周围的强度的,防止加强部的端部开裂,减缓了加强部应力集中的问题。
22.5、加强部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塑料背门外板连接的胶粘部,塑料背门内板通过加强部端部上的胶粘部与塑料背门外板粘接,额外增加了塑料背门内板与塑料背门外板之间的局部区域的连接关系,有效提高了汽车背门的局部刚度。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的汽车背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25.图中,100、内板主体框架;200、纵向梁;300、横向梁;400、减重孔;410、加强部;420、翻边;430、胶粘部;500、塑料背门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7.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32.如图1、图2所示,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包括:内板主体框架100、纵向梁200以及横向梁300。
33.其中,纵向梁200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100内,所述纵向梁2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具体数量根据塑料背门内板的尺寸大小以及强度需求确定。
34.其中,横向梁300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100内,所述横向梁3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具体数量根据塑料背门内板的尺寸大小以及强度需求确定,所述纵向梁200与所述横向梁300交叉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纵向梁200以及相邻两个所述横向梁300包围形成有减重孔400。
35.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向梁200以及横向梁300与内板主体框架100相连,横向梁300能够有效提升塑料背门内板的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纵向梁200能够有效提高塑料背门内板的弯曲刚度,在纵向梁200以及横向梁300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提升塑料背门内板的整体刚度。
36.较佳地,各个所述纵向梁200与各个所述横向梁300呈网格状排列从而使各个所述减重孔400矩形阵列。
37.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纵向梁200以及所述横向梁300朝所述减重孔400的同一侧弯折从而使所述减重孔400的侧壁延伸并形成加强部410。
38.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加厚整个塑料背门内板,而只是将纵向梁200以及横向梁300朝减重孔400的同一侧弯折从而使减重孔400的侧壁延伸并形成加强部410,即可进一步增加减重孔400位置的强度。
39.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内板主体框架100、所述纵向梁200、所述横向梁300以及所述加强部410一体成型。
40.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板主体框架100、纵向梁200、横向梁300以及加强部410一体成型,而不是先将各个部件分体制造再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整个结构不容易因为连接关系的问题发生断裂。
41.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加强部410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其强度的翻边420。
42.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410的端部形成有翻边420,翻边420可提高加强部410端部周围的强度的,防止加强部410的端部开裂,减缓了加强部410应力集中的问题。
43.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加强部410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塑料背门外板500连接的胶粘部430。
44.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410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塑料背门外板500连接的胶粘部430,塑料背门内板通过加强部410端部上的胶粘部430与塑料背门外板500粘接,额外增加
了塑料背门内板与塑料背门外板500之间的局部区域的连接关系,有效提高了汽车背门的局部刚度。
45.其次,如图2所示,一种汽车背门,包括所述的塑料背门内板,还包括:塑料背门外板500,所述塑料背门外板500与所述塑料背门内板连接。
46.较佳地,所述塑料背门内板与所述塑料背门外板500之间形成有形变空间,当塑料背门内板或者塑料背门外板500的其中一者受力时均可在形变空间内朝另一者发生形变。
技术特征:1.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主体框架;纵向梁,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内,所述纵向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横向梁,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内,所述横向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纵向梁与所述横向梁交叉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纵向梁以及相邻两个所述横向梁包围形成有减重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梁以及所述横向梁朝所述减重孔的同一侧弯折从而使所述减重孔的侧壁延伸并形成加强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所述纵向梁、所述横向梁以及所述加强部一体成型。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其强度的翻边。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塑料背门外板连接的胶粘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纵向梁与各个所述横向梁呈网格状排列从而使各个所述减重孔矩形阵列。7.一种汽车背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塑料背门内板,还包括:塑料背门外板,所述塑料背门外板与所述塑料背门内板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背门内板与所述塑料背门外板之间形成有形变空间。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塑料背门内板,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内板主体框架;纵向梁,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内,所述纵向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横向梁,其设置于所述内板主体框架内,所述横向梁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纵向梁与所述横向梁交叉设置。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背门,包括所述的塑料背门内板,还包括:塑料背门外板,所述塑料背门外板与所述塑料背门内板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纵向梁以及横向梁与内板主体框架相连,横向梁能够有效提升塑料背门内板的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纵向梁能够有效提高塑料背门内板的弯曲刚度,在纵向梁以及横向梁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提升塑料背门内板的整体刚度。料背门内板的整体刚度。料背门内板的整体刚度。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峰 黄运辉 金星 赵峰 朱培林 王易东 叶国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07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