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地质勘察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2.沿海滩涂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地理功能,沿海滩涂可进行滩涂光伏、滩涂风电、公路桥梁和港口码头等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沿海滩涂因潮汐、软弱土层深厚的特殊水文地质环境影响,工程建设难度大。
3.沿海滩涂工程的开发建设需要前期的地质勘察,静力触探(cptu)是一种能够对土体进行原位测试的地质勘察技术,cptu探测的地层数据连续可靠,可精确划分土层,而且具有施工速度快、操作省力、经济性高等优点。cptu对沿海滩涂的勘察需要依托施工操作平台,如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水陆两栖岩土工程勘察平台,其利用履带行走装置实现在陆地和滩涂环境中的行走,但是由于滩涂的淤泥软弱深厚,履带行走装置行走于滩涂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的问题,影响勘察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现有水陆两栖岩土工程勘察平台在滩涂地带行走时,易出现履带行走装置打滑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包括浮动平台主体、履带行走装置和cptu装置,所述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履带,所述履带包括连续排列的履带板;所述履带设有拨土机构,所述拨土机构包括多个摆动铲板,各所述摆动铲板分别与一个所述履带板连接,所述摆动铲板与所述履带板之间沿所述履带的宽度方向错位设置,各所述履带铲板共同连接有摆动调节机构,所述摆动调节机构用于同时调节各所述摆动铲板的摆动角度,当所述摆动铲板位于摆动角度的上限位置时,所述摆动铲板位于所述履带在竖向平面的轮廓区域内,当所述摆动铲板位于摆动角度的下限位置时,所述摆动铲板部分伸出所述履带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外,且所述摆动铲板与所述履带板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履带循环运动的切向。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可通过履带行走装置走过滩涂后进入临近滩涂的水域,从而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可对水下的土质进行勘察工作;当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需要在滩涂上行走时,可通过摆动调节机构调节各摆动铲板的摆动角度,使摆动铲板部分伸出履带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外,且使摆动铲板与履带板之间的夹角朝向履带循环运动的切向,从而当履带行走时,摆动铲板可对滩涂的淤泥形成铲动作用,使摆动铲板与滩涂上的淤泥形成相互的推力作用,从而减少履带行走装置在滩涂行走时的打滑情况;当需要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在陆地上行走时,通过摆动调节机构调节各摆动铲板摆动至上限位置,当履带在陆地行走时,可减少摆动铲板冲击地面的情况。
7.可选的,所述摆动铲板的一侧连接有摆动板,所述摆动板与所述摆动铲板之间的
夹角为钝角;所述履带板远离触地侧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延伸至所述履带板的表面范围外,所述摆动板位于两个所述夹板之间,两个所述夹板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摆动板的厚度。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摆动板位于两个夹板之间,两个夹板之间的间隙大于摆动板的厚度,使摆动板在两个夹板之间具有一定的摆动自由度,从而使连接摆动板的摆动铲板可进行摆动。相对于常规技术手段中以转动连接方式实现的摆动调节,摆动板与两个夹板之间的配合间隙较大,在淤泥环境下不易出现卡死的情况。
9.可选的,两个所述夹板之间连接有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与两个所述夹板共同形成扁框形的结构;所述摆动板包括连接部和抵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摆动铲板,所述抵接部用于抵接对应的所述履带板背离触地侧的侧面,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摆动铲板一侧的边缘与所述摆动铲板之间留有间距余量。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限位板限制住摆动板和摆动铲板组合体沿履带宽度方向的位移,同时,摆动板的抵接部抵接履带板,使摆动板与摆动铲板组合体难以脱离两个夹板,从而使摆动板与摆动铲板的组合体位置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通过使抵接部靠近摆动铲板一侧的边缘与摆动铲板之间留有间隙余量,可使摆动铲板与两个夹板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余量,使摆动铲板可进行摆动。
11.可选的,所述摆动调节机构包括绳索,所述绳索依次串接各所述摆动板,所述绳索位于所述履带的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内侧,所述绳索固定设置有第一磁体,所述履带的一个所述履带板设有两个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位于所述履带板背离触地侧的一侧,当所述第一磁体与一个所述第二磁体吸合时,各所述摆动铲板位于摆动角度的上限位置,当所述第一磁体与另一个所述第二磁体吸合时,各所述摆动铲板位于摆动角度的下限位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绳索依次串接各摆动板,通过使绳索上的第一磁体与不同的第二磁体吸合,可使绳索带动摆动铲板摆动至上限位或下限位,从而实现对摆动铲板的角度调节。滩涂淤泥对摆动铲板的推力通过夹板支撑抵御,而绳索仅用于对摆动铲板进行角度调节,从而使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不易因淤泥的反推作用力而互相分离。绳索通过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磁吸作用进行定位,连接结构简单,在滩涂中富含泥水的环境中不易失效。
13.可选的,所述履带板背离触地侧的一侧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有供所述绳索穿设的导向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板对绳索具有导向作用,使绳索在履带循环转动过程中保持较为稳定的形态。
15.可选的,所述浮动平台主体的下部设有螺旋桨机构,所述浮动平台主体远离所述螺旋桨机构的一侧设有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两个导流三角板,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分别与所述浮动平台主体铰接,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的铰接侧边缘从上往下逐渐互相倾斜靠近;当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的朝下的边缘之间互相抵接时,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包括横杆和位于所述横杆两端的纵杆,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朝上的边缘均设有供所述纵杆插接的插孔;当两个导流三角板互相折叠时,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通过叉形定位件连接,所述叉形定位件同时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插接,所述叉形定位件位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折叠状态下朝上的尖角之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的浮动平台主体漂浮于海水中时,可通过螺旋桨机构进行驱动航行,此时,可将两个导流三角板展开,使两个导流三角板的下边缘保持互相抵接状态,并利用连接杆连接两个导流三角板,使两个导流三角板对海水形成导流作用,减少海水对可浮动平台主体的阻力;当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离开水域时,可取下连接杆后,将两个导流三角板折叠,并利用叉形定位件进行定位,减少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整体的体积。
17.可选的,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的下边缘设有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导流三角板的主体部位形成钝角,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的下边缘以各自的折边互相贴合的方式抵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导流三角板的下边缘以各自的折边互相贴合的方式进行抵接,使两个导流三角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使两个导流三角板之间的下边缘保持互相抵接的状态,从而使两个导流三角板之间互相支撑,以抵御海水的反推作用力。
19.可选的,所述叉形定位件包括两个外叉腿和一个中间叉腿,当所述叉形定位件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插接时,所述中间叉腿位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导流三角板互相叠合时,在内的导流三角板的折边迫使两个导流三角板之间保持较大的间隙;叉形定位件同时与两个导流三角板插接时,叉形定位件的中间叉腿插入两个导流三角板之间,有利于减少两个导流三角板之间因间隙过大而颤动的情况。
21.可选的,所述浮动平台主体设有多个桩腿组件,所述桩腿组件包括旋转调节座和桩腿主体,所述旋转调节座与所述浮动平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浮动平台主体设有用于带动所述旋转调节座绕水平轴线旋转的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调节座设有用于带动所述桩腿主体沿轴向移动的液压机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腿组件的液压机构可驱动桩腿主体插入滩涂的淤泥中,使浮动平台主体在海水覆盖的滩涂地带时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使cptu装置稳定地进行勘察作业。当浮动平台主体离开滩涂的漫水地带时,通过转动旋转调节座将桩腿旋转至水平状态,以降低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整体结构的重心,以提升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3.上述任意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通过履带行走装置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陆地移动至滩涂;步骤2:利用摆动调节机构调节各摆动铲板的摆动角度,使摆动铲板位于下限位置;步骤3:通过履带行走装置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滩涂行走至临近滩涂的水域,利用cptu装置探测滩涂区域的土质参数;步骤4:利用摆动调节机构调节各摆动铲板的摆动角度,使摆动铲板位于上限位置后,通过履带行走装置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滩涂离开。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通过履带行走装置在滩涂区域行走时,履带上的摆动铲板可与滩涂的淤泥形成相互的推力作用,从而减少履带打滑的情况。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拨动机构,当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需要在滩涂上行走时,可通过
摆动调节机构调节各摆动铲板的摆动角度,使履带行走时,摆动铲板可对滩涂的淤泥形成铲动作用,使摆动铲板与滩涂上的淤泥形成相互的推力作用,从而减少履带行走装置在滩涂行走时的打滑情况;2.导流机构的两个导流三角板可对海水形成导流作用,减少海水对可浮动平台行进状态下的阻力。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的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施例的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29.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摆动铲板位于下限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摆动铲板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摆动板与履带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32.图7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两个导流三角板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33.图8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两个导流三角板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浮动平台主体;2、履带行走装置;21、履带;211、履带板;3、cptu装置;4、桩腿组件;41、旋转调节座;42、桩腿主体;43、旋转驱动件;44、液压机构;5、螺旋桨机构;6、拨土机构;61、摆动铲板;62、摆动板;63、夹板;64、限位板;621、连接部;622、抵接部;623、穿设孔;7、摆动调节机构;71、绳索;72、钢丝绳夹;73、导向板;731、导向孔;74、第一磁体;75、第二磁体;8、导流机构;81、导流三角板;811、折边;812、插孔;82、连接杆;821、横杆;822、纵杆;83、叉形定位件;831、外叉腿;832、中间叉腿;833、插接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参照图1和图2,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包括浮动平台主体1、cptu装置3和履带行走装置2;浮动平台主体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桩腿组件4,浮动平台主体1的下部设有螺旋桨机构5,浮动平台主体1背离螺旋桨机构5的一侧设为前侧。
37.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通过履带行走装置2走过滩涂并进入临近滩涂的水域,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在进入水域后通过螺旋桨机构5行驶,并利用桩腿组件4定位,以便于稳定地勘察漫水区域的土质。
38.参照图2和图3,履带行走装置2位于可浮动平台主体1的下部,履带行走装置2包括两条履带21,履带21包括连续排列的履带板211。履带21设有拨土机构6,拨土机构6包括多个摆动铲板61,摆动铲板61沿履带21的周向等间距设置,各摆动铲板61分别与一个履带板211连接,摆动铲板61与履带板211之间沿履带21的宽度方向错位设置;各履带21铲板共同连接有摆动调节机构7,摆动调节机构7用于同时调节各摆动铲板61的摆动角度。
39.参照图4和图5,当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下限位置时,摆动铲板61部分伸出履带21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外,且摆动铲板61与履带板211之间的夹角朝向履带21循环运动的切向,使摆动铲板61可在履带21循环转动的过程中对滩涂淤泥产生推力作用,从而使滩
涂淤泥对履带行走装置2产生反向推动作用,以减少履带21打滑的情况。当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上限位置时,摆动铲板61位于履带21在竖向平面的轮廓区域内,且摆动铲板61与对应的履带板211平行,当履带21陆地行进时,可减少摆动铲板61冲击地面的情况。
40.参照图3和图6,摆动铲板61的一侧连接有摆动板62,摆动板62与摆动铲板6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履带板211远离触地侧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两个夹板63,两个夹板63延伸至履带板211的表面范围外,使两个夹板63呈悬臂状态,摆动板62位于两个夹板63之间,两个夹板63之间的间隙大于摆动板62的厚度,使摆动板62可在两个夹板63之间进行摆动。
41.参照图6,摆动板62部分延伸至摆动铲板61的表面范围外,且与履带板211背离触地侧的一侧抵接,摆动板62包括连接部621和抵接部622,连接部621用于连接摆动铲板61,抵接部622用于抵接对应的履带板211背离触地侧的侧面,抵接部622靠近摆动铲板61一侧的边缘与摆动铲板61的表面之间留有间距余量,从而使摆动铲板61与两个夹板63之间形成供摆动铲板61摆动的间隙余量;两个夹板63之间连接有两个限位板64,两个限位板64与两个夹板63共同形成扁框形的结构,摆动板62的两侧分别抵接两个限位板64。
42.两个限位板64限制住摆动板62和摆动铲板61组合体沿履带21宽度方向的位移,同时,摆动板62的抵接部622抵接履带板211,使摆动板62与摆动铲板61组合体难以脱离两个夹板63,从而使摆动板62与摆动铲板61的组合体位置相对稳定。
43.参照图2和图3,摆动调节机构7包括绳索71,绳索71位于履带21的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内侧,绳索71具体为不锈钢材质的钢丝绳,钢丝绳依次串接各摆动板62,摆动板62远离摆动铲板61的一侧设有供绳索71穿设的穿设孔623,穿设孔623位于两个夹板63之间的间隙外侧,钢丝绳设有多组钢丝绳夹72,每组钢丝绳夹72的数量设为两个,每组钢丝绳夹72分别对应一个摆动板62,同组的两个钢丝绳夹72用于共同夹持摆动板62。
44.参照图3,各履带板211均设有导向板73,导向板73设有供料绳索71穿设的导向孔731,各导向板73的导向孔731共同对钢丝绳发挥导向和定型作用,使钢丝绳的形态保持稳定。
45.参照图3,绳索71固定设置有第一磁体74,履带21的一个履带板211设有两个第二磁体75,两个第二磁体75沿钢丝绳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第二磁体75位于履带板211背离触地侧的一侧,第一磁体74和第二磁体75均为强力钕铁硼磁铁。
46.通过牵引钢丝绳,使钢丝绳上的第一磁体74分别与不同的第二磁体75配合的过程中,钢丝绳可带动摆动板62与摆动铲板61的组合体发生摆动,当第一磁体74与一个第二磁体75吸合时,各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上限位置,当第一磁体74与另一个第二磁体75吸合时,各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下限位置,以实现对摆动铲板61的摆动角度的调节。
47.参照图1和图7,浮动平台主体1远离螺旋桨机构5的一侧设有导流机构8,导流机构8包括两个导流三角板81,两个导流三角板81分别与浮动平台主体1铰接,两个导流三角板81的铰接侧边缘从上往下逐渐互相倾斜靠近;当两个导流三角板81的朝下的边缘之间互相抵接时,两个导流三角板81通过连接杆82连接,两个导流三角板81通过连接杆82连接,此时,两个导流三角板81同时与可浮动平台板的侧面之间形成四面体空间区域,两个导流三角板81可对浮动平台主体1前方的海水形成导流作用,有利于减少浮动平台主体1在海水中的移动阻力。
48.参照图7,各导流三角板81的下边缘向背离另一导流三角板81的方向折弯形成有
折边811,折边811与导流三角板81的主体部位形成钝角,两个导流三角板81的下边缘以各自的折边811互相贴合的方式抵接,使两个导流三角板81之间的接触面增大,以利于使两个导流三角板81互相支撑,以抵御海水的反向推力作用。
49.参照图7,连接杆82包括横杆821和位于横杆821两端的纵杆822,两个导流三角板81朝上的边缘均设有供纵杆822插接的插孔812。
50.参照图8,当两个导流三角板81互相折叠时,两个导流三角板81通过叉形定位件83连接,叉形定位件83位于两个导流三角板81折叠状态下朝上的尖角之间,叉形定位件83包括两个外叉腿831和一个中间叉腿832,中间叉腿832分别与两个外叉腿831之间形成插接间隙833,当叉形定位件83同时与两个导流三角板81插接时,两个导流三角板81分别插入两插接间隙833。
51.导流机构8的两个导流三角板81可展开或折叠,当两个导流三角板81展开时可对海水进行导流,以减少浮动平台主体1在海水中移动的阻力,当两个导流三角板81折叠时,可减少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的体积大小。
52.参照图1,桩腿组件4包括旋转调节座41和桩腿主体42,旋转调节座41与浮动平台主体1转动连接,浮动平台主体1设有用于带动旋转调节座41绕水平轴线旋转的旋转驱动件43,旋转驱动件43为减速电机,旋转调节座41设有用于带动桩腿主体42沿轴向移动的液压机构44。
53.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位于滩涂的漫水区域时,旋转调节座41带动桩腿主体42旋转至朝竖直方向,接着液压机构44驱动桩腿主体42插入滩涂。使浮动平台主体1保持稳定,以利于使cptu装置3在勘察作业中保持稳定;当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离开滩涂的漫水地带时,可使旋转调节座41带动桩腿主体42旋转至水平状态,以降低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的整体重心。
54.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通过履带行走装置2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陆地移动至滩涂;步骤2:利用摆动调节机构7调节各摆动铲板61的摆动角度,使摆动铲板61位于下限位置;步骤3:通过履带行走装置2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滩涂行走至临近滩涂的水域,利用cptu装置3勘察漫水区域的土质参数;步骤4:利用摆动调节机构7调节各摆动铲板61的摆动角度,使摆动铲板61位于上限位置后,通过履带行走装置2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滩涂离开。
5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动平台主体(1)、履带行走装置(2)和cptu装置(3),所述履带行走装置(2)包括履带(21),所述履带(21)包括连续排列的履带板(211);所述履带(21)设有拨土机构(6),所述拨土机构(6)包括多个摆动铲板(61),各所述摆动铲板(61)分别与一个所述履带板(211)连接,所述摆动铲板(61)与所述履带板(211)之间沿所述履带(21)的宽度方向错位设置,各所述履带(21)铲板共同连接有摆动调节机构(7),所述摆动调节机构(7)用于同时调节各所述摆动铲板(61)的摆动角度,当所述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上限位置时,所述摆动铲板(61)位于所述履带(21)在竖向平面的轮廓区域内,当所述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下限位置时,所述摆动铲板(61)部分伸出所述履带(21)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外,且所述摆动铲板(61)与所述履带板(211)之间的夹角朝向所述履带(21)循环运动的切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铲板(61)的一侧连接有摆动板(62),所述摆动板(62)与所述摆动铲板(6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履带板(211)远离触地侧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两个夹板(63),两个所述夹板(63)延伸至所述履带板(211)的表面范围外,所述摆动板(62)位于两个所述夹板(63)之间,两个所述夹板(63)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摆动板(62)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板(63)之间连接有两个限位板(64),两个所述限位板(64)与两个所述夹板(63)共同形成扁框形的结构;所述摆动板(62)包括连接部(621)和抵接部(622),所述连接部(621)用于连接所述摆动铲板(61),所述抵接部(622)用于抵接对应的所述履带板(211)背离触地侧的侧面,所述抵接部(622)靠近所述摆动铲板(61)一侧的边缘与所述摆动铲板(61)之间留有间距余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调节机构(7)包括绳索(71),所述绳索(71)依次串接各所述摆动板(62),所述绳索(71)位于所述履带(21)的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内侧,所述绳索(71)固定设置有第一磁体(74),所述履带(21)的一个所述履带板(211)设有两个第二磁体(75),所述第二磁体(75)位于所述履带板(211)背离触地侧的一侧,当所述第一磁体(74)与一个所述第二磁体(75)吸合时,各所述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上限位置,当所述第一磁体(74)与另一个所述第二磁体(75)吸合时,各所述摆动铲板(61)位于摆动角度的下限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板(211)背离触地侧的一侧设有导向板(73),所述导向板(73)设有供所述绳索(71)穿设的导向孔(73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平台主体(1)的下部设有螺旋桨机构(5),所述浮动平台主体(1)远离所述螺旋桨机构(5)的一侧设有导流机构(8),所述导流机构(8)包括两个导流三角板(81),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分别与所述浮动平台主体(1)铰接,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的铰接侧边缘从上往下逐渐互相倾斜靠近;当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的朝下的边缘之间互相抵接时,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通过连接杆(82)连接,所述连接杆(82)包括横杆(821)和位于所述横杆(821)两端的纵杆(822),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朝上的边缘均设有供所述纵杆(822)插接的插孔(812);当两个导流三角板(81)互相折叠时,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通过叉形定位件(83)
连接,所述叉形定位件(83)同时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插接,所述叉形定位件(83)位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折叠状态下朝上的尖角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的下边缘设有折边(811),所述折边(811)与所述导流三角板(81)的主体部位形成钝角,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的下边缘以各自的折边(811)互相贴合的方式抵接。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形定位件(83)包括两个外叉腿(831)和一个中间叉腿(832),当所述叉形定位件(83)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插接时,所述中间叉腿(832)位于两个所述导流三角板(81)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平台主体(1)设有多个桩腿组件(4),所述桩腿组件(4)包括旋转调节座(41)和桩腿主体(42),所述旋转调节座(41)与所述浮动平台主体(1)转动连接,所述浮动平台主体(1)设有用于带动所述旋转调节座(41)绕水平轴线旋转的旋转驱动件(43),所述旋转调节座(41)设有用于带动所述桩腿主体(42)沿轴向移动的液压机构(44)。10.权利要求1-9任意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通过履带行走装置(2)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陆地移动至滩涂;步骤2:利用摆动调节机构(7)调节各摆动铲板(61)的摆动角度,使摆动铲板(61)位于下限位置;步骤3:通过履带行走装置(2)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滩涂行走至临近滩涂的水域,利用cptu装置(3)勘察漫水区域的土质参数;步骤4:利用摆动调节机构(7)调节各摆动铲板(61)的摆动角度,使摆动铲板(61)位于上限位置后,通过履带行走装置(2)驱使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从滩涂离开。
技术总结本申请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的水陆两栖平台式CPTU系统包括浮动平台主体、履带行走装置和CPTU装置,履带行走装置包括履带,履带包括履带板;履带设有拨土机构,拨土机构包括多个摆动铲板,各摆动铲板分别与一个履带板连接,摆动铲板与履带板之间沿履带的宽度方向错位设置,各履带铲板共同连接有摆动调节机构,当摆动铲板位于摆动角度的上限位置时,摆动铲板位于履带在竖向平面的轮廓区域内,当摆动铲板位于摆动角度的下限位置时,摆动铲板部分伸出履带外轮廓边界的范围外,且摆动铲板与履带板之间的夹角朝向履带循环运动的切向。本申请通过设置拨土机构,可以减少履带行走装置在滩涂表面打滑的情况。面打滑的情况。面打滑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罗承浩 许万强 张金光 孔秋平 郭琼玲 许万洪 郑添寿 卢焱保 郑文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三川海上风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07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