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3-15  168



1.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plasma display panel)、有机电致发光(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在车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视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3.一般说来,触控功能已成为多数显示装置的标配之一,其中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应用较为广泛,基本原理是使用手指或触控笔等工具与触控屏产生电容,并利用触控前后电容变化所形成的电信号来确认面板是否被触摸及确认触摸坐标。
4.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自容式,图1a、图1b和图c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10和非显示区120,非显示区120包括边界区123、弯折区122和绑定区121,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显示区110中的触控电极131、绑定区121的触控集成电路150以及多条触控信号线141,触控信号线141连接触控电极131和触控集成电路150。触控显示面板100在边界区123和弯折区122包括:基板10、缓冲层21、第一栅极绝缘层22、第二栅极绝缘层23、层间介质层24、第一平坦层30、源漏极层90、第二平坦层40、像素定义层50、光阻层60、保护层80和封装层70。其中,在边界区123有一换线孔160,触控信号线141通过换线孔160连接至源漏极层90,通过源漏极层90连接至绑定区121的触控集成电路150。
5.封装层70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形成,当显示面板的边框较窄时,封装层70在成膜时无法有效控制在边界区123的边界,有时会延伸至弯折区122,进而导致cvd的边界可能会覆盖到换线孔,影响触控信号线141与源漏极层90的电连接。现有技术中,会通过增加边界区123的面积来设置换线孔,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然而增加边界区123的面积会使得整个非显示区120的面积也跟着增大,这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6.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增大边界区面积导致的边框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增大边界区面积导致的边框变大的问题。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9.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和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之间,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触控集成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多条触控信号线,各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相
对应的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从所述显示区连续延伸穿过所述弯折区至所述绑定区。
10.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器件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器件层在所述弯折区对应设置凹槽;第一平坦层,设置在所述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层在所述非显示区填充所述凹槽;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显示区并延伸至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弯折区之间;所述触控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从所述封装层的上面连续延伸穿过所述弯折区至所述绑定区,且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处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平坦层设置。
11.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平坦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层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被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
12.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层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被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
13.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光阻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被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
14.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层,设于所述触控信号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15.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保护层的厚度大于2μm。
16.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弯折区的弯折中性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内。
17.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弯折中性层到所述触控信号线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弯折中性层到所述第二平坦层的垂直距离。
18.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所述器件层包括:缓冲层;第一栅极绝缘层,设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第二栅极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层间介质层,设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层设于所述层间介质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19.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将触控信号线从显示区连续延伸穿过弯折区至绑定区,中间无换线,解决了边界区无法设置换线孔的技术问题,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保证了触控信号线正常的电连接;并且,通过去除弯折区的部分有机层,降低触控信号线由于弯折时受到应力会出现裂纹的风险。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1.图1a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b为图1a中虚线处的放大图;
23.图1c为图1b中b-b处剖切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中虚线处的放大图;
2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b-b处剖切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b-b处剖切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b-b处剖切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b-b处剖切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触控显示面板-100;
ꢀꢀꢀꢀꢀꢀꢀꢀꢀꢀꢀꢀꢀ
显示区-110;
32.非显示区-120;
ꢀꢀꢀꢀꢀꢀꢀꢀꢀꢀꢀꢀꢀꢀꢀꢀꢀ
绑定区-121;
33.弯折区-122;
ꢀꢀꢀꢀꢀꢀꢀꢀꢀꢀꢀꢀꢀꢀꢀꢀꢀꢀꢀ
边界区-123;
34.触控电极层-130;
ꢀꢀꢀꢀꢀꢀꢀꢀꢀꢀꢀꢀꢀꢀꢀ
触控电极-131;
35.触控信号线-141;
ꢀꢀꢀꢀꢀꢀꢀꢀꢀꢀꢀꢀꢀꢀꢀ
凹槽-25;
36.触控集成电路-150;
ꢀꢀꢀꢀꢀꢀꢀꢀꢀꢀꢀꢀꢀ
基板-10;
37.器件层-20;
ꢀꢀꢀꢀꢀꢀꢀꢀꢀꢀꢀꢀꢀꢀꢀꢀꢀꢀꢀꢀ
第一平坦层-30;
38.第二平坦层-40;
ꢀꢀꢀꢀꢀꢀꢀꢀꢀꢀꢀꢀꢀꢀꢀꢀ
像素定义层-50;
39.光阻层-60;
ꢀꢀꢀꢀꢀꢀꢀꢀꢀꢀꢀꢀꢀꢀꢀꢀꢀꢀꢀꢀ
封装层-70;
40.保护层-80;
ꢀꢀꢀꢀꢀꢀꢀꢀꢀꢀꢀꢀꢀꢀꢀꢀꢀꢀꢀꢀ
源漏极层-90;
41.换线孔-160;
ꢀꢀꢀꢀꢀꢀꢀꢀꢀꢀꢀꢀꢀꢀꢀꢀꢀꢀꢀ
缓冲层-21;
42.第一栅极绝缘层-22;
ꢀꢀꢀꢀꢀꢀꢀꢀꢀꢀꢀꢀ
第二栅极绝缘层-23;
43.层间介质层-24。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5.首先,对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与用词做以下说明。本发明是以触控显示面板(touchpanel)设计方案中的一种dot方式的设计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应用可不限于此。所谓dot(direct on cell touch patterning)设计是一种在amoled的薄膜封装(tfe,thinfilm encapsulate)上直接进行触控显示面板层(tp layer)的成膜工艺,例如将触控层直接沉积在薄膜封装上,并将触控层通过黄光制程进行图案(pattern)化,以形成触控显示面板层图案的设计方法。本发明既适用于自容dot方案,也适用于互容dot方案。
46.实施例1
47.请参阅图2、图3,图2、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10和非显示区120。
48.非显示区120与显示区110相邻,非显示区120包括边界区123、弯折区122和绑定区121,其中,边界区123与显示区110相邻,绑定区121位于边界区123远离显示区110的一侧,
弯折区122位于边界区123和绑定区121之间。显示区110的四个角落可采取圆角设计,而非显示区120也可采取圆角设计。
49.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触控电极层130、多条触控信号线141和触控集成电路150。触控电极层130位于显示区110,触控电极层130包括多个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131,触控电极131呈矩阵式排列。每一触控电极131均与地形成电容,从而组成电容矩阵。触控电极131的材料例如可以是氧化铟锡(in2o3:sn,ito)、氧化铟锌(zno:in,izo)、氧化镓锌(zno:ga,gzo)、氧化铝锌(zno:al,azo)等透明的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铜(cu)、钼(mo)、铝(al)、铬(cr)、钛(ti)或其他低阻抗导电材料。
50.触控集成电路150位于绑定区121,用于依据各个触控电极131输出的触控感应信号,检测各个触控电极131与地之间形成的电容的变化,从而获得电容矩阵的电容变化,进而判断触控位置。触控集成电路150例如可以是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
51.触控信号线141与触控电极层130同层,各个触控电极131通过相对应的一条触控信号线141与触控集成电路150连接。每一触控电极131独立地连接一条触控信号线141,即:触控电极131的数量与触控信号线141的数量相同,在触控信号线141的延伸方向上,每一触控信号线141分别与一个触控电极131连接,并与其他的触控电极131电绝缘。
52.对于触控显示面板100在边界区123和弯折区122的结构,请参考图4,图4为触控显示面板100中b-b处剖切截面的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器件层20、第一平坦层30、第二平坦层40、像素定义层50、光阻层60、多条触控信号线141、封装层70和保护层80。
53.基板10从显示区110延伸至非显示区120,基板10可以采用各种柔性的或可弯曲的材料,因此弯折区122可以任意弯折,在通常情况下,是将其下方的部分弯折到面板的背面。例如,基板10采用的材料可以为聚合物树脂,诸如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苯硫醚(pps)、聚芳酯、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或醋酸丙酸纤维素(cap)。基板10可用于阻挡氧和湿气,防止湿气或杂质通过基板10扩散,并且在基板10的上表面可形成平坦的表面。
54.器件层20设于基板10上,器件层20在弯折区122对应设置凹槽。器件层20包括缓冲层21、第一栅极绝缘层22、第二栅极绝缘层23和层间介质层24。缓冲层21设于基板10上,第一栅极绝缘层22设于缓冲层21上,第一栅极绝缘层22包括诸如氧化硅、氮化硅的无机层,并且可以包括单层或多个层。第二栅极绝缘层23设于第一栅极绝缘层22上,层间介质层24设于第二栅极绝缘层23上,层间介质层24可以包括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可以包括从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铈和氮氧化硅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有机材料可以包括从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异戊二烯、乙烯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氨基甲酸乙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和苝类树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55.第一平坦层30设于层间介质层24上,第一平坦层30在弯折区122填充凹槽25。第一平坦层30可以包括亚克力、聚酰亚胺(pi)或苯并环丁烯(bcb)等的有机材料,第一平坦层30具有平坦化作用。发光层(图未示)设置在显示区110的第一平坦层30的层间介质层上。
56.封装层70设置在发光层上,封装层70覆盖显示区110并延伸至显示区110和弯折区
110之间的边界区123。用于避免水氧腐蚀显示区110的发光器件。在本发明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封装层70根据需要可以包括任意数量层叠的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但至少包括一层有机材料和至少一层无机材料交替沉积,且最下层与最上层为无机材料构成。
57.第二平坦层40设于弯折区122的第一平坦层30上且覆盖部分弯折层,第二平坦层40可以包括亚克力、聚酰亚胺(pi)或苯并环丁烯(bcb)等的有机材料,第二平坦层40具有平坦化作用。像素定义层50设于第二平坦层40上,像素定义层50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pi)、聚酰胺、苯并环丁烯(bcb)、压克力树脂或酚醛树脂等的有机材料形成,或由诸如sinx的无机材料形成。光阻层60设于像素定义层50上。
58.触控信号线141设于边界区123的封装层70上,且覆盖弯折区122的光阻层60上,从显示区连续延伸穿过弯折区122与绑定区121的触控集成电路150连接,如此便可不设置换线孔,可实现窄边框的设计的同时保证触控信号线141与触控集成电路150的正常电连接。
59.保护层80设于触控信号线141上,用于保护触控信号线141,并且在保护层80的上表面可形成平坦的表面。保护层80的厚度大于2μm,且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通过设置覆盖触控信号线141,可以起到保护触控信号线141的作用,降低触控信号线141在弯折时发生断裂的风险。
60.弯折区122的弯折中性层位于第一平坦层30内,弯折中性层到触控信号线141的垂直距离大于弯折中性层到第二平坦层40的垂直距离,因此实施例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在弯折区122受到的应力不均匀。特别是弯折区122的触控信号线141与第一平坦层30之间间隔了第二平坦层40、像素定义层50和光阻层60,即触控信号线141到弯折中性层的垂直距离太远,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
61.实施例2
62.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大体相似,但是实施例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到弯折中性层的垂直距离太远,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去除了光阻层60。请参阅图5,触控信号线141与第一平坦层30之间仅仅间隔了第二平坦层40和像素定义层50,缩短了触控信号线141到弯折中性层的垂直距离,因此降低了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
63.根据实验数据,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相较于实施例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降低了19%。
64.实施例3
65.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大体相似,但是实施例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到弯折中性层的垂直距离太远,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去除了光阻层60和像素定义层50。请参阅图6,触控信号线141与第一平坦层30之间仅仅间隔了第二平坦层40,缩短了触控信号线141到弯折中性层的垂直距离,因此降低了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
66.根据实验数据,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相较于实施例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降低了33%,比实施例2更进一步地
降低了出现裂纹的风险。
67.实施例4
68.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大体相似,但是实施例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到弯折中性层的垂直距离太远,因此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弯折时,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去除了光阻层60、像素定义层50和第二平坦层40。请参阅图7,触控信号线141与第一平坦层30相接,即缩短了触控信号线141到弯折中性层的垂直距离,有利于释放弯折应力,因此降低了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
69.根据实验数据,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相较于实施例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触控信号线141受到应力不均匀会出现裂纹的风险降低了47%,比实施例3更进一步地降低了出现裂纹的风险。
70.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和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之间,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触控集成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多条触控信号线,各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相对应的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从所述显示区连续延伸穿过所述弯折区至所述绑定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器件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器件层在所述弯折区对应设置凹槽;第一平坦层,设置在所述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层在所述非显示区填充所述凹槽;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覆盖所述显示区并延伸至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弯折区之间;所述触控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从所述封装层的上面连续延伸穿过所述弯折区至所述绑定区,且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处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平坦层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平坦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层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被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层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被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光阻层,设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被所述触控信号线覆盖。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层,设于所述触控信号线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厚度大于2μm。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中性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内。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中性层到所述触控信号线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弯折中性层到所述第二平坦层的垂直距离。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层包括:缓冲层;第一栅极绝缘层,设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第二栅极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层间介质层,设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层设于所述层间介质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和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之间,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的触控电极;触控集成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多条触控信号线,各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相对应的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从所述显示区连续延伸穿过所述弯折区至所述绑定区。通过将触控信号线从显示区连续延伸穿过弯折区至绑定区,中间无换线,解决了边界区无法设置换线孔的技术问题,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保证了触控信号线正常的电连接。电连接。电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方亮 丁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1
技术公布日:2022/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8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