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在医疗设备、医药品、食品、半导体、电子设备等的制造工序中,在无尘室等要求无尘性的空间内作业时所穿的防尘服。
背景技术:
1、在无尘室等要求无尘性的作业空间内,源自作业者的皮肤或服装等的尘埃有可能损伤或污染作业的对象物(产品等)。因此,在无尘室中工作的人穿着防尘服。以往,在这样的防尘服中,采用了透气性低的材料,在提高防尘服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领口、袖口及下摆口的密闭度方面下了各种工夫。
2、然而,如上所述,由于防尘服的质地本身的通气性低,因此若防尘服内的压力因作业中的动作而变高,则因泵送效应而解除连通部分的密闭状态,此时,为了在结构上保持密闭状态的紧固力集中于不得不最弱的领口开口,容易产生空气的流出。而且,当空气的流出集中在领口开口时,由于空气的流出强度变得更强,所以防尘服内的尘埃也被更多地放出,与高度位置的关系相结合,存在尘埃的扩散范围更广的课题。
3、为了解决该课题,提出了如下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通过在罩的内外侧的任意周向上,在与防尘服主体的领子封闭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带状的缓冲部件,从而防止防尘服内空气从领头向外部(无尘室)的流出。
4、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将防尘服一体地形成上衣和裤子而形成连接构造,并且,通过在防尘服的脚部设置排出部,来防止防尘服内空气从领口向外部的流出(发尘)。
5、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防尘服上带有用于将防尘服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相比减压的吸引装置,因此能够抑制从头部向无尘室的发尘。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2177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89904号公报
10、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1128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2、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存在如下课题:在穿着了防尘服的作业者就座的情况或者为了作业而姿势低地屈伸的情况下,防尘服内的空气的压力升高,由于泵送效应,结果利用缓冲部件防止空气向外部(无尘室)流出的效果不好。
3、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由于从排出部向无尘室排出包含大量防尘服内的尘埃的空气,所以无尘室的清洁度有可能变差。另外,存在如下课题:在穿着防尘服的作业者就座的情况或者为了作业而姿势低地屈伸的情况下,在腰部防尘服与身体接触而阻断空气的流动,因此腰部以上的防尘服内空气容易从脖根放出到无尘室。也就是说,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虽然在抑制来自防尘服内部的发尘方面下了功夫,但最终有可能向无尘室放出尘埃。
4、另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由于附带有吸引装置,所以存在防尘服价格变高这样的课题。
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尘埃向无尘室的漏出且价格不会变高的防尘服。
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7、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防尘服具备防尘服主体和安装在所述防尘服主体的外表面的安装部的气囊,在由所述安装部包围的区域设置有将所述防尘服主体的内侧与所述气囊的内部连通的至少一个开口部。
8、发明的效果
9、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穿着了防尘服的作业者就座的情况或者为了作业而将姿势弯曲得较低的情况下,与现有技术相比也能够降低向无尘室的尘埃的漏出、比附带吸引装置更廉价的防尘服。
1.一种防尘服,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被安装于所述防尘服主体的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安装在所述防尘服主体的颈部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尘服,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上安装有拉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尘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安装于所述气囊的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尘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容量为0.5l~3.0l。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尘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总面积为被所述安装部包围的区域的面积的10%~6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尘服,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尘服主体的颈部设有沿着颈部周围的密封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