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复合型热交换器、包含复合型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1、以往,作为车辆用冷却系统,已知通过热交换器将行驶用电气设备系的冷却回路与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连接,利用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来对冷却回路内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现有技术文献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3998号公报
5、本发明人们对使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热与在不同的热介质回路流动的第一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进行了研究。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对制冷循环追加使制冷剂与第一热介质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使制冷剂与第二热介质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来实现,但制冷循环的循环结构会变复杂。循环结构的复杂化成为成本升高、热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不优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循环结构的复杂化并且向第一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供给制冷剂的热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和热交换系统。
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3、一种复合型热交换器,使循环于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动于包括第一发热元件的第一热介质回路的第一热介质、流动于包括第二发热元件的第二热介质回路的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其中,具备:
4、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部;
5、供第一热介质流动的第一热介质流路部;以及
6、供第二热介质流动的第二热介质流路部,
7、制冷剂流路部、第一热介质流路部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部配置为,使制冷剂的热传递至第一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双方。
8、由此,能够通过单个热交换器使制冷剂、第一热介质、第二热介质这三种流体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循环的循环结构的复杂化,并且将制冷剂的热供给至第一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
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观点,
10、一种热交换系统,使循环于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动于包括第一发热元件的第一热介质回路的第一热介质、流动于包括第二发热元件的第二热介质回路的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其中,具备:
11、复合型热交换器,该复合型热交换器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部、供第一热介质流动的第一热介质流路部、供第二热介质流动的第二热介质流路部;以及
12、流量调节部,该流量调节部对流动于制冷剂流路部的制冷剂的流量、流动于第一热介质流路部的第一热介质的流量、流动于第二热介质流路部的第二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节,
13、制冷剂流路部、第一热介质流路部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部配置为,使制冷剂的热传递至第一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双方。
14、由此,能够通过单个热交换器来对制冷剂、第一热介质、第二热介质这三种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并且互相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循环的循环结构的复杂化,并且将制冷剂的热向第一热介质和第二热介质供给。
15、此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是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1.一种复合型热交换器,使循环于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10)的制冷剂、流动于包括第一发热元件(64)的第一热介质回路(60)的第一热介质、流动于包括第二发热元件(73)的第二热介质回路(70)的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13.一种热交换系统,该热交换系统使循环于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10)的制冷剂、流动于包括第一发热元件(64)的第一热介质回路(60)的第一热介质、流动于包括第二发热元件(73)的第二热介质回路(70)的第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具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