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铸模造型方法、以及实施该铸模造型方法的铸模造型装置,所述铸模造型方法使用由电动马达控制下的加压装置,通过对铸框内的铸造用砂进行背面侧预备挤压、模型面侧挤压以及背面侧正式挤压这三个阶段的挤压,对铸模进行造型。
背景技术:
1、以往,作为制造铸模的铸模造型装置,通常通过基于油压式缸的致动器而推压(挤压)铸框内的铸造用砂。
2、但是,由于大部分情况下油压式缸的压力源即油压产生装置是在设备的工作过程中连续运转,用电量特别多的装置,因此会产生大的运行成本。
3、因此,近年,以用电的削减带来的节能为目标,研究脱油压式缸,推进致动器的电动化。
4、作为这种电动化的例子,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利用使用伺服马达的直动型的电动缸而使挤压板(推压构件)升降的情况。
5、但是,为了提高被造型的铸模的精度、均匀性,有时通过三个阶段的挤压而对铸模进行造型。在此,三个阶段的挤压是指,进行使推压构件朝向模型的背面而向造型空间内部相对移动的第一挤压工序(背面侧预备挤压工序)、使模型以及模型平台从模型侧向造型空间内部相对移动的第二挤压工序(模型面侧挤压工序)、以及使推压构件从模型的上方朝向模型的背面而向造型空间内部相对移动的第三挤压工序(背面侧正式挤压工序)。
6、然后,在使用电动马达控制下的加压装置(驱动机构以及推压构件)而通过三个阶段的挤压对铸模进行造型时,在第二挤压工序中进行如下工序:关闭止动缸的油路而使推压构件从模型侧接近投入至造型空间的铸造用砂,从而进行推压。然后,下填砂框下降而在铸框的下表面与模型面一致的高度上使加压装置的下降减速停止,并开放止动缸的油路而实施第三挤压工序,使推压构件从模型的背面侧接近投入至造型空间的铸造用砂,从而进行推压。
7、现有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644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2、但是,在使用电动马达控制下的加压装置(驱动机构以及推压构件)而进行第二挤压工序时,当在铸框的下表面与模型面(模型平台上表面)一致的高度位置上通过外力而使电动马达停止时,产生过大的冲击而伴随困难。因此,为了在目标的停止位置上准确定位,需要使加压装置的下降减速停止,存在产生时间损失的问题。
3、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电动马达的三个阶段的挤压工序中,能够迅速且顺畅地进行从第二挤压工序向第三挤压工序的切换的铸模造型方法、以及使用该造型方法的铸模造型装置。
4、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铸模造型方法,其使用铸模造型装置,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有:推压构件,其在由载置于挤压台上的模型平台、模型、铸框、上填砂框、及下填砂框形成的造型空间中,对投入的铸造用砂进行推压;以及驱动机构,其以使所述推压构件与所述挤压台之间接近分离的方式进行驱动,并具备沿使所述推压构件推压的方向而相对移动的输出部。
6、而且,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有:电动马达,其驱动所述驱动机构;止动装置,其能够限制所述铸框、所述上填砂框、及所述下填砂框相对于投入至所述造型空间的所述铸造用砂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以及压力调整装置,其以减少输出至所述输出部的所述驱动机构的推压方向的力的方式进行调整,使所述推压构件产生所述铸造用砂的推压所需要的预定的推压力。
7、而且,所述铸模造型方法具备:第一挤压工序,在该第一挤压工序中,驱动所述驱动机构而使所述输出部移动,使所述推压构件从所述模型的上方朝向所述模型的背面而向所述造型空间的内部相对移动,以便将投入至所述造型空间内的所述铸造用砂的上表面弄平整;第二挤压工序,在该第二挤压工序中,通过所述止动装置限制所述铸框、所述上填砂框、及所述下填砂框向所述推压构件侧的接近,并且驱动所述驱动机构而使所述输出部移动,使所述模型及所述模型平台从所述模型侧向所述造型空间的内部相对移动,由此对所述铸造用砂进行推压;以及第三挤压工序,在该第三挤压工序中,解除由所述止动装置进行的所述铸框的限制,并且在继续所述第二挤压工序中的由所述驱动机构导致的所述输出部的移动的状态下,使所述推压构件从所述模型的上方朝向所述模型的背面而向所述造型空间的内部相对移动,由此对所述铸造用砂进行推压。
8、据此,在第二挤压工序中,在不使移动的输出部停止的情况下,解除由止动装置进行的铸框的限制,由此能够实施第三挤压工序。因此,在不造成冲击、浪费多余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迅速且顺畅地实施第三挤压工序。
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铸模造型方法,在第一方式的铸模造型方法中,所述止动装置具备:止动缸装置;止动杆,其以能够抵接于所述上填砂框的方式进退,以便通过所述止动缸装置而限制向所述推压构件侧的接近;止动杆控制装置,其基于所述止动缸装置的背压而控制所述止动杆的进退;以及输出装置,其输出在所述铸框的下端与所述模型平台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一致时产生的背压值即预定的止动杆保持力值。
10、而且,在所述第二挤压工序中,在所述背压成为所述止动杆保持力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止动杆控制装置而将所述背压设定为零,实施所述第三挤压工序。据此,基于在铸框的下端与模型平台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一致时产生的止动杆保持力值,将止动杆的背压设定为零。因此,能够使铸框的下端与模型平台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一致而实施第三挤压工序。
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备:推压构件,其在由载置于挤压台上的模型平台、模型、铸框、上填砂框、及下填砂框形成的造型空间中,对投入的铸造用砂进行推压;驱动机构,其以使所述推压构件与所述挤压台之间接近分离的方式进行驱动,并且具备沿使所述推压构件推压的方向而相对移动的输出部。
12、而且,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驱动所述驱动机构;止动装置,其能够限制所述铸框、所述上填砂框、及所述下填砂框相对于投入至所述造型空间的所述铸造用砂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压力调整装置,其以减少输出至所述输出部的所述驱动机构的推压方向的力的方式进行调整,使所述推压构件产生所述铸造用砂的推压所需要的预定的推压力;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止动装置、以及所述压力调整装置。
13、所述控制装置具备第一挤压单元,该第一挤压单元驱动所述驱动机构而使所述输出部移动,使所述推压构件从所述模型的上方朝向所述模型的背面而向所述造型空间的内部相对移动,以便将投入至所述造型空间内的所述铸造用砂的上表面弄平整。
14、所述控制装置具备第二挤压单元,该第二挤压单元通过所述止动装置而限制所述铸框、所述上填砂框、及所述下填砂框向所述推压构件侧的接近,并且驱动所述驱动机构而使所述输出部移动,使所述模型及所述模型平台从所述模型侧向所述造型空间的内部相对移动,由此对所述铸造用砂进行推压。
15、所述控制装置具备第三挤压单元,该第三挤压单元解除由所述止动装置进行的所述铸框的限制,并且在继续所述第二挤压单元中的由所述驱动机构导致的所述输出部的移动的状态下,使所述推压构件从所述模型的上方朝向所述模型的背面而向所述造型空间的内部相对移动,由此对所述铸造用砂进行推压。
16、据此,在第二挤压单元中,在不使移动的输出部停止的情况下,解除由止动装置进行的铸框的限制,由此能够实施第三挤压单元。因此,在不浪费用于防止冲击的多余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迅速且顺畅地实施第三挤压单元。
17、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在第三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中,所述止动装置具备:油压缸装置;止动杆,其以能够抵接于所述上填砂框的方式进退,以便通过油压缸装置而限制向所述推压构件侧的接近;以及止动杆控制装置,其基于油压缸装置的背压而控制所述止动杆的进退,所述止动杆控制装置具备:背压传感器,其检测所述油压缸装置的背压;压力控制阀,其通过由所述背压传感器检测到的值而控制所述背压的值;以及压力指令放大器,其指示所述压力控制阀的设定压力。
18、据此,基于在铸框的下端与模型平台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一致时产生的止动杆保持力值,将止动杆的背压设定为零。因此,使铸框的下端与模型平台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一致,从而能够实施第三挤压单元。
19、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在第三方式或第四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中,所述止动装置的所述油压缸装置与所述止动杆对应地设置为多个,在各所述油压缸装置分别设置有截止阀,该截止阀在分模时切断油向各所述油压缸的进出。据此,通过在分模时切断向油压缸的油的进出,能够将各止动杆的位置保持为水平。因此能够将分模时的铸框保持为水平,并能够防止因铸框倾斜而产生的铸模缺损等不良。该情况下的“分模”是指,从模型以及模型平台分离铸模(带铸框)。
1.一种铸模造型方法,其使用铸模造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模造型方法,其中,
3.一种铸模造型装置,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