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10-08  7


本发明涉及深井通风换气领域,具体为一种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车辆数量急剧增加,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地面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深井立式车库作为一种新型的停车方式,凭借其占地面积小、存取车方便、无人值守等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然而,由于深井立式车库深度深、孔径小,空气流通不畅,尾气排放的有害气体容易在车库内积聚,影响空气质量,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危害人身安全。为了保证车库内的空气质量和安全性,通风系统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2、然而现有技术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传统的气体监测系统监测范围有限,导致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和全面;其次,现有的通风系统通常根据固定的换气次数和风量进行通风,无法根据实时监测的气体浓度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导致能源浪费和通风效果不佳;另外,许多现有系统缺乏智能化控制手段,不能及时响应车库内气体浓度的变化,难以满足现代智能安全系统的需求。综上所述,现有的深井立式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系统在监测范围、通风效率、智能化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需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提升整体性能和满足现代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通过改进气体监测方式和通风控制方法,实现对车库内气体浓度的全面监测和高效通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监测范围有限、通风效率低、缺乏智能化控制及环境影响大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高深井立式车库的空气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兼顾节能减排的需求,满足现代智能停车系统的要求。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包括气体监测组件、通风换气组件及管控总台,所述管控总台与气体监测组件和通风换气组件电连接,所述气体监测组件包括监测装置、回路探测器、回路保护器;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壳体、光源、气体通道、光路通道、光线探测器,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所述气体通道位于光源和光线探测器之间,用于容纳待测气体;所述光路通道贯穿所述气体通道,连接光源和光线探测器;所述光线探测器接收由光源发出的并穿过气体通道的光线,通过检测穿过气体通道的光线强度变化,根据特定谱线能量的衰减得出待测气体的浓度;所述通风换气组件包括新风管和排风管,所述新风管和排风管竖直贯穿整个车库,在每一层设置有对应的新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气体监测组件在车库内每一层设置,车库每层除升降井外全部用隔板分隔,每层的气体监测组件监测的数据集中传输至管控总台,所述管控总台基于气体浓度变化控制新风管和排风管的换气次数及风量。

3、优选地,所述光线探测器与光源呈轴对称设置,位于同一高度。

4、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材质为不透光材料。

5、优选地,所述光源与气体通道之间设置有滤镜。

6、优选地,所述光源和光线探测器采用同一电源进行供电,或采取单独供电方式。

7、优选地,所述气体监测组件用于监测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三种气体的浓度。

8、优选地,所述气体监测组件还包括水平布置的圆形轨道,所述车库为圆形结构,在每层车库的内壁上设置所述圆形轨道,所述监测装置安装在所述圆形轨道上,并能够沿着圆形轨道移动,从而实现对车库内各个水平位置的气体浓度监测。

9、优选地,所述气体监测组件还包括竖向轨道,所述竖向轨道布置在所述圆形轨道的四分之一节点处,与所述圆形轨道垂直,所述监测装置可沿所述竖向轨道进行升降移动,实现对不同高度位置气体浓度的检测,从而适应不同密度气体的监测需求。

10、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通过安装在其上的驱动电机和滑动机构在所述圆形轨道和竖向轨道上移动,所述驱动电机提供动力,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多个滚轮和滑块,使监测装置能够沿轨道平稳移动,实现对车库内各个位置的气体浓度监测。

11、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在车库内多个位置进行气体浓度检测,并获取各位置的气体浓度平均值,所述管控总台基于该气体浓度平均值的变化控制新风管和排风管的换气次数及风量。

12、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13、(1)通过在每层车库内壁上设置圆形轨道和竖向轨道,监测装置能够沿着圆形轨道水平移动,并沿竖向轨道进行升降移动,实现对车库内各个位置和高度的气体浓度监测。本发明的设计考虑了车库的特殊结构,通过在圆形轨道和竖向轨道上布置监测装置,使其能够灵活移动,适应车库内不同位置和高度的气体监测需求,这样设计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能够精确监测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的浓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14、(2)管控总台基于监测装置采集的数据,实时分析车库内各个位置和高度的气体浓度,并根据气体浓度的变化动态调整新风管和排风管的换气次数和风量。通过这种智能化的通风控制,系统能够在保证空气质量的同时提高通风效率,显著改善车库内的空气环境。通过实时监测气体浓度,确保通风系统仅在需要时才进行换气,避免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节能。通过在多个水平位置和高度实时监测气体浓度,并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通风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车库内有害气体的积聚,防止因气体浓度过高而引发的安全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监测组件、通风换气组件及管控总台(1),所述管控总台(1)与气体监测组件和通风换气组件电连接,所述气体监测组件包括监测装置(2)、回路探测器(3)、回路保护器(4);所述监测装置(2)包括壳体(5)、光源(6)、气体通道(7)、光路通道(8)、光线探测器(9),所述光源(6)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用于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所述气体通道(7)位于光源(6)和光线探测器(9)之间,用于容纳待测气体;所述光路通道(8)贯穿所述气体通道(7),连接光源(6)和光线探测器(9);所述光线探测器(9)接收由光源(6)发出的并穿过气体通道(7)的光线,通过检测穿过气体通道(7)的光线强度变化,根据特定谱线能量的衰减得出待测气体的浓度;所述通风换气组件包括新风管(10)和排风管(11),所述新风管(10)和排风管(11)竖直贯穿整个车库,在每一层设置有对应的新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气体监测组件在车库内每一层设置,车库每层除升降井外全部用隔板分隔,每层的气体监测组件监测的数据集中传输至管控总台(1),所述管控总台(1)基于气体浓度变化控制新风管(10)和排风管(11)的换气次数及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探测器(9)与光源(6)呈轴对称设置,位于同一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的材质为不透光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6)与气体通道(7)之间设置有滤镜(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6)和光线探测器(9)采用同一电源进行供电,或采取单独供电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监测组件用于监测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三种气体的浓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监测组件还包括水平布置的圆形轨道(13),所述车库为圆形结构,在每层车库的内壁上设置所述圆形轨道(13),所述监测装置(2)安装在所述圆形轨道(13)上,并能够沿着所述圆形轨道(13)移动,从而实现对车库内各个水平位置的气体浓度监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监测组件还包括竖向轨道(14),所述竖向轨道(14)布置在所述圆形轨道(13)的四分之一节点处,与所述圆形轨道(13)垂直,所述监测装置(2)可沿所述竖向轨道(14)进行升降移动,实现对不同高度位置气体浓度的检测,从而适应不同密度气体的监测需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通过安装在其上的驱动电机和滑动机构在所述圆形轨道(13)和竖向轨道(14)上移动,所述驱动电机提供动力,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多个滚轮和滑块,使监测装置(2)能够沿所述圆形轨道(13)和竖向轨道(14)平稳移动,实现对车库内各个位置的气体浓度监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2)在车库内多个位置进行气体浓度检测,并获取各位置的气体浓度平均值,所述管控总台(1)基于该气体浓度平均值的变化控制新风管(10)和排风管(11)的换气次数及风量。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井立式智能车库气体监测与通风换气一体化系统,包括气体监测组件、通风换气组件及管控总台,管控总台与气体监测组件和通风换气组件电连接,气体监测组件包括监测装置、回路探测器、回路保护器;监测装置包括壳体、光源、气体通道、光路通道、光线探测器,通风换气组件包括新风管和排风管,新风管和排风管竖直贯穿整个车库,在每一层设置有对应的新风口和排风口,每层的气体监测组件监测的数据集中传输至管控总台,管控总台基于气体浓度变化控制新风管和排风管的换气次数及风量。本发明通过通过改进气体监测方式和通风控制方法,实现对车库内气体浓度的全面监测和高效通风。

技术研发人员:蔡崇庆,姜涛,车轮飞,夏继豪,李森生,李国栋,陈玉远,杨礼桢,蔡亚桥,甘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69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