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具体地涉及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的电动汽车通常采用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系统中的储能元件。为保障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安全和使用寿命,动力电池系统在充电、放电时必须严格控制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在超出其允许应用温度范围的状态下充放电可能使电池产生内部短路发生热失控的严重风险,或至少使其使用寿命比在正常温度中应用的情况有明显缩短。
2、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采用的动力电池系统通常都有与其匹配的热管理系统用于调节温度。在电池温度被调节到合适范围内的前提下,为了尽可能减少热管理系统导致的能量损耗,行业内已有以下列专利申请为典型代表的现有技术方案:
3、典型如申请号为cn202210216299.9,名称为“动力电池充电热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充电热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包括:获取动力电池的第一状态参数,其中,第一状态参数至少包括第一温度参数和第一电压参数;根据第一状态参数确定动力电池的第一预设充电能力;根据动力电池的第一预设充电能力与充电设备的输出充电能力,控制热管理系统的开关状态。该方案期望通过动力电池的第一预设充电能力与充电设备的输出充电能力等参数实时调整热管理系统,以缩短动力电池的充电时间、降低动力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充电能耗。
4、又有典型如申请号为cn202311238689.7,名称为“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的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包括获取车辆的出行路况信息,根据出行路况信息,确定车辆的稳态驱动功率和瞬时驱动功率,采集当前动力电池soc及第二状态参数信息,确定电池的待加热温度数据值及预估温升时长值,根据预估温升时长值与出行时长数据值比例,得到修正加热目标温度值及修正预估温升时长值,基于当前电池温度数据值、修正加热目标温度值、修正预估温升时长值并进行二次修正,得到执行温升时长值并执行热管理控制策略。该方案预期在满足未来出行的动力性需求下,结合考虑出行时长和实际热管理时间的关系,实现整车行驶时经济性最优的目标。
5、又有典型如申请号为cn202311824676.8,名称为“车辆的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其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方法、装置、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车辆行驶预设里程所需的电耗数据;获得所述电耗数据对应的使用荷电状态区间数据;根据所述使用荷电状态区间数据获得目标加热温度;根据所述目标加热温度获得预期加热时间;根据所述预期加热时间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控制,得到加热控制结果。该技术方案预期提高对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的效率,更加合理地控制动力电池的温度,节约电能消耗。
6、又有典型如申请号为cn202410216508.9,名称为“车辆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法、存储介质、电子设备、车辆”的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车辆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法、存储介质、电子设备、车辆,包括:获取车辆的当前驾驶数据,并根据当前驾驶数据得到目标驾驶里程和目标驾驶风格;根据目标驾驶里程和目标驾驶风格得到制冷开启温度阈值;当车辆动力电池的电池温度大于制冷开启温度阈值时,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该方法预期能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用于热管理的能耗。
7、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
8、1.由于在动力电池系统采用热管理功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考虑节省能耗的需求,则可能导致电池在停车充电或行车放电中出现不必要的冷却、加热等电能浪费情况,不仅会导致续驶里程在天气炎热或寒冷时过分缩短,还会导致用户用车的电能费用出现不必要的增加;
9、2.由于前述各项专利技术方案都仅考虑停车充电或行车用电两种典型基本工况中的一种,或者采用的技术判断条件在实际应用中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从而实际上并不能与动力电池的实际应用状态有效匹配。
10、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实际上无法解决当前的技术问题,并无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进存在理论可能性,有些作为技术方案都甚至并不成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目的在于仅从电池充电或放电电流倍率、电池soc状态、电池温度等动力电池系统自身状态指标出发,在保证动力电池系统运行温度满足电池安全及寿命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电池能耗;将因长时间放热不均或冷却不均造成的电芯最大温差降低;缓解电池寿命损耗。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4、s100.获取当前车辆运动状态、温度控制状态;所述车辆运动状态包含行车状态、充电状态;所述温度控制状态包含冷却状态、加热状态、均温自循环状态;
5、s200.根据所述车辆运动状态、所述温度控制状态,做出如下操作:
6、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行车状态,且所述温度控制状态为所述冷却状态,则执行s300;
7、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充电状态,且所述温度控制状态为所述冷却状态,则执行s400;
8、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行车状态,且所述温度控制状态为所述加热状态,则执行s500;
9、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充电状态,且所述温度控制状态为所述加热状态,则执行s600;
10、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行车状态,且所述温度控制状态为所述均温自循环状态,则执行s700;
11、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充电状态,且所述温度控制状态为所述均温自循环状态,则执行s800;
12、s300.执行行车冷却控制子流程;
13、s400.执行充电冷却控制子流程;
14、s500.执行行车加热控制子流程;
15、s600.执行充电加热控制子流程;
16、s700.执行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
17、s800.执行充电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
18、优选地,s300中所述行车冷却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9、s310.实时采集放电电流倍率、soc、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的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的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将采集到的所述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按采集的时间点,打上时间戳,并各自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20、s320.对每一个所述放电电流倍率,计算对应的所述时间戳之前10min范围内的算术平均值,得到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平均放电电流倍率;如果对应的所述时间戳之前到起始时间点不足10min,则计算对应的所述时间戳到所述起始时间点之间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打上对应的所述时间戳,并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21、s330.实时检查每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22、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则执行s340;
23、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则执行s350;
24、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310;
25、s340.检查s33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26、如果s33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介于人工预设的第一电流倍率、第二电流倍率之间,且所述soc不低于20%,则执行第一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27、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310;
28、s350.检查s33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29、如果s33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不低于所述第一电流倍率,且所述soc不低于20%,则执行第二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30、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310;
31、所述第一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32、sa34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20%~100%;
33、sa34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15c~0.30c;
34、sa34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人工预设的第二十温度阈值;
35、sa344.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36、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小于所述第二电流倍率,或对应的所述soc低于20%,或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高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或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高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一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37、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344;
38、所述第二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39、sa35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20%~100%;
40、sa35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30c~0.80c及高于0.80c;
41、sa35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人工预设的第二十一温度阈值;
42、sa353.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43、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小于所述第二电流倍率,或对应的所述soc低于20%,或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高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或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四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二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44、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351。
45、优选地,s400中所述充电冷却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46、s410.实时采集充电电流倍率、soc、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的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的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将采集到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按采集的时间点,打上时间戳,并各自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47、s420.实时检查每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48、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七温度阈值,则执行s430;
49、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则执行s440;
50、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则执行s450;
51、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410;
52、s430.检查s4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53、如果s4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四电流倍率,且所述soc不高于30%,则执行第一充电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54、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410;
55、s440.检查s4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56、如果s4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介于所述第三电流倍率、所述第四电流倍率之间,且所述soc介于30%~80%,则执行第二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57、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410;
58、s450.检查s4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59、如果s4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小于所述第三电流倍率,且所述soc介于80%~100%,则执行第三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60、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410;
61、所述第一充电冷却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62、sa43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30%;
63、sa43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80c及以上;
64、sa43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所述第二十一温度阈值;
65、sa434.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66、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四温度阈值,或对应的所述电池组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八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一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67、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434;
68、所述第二充电冷却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69、sa44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30%~80%;
70、sa44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50c~0.80c;
71、sa44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所述第二十一温度阈值;
72、sa444.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73、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六温度阈值,或对应的所述电池组温度不高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二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74、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444;
75、所述第三充电冷却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76、sa45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80%~100%;
77、sa45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10c~0.50c;
78、sa45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人工预设的第二十温度阈值;
79、sa454.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80、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五温度阈值,或对应的所述电池组温度不高于所述第六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三行车冷却控制次子流程;
81、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454。
82、优选地,s500中所述行车加热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83、s510.实时采集放电电流倍率、soc、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的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的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将采集到的所述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按采集的时间点,打上时间戳,并各自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84、s520.实时检查每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85、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十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九温度阈值,则执行s530;
86、s530.检查s5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87、如果s5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不低于30%,则执行行车加热控制次子流程;
88、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510;
89、所述行车加热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90、s51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30%~100%;
91、s51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15c~0.80c及以上;
92、s51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人工预设的第二十三温度阈值;
93、s514.对每一个所述放电电流倍率,计算对应的所述时间戳之前60min范围内的算术平均值,得到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平均放电电流倍率;如果对应的所述时间戳之前到起始时间点不足60min,则计算对应的所述时间戳到所述起始时间点之间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打上对应的所述时间戳,并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94、s515.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95、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小于所述第二电流倍率,或对应的所述soc低于30%,或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九温度阈值,或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一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行车加热控制子流程;
96、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510。
97、优选地,s600中所述充电加热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98、s610.实时采集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soc、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的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的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将采集到的所述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按采集的时间点,打上时间戳,并各自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99、s620.实时检查每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00、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三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二温度阈值,则执行s630;
101、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十四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七温度阈值,则执行s640;
102、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五温度阈值,且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十八温度阈值,则执行s650;
103、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610;
104、s630.检查s6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05、如果s6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高于所述第四电流倍率,且所述soc不高于30%,则执行第一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
106、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610;
107、s640.检查s6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08、如果s6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介于所述第三电流倍率、所述第四电流倍率之间,且所述soc介于30%~80%,则执行第二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
109、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610;
110、s650.检查s6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11、如果s620中的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充电桩可提供充电电流倍率小于所述第三电流倍率,且所述soc介于80%~100%,则执行第三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
112、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610;
113、所述第一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14、sa63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30%;
115、sa63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充电桩可提供的充电电流倍率;
116、sa63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人工预设的第二十二温度阈值;
117、sa634.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18、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二温度阈值,且对应的所述电池组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十六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一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
119、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634;
120、所述第二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21、sa64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30%~80%;
122、sa64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充电桩可提供的充电电流倍率;
123、sa64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所述第二十二温度阈值;
124、sa644.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25、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三温度阈值,且对应的所述电池组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二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二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
126、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644;
127、所述第三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28、sa65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80%~100%;
129、sa65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充电桩可提供的充电电流倍率;
130、sa653.将水冷机组冷却液目标水温设为所述第二十二温度阈值;
131、sa654.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32、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十四温度阈值,或对应的所述电池组温度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十七温度阈值,则关闭本次所述第三充电加热控制次子流程;
133、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654。
134、优选地,s700中所述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35、s710.实时采集充电电流倍率、soc、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的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的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将采集到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按采集的时间点,打上时间戳,并各自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136、s720.检查当前是否开启制冷、制热;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37、如果当前未开启制冷,且未开启制热,则执行s730;
138、如果当前开启制冷,或开启制热,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720;
139、s730.实时检查每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40、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不低于20%,且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与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之间的差不低于人工预设的第二十四温度阈值,则执行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次子流程;
141、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710;
142、所述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43、sa73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20%~100%;
144、sa732.将电流倍率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15c~0.80c及以上;
145、sa733.启动水循环;
146、sa734.对每一个所述放电电流倍率,计算对应的所述时间戳之前60min范围内的算术平均值,得到这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平均放电电流倍率;如果对应的所述时间戳之前到起始时间点不足60min,则计算对应的所述时间戳到所述起始时间点之间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打上对应的所述时间戳,并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147、sa735.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48、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低于20%,或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与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之间的差不高于人工预设的第二十五温度阈值,或所述平均放电电流倍率小于所述第二电流倍率,或所述单体电池温度和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达到人工预设的需开启制冷/加热判断条件,则关闭本次所述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次子流程;
149、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734。
150、优选地,s800中所述充电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51、s810.实时采集充电电流倍率、soc、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的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的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将采集到的所述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按采集的时间点,打上时间戳,并各自按所述时间戳的增序排列;
152、s820.检查当前是否开启制冷、制热;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53、如果当前未开启制冷,且未开启制热,则执行s830;
154、如果当前开启制冷,或开启制热,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820;
155、s830.实时检查每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56、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不高于80%,
157、且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与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之间的差不低于所述第二十四温度阈值,则执行充电均温自循环控制次子流程;
158、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810;
159、所述充电均温自循环控制次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60、sa831.将soc管理策略生效区间设为0%~80%;
161、sa832.启动水循环;
162、sa833.检查当前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所述平均充电电流倍率、所述soc;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如下操作:
163、如果存在有一个所述时间戳对应的所述soc高于80%,或对应的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高温度与所述单体电池温度的最低温度之间的差不高于所述第二十五温度阈值,或所述单体电池温度和所述电池组平均温度达到人工预设的需开启制冷/加热判断条件,则关闭本次所述充电均温自循环控制次子流程;
164、否则,返回并再次执行sa834。
165、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34℃;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30℃;所述第三温度阈值为26℃;所述第四温度阈值为24℃;所述第五温度阈值为32℃;所述第六温度阈值为28℃;所述第七温度阈值为22℃;所述第八温度阈值为20℃;所述第九温度阈值为5℃;所述第十温度阈值为2℃;所述第十一温度阈值为8℃;所述第十二温度阈值为20℃;所述第十三温度阈值为18℃;所述第十四温度阈值为14℃;所述第十五温度阈值为10℃;所述第十六温度阈值为22℃;所述第十七温度阈值为16℃;所述第十八温度阈值为12℃;所述第二十温度阈值为20℃;所述第二十一温度阈值为15℃;所述第二十二温度阈值为45℃;所述第二十三温度阈值为40℃;所述第二十四温度阈值为8℃;所述第二十五温度阈值为5℃。
166、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流倍率为0.30c;所述第二电流倍率为0.15c;所述第三电流倍率为0.50c;所述第四电流倍率为0.80c。
167、优选地,s200中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行车状态,且如果在发出制冷需求或制热需求后5min内,热管理机组未正常响应bms的制冷需求或制热需求,则执行所述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
168、s200中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充电状态,且如果在发出制冷需求或制热需求后5min内,热管理机组未正常响应bms的制冷需求或制热需求,则执行所述充电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
16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具有以下优点:
170、1.由于本发明通过在电池工作在较低功率时调节热管理启停温度阈值和目标水温,从而有效降低了电池能耗;
171、2.由于本发明还引入了均温自循环,从而实现了将因长时间放热不均或冷却不均造成的电芯最大温差降低,并进一步缓解了电池寿命损耗。
1.一种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300中所述行车冷却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400中所述充电冷却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500中所述行车加热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600中所述充电加热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700中所述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800中所述充电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34℃;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30℃;所述第三温度阈值为26℃;所述第四温度阈值为24℃;所述第五温度阈值为32℃;所述第六温度阈值为28℃;所述第七温度阈值为22℃;所述第八温度阈值为20℃;所述第九温度阈值为5℃;所述第十温度阈值为2℃;所述第十一温度阈值为8℃;所述第十二温度阈值为20℃;所述第十三温度阈值为18℃;所述第十四温度阈值为14℃;所述第十五温度阈值为10℃;所述第十六温度阈值为22℃;所述第十七温度阈值为16℃;所述第十八温度阈值为12℃;所述第二十温度阈值为20℃;所述第二十一温度阈值为15℃;所述第二十二温度阈值为45℃;所述第二十三温度阈值为40℃;所述第二十四温度阈值为8℃;所述第二十五温度阈值为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倍率为0.30c;所述第二电流倍率为0.15c;所述第三电流倍率为0.50c;所述第四电流倍率为0.80c。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200中如果所述车辆运动状态为所述行车状态,且如果在发出制冷需求或制热需求后5min内,热管理机组未正常响应bms的制冷需求或制热需求,则执行所述行车均温自循环控制子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