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8-08  119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1、含有污泥的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预处理单元将污泥进行初步过滤:主体处理单元如生化池、沉淀池等,通过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污泥处理单元将污泥浓缩、压榨,最后进行出水排放或再利用单元。

2、参照图1,在采用污泥压榨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常用到带式污泥脱水机,主要工作原理通过化学预处理的污泥通过布料斗均匀送入上滤带3,靠近布料斗的上滤带3呈向上倾斜设置形成重力脱水段,主要就是使污泥随上滤带3向上运行的过程中,游离态水在自重作用下通过上滤带3进入接水槽内,这一步骤主要是脱去污泥的自由水,使污泥流动性减小,为后续挤压脱水法做准备,污泥伴随滤带逐渐进入上滤带3和下滤带4之间,上滤带3和下滤带4之间间距逐渐减小形成挤压脱水段2,污泥开始受到轻微压力,并随着上滤带3和下滤带4运行,压力逐渐加大,使污泥中的游离水被挤出,污泥形成滤饼后,污泥含水量大大降低。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污泥在重力脱水法的过程中,因为污泥含水量不等,如果污泥中游离态水比较多,那么滤带上进入挤压脱水段2的污泥体积较小,如果污泥中游离态水比较少,滤带上进入挤压脱水段2的污泥体积较大,上滤带3和下滤带4间距逐渐减小时,根据污泥体积决定两滤带在挤压脱水段2内的间距,在挤压脱水段2内,存在上滤带3和下滤带4之间间距不等的情况发生,因此上滤带3和下滤带4挤压污泥的压力也不均等,导致上滤带3和下滤带4之间污泥体积较少的部分受到挤压的力较小,污泥最后形成滤饼的含水量有待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进一步降低污泥被压榨后的含水量,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2、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压榨污泥的上滤带和下滤带,上滤带背离下滤带的部分设置有重力脱水段,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形成挤压脱水段,还包括将重力脱水段的污泥引导至挤压脱水段处的导料板,所述重力脱水段和挤压脱水段之间设置有上下开口的控量箱,所述导料板的下端靠近所述控量箱的开口上方,所述控量箱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下滤带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控量箱位于下滤带上方,所述控量箱和所述下滤带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控量箱设置有振捣组件。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通过重力脱水段进行初步脱水后,陆续通过导料板进入下滤带上,控量箱位于下滤带上方,控量箱对污泥起归拢的效果,并且振捣组件对污泥的振捣也能增强污泥的密实度,使污泥可以足量进入下滤带和上滤带之间,控量箱底部和下滤带之间留有间距,控量箱底部也相当于刮板,下滤带带着污泥前进时,控量箱底部对污泥起刮平的作用,使污泥能够保持均匀厚度进入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在挤压脱水段内,存在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间距保持基本相等的情况,因此上滤带和下滤带挤压污泥的压力均等,污泥被均匀挤压后,可以得到含水量更低的滤饼。

5、可选的,所述振捣组件包括振捣棒以及驱使所述振捣棒上下移动的驱动件,所述振捣棒安装于所述控量箱内,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控量箱外。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驱动振捣棒在控量箱内上下移动,对污泥进行振捣处理,通过振捣处理,污泥中的水分和固体颗粒得到更好的分离,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同时,振捣作用还能防止污泥在控量箱内堵塞,保证系统运行的流畅性。

7、可选的,所述振捣棒设置有多干个,且若干个所述振捣棒连接有同一根联动杆。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振捣效率,还保证了各个区域污泥的均匀处理,避免局部处理不足或过度处理的情况发生。

9、可选的,所述控量箱内还安装有压实组件,所述压实组件和所述振捣棒一一对应,所述压实组件包括支撑杆以及压板,所述压板的一侧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振捣棒固定安装有导向杆,所述压板的另一侧滑动于所述导向杆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在振捣棒的导向下上下移动,通过压杆和加压板对污泥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处理能够进一步去除污泥中的水分,提高污泥的干度,同时,压实作用还能使污泥更紧密地贴合在下滤带上,提高压榨效果,当压板向上转动时,压板趋近于水平的状态下,压板能够承接控量箱内的部分污泥,实现下滤带的减重效果,使下滤带保持适当的张紧状态就好。

11、可选的,所述压板下表面转动安装有压杆,所述压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加压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摆动时,因为压杆转动安装在压板下表面,所以可以因为重力作用较好地保持竖直状态,使加压板可以保持形态下压污泥,增强污泥密实度。

13、可选的,所述联动杆位于所述控量箱外,所述联动杆安装有用于和所述振捣棒连接的连杆,所述控量箱侧壁开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杆滑动的滑槽。

14、可选的,所述滑槽位于所述控量箱背离所述下滤带的传送方向的一侧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位于控量箱远离下滤带的传送方向,即使污泥从滑槽离开控量箱落到下滤带上,污泥也要伴随下滤带经过控量箱,使污泥重新被控量进入挤压脱水段内。

16、可选的,所述滑槽位于所述控量箱靠近所述下滤带的传送方向的一侧上,所述联动杆上安装有用于封堵滑槽的封板,所述封板滑动于所述控量箱外壁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槽位于所述控量箱靠近下滤带的传送方向的一侧上,从滑槽离开的污泥不会再经过控量箱,会影响污泥保持均匀厚度进入挤压脱水段,因此需要用封板关闭滑槽。

18、可选的,所述控量箱底部安装有用于验量条以及用于感应所述验量条的感应器,所述感应器位于所述控量箱背离所述下滤带的一侧底部,所述验量条位于所述控量箱靠近所述下滤带的一侧底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置能够实现对污泥堆积量的实时监控,确保污泥量始终保持在合适范围内,避免因污泥量不足而使污泥没有保持均匀厚度进入挤压脱水段内。

20、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1、1.控量箱使污泥能够保持均匀厚度进入挤压脱水段内,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间距趋近相同,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的污泥压力也比较均等,上滤带和下滤带对污泥挤压的作用都基本相等,可以更好地挤压污泥,减少滤饼的含水量;

22、2.结合压实组件的使用,能够在振捣过程中对污泥进行压实,进一步脱去污泥内部水分。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压榨污泥的上滤带(3)和下滤带(4),上滤带(3)背离下滤带(4)的部分设置有重力脱水段(1),上滤带(3)和下滤带(4)之间形成挤压脱水段(2),还包括将重力脱水段(1)的污泥引导至挤压脱水段(2)处的导料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脱水段(1)和挤压脱水段(2)之间设置有上下开口的控量箱(5),所述导料板(6)的下端靠近所述控量箱(5)的开口上方,所述控量箱(5)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下滤带(4)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控量箱(5)位于下滤带(4)上方,所述控量箱(5)和所述下滤带(4)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控量箱(5)设置有振捣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捣组件(7)包括振捣棒(71)以及驱使所述振捣棒(71)上下移动的驱动件(72),所述振捣棒(71)安装于所述控量箱(5)内,所述驱动件(72)安装于所述控量箱(5)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捣棒(71)设置有多干个,且若干个所述振捣棒(71)连接有同一根联动杆(7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量箱(5)内还安装有压实组件(8),所述压实组件(8)和所述振捣棒(71)一一对应,所述压实组件(8)包括支撑杆(81)以及压板(82),所述压板(82)的一侧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杆(81)上,所述振捣棒(71)固定安装有导向杆(9),所述压板(82)的另一侧滑动于所述导向杆(9)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82)下表面转动安装有压杆(83),所述压杆(83)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加压板(8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杆(73)位于所述控量箱(5)外,所述联动杆(73)安装有用于和所述振捣棒(71)连接的连杆(74),所述控量箱(5)侧壁开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杆(74)滑动的滑槽(5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53)位于所述控量箱(5)背离所述下滤带(4)的传送方向的一侧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53)位于所述控量箱(5)靠近所述下滤带(4)的传送方向的一侧上,所述联动杆(73)上安装有用于封堵滑槽(53)的封板(10),所述封板(10)滑动于所述控量箱(5)外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量箱(5)底部安装有用于验量条(51)以及用于感应所述验量条(51)的感应器(52),所述感应器(52)位于所述控量箱(5)背离所述下滤带(4)的一侧底部,所述验量条(51)位于所述控量箱(5)靠近所述下滤带(4)的一侧底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压榨污泥的上滤带和下滤带,上滤带背离下滤带的部分设置有重力脱水段,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形成挤压脱水段,还包括将重力脱水段的污泥引导至挤压脱水段处的导料板,所述重力脱水段和挤压脱水段之间设置有上下开口的控量箱,所述导料板的下端靠近所述控量箱的开口上方,所述控量箱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下滤带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控量箱位于下滤带上方,所述控量箱和所述下滤带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控量箱设置有振捣组件。本申请可以得到含水量更低的滤饼。

技术研发人员:徐如武,葛黎明,陈飞,宋绍,刘波,赵快力,邱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宏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67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