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8-07  23


本申请涉及车辆进气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


背景技术:

1、车辆进气系统需向发动机输送清洁、干燥、充足而稳定的空气,同时要避免空气中的杂质及大颗粒粉尘进入发动机燃烧室造成发动机异常磨损。

2、目前主要采用进气引入管将外界空气引入到空气滤清器总成,为避免造成进气堵塞,又在引入管的进气口安装有进气格栅,进气格栅能够有效阻挡树叶、树枝、飞虫等异物进入进气引入管。

3、由于冬季含盐溶液的道路可能会出现溅水,若浸透滤芯,盐会穿透滤清介质进入发动机并结晶,限制空气流量,损坏涡轮增压器。这时若进气引入管除水效率低会导致在雨雪天气时,滤芯浸水失效,造成进气堵塞,甚至切断向发动机供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进气引入管除水效率低会导致在雨雪天气时,滤芯浸水失效,造成进气堵塞,甚至切断向发动机供气的缺陷。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包括:引入管管体,其上具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底壁上设有第一排水口;进气格栅,其连接在所述进风口,且所述进气格栅底部与所述第一排水口连通;挡水板,其连接在所述引入管管体侧壁上,且所述挡水板底部与所述进风口底壁一体成型,所述挡水板的顶部与所述引入管管体的顶壁之间留有通道,以此将所述引入管管体内部分隔成u形设置,所述引入管管体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二排水口。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气格栅作为第一层挡水结构,进气格栅能够避免部分水进入到引入管管体内,空气中的水分在进气格栅的叶片上聚集后滴落,顺着进气格栅流出第一排水口,进气格栅还能有效阻挡树叶、树枝、飞虫等异物进入引入管管体;进一步将挡水板作为第二层除水结构,通过进气格栅的水滴会因惯性撞击在挡水板上,水滴相对空气的比重更大,撞击后速度降低更快,水滴因重力沿挡水板向下流动,并通过第一排水口排出引入管管体,且引入管管体内部由挡水板分隔呈u形,通过进气格栅、挡水板的更细小的水雾会在引入管管体内因气流方向的改变,流速降低并黏附在引入管管体内壁上,汇集成较大的水滴后沿内壁向下流入到第二排水口处,加快除水效率。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水口环绕所述引入管管体的内壁设有多个,所述引入管管体的底壁上环绕一周设有挡水环,所述挡水环侧壁与所述引入管管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排水流道,多个所述第二排水口与所述排水流道连通。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入管管体内的水分黏附在引入管管体内壁上,并汇集成较大的水滴后沿内壁向下流,最后汇集到排水流道内,进一步从多个第二排水口排出,排水效率快,结构简单。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口处连接有第一排水袋。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第一排水袋使得流到第一排水口的水分能够便捷排走,使用方便。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水口设有第二排水袋。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二排水袋使得流到第二排水口的水分能够便捷排走,使用方便。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板顶部朝向所述进气格栅弯曲设置,所述挡水板底部朝向所述第一排水口倾斜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分从进气格栅进入到引入管管体内后,会迎面撞到挡水板上,这时若水分在撞击到挡水板上后,又在风力的影响下水滴有向上移动的趋势时,在挡水板弯曲设置的条件下,进一步阻挡水滴,使得水滴只能沿挡水板向下滴落,并在挡水板的底部时,沿倾斜面快速滑落在第一排水袋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包括:格栅网;固定卡板,其外缘弯曲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口适配的卡接部,所述固定卡板位于所述进风口处与所述引入管管体卡接固定,且所述固定卡板的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内,并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排水口之间预留有间隙,所述格栅网位于所述进风口内与所述固定卡板相连。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卡板位于进风口处与引入管管体卡接固定,且固定卡板的部分位于进风口内,并位于第一排水口上方,进气格栅在固定卡板的作用下与引入管管体连接方便,结构可靠,格栅网与固定卡板相连,并位于进风口内,从而利于隔绝水分,且也利于将水分沿格栅网流入到第一排水口内。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格栅网与所述固定卡板倾斜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设置的格栅网,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在格栅网的叶片上聚集后滴落,顺着格栅网下方倾斜部分流出引入管管体,除水更方便。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入管管体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分别所述第一排水袋和所述第二排水袋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的设置不仅利于水分的排出,还便于安装第一排水袋和第二排水袋,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排水袋和所述第二排水袋通过卡箍固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卡箍固定第一排水袋和第二排水袋,卡箍结构简单、可靠。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袋和所述第二排水袋采用负压控制型排水袋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当引入管管体内的内部处于负压状态时关闭,防止吸入外部水分及灰尘,从而进一步提高除水效果,从各方面避免有水分进入到引入管管体内,确保发动机运行稳定

2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3、1、通过进气格栅作为第一层挡水措施,空气中的水分在进气格栅上聚集后滴落,顺着格栅下方流出引入管管体,且进气格栅还能够阻挡树叶、树枝、飞虫等异物进入引入管管体内,之后通过设置的挡水板作为第二层挡水措施,通过进气格栅的水滴会因惯性撞击在挡水板上,水滴相对空气的比重更大,撞击后速度降低更快,水滴因重力沿挡水板向下流动,通过第一排水口排出引入管管体;另由于挡水板将引入管管体内部分隔成u形设置,使得更细小的水雾会在管体内因气流方向的改变,流速降低并黏附在引入管管体内壁上,汇集成较大的水滴后沿内壁向下从第二排水口排走,加快除水效率,进一步避免出现滤芯浸水失效,造成进气堵塞,甚至切断向发动机供气的情况;

24、2、通过设置的挡水环,挡水环与引入管管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排水流道,微量的水分黏附在引入管管体内壁上,并汇集成较大的水滴后沿内壁向下流,最后汇集到排水流道内,进一步从多个第二排水口排出,排水效率快,结构简单;

25、3、通过将挡水板顶部朝向进气格栅弯曲设置,挡水板底部朝向第一排水口倾斜设置,当水分从进气格栅进入到引入管管体内后,会迎面撞到挡水板上,这时若水分在撞击到挡水板上后,又在风力的影响下水滴有向上移动的趋势时,在挡水板弯曲设置的条件下,进一步阻挡水滴,使得水滴只能沿挡水板向下滴落,并在挡水板的底部时,沿倾斜面快速滑落在第一排水袋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



技术特征:

1.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口(40)环绕所述引入管管体(1)的内壁设有多个,所述引入管管体(1)的底壁上环绕一周设有挡水环(5),所述挡水环(5)侧壁与所述引入管管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排水流道,多个所述第二排水口(40)与所述排水流道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口(20)处连接有第一排水袋(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口(40)设有第二排水袋(4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4)顶部朝向所述进气格栅(3)弯曲设置,所述挡水板(4)底部朝向所述第一排水口(20)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格栅(3)包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网(30)与所述固定卡板(31)倾斜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入管管体(1)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20)和第二排水口(40)设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分别所述第一排水袋(21)和所述第二排水袋(41)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与所述第一排水袋(21)和所述第二排水袋(41)通过卡箍(60)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袋(21)和所述第二排水袋(41)采用负压控制型排水袋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除水效率进气引入管,属于车辆进气系统领域。包括引入管管体,其上具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底壁上设有第一排水口;进气格栅,其连接在所述进风口,且所述进气格栅底部与所述第一排水口连通;挡水板,其连接在所述引入管管体侧壁上,且所述挡水板底部与所述进风口底壁一体成型,所述挡水板的顶部与所述引入管管体的顶壁之间留有通道,以此将所述引入管管体内部分隔成U形设置,所述引入管管体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设有第二排水口。本申请使用时,通过进气格栅、挡水板等多种除水结构,能高效的滤除空气中的水分,同时能防止树叶、飞虫等异物进入造成空滤堵塞。

技术研发人员:叶锴,李丹,刘诗焱,汪昆,王娅丽,李晓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66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