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8-02  20


本发明涉及投射镜模组,具体为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辆照明系统也在不断进化,尤其是led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灯光系统的能效和性能,现代汽车前照灯不仅追求功能性,还强调设计的美学和科技感,led前照灯由于其较小的尺寸、长寿命及低能耗特性,成为照明系统设计的首选。

2、目前,市场上的led前照灯技术普遍采用较为传统的组件设计,包括单独的灯泡、反射镜和透镜系统。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追求更细长和现代化的车头设计时,由于技术和空间的限制,透镜开口越薄,远光最亮点将会越来越难做,同时更难包含其他功能,并且散热器会相应缩短散热效率降低,同时难以保证led光衰后的输出满足光学要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包括透镜、饰圈、远近光组件、散热组件和固定耳,透镜和饰圈抵接,透镜和远近光组件抵接,饰圈和远近光组件卡接,远近光组件和散热组件紧固连接,散热组件和固定耳卡接,透镜位于靠近饰圈一端,散热组件位于靠近远近光组件一端,散热组件和远近光组件电连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透镜通过饰圈固定并与远近光组件直接抵接,以确保光学精度和稳定性,远近光组件内包含多种灯光功能,通过与散热组件的紧固连接实现高效散热,从而保证led的长期性能和稳定工作,散热组件通过电连接与远近光组件相连,优化电源管理,并通过固定耳卡接到汽车的相应部位,这种设计使得模组在提供远近光照明的同时,能自动调整光束的强度和范围,适应不同的驾驶环境,实现安全、高效的照明效果,同时具备紧凑的结构和优雅的外观,通过这种方式,该投射镜模组不仅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也增强了车辆的美观度和科技感。

5、进一步的,透镜上包括前镜面、后镜面、镜架、翻边和侧筋,前镜面和镜架紧固连接,后镜面和镜架紧固连接,翻边和镜架紧固连接,侧筋和前镜面形状为弧面,前镜面上设有微结构花纹,微结构花纹形状为矩形,后镜面为大弧面和位于大弧面两侧的两块小弧面所构成的连续弧面,翻边和饰圈抵接,侧筋和饰圈抵接,侧筋和远近光组件抵接,翻边和远近光组件抵接,侧筋上设有连接槽,连接槽和远近光组件抵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镜面设计为弧形并带有矩形微结构花纹,用以优化光线的分散和聚焦,增强路面照明的均匀性和有效性,后镜面由三块弧面组成,中间一块大弧面辅以两侧的小弧面,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光线覆盖范围,透镜的翻边和侧筋分别与饰圈和远近光组件紧密抵接,确保透镜的稳定性和光学性能的最大化,侧筋上的连接槽进一步固定远近光组件,使得整个模组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和坚固,这种配置使得模组在实现自适应照明的同时,确保了优良的光效输出和长久的耐用性,适应各种驾驶环境,显著提升了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7、进一步的,饰圈上设有卡槽,远近光组件位于卡槽内,远近光组件和卡槽抵接,饰圈设有卡筋,卡筋和侧筋抵接,卡筋和翻边抵接,饰圈上设有卡扣,卡扣和远近光组件卡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饰圈被设计为具有卡槽,用于容纳和定位远近光组件,确保其准确对齐并稳固安装,饰圈的卡筋与透镜的侧筋和翻边相抵接,形成一个坚固的连接框架,增强整个模组的结构稳定性,此外,饰圈上的卡扣与远近光组件卡接,进一步确保组件之间的紧密结合,防止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由于震动或撞击造成的位移。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组装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使得照明设备在提供精确光线投射的同时,也能够抵抗日常使用中的物理应力,从而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9、进一步的,远近光组件包括上盖、下盖、第一光导、第二光导和灯板,上盖和下盖紧固连接,上盖和散热组件紧固连接,下盖和散热组件紧固连接,上盖和饰圈卡接,上盖和卡扣卡接,下盖和饰圈卡接,上盖和透镜抵接,下盖和透镜抵接,上盖和侧筋抵接,上盖和翻边抵接,下盖和透镜抵接,下盖和侧筋抵接,下盖和翻边抵接,第一光导和灯板紧固连接,第二光导和灯板紧固连接,灯板和散热组件紧固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这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中,远近光组件的设计包括上盖、下盖、两个光导(第一光导和第二光导)以及灯板,上盖和下盖不仅紧固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保护壳体,而且分别与散热组件紧固连接,确保优秀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led的性能和寿命,上盖和下盖进一步与饰圈及卡扣卡接,以及与透镜、侧筋和翻边抵接,形成一个稳定且密封的结构,防止尘埃和水分侵入,同时提升光学效率,第一和第二光导分别紧固连接至灯板,精确控制光线路径,实现远近光的功能切换,这种构造方式不仅简化了组装和维护过程,还通过高效的光线管理和散热设计,提供了长期稳定且高效的照明性能,满足现代车辆对自适应照明系统的高标准需求。

11、进一步的,上盖和下盖围成的区域为光腔,第一光导位于光腔内,第一光导上设有方孔,第二光导位于方孔内,光腔上设有第一灯腔、第二灯腔和第三灯腔,第一灯腔和第三灯腔位于第二灯腔两侧,上盖设有第一导光条,下盖上设有第二导光条。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盖和下盖共同围成一个密封的光腔,其中第一光导被置于光腔内部,设计有方孔来精确安放第二光导,实现高效光线导引,光腔内被细分为三个独立的灯腔,第一灯腔、第二灯腔和第三灯腔,其中第一灯腔和第三灯腔位于第二灯腔的两侧,这种布局有助于实现复杂的光学功能,如远近光切换。上盖和下盖各自装备有导光条,增强了光线的均匀分布和指向性,这种设计使得光线可以在不同的灯腔中被精确控制和分配,从而提高光效利用率和照明质量,通过这种高度优化的光学结构设计,该模组能够实现精确的光束控制和分布,适应各种驾驶条件,显著提升照明效率和驾驶安全性。

13、进一步的,上盖上设有辅助远光遮光筋,两条辅助远光遮光筋位于上盖两侧,两条辅助远光遮光筋分别位于第一灯腔和第三灯腔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盖部分设计有两条,这些遮光筋分布在上盖的两侧,并各自位于第一灯腔和第三灯腔内,将辅助远光遮光筋固定于上盖,使其能有效阻挡和引导光束,当远光被激活时,辅助远光遮光筋帮助形成更集中且方向性强的光束,减少光散射,增强远光的照射距离和强度,遮光筋通过物理阻挡部分侧向光线,避免产生眩光,同时聚焦主光束向前投射,通过这种设计,达到的效果是在不同的驾驶条件下,如夜间或雾天,提供更强的照明支持,增强道路的可视范围和安全性,同时避免对对向车辆造成眩光影响。

15、进一步的,灯板包括电路板、辅助近光灯、辅助远光灯和自适应照明灯,辅助近光灯和电路板紧固连接,辅助近光灯和电路板紧固连接,辅助远光灯和电路板紧固连接,辅助远光灯和电路板电连接,自适应照明灯和电路板紧固连接,自适应照明灯和电路板电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近光灯和辅助远光灯均与电路板紧固连接,保证物理稳定性,并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确保能源的有效传输和灯光的即时响应,自适应照明灯也以同样方式连接,允许根据环境条件自动调整照明模式和光束强度,这种配置允许灯板在紧凑空间内实现多种照明功能,优化车辆的光照范围和强度,提高夜间行驶的安全性,具体工作流程包括通过传感器输入检测到的外部光线条件,自动调节近光、远光和自适应照明系统,以适应不同的驾驶环境,从而达到优化驾驶视野和提升能源效率的效果,辅助近光灯由5颗小功率单颗粒led实现,可以让此模组在只点亮辅助近光时,与配合的近光模组外观看起来有相同的点亮效果,辅助远光灯由2颗小发光面单颗粒led实现,可以补充adb的亮度,自适应照明灯由12颗单颗粒led实现,可以实现自适应照明。

17、进一步的,第一光导上设有光栏,自适应照明灯位于光栏内,第二光导上设有第一近光灯道,辅助近光灯位于第一近光灯道内,第二光导上设有第二近光灯道,辅助近光灯位于第二近光灯道内,第二光导上设有远光灯道,辅助远光灯位于远光灯道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光导特设有光栏,其中自适应照明灯被巧妙地置于光栏内,使其能根据环境条件自动调整照明模式,第二光导被设计为包含多个独立的光道,第一近光灯道和第二近光灯道分别容纳辅助近光灯,这些灯的设置使得近光照明更为分散和均匀,提高了道路照明的质量和覆盖范围,同时,远光灯道中的辅助远光灯提供了强烈和集中的光束,适用于低光环境或更远距离的照明需要,这样的配置允许光导系统在不同的驾驶条件下提供最优化的光线输出,增强了夜间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具体工作流程包括感应外部光线和驾驶环境,自动切换近光、远光和自适应照明模式,确保驾驶者在各种路况下都拥有最佳的视线和光照条件。

19、进一步的,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架、散热片和风扇,散热架和风扇紧固连接,散热片和散热架紧固连接,风扇和电路板紧固连接,电路板和风扇电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架为主体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安装平台,散热片紧固于散热架上,大面积接触空气以提高散热效率,风扇紧固于散热架上,通过电连接与电路板相连,负责主动推动空气流动,加速热量的排放,这种散热系统设计确保了led灯和电子组件在高负荷工作条件下能够持续保持低温状态,有效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并保持了光效的稳定。通过这样的散热方案,模组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维持优异的性能,防止因过热导致的性能下降或损坏,确保了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透镜利用前镜面和后镜面的精心设计,优化光线的聚焦与分散,前镜面带有微结构花纹,这种矩形微结构花纹有助于增强光效及路面照明的均匀性,翻边与侧筋配合使用,侧筋上的连接槽与远近光组件进行紧密抵接,这些部件与饰圈紧密结合,确保透镜固定,并维持光学精度,饰圈设计有卡槽、卡筋和卡扣,这些结构不仅固定并定位远近光组件,还通过这些结构件提供稳定的支持和简化的组装流程,远近光组件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与下盖围成一个密封的光腔,光腔内部设计有第一灯腔、第二灯腔和第三灯腔,这三个独立的灯腔通过上盖的第一导光条和下盖的第二导光条来增强光线的均匀分布和指向性,灯板包括电路板以及多种照明灯,如辅助近光灯、辅助远光灯和自适应照明灯,辅助近光灯和辅助远光灯与电路板紧固连接并进行电连接,确保物理稳定性并保持灯光的即时响应,自适应照明灯也以同样方式与电路板连接,根据环境条件自动调整照明模式和光束强度,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架、散热片和风扇,散热架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安装平台,散热片固定于散热架上,与风扇紧固连接,风扇通过电连接与电路板相连,负责主动推动空气流动,加速热量的排放,从而维持优秀的散热效果,最后,固定耳将整个投射镜模组稳固地安装在汽车上,确保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抗震动能力,通过这种设计,投射镜模组不仅提供了优异的照明效果,也确保了长期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包括透镜(1)、饰圈(2)、远近光组件(3)、散热组件(4)和固定耳(5),所述透镜(1)和饰圈(2)抵接,所述透镜(1)和远近光组件(3)抵接,所述饰圈(2)和远近光组件(3)卡接,所述远近光组件(3)和散热组件(4)紧固连接,所述散热组件(4)和固定耳(5)卡接,所述透镜(1)位于靠近饰圈(2)一端,所述散热组件(4)位于靠近远近光组件(3)一端,所述散热组件(4)和远近光组件(3)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1)和下盖(32)围成的区域为光腔(311),所述第一光导(33)位于光腔(311)内,所述第二光导(34)上设有方孔(344),所述第一光导(33)位于方孔(344)内,所述光腔(311)上设有第一灯腔(3111)、第二灯腔(3112)和第三灯腔(3113),所述第一灯腔(3111)和第三灯腔(3113)位于第二灯腔(3112)两侧,所述上盖(31)设有第一导光条(3114),所述下盖(32)上设有第二导光条(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31)上设有辅助远光遮光筋(312),两条所述辅助远光遮光筋(312)位于上盖(31)两侧,两条所述辅助远光遮光筋(31)分别位于第一灯腔(3111)和第三灯腔(3113)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35)包括电路板(351)、辅助近光灯(352)、辅助远光灯(353)和自适应照明灯(354),所述辅助近光灯(352)和电路板(351)紧固连接,所述辅助近光灯(352)和电路板(351)紧固连接,所述辅助远光灯(353)和电路板(351)紧固连接,所述辅助远光灯(353)和电路板(351)电连接,所述自适应照明灯(354)和电路板(351)紧固连接,所述自适应照明灯(354)和电路板(351)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33)上设有光栏(331),所述自适应照明灯(354)位于光栏(331)内,所述第二光导(34)上设有第一近光灯道(341),所述辅助近光灯(352)位于第一近光灯道(341)内,所述第二光导(34)上设有第二近光灯道(342),所述辅助近光灯(352)位于第二近光灯道(342)内,所述第二光导(34)上设有远光灯道(343),所述辅助远光灯(353)位于远光灯道(343)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4)包括散热架(41)、散热片(42)和风扇(43),所述散热架(41)和风扇(43)紧固连接,所述散热片(42)和散热架(41)紧固连接,所述风扇(43)和电路板(351)紧固连接,所述电路板(351)和风扇(43)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照明的投射镜模组,投射镜模组包括透镜、饰圈、远近光组件、散热组件和固定耳,透镜和饰圈抵接,透镜和远近光组件抵接,饰圈和远近光组件卡接,远近光组件和散热组件紧固连接,散热组件和固定耳卡接,透镜位于靠近饰圈一端,散热组件位于靠近远近光组件一端,散热组件和远近光组件电连接,通透镜通过饰圈固定并与远近光组件直接抵接,以确保光学精度和稳定性,远近光组件通过与散热组件的紧固连接实现高效散热,保证LED的长期性能和稳定工作,并通过固定耳卡接到汽车的相应部位,使得模组在提供远近光照明的同时,能自动调整光束的强度和范围,适应不同的驾驶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鲁力,潘春艳,姜建伟,游帅,刘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茂伟瑞柯车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65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