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5-08-01  13


本发明涉及链条加工,具体涉及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


背景技术:

1、传统的钢制链条笨重,每米3公斤,工人操作麻烦,效率低,复杂工况要多人操作。钢制链条容易生锈和断裂,使用寿命在3-5年。且钢制链条如有损伤肉眼不能分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拉回厂家做检测后才能分辨出哪节链条有损伤,且拉力达不到原有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第一执行杆和第二执行杆均向后移动,第三执行杆和第四执行杆均向前移动;

5、s2、将织带在第二执行杆和第三执行杆上绕制一圈,其中后半圈织带向外侧扭转180°;

6、s3、织带经过第二执行杆并绕制在织带圈的外侧,第一执行杆前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织带经过第三执行杆后,第四执行杆后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

7、s4、织带向内扭转180°后穿入织带圈的内部,第一执行杆后移,第二执行杆前移,织带经过第二执行杆并绕制在织带圈的内侧,第二执行杆后移压住织带圈的内侧,第一执行杆前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

8、s5、第三执行杆后移,第四执行杆前移,织带经过第三执行杆并绕制在织带圈的内侧,第三执行杆前移压住织带圈的内侧,第四执行杆后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

9、s6、织带向外侧扭转180°,第一执行杆后移;

10、s7、织带经过第二执行杆并绕制在织带圈的外侧,第一执行杆前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

11、s8、第四执行杆前移,织带经过第三执行杆并绕制在织带圈的外侧,第四执行杆后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

12、s9、重复s4-s8步骤直至织带的长度绕尽将织带的末端进行固定形成织带异型绕制圈。

13、s10、第二执行杆前移,第三执行杆后移,取出织带异型绕制圈;

14、s11、采用s1—s10步骤继续绕制下一异型绕制圈,在每一圈织带绕制过程中,织带均需要穿过上一织带异型绕制圈;

15、s12、重复s11步骤绕制成织带异型绕制链。

16、本技术方案,按此步骤制作,单圈织带异型绕制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长度无限连接。本绕制工艺,把织带一圈压住一圈,内外压住,可以让织带在使用过程中每圈均布受力,达到绳圈的最大负荷。钢制绑扎链条笨重,每米3公斤,工人操作不便,在高处要多人协力完成,绑扎方法单调,不能弯曲;链条如有损伤肉眼无法分辨,使用几次只能拉回工厂做测试。采用本方法制成的织带异形绕制链的重量每米1公斤,只有链条的三分之一。工人操作轻便,任何高度都可单人操作;绑扎方法多样,任意角度绑扎绳索中任何一环如有破损,一眼能分辨,可以采用卸扣连接及时补充,或挑出送回工厂返修。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钢制链条笨重、操作麻烦,影响工作效率,容易生锈和断裂,且损伤肉眼不能分辨的问题。

17、进一步的,s9中,织带的末端采用胶带固定。

18、进一步的,所述织带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耐酸碱,耐高温,延伸小,拉力大。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按此步骤制作,单圈织带异型绕制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长度无限连接。本绕制工艺,把织带一圈压住一圈,内外压住,可以让织带在使用过程中每圈均布受力,达到绳圈的最大负荷。钢制绑扎链条笨重,每米3公斤,工人操作不便,在高处要多人协力完成,绑扎方法单调,不能弯曲;链条如有损伤肉眼无法分辨,使用几次只能拉回工厂做测试。采用本方法制成的织带异形绕制链的重量每米1公斤,只有链条的三分之一。工人操作轻便,任何高度都可单人操作;绑扎方法多样,任意角度绑扎绳索中任何一环如有破损,一眼能分辨,可以采用卸扣连接及时补充,或挑出送回工厂返修。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钢制链条笨重、操作麻烦,影响工作效率,容易生锈和断裂,且损伤肉眼不能分辨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s9中,织带的末端采用胶带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链条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第一执行杆和第二执行杆均向后移动,第三执行杆和第四执行杆均向前移动;S2、将织带在第二执行杆和第三执行杆上绕制一圈,其中后半圈织带向外侧扭转180°;S3、织带经过第二执行杆并绕制在织带圈的外侧,第一执行杆前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织带经过第三执行杆后,第四执行杆后移压住织带圈的外侧;S4、织带向内扭转180°后穿入织带圈的内部,第一执行杆后移,第二执行杆前移;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织带异型绕制链绕制方法,解决了现有钢制链条笨重、操作麻烦,影响工作效率,容易生锈和断裂,且损伤肉眼不能分辨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顾冠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港星索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64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