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
背景技术:2.太平猴魁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成茶取兰花形,色、香、味、形俱佳,居尖茶之魁首,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
3.太平猴魁的制作工艺为杀青-理条-捏尖-压扁-烘干,其中捏尖是指把茶叶的末端捏合到一起,在压扁成型的时候能防止芽叶分散,做到两头尖,对成茶外形影响较大。压扁做形是太平猴魁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压扁过程茶汁浸出,可有效降低茶汤的苦涩味。
4.现有技术中,太平猴魁经过杀青工序后的茶叶之间容易相互粘连,直接进入整形机就会导致多根茶叶被一起压扁,影响成茶品质。实际生产中一般由人工对其分拣并逐一进行捏尖整齐排列后进入整形机压扁成型,期间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靠双手去一根根的进行捏尖,效率十分低。由于太平猴魁复杂繁琐的加工工艺,目前只能一步步的进行加工操作,无法将各工序形成一条生产线,难以实现太平猴魁的连续化、规模化生产,严重制约了太平猴魁茶产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
6.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依次布置的连续式杀青理条机、冷却输送机、分料机、整形机和定型烘干机,所述分料机包括依次布置的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所述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呈连续v形,所述第一振动槽上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所述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板长方向与第一振动槽输送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的下板边离第一振动槽槽底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振动槽中段槽壁上开设有缺口,且该段槽的槽壁上边沿距槽底的高度为一根茶叶的厚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整形前增加分料工序,利用分料机的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在茶叶输送过程中将堆积的茶叶分散开,通过将槽设置成v形,使得茶叶的长度方向沿槽长方向向前运动,先通过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依次来减小茶叶层的厚度,再通过第二振动槽中段的缺口将多余的茶叶分离出去,最终只留下一根茶叶从第二振动槽输出,从而达到分料目的,避免多根茶叶堆积进入整形机影响成茶品质。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振动槽中段下方设置有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长度方向与第二振动槽输送方向垂直,所述第一输送带出料端设置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二输送带出料端设置第三输送带,所述第三输送带出料端位于冷却输送机上方。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振动槽中段下方设置第一输送带,用于承接从第二振动槽中段缺口处掉落的多余茶叶,并通过第二输送带、第三输送带输送至冷却输送机,
再次进入分料机分料,实现余料的循环。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的v形槽呈错位排布。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的v形槽错位排布,即第一振动槽的v形槽底对应第二振动槽两v形槽构成的槽顶,使得茶叶从第一振动槽进入第二振动槽从第二振动槽的v形槽顶摔落后进入v形槽内,可将粘连在一起的茶叶分开,从而在后续被分离。
12.进一步的,所述整形机包括竖向平行布置的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相邻两带面之间的间距为整形后一根茶叶的厚度,且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相邻两带面的运动方向均向下。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进行整形,茶叶进入两传送带相邻两带面之间,在两传送带作用下被压扁并输送到出料端。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进料端上方设置有第一进料辊和第二进料辊,所述第一进料辊上向内开设有若干v形圆槽,所述第二进料辊上向外凸出有若干梯形凸台,所述v形槽与梯形凸台一一对应设置,且v形槽与梯形凸台之间构成供茶叶通过的v形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进料辊和第二进料辊,通过v形圆槽和梯形凸台配合构成v形孔,茶叶进入v形孔内,在梯形凸台的作用下,茶叶的芽和叶被挤压在一起,达到捏尖效果。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料辊和第二进料辊上方沿辊长方向设置有若干导料板,所述导料板整体呈上端大下端小的v形板,所述导料板与v形孔一一对应,所述导料板的上端位于第二振动槽出料端的下方,下端位于v形孔的上方。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v形导料板,将茶叶从分料机出口导入到整形机进口,使茶叶一根一根的进入整形机压扁整形。
18.进一步的,所述定型烘干机包括设置在整形机下方的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三传送带上设置有红外加热抽湿装置,所述红外加热抽湿装置内的第三传送带带面上设置有第一压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红外加热抽湿装置,对整形后的茶叶进行烘干定型,采用红外加热可快速蒸发茶叶上剩余的水份,实现快速烘干,通过第一压辊的设置,茶叶在被烘干的同时经第一压辊整形,避免茶叶因快速失水而翘起或弯曲发生变形。
20.进一步的,所述红外加热抽湿装置出料端外侧的第三传送带带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压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压辊,当茶叶从红外加热抽湿装置出来后,经第二压辊再次整形,避免茶叶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
22.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输送机上方设置有散热风扇。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散热风扇,在冷却输送机输送茶叶是加速茶叶的散热冷却,以便更好的进入下一道工序,节约时间,提高生产线生产效率。
24.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本技术中,通过在整形前增加分料工序,利用分料机的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在茶叶输送过程中将堆积的茶叶分散开,通过将槽设置成v形,使得茶叶的长度方向沿槽
长方向向前运动,先通过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依次来减小茶叶层的厚度,再通过第二振动槽中段的缺口将多余的茶叶分离出去,最终只留下一根茶叶从第二振动槽输出,从而达到分料目的,避免多根茶叶堆积进入整形机影响成茶品质;
26.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第一进料辊、第二进料辊以及导料板,通过v形圆槽和梯形凸台配合构成v形孔,茶叶经导料板进入v形孔内,在梯形凸台的作用下,茶叶的芽和叶被挤压在一起,达到捏尖效果;
27.3、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红外加热抽湿装置以及第一压辊、第二压辊,对整形后的茶叶进行烘干定型,采用红外加热可快速蒸发茶叶上剩余的水份,实现快速烘干,通过第一压辊、第二压辊的设置,使茶叶在被烘干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压扁整形,避免茶叶因烘干失水而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
3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分料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机的俯视图;
34.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整形机的横向截面图;
36.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定型烘干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定型烘干机的剖面图。
38.图中:10、连续式杀青理条机;20、冷却输送机;21、散热风扇;30、分料机;31、第一振动槽;311、第一挡料板;312、第二挡料板;313、第三挡料板;32、第二振动槽;321、缺口;33、第一输送带;34、第二输送带;35、第三输送带;40、整形机;41、第一传送带;42、第二传送带;43、第一进料辊;431、v形圆槽;44、第二进料辊;441、梯形凸台;45、v形孔;46、导料板;50、定型烘干机;51、第三传送带;52、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3、第一压辊;54、第二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如图1-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依次布置的连续式杀青理条机10、冷却输送机20、分料机30、整形机40和定型烘干机50。
41.连续式杀青理条机10用于完成太平猴魁鲜叶的杀青理条工序,连续式杀青理条机10上设有多条可往复运动的条形加热槽,理条槽上方设置有热风加热装置,生产时鲜叶在热与力的双重作用下初步形成直条形状。
42.冷却输送机20用于杀青后茶叶的输送上料,冷却输送机20上方设置有散热风扇
21,通过散热风扇21对茶叶进行散热排湿,以减少茶叶之间的相互粘连。
43.分料机30包括依次布置的第一振动槽31和第二振动槽32,第一振动槽31和第二振动槽32底部均设置有电磁振动给料器。第一振动槽31和第二振动槽32均为连续的v形槽,其v形槽数量即为茶叶的通道数量。
44.具体设置时,在第一振动槽31上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料板311、第二挡料板312、第三挡料板313,第一挡料板311、第二挡料板312、第三挡料板313板长方向与第一振动槽31输送方向垂直,第一挡料板311、第二挡料板312、第三挡料板313的下板边离第一振动槽31槽底的距离逐渐减小,即使得第一振动槽31的各个v形槽的可通过高度减小,从而当堆积在一起的茶叶经过挡料板使,只有位于挡料板下边沿以下的茶叶能够顺利通过,而高于挡料板下边沿的茶叶被挡住,在电磁振动给料器的作用下逐渐下落到v形槽槽底进而逐渐通过,使得自第一振动槽31出料口出来的茶叶厚度被大大削减。
45.进一步的,第一振动槽31和第二振动槽32的v形槽呈错位排布,即第一振动槽31的v形槽底对应第二振动槽32两v形槽构成的槽顶,使得茶叶从第一振动槽31进入第二振动槽32从第二振动槽32的v形槽顶摔落后进入v形槽内,可将自第一振动槽31出料口出来的粘连在一起的茶叶分开,从而在后续被分离。
46.进一步的,在第二振动槽32中段槽壁上开设有缺口321,且该段槽的槽壁上边沿距槽底的高度为一根茶叶的厚度,具体的,该高度取太平猴魁茶叶杀青理条后的平均厚度,当茶叶经过该中段槽使,只有位于槽底的茶叶能够顺利通过,而堆积在槽底茶叶上方的茶叶,在电磁振动给料器的振动作用下会从缺口321处落下,从而使得自第二振动槽32出料口处单个v形槽只有一根茶叶出料。优选的,在第二振动槽32中段下方设置有第一输送带33,第一输送带33长度方向与第二振动槽32输送方向垂直,第一输送带33出料端设置第二输送带34,第二输送带34出料端设置第三输送带35,第三输送带35出料端位于冷却输送机20上方,通过第一输送带33、第二输送带34、第三输送带35将自缺口321处落下的茶叶输送回冷却输送机20,再次进入分料机30进行分料。也可以在生产线旁侧再设置一组分料机、整形机和定型烘干机,将第一输送带33的出料口引入到分料机的进料口,可提高工作效率。
47.整形机4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导料板46、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导料板46整体呈上端大下端小的v形板,导料板46沿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辊长方向设置,数量与第二振动槽32的v形槽数量一致,具体设置时,导料板46的上端位于第二振动槽32出料端的下方,下端位于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形成v形孔45的上方,茶叶从第二振动槽32出料端落下后进入导料板46内,自导料板46进入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
48.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的辊长方向与茶叶的前进方向垂直,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临近布置且相邻侧均向下转动。具体的,第一进料辊43上向内开设有若干v形圆槽431,第二进料辊44上向外凸出有若干梯形凸台441,v形圆槽431与梯形凸台441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梯形凸台441的梯形斜边与v形圆槽431的v形斜边吻合,梯形凸台441置于v形圆槽431的v形开口后构成一个v形孔45,v形孔45与导料板46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v形孔45为仅供一根茶叶通过的大小,当茶叶自导料板46进入v形孔45时,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相对转动,梯形凸台441挤压茶叶使芽和叶被挤压在一起,达到捏尖效果。
49.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位于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的正下方,具体的,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竖向平行布置,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相邻两带面之间的间距为整形后一根茶叶的厚度,一般取太平猴魁茶叶整形后的平均厚度,以保证压扁均匀;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相邻两带面的运动方向均向下,茶叶经v形孔45捏尖后进入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中间,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相向运动将茶叶向下输送并将茶叶压扁。
50.定型烘干机50包括设置在整形机40下方的第三传送带51,用于接收自整形机40的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之间完成压扁整形而掉落的茶叶,由于茶叶经分料机30分料后会一根根的进入v形孔45被捏尖,再进入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压扁整形,从而落到第三传送带51后会一根根的铺放在第三传送带51带面上。在第三传送带51上设置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第一压辊53和第二压辊54,第一压辊53设置在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内的第三传送带51带面上,第二压辊54设置在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出料端外侧的第三传送带51带面上。工作时,茶叶在第三传送带51上传输进入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内,在红外加热作用下茶叶被快速烘干,茶叶在被快速烘干时经过第一压辊53,使茶叶保持压扁的形状,避免茶叶因快速失水而发生变形,茶叶自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出来后,经第二压辊54再次辊压保持压扁的形状,以避免外界温度低于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内的温度而导致茶叶发生变形。茶叶经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第一压辊53、第二压辊54后,被快速烘干且始终保持压扁的形状,使得茶叶的外形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成茶品质较好。
51.为保证定型烘干效果以及提高生产线制茶的效率,可以在第三传送带51上沿输送方向间隔设置多组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第一压辊53和第二压辊54,以使茶叶逐渐被烘干,经第三传送带51出料端出来的茶叶即为成茶,不需要在进入烘干机烘干,大大提高了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可以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5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1.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包括依次布置的连续式杀青理条机(10)、冷却输送机(20)、分料机(30)、整形机(40)和定型烘干机(50),所述分料机(30)包括依次布置的第一振动槽(31)和第二振动槽(32),所述第一振动槽(31)和第二振动槽(32)呈连续v形,所述第一振动槽(31)上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挡料板(311)、第二挡料板(312)、第三挡料板(313),所述第一挡料板(311)、第二挡料板(312)、第三挡料板(313)板长方向与第一振动槽(31)输送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挡料板(311)、第二挡料板(312)、第三挡料板(313)的下板边离第一振动槽(31)槽底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振动槽(32)中段槽壁上开设有缺口(321),且该段槽的槽壁上边沿距槽底的高度为一根茶叶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振动槽(32)中段下方设置有第一输送带(33),所述第一输送带(33)长度方向与第二振动槽(32)输送方向垂直,所述第一输送带(33)出料端设置第二输送带(34),所述第二输送带(34)出料端设置第三输送带(35),所述第三输送带(35)出料端位于冷却输送机(20)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振动槽(31)和第二振动槽(32)的v形槽呈错位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整形机(40)包括竖向平行布置的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所述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相邻两带面之间的间距为整形后一根茶叶的厚度,且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相邻两带面的运动方向均向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42)进料端上方设置有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所述第一进料辊(43)上向内开设有若干v形圆槽(431),所述第二进料辊(44)上向外凸出有若干梯形凸台(441),所述v形圆槽(431)与梯形凸台(441)一一对应设置,且v形圆槽(431)与梯形凸台(441)之间构成供茶叶通过的v形孔(4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进料辊(43)和第二进料辊(44)上方沿辊长方向设置有若干导料板(46),所述导料板(46)整体呈上端大下端小的v形板,所述导料板(46)与v形孔(45)一一对应,所述导料板(46)的上端位于第二振动槽(32)出料端的下方,下端位于v形孔(45)的上方。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定型烘干机(50)包括设置在整形机(40)下方的第三传送带(51),所述第三传送带(51)上设置有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所述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内的第三传送带(51)带面上设置有第一压辊(53)。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红外加热抽湿装置(52)出料端外侧的第三传送带(51)带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压辊(54)。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冷却输送机(20)上方设置有散热风扇(21)。
技术总结本申请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太平猴魁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依次布置的连续式杀青理条机、冷却输送机、分料机、整形机和定型烘干机,分料机包括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第一振动槽和第二振动槽呈连续V形,第一振动槽上依次设有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的下板边离第一振动槽槽底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振动槽中段槽壁上开设有缺口,且该段槽的槽壁上边沿距槽底的高度为一根茶叶的厚度。通过增加分料工序,通过第一挡料板、第二挡料板、第三挡料板依次来减小茶叶层的厚度,再通过第二振动槽中段的缺口将多余的茶叶分离出去,达到分料目的,避免多根茶叶堆积进入整形机影响成茶品质。质。质。
技术研发人员:吴正敏 钟华 丁武阳 孙长应 曹成茂 曹杰 刘忠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7.15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