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介入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
背景技术:
1、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发病的急缓可将其分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acute internalcarotid artery occlusion,aicao)和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artery occlusion,cicao)。通常闭塞时间超过4周分类为cicao,闭塞时间在1周内的归类为aicao,闭塞时间1~4周的患者在临床上较少见,无明确的分类。绝大部分患者因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而被诊断出aicao,多数cicao患者在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
2、动脉粥样硬化是icao最常见的病因,常发生于动脉起始部。血管内皮受损可逐渐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并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逐渐形成高度狭窄,最终演变为cicao;一旦斑块发生破裂出血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可最终发展为局部的血管栓塞或因斑块脱落导致的远端血管栓塞,aicao正是与此相关。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icao好发于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2~3cm的位置,由遗传因素、颈部过度运动、感染等引起的颈内动脉内膜损伤,可最终致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动脉壁间的夹层形成管壁内血肿,致使颈内动脉管腔变得狭窄甚至闭塞,动脉内膜撕裂的速度对闭塞的急性或慢性演变起决定作用。
3、图1中的(a)展示了颈动脉的具体结构,沿颈总动脉2向上分为颈外动脉1与颈内动脉3,图1中的(b)展示了健康的颈总动脉2分叉处的状态,图1中的(c)展示了发生病变状态的颈总动脉2分叉处的状态,此时,颈外动脉1与颈内动脉3的血管壁内侧具有斑块使得血流通道变窄。
4、针对上述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方式通常有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常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手术治疗,一般是首先将导丝先进入血管至病变位置,然后引导携带保护伞的输送导管至穿过病变位置,然后释放保护伞以对血管进行远端保护,避免在手术过程中斑块脱落随血流流往更远位置的血管,导致血管远端闭塞。
5、现有技术的释放保护伞的导管一次只能携带并释放一个保护伞,在治疗、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时,需要导管先后进入两次,才能完成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内的保护伞释放,操作效率较低,需要患者麻醉时间较长,手术风险较大;另外,导管多次进入患者体内也容易引发感染。
6、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以解决现有的保护伞输送导管操作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包括:
4、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内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
5、第一输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用于输送一个保护伞;
6、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用于输送另一个保护伞;
7、工作时,第一导管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内可分别压缩一个保护伞,从而可一次性输送两个保护伞。
8、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
9、一号保护伞,所述一号保护伞压缩在第一腔室的远端;
10、第一快速交换口,所述第一快速交换口设置在第一腔室远端的外侧壁上;
11、第一导丝,所述第一导丝用于穿过第一快速交换口以引导第一导管至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病变组织处。
12、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
13、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设置在第二腔室内,并与第二腔室滑动配合;
14、二号保护伞,所述二号保护伞压缩在第二导管的远端;
15、第二快速交换口,所述第二快速交换口设置在第二导管远端的外侧壁上;
16、第二导丝,所述第二导丝用于穿过第二快速交换口以引导第二导管至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病变组织处。
17、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腔室远端的出口设置在第一导管远端的侧壁上。
18、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管内设置有第二隔离板,第二隔离板将第一导管的内腔分割形成所述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
19、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隔离板远端具有导向端,导向端的远端与出口的远端固定连接,导向端向远端方向逐渐向出口方向倾斜,以引导第二导管顺利伸出第二腔室。
20、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腔室远端具有隔离腔室,所述第一快速交换口连通隔离腔室,第一导丝通过第一快速交换口进入隔离腔室,并从隔离腔室远端伸出第一导管,所述一号保护伞的远端可对齐第一腔室的远端布置。
21、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腔室远端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隔离板,第一隔离板与第一导管的部分内侧壁围合构成所述的隔离腔室。
22、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隔离板的近端与第一快速交换口近端位置处的第一腔室内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隔离板的近端具导向区段,以引导第一导丝顺利进入隔离腔室。
23、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二号保护伞设置在第二快速交换口靠近近端的一侧。
24、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第一导管内具有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可以同时携带两个保护伞,这样可以一次性进入颈总动脉,先释放一个保护伞至其中一个颈动脉的病变组织处,然后再释放另一个保护伞至另一个颈动脉的病变组织处,从而可以实现一次性释放两个保护伞的目的,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降低感染机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1.一种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20)远端的出口(121)设置在第一导管(100)远端的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100)内设置有第二隔离板(160),第二隔离板(160)将第一导管(100)的内腔分割形成所述的第一腔室(110)与第二腔室(1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板(160)远端具有导向端(161),导向端(161)的远端与出口(121)的远端固定连接,导向端(161)向远端方向逐渐向出口(121)方向倾斜,以引导第二导管(400)顺利伸出第二腔室(12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10)远端具有隔离腔室(140),所述第一快速交换口(130)连通隔离腔室(140),第一导丝(200)通过第一快速交换口(130)进入隔离腔室(140),并从隔离腔室(140)远端伸出第一导管(100),所述一号保护伞(300)的远端可对齐第一腔室(110)的远端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10)远端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隔离板(150),第一隔离板(150)与第一导管(100)的部分内侧壁围合构成所述的隔离腔室(14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板(150)的近端与第一快速交换口(130)近端位置处的第一腔室(110)内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隔离板(150)的近端具导向区段(151),以引导第一导丝(200)顺利进入隔离腔室(140)。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保护伞(600)设置在第二快速交换口(410)靠近近端的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