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29  15


本发明涉及移相器,具体涉及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


背景技术:

1、移相器是一种可以调整电磁波相位的装置,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等领域。液晶移相器在连续可调方面具有优势。众所周知,液晶的电特性取决于分子取向,而分子取向可以通过外加电压产生电场的变化。通过改变施加在液晶层两端的电压可以改变液晶的介电常数。

2、常用的液晶移相器结构是以液晶层为衬底的微带线,这种需要厚的液晶基板来实现低损耗,存在薄的基于液晶的传输线的结构,但是它们需要额外的偏置电路或过渡用于馈电,这些会导致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潜在的成本增加。在保证便于控制和制造的条件下,实现液晶移相器低损耗和大相移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包括上层基板和下层基板,所述上层基板与下层基板之间设有液晶层,所述液晶层包括液晶和设置在液晶上下两侧的取向层,所述液晶内设有带有缺陷结构的金属地和微带线,所述缺陷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哑铃型开口,所述微带线与哑铃型开口的中部位置对应,所述哑铃型开口包括设置在中部的多个第一哑铃型开口和多个设置在第一哑铃型开口两侧的第二哑铃型开口,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二哑铃型开口的尺寸,且其与第二哑铃型开口的厚度相同。

3、进一步的,所述哑铃型开口包括横向设置在中部的矩形口和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口两端的方形口。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矩形口的长度为0.09mm,且其宽度为0.03mm,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方形口的边长为0.18mm。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哑铃型开口的矩形口的长度为0.1mmm,且其宽度为0.03mm,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方形口的边长为0.2mm。

6、进一步的,所述微带线包括传输线和设置在所述传输线一端的高阻馈线结构,所述传输线两端的宽度小于中部的宽度。

7、进一步的,所述微带线的两端的宽度为0.03mm,且其中部的宽度为0.1mm。

8、进一步的,所述高阻馈线结构包括垂直于所述传输线端部的连接线和对称的设置在所述连接线中部两侧的扇形结构。

9、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金属地上设置第一哑铃型开口和第二哑铃型开口排列形成的缺陷结构,并在微带线上设置高阻馈线结构,获得了优良的阻抗匹配特性,在保证低损耗的同时提高了相移范围,增加了移相器的品质因数,且结构和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技术特征:

1.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包括上层基板和下层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基板与下层基板之间设有液晶层,所述液晶层包括液晶和设置在液晶上下两侧的取向层,所述液晶内设有带有缺陷结构的金属地和微带线,所述缺陷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哑铃型开口,所述微带线与哑铃型开口的中部位置对应,所述哑铃型开口包括设置在中部的多个第一哑铃型开口和多个设置在第一哑铃型开口两侧的第二哑铃型开口,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二哑铃型开口的尺寸,且其与第二哑铃型开口的厚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哑铃型开口包括横向设置在中部的矩形口和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口两端的方形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矩形口的长度为0.09mm,且其宽度为0.03mm,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方形口的边长为0.18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哑铃型开口的矩形口的长度为0.1mmm,且其宽度为0.03mm,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方形口的边长为0.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包括传输线和设置在所述传输线一端的高阻馈线结构,所述传输线两端的宽度小于中部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的两端的宽度为0.03mm,且其中部的宽度为0.1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馈线结构包括垂直于所述传输线端部的连接线和对称的设置在所述连接线中部两侧的扇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传输线移相器。它包括上层基板和下层基板,所述上层基板与下层基板之间设有液晶层,所述液晶层包括液晶和设置在液晶上下两侧的取向层,所述液晶内设有带有缺陷结构的金属地和微带线,所述缺陷结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哑铃型开口,所述微带线与哑铃型开口的中部位置对应,所述哑铃型开口包括设置在中部的多个第一哑铃型开口和多个设置在第一哑铃型开口两侧的第二哑铃型开口,所述第一哑铃型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二哑铃型开口的尺寸,且其与第二哑铃型开口的厚度相同。本发明获得了优良的阻抗匹配特性,在保证低损耗的同时提高了相移范围,增加了移相器的品质因数,且结构和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李梓玲,司马博羽,吴文,孙俊,郑学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63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