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储能,特别是涉及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1、储能变流器作为一种小型电力电子设备,属于储能系统的核心设备。随着储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同等功率的储能变流器的体积日趋于小型化,这就对储能变流装置的散热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以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效果。
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变流器,包括:
3、箱体,包括本体和设于本体内的分隔壁;分隔壁将本体的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分隔壁上设有多个通气口,通气口连通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
4、液冷件,位于第二腔内且至少贴合在分隔壁上;及
5、气流发生装置,设于第一腔;气流发生装置配置为用于借助其中至少一通气口将位于第二腔内的气体输入至第一腔内,并借助其中至少另一通气口将位于第一腔内的气体输出至第二腔内。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隔壁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边,第一方向与第一腔指向第二腔的方向彼此相交;
7、所有通气口分别靠近两个第一边设置,且所有通气口配置为能够配合于气流发生装置形成从第一腔至第二腔循环流动的环形气流。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有通气口中用于进气的通气口为第一通气口,用于出气的通气口为第二通气口;
9、气流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进口与第一通气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并连通。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口和第一气流发生单元均设置有多个;
11、所有第一通气口靠近于其中一个第一边设置,第二通气口靠近于其中另一个第一边设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口设置有一个;所有第一通气口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通气口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参考面为垂直于第一边指向第二边的方向的平面;和/或
13、所有第一通气口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布置;预设方向、第一方向及第一腔指向第二腔的方向彼此相互垂直;和/或
14、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口朝向第二通气口设置,且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口朝向与第一方向彼此平行;和/或
15、第一通气口和第一气流发生单元均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一通气口靠近于该其中一个第一边的一端设置,其中另一个第一通气口靠近于该其中一个第一边的另一端设置。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隔壁还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边;每一第一边连接两个第二边,且每一第一边与两个第二边限定出两个角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一腔指向第二腔的方向彼此相互垂直;
17、第一通气口、第二通气口和第一气流发生单元均设置有多个;
18、其中至少一第一气流发生单元设于第一目标角部,其余第一气流发生单元设于第二目标角部;第一目标角部和第二目标角部为所有角部中沿分隔壁的周向不相邻的两个角部;
19、其中至少一第二通气口位于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气路径上,其余第二通气口位于其余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气路径上。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四个角部中除第一目标角部和第二目标角部以外的角部为第三目标角部和第四目标角部;其中至少一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口朝向第三目标角部设置,其中至少一第二通气口设于第三目标角部;其余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口朝向第四目标角部设置,其余第二通气口设于第四目标角部;和/或
21、第一通气口、第二通气口和第一气流发生单元均设置有两个。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气流发生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气流发生件;
23、其中,在同一第一气流发生单元中,所有第一气流发生件沿第一腔指向第二腔的方向堆叠设置;或者
24、在同一第一气流发生单元中,所有第一气流发生件并排设置,且所有第一气流发生件的出气方向彼此平行且同向。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气口设置有至少一个,气流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气流发生单元,第二气流发生单元的出口与第二通气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并连通;和/或
26、储能变流器还包括设于第一腔的导流件;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进口借助于导流件与对应地第一通气口相连通。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冷件包括多个沿介质的流通方向依次连接的液冷单元;
28、沿第一方向,所有液冷单元依次布置。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沿第一方向,位于最上游的液冷单元为第一液冷单元;第一液冷单元包括沿介质的流通方向串联设置的多个第一液冷部;和/或
30、定义沿第一方向,位于最下游的液冷单元为第二液冷单元;第二液冷单元包括沿介质的流通方向串联设置的多个第二液冷部;和/或
31、定义沿第一方向,位于最上游的液冷单元和位于最下游的液冷单元之间的至少一个液冷单元为第三液冷单元;第三液冷单元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三液冷部。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位于最上游的液冷单元和位于最下游的液冷单元之间的液冷单元限定出与第二腔相连通的至少一第一间隙;
33、至少一第一间隙中存在目标间隙,分隔壁上对位于目标间隙的区域开设有与目标间隙连通的开孔。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储能变流器还包括设于第一腔内的印制电路板,以及设于印制电路板上的多个电子元器件;
35、印制电路板与分隔壁之间限定出与开孔相连通的第二间隙。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储能变流器还包括多个散热翅片;所有散热翅片位于第二腔,且均设于分隔壁上;至少部分散热翅片沿第一方向排布成行,沿第四方向排布成列;第一方向、第四方向和第一腔指向第二腔的方向彼此相交;和/或
37、液冷件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靠近于两个第一边的其中之一设置。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腔位于第一腔的底侧,第一腔指向第二腔的方向为重力方向。
3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中的储能变流器。
40、上述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中,储能变流器至少包括箱体、换热件和气流发生装置。通过在箱体的本体内设置分隔壁分隔,形成第一腔和第二腔,借助于分隔壁上设置的通气口连通第一腔和第二腔,并于第一腔内设置气流发生装置以及于第二腔内设置液冷件,这样,可以在第一腔内放置主要产热部件,借助于第二腔内的液冷件冷却第一腔内的部件。在气流发生装置的作用下,第一腔内的气体能够借助于通气口与第二腔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可以进一步利用第二腔内的气体以及位于第二腔内的液冷件,不仅有利于提高第一腔内的主要产热部件的散热效率,还有利于借助于气体在第一腔至第二腔之间的流动来降低相关部件产生凝露的风险。同时,由于借助于第二腔内的气体来与第一腔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也不会额外占据第一腔的空间,有利于在第一腔内布置相关部件。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不仅能够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提高散热效果,还能够提高安全性能。
41、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1.一种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腔指向所述第二腔的方向彼此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有所述通气口中用于进气的通气口为第一通气口,用于出气的通气口为第二通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一气流发生单元均设置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口设置有一个;所有所述第一通气口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通气口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参考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边指向所述第二边的方向的平面;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还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边;每一所述第一边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边,且每一所述第一边与两个所述第二边限定出两个角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一腔指向所述第二腔的方向彼此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和所述第一气流发生单元均设置有多个;其中至少一所述第一气流发生单元设于第一目标角部,其余所述第一气流发生单元设于第二目标角部;所述第一目标角部和所述第二目标角部为所有所述角部中沿所述分隔壁的周向不相邻的两个角部;其中至少一所述第二通气口位于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气路径上,其余所述第二通气口位于其余所述第一气流发生单元的出气路径上;和/或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件包括多个沿介质的流通方向依次连接的液冷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最上游的所述液冷单元为第一液冷单元;所述第一液冷单元包括沿介质的流通方向串联设置的多个第一液冷部;和/或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位于所述第一腔的底侧,所述第一腔指向所述第二腔的方向为重力方向。
10.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变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