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新材料,尤其涉及一种药物制剂,具体涉及一种碳酸钙@单宁酸/乳蛋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1、钙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尽管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人类并不能自行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来摄取。钙也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重要元素。首先,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成分,人体骨骼中的99%以上的钙都用于形成骨骼。其次,钙也参与许多生化过程。例如,钙离子在神经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神经冲动的传递。此外,钙还能够调节肌肉收缩和心脏的正常节律。对于细胞内钙离子的控制,涉及到许多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涉及到细胞内钙的释放、重吸收和转运。在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过程中,钙离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人体缺乏钙,就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症,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脆弱的牙齿、肌肉痉挛、心律不齐和高血压等。目前市场上补钙制剂根据类型主要包括三类产品:无机钙盐、有机酸钙盐和有机钙盐。
2、无机补钙制试通常包括碳酸钙、氯化钙、磷酸钙等,这些无机补钙制试因其高钙含量被广泛用于缓解骨质疏松等疾病,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碳酸钙需要足够的胃酸来帮助其分解,而老年人或有胃酸分泌不足的人可能会吸收不良;氯化钙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且易引起口干、口渴等不适症状;磷酸钙的溶解度较低,难以被人体充分吸收。有机补钙制试通常包括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等,这些有机补钙制试容易与消化系统中的其它化合物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不易被吸收的聚合物,从而降低钙的吸收效果。生物钙最典型的是蛋白螯合钙,与传统的钙补充剂相比,蛋白螯合钙有许多优点,如吸收更快、副作用更少、不会引起胃肠不适等。但是,蛋白螯合钙的实际效果会因蛋白质的不同结构和性质而有所不同,蛋白质分解和吸收过程中也可能会降低钙的利用率。
3、申请人针对目前补钙制剂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在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缩合反应制备的鱼胶多肽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公布号:cn115212285a)中提出了一种鱼胶多肽纳米材料,并以此作为补钙制剂,该补钙制剂通过“一锅法”(one-pot synthesis)技术合成,以水解类单宁为核,钙离子和鱼胶多肽为壳,具有双层核壳结构(如图1a),即:将水解类单宁溶解于溶剂中,进行初次搅拌,并在搅拌中滴加钙盐溶液、表面活性剂和鱼胶多肽,滴加结束后进行二次搅拌;然后滴加碱溶液,进行三次搅拌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制得。所制得的补钙虽具有良好的骨胶原补充能力,提高骨组织强度,但制剂中钙含量较低。
4、同时,申请人在中国发明专利“具有三层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补钙制剂”(公布号:cn115463111a)中提出了一种具有三层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作为补钙制剂,其中:核心层为纳米碳酸钙,中间层为黄烷-3-醇聚合物,外壳层为多肽,黄烷-3-醇聚合物为桥键,接合纳米碳酸钙和多肽。该补钙制试通过“两步法”,“层层组装”(layer bylayer)的技术合成(如图1b),即:先利用黄烷-3-醇聚合物的邻苯二酚基团与钙离子形成的配位键,将其覆盖在纳米碳酸钙表面,随后去除多余的黄烷-3-醇聚合物,再利用多肽和黄烷-3-醇聚合物之间的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将多肽负载在黄烷-3-醇聚合物表面。所制得的补钙虽可明显提高骨骼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具有较好的补钙效果,但制剂中钙含量也不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钙含量、高吸收、高稳定性的补钙制剂,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出一种碳酸钙@单宁酸/乳蛋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2、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
3、具体地,所述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其中:核层为碳酸钙,壳层为单宁酸和乳蛋白;所述单宁酸中的连苯三酚与所述碳酸钙表面的钙离子形成配位键,所述单宁酸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力与所述乳蛋白结合。
4、研究发现,利用单宁酸与乳蛋白,在碳酸钙表面的自组装技术,能够更为方便、快速的将碳酸钙表面覆盖上单宁酸-乳蛋白涂层。其技术原理为:单宁酸中的连苯三酚与碳酸钙表面的钙离子能够形成配位键,同时单宁酸能够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协同作用的方式与乳蛋白结合。在极稀的物料浓度、高速搅拌的条件下,单宁酸能够一边在碳酸钙表面吸附、富集,一边与溶液中的乳蛋白结合,这种发生在碳酸钙表面的原位组装反应,最终使碳酸钙表面形成具有“单层”结构的单宁酸-乳蛋白涂层(如图1c)。具有该结构的复合材料,作为补钙制剂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以水解类单宁为核,钙离子和鱼胶多肽为壳”的补钙制剂,以及“以纳米碳酸钙为核心层,黄烷-3-醇聚合物为中间层,多肽为外壳层”的补钙制剂,具有更高的钙含量,更有利于增加肠道细胞对碳酸钙的吸收。
5、优选地,所述碳酸钙为球散石型,且粒径为130-160nm。
6、优选地,所述复合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50-180nm,小粒径的复合材料,更有利于提高钙离子的吸收。
7、优选地,所述复合材料中的乳蛋白含量为1.5-3.1wt%。
8、优选地,所述复合材料的zeta电位为28.2-35.4mv。
9、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0、具体地,所述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将碳酸钙分散于水中,加入单宁酸后立即加入乳蛋白,搅拌反应;然后离心收集沉淀,再加入洗脱剂进行洗脱,干燥,得所述复合材料。
12、本发明的复合材料采用“一步组装”法(即一步法)制备,与现有技术中单宁与钙离子在固体表面的“层层组装”的反应历程不同。层层组装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的占用单宁酸的所有反应位点(邻位酚羟基);而一步组装技术,会使部分单宁的活性位点处于空缺的状态。因而“层层组装”和“一步组装”,所获得涂层的孔径、酸耐受能力、厚度等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相较于“层层组装”,“一步法”形成的涂层更薄,即“一步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补钙制剂中的钙含量。
13、优选地,所述复合材料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碳酸钙1-5份,单宁酸0.2-0.8份和乳蛋白0.1-0.5份。
14、优选地,所述洗脱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氢钠(sds)、尿素、乙醇、丙酮、甲醇、乙腈中的至少一种。
15、优选地,所述搅拌反应的时间为2-4小时。
16、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的应用。
17、具体地,一种补钙制剂,所述补钙制剂中含有本发明所述的复合材料。
18、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9、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其中:核层为碳酸钙,壳层为单宁酸和乳蛋白;且单宁酸中的连苯三酚与所述碳酸钙表面的钙离子形成配位键,单宁酸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力与所述乳蛋白结合。制备时,采用一步法,在极稀的物料浓度、高速搅拌的条件下,单宁酸能够一边在碳酸钙表面吸附、富集,一边与溶液中的乳蛋白结合,这种发生在碳酸钙表面的原位组装反应,最终使碳酸钙表面形成具有“单层”结构的单宁酸-乳蛋白涂层。
20、本发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其粒径为150-180nm,钙含量为34.6-38.1%,zeta电位为28.2-35.4mv,在荧光激发光为280nm处,发射光的最大波长为335-338nm,且乳蛋白含量为1.5-3.1%;作为补钙制剂时,可以增加肠道细胞对碳酸钙的吸收效果,具有良好的的钙补充能力。
1.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其中:核层为碳酸钙,壳层为单宁酸和乳蛋白;所述单宁酸中的连苯三酚与所述碳酸钙表面的钙离子形成配位键,所述单宁酸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力与所述乳蛋白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钙为球散石型,且粒径为130-16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50-18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中的乳蛋白含量为1.5-3.1w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的zeta电位为28.2-35.4mv。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碳酸钙1-5份,单宁酸0.2-0.8份和乳蛋白0.1-0.5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洗脱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氢钠、尿素、乙醇、丙酮、甲醇、乙腈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反应的时间为2-4小时。
10.一种补钙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钙制剂中含有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