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具体地说是一种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
背景技术:
1、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又名竹笙、竹参,隶属于鬼笔科竹荪属,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隐花菌类。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竹荪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菌柄和粉红色的蛋形菌托,以及细致洁白的网状裙,因此被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和“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以来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
2、竹荪的幼担子果菌蕾呈圆球形,具有三层包被,外包被薄且光滑,中层为胶质,内包被为坚韧肉质。成熟时包被裂开,菌柄将菌盖顶出,柄中空,外表由海绵状小孔组成。菌盖呈钟形,表面凹凸不平,密布担孢子。菌盖下有白色网状菌幕,下垂如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通过菌丝分解枯竹类有机物质获取营养。人工栽培时,可用木屑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及少量无机盐等满足其营养需求。
3、竹荪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极为丰富,特别是谷氨酸含量达1.76%,使其味道鲜美。竹荪子实体脆嫩爽口,香甜鲜美,堪称色、香、味三绝,是宴席上的著名山珍。此外,竹荪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子实体中含有多种酶和高分子多糖,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抵抗力,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
4、目前竹荪已经可以人工栽培,但竹荪的人工栽培面临环境控制难度大、培养基质复杂和生长周期长且不稳定等多种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高低菌床来调控竹荪生长的水分环境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使用该方法种植竹荪时,竹荪的产量较为稳定,且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制备栽培基质,而后将一部分栽培基质建堆发酵为熟料,另一部分栽培基质作为生料;
5、(2)清理澳洲坚果林下的枯落物和杂物,平整林下土地并翻晒,而后在每株澳洲坚果树的树盘中做菌床,在每条菌床的四周挖出排水沟;菌床的平整的上表面即为畦面;
6、(3)将步骤(1)中的生料浸水后铺至畦面,形成生料层;而后使用步骤(1)中的熟料在生料层上方铺设熟料层,熟料层的上表面即为播种面;
7、(4)在步骤(3)中得到的播种面上播种竹荪菌种,播种后向播种面上依次盖上熟料、覆土和覆盖物;
8、(5)从菌床两侧打通气孔,通气孔的孔底所处高度等于播种面所处高度;而后进行田间管理,直至子实体成熟,进行采收;
9、其中,在步骤(2)中,每株澳洲坚果树树盘中的菌床按照其畦面高度分为低畦面菌床和高畦面菌床,且低畦面菌床夹在两条相互平行的高畦面菌床之间。澳洲坚果树的树盘区域的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竹荪生长。通过高低菌床设计,实现水分差异控制,即使在出现缺水或降雨过多的条件下,也能保证竹荪的部分产量,使产量更加稳定。
10、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在步骤(1)中,按照如下方法制备栽培基质:称取95重量份的木屑、4重量份的澳洲坚果壳和1重量份的轻质碳酸钙,加水后混合均匀,即得到栽培基质;制得的栽培基质中含水量为60wt%~65wt%。使用澳洲坚果的果壳制作竹荪的栽培基质,能够有效降低栽培基质的制作成本,采收竹荪后,残余的栽培基质可作为澳洲坚果树的肥料,实现物质循环,减少材料浪费,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1、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在步骤(1)中,将60wt%的栽培基质建堆发酵为熟料,40wt%栽培基质作为生料;建堆发酵时,料堆高度为1.5米,每隔15天翻堆一次,发酵时间为45~60天;建堆发酵结束后,向得到的熟料中添加菌丝生长营养液,菌丝生长营养液的添加量与熟料的体积/质量比为4~7ml/kg。
12、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在步骤(2)中,每株澳洲坚果树树盘区中,菌床的畦面高度均在10~20厘米范围内,畦面宽度均在70~90厘米范围内,低畦面菌床与高畦面菌床之间的畦面高度差为6~8厘米;菌床与澳洲坚果树树干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45厘米。畦面的高度差超出这一范围时,高畦面菌床和低畦面菌床之间的水分情况差异较大,不利于进行统一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高低菌床发挥稳定竹荪产量的目的。在以树干为中心直径为45厘米的区域内,土壤表面以下2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澳洲坚果树的根系,在此区域挖土做菌床可能会对澳洲坚果树的根系造成损伤。
13、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在步骤(2)中,每株澳洲坚果树树盘区中均有4条低畦面菌床和8条高畦面菌床,每条菌床的一端均临近澳洲坚果树的树干,另一端均向远离澳洲坚果树的树干方向延伸至澳洲坚果树的树盘边界,且菌床在澳洲坚果树树干外周呈“十”字形排布;低畦面菌床的畦面高度均为14厘米,高畦面菌床的畦面高度均为20厘米;每条菌床的畦面宽度均为70厘米。菌床这样的分布方式有利于满足竹荪的腐殖质、遮阴和水分的需求,同时有利于澳洲坚果树吸收竹荪栽培后余留的栽培基质,且方便了田间管理。
14、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步骤(3)中,生料层的厚度为10厘米,熟料层的厚度为10厘米。
15、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在步骤(4)中,沿菌床的延伸方向,将竹荪菌种播种成行,每平方米的播种面播种1.5千克竹荪菌种;播种面上覆盖的熟料的厚度为2~4厘米,覆土的厚度为1~2厘米;
16、其中,覆土为含水量为20wt%~25wt%的松散腐殖土和/或树林表层土;覆盖物为稻草、麦秆和/或草帘。
17、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在步骤(5)中,沿菌床延伸方向,在每条菌床的两侧各打两排通气孔;两排通气孔的孔口相互平行,且两排通气孔错开分布;每排通气孔中,单个孔的孔径为3~5厘米,相邻两个孔之间的间距为15~20厘米。在菌床两侧打通气孔能够保证菌床中心竹荪菌种所在位置氧气充足,并防止菌床中心升温伤菌。
18、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步骤(5)中,远地侧的通气孔的孔口高度等于播种面高度,近地侧的通气孔的孔口高度h=h-(d×s i nθ)/10,其中h为畦面高度,d为畦面宽度,θ等于菌床开有通气孔的侧面的坡度角,且45°≤θ≤90°。位于远地侧的一排通气孔与播种面平行,位于近地侧的一排通气孔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空气的循环,且能够兼顾通氧、降温和控制蒸发量的栽培需求。当依据该公式确定近地侧通气孔的孔口高度时,近地侧通气孔的倾斜程度较为适宜,散热效果较好。
19、上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步骤(5)中,进行田间管理时,在菌丝生长阶段,控制菌床内栽培基质的温度为13~28℃;在子实体形成阶段,控制菌床内栽培基质含水量为65wt%~70wt%,空气相对湿度为75%~95%;在出菇阶段,控制菌床处的地表温度为20~32℃。
2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21、1、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创新方法,该方法有效整合了食用菌栽培与澳洲坚果林管理,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制备由澳洲坚果壳、木屑和轻质碳酸钙混合的栽培基质,结合熟料与生料的合理使用,构建高低错落的菌床结构,确保竹荪生长所需的水分、温度和通风条件,最终达到了竹荪高产、稳产的目的。该方法有助于解决人工栽培中的环境控制难题,通过高低畦面的设计,利用自然重力与土壤毛细作用,维持了栽培基质含水量的稳定,从而确保了竹荪在偶发缺水或雨水过多时的产量稳定性。此外,该方法还充分考虑了澳洲坚果树与竹荪的共生关系,避免了损害树木根系,同时剩余栽培基质可作为肥料被树木吸收,实现了生态循环。
22、2、本发明中菌床两侧的通气孔的布局确保了菌床内部空气流通的均匀性和充分性,使得竹荪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促进了其呼吸作用,进而提高了菌丝的活性和生长速度。良好的通气条件还能有效降低菌床内部的温度,这对于保持竹荪生长环境的适宜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3、3、本发明中高低错落的菌床设计使得不同高度的菌床在接收自然降雨或人工灌溉时,能够形成水分差异。低畦面菌床由于位置较低,更容易积水,而高畦面菌床则相对干燥,并通过控制畦面高度差异,将水分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保证了正常情况下的竹荪产量,也为水分管理提供了一定容错空间。即当出现水分管理出现失误时,仍有部分菌床上的竹荪能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从而维持整体产量的稳定。
24、4、本发明中使用澳洲坚果的果壳制作竹荪的栽培基质,能够有效降低栽培基质的制作成本,采收竹荪后,残余的栽培基质可作为澳洲坚果树的肥料,实现物质循环,减少材料浪费,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一种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按照如下方法制备栽培基质:称取95重量份的木屑、4重量份的澳洲坚果壳和1重量份的轻质碳酸钙,加水后混合均匀,即得到栽培基质;制得的栽培基质中含水量为60wt%~65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将60wt%的栽培基质建堆发酵为熟料,40wt%栽培基质作为生料;建堆发酵时,料堆高度为1.5米,每隔15天翻堆一次,发酵时间为45~60天;建堆发酵结束后,向得到的熟料中添加菌丝生长营养液,菌丝生长营养液的添加量与熟料的体积/质量比为4~7ml/k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每株澳洲坚果树树盘区中,菌床的畦面高度均在10~20厘米范围内,畦面宽度均在70~90厘米范围内,低畦面菌床与高畦面菌床之间的畦面高度差为6~8厘米;菌床与澳洲坚果树树干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45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每株澳洲坚果树树盘区中均有4条低畦面菌床和8条高畦面菌床,每条菌床的一端均临近澳洲坚果树的树干,另一端均向远离澳洲坚果树的树干方向延伸至澳洲坚果树的树盘边界,且菌床在澳洲坚果树树干外周呈“十”字形排布;低畦面菌床的畦面高度均为14厘米,高畦面菌床的畦面高度均为20厘米;每条菌床的畦面宽度均为70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生料层的厚度为10厘米,熟料层的厚度为10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沿菌床的延伸方向,将竹荪菌种播种成行,每平方米的播种面播种1.5千克竹荪菌种;播种面上覆盖的熟料的厚度为2~4厘米,覆土的厚度为1~2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沿菌床延伸方向,在每条菌床的两侧各打两排通气孔;两排通气孔的孔口相互平行,且两排通气孔错开分布;每排通气孔中,单个孔的孔径为3~5厘米,相邻两个孔之间的间距为15~20厘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远地侧的通气孔的孔口高度等于播种面高度,近地侧的通气孔的孔口高度h=h-(d×sinθ)/10,其中h为畦面高度,d为畦面宽度,θ等于菌床开有通气孔的侧面的坡度角,且45°≤θ≤9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澳洲坚果林下近自然套种竹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进行田间管理时,在菌丝生长阶段,控制菌床内栽培基质的温度为13~28℃;在子实体形成阶段,控制菌床内栽培基质含水量为65wt%~70wt%,空气相对湿度为75%~95%;在出菇阶段,控制菌床处的地表温度为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