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试剂盒及无土培养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5-06-26  22


本发明涉及农学,尤其涉及一种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试剂盒及无土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1、玉米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在饲料、医疗、化工和酿造等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原料。现在科研界对玉米萌发阶段的研究,通常采用沙土培养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幼苗沾满沙土,清洗时容易折断其根部,并且当需要观察根部的生长发育状态时,由于沙土的遮盖,无法直接观察。所以当需要完整的幼根作为研究对象时,通常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无土培养,但是无土培养时,玉米种子由于无外壳保护而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遭受外界细菌和真菌寄生,并且玉米种子自身携带的细菌或真菌孢子也会生长繁殖,导致玉米种子在萌发阶段受到污染导致生长受阻甚至停止生长。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核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外源核酸的污染会给研究带来误差,发芽过程各种菌丝缠绕在研究样本中难以去除,细菌或真菌的核酸不可避免的会污染样本,导致一旦发生污染,则只能将样本处理掉。

2、因此,发掘一种防止微生物污染并且安全无毒害作用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及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通过对大量杀菌剂的组合复配尝试,发现了能够针对玉米种子进行高效杀菌且安全无毒害作用的杀菌剂组合,基于此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2、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试剂盒,所述试剂盒由4%~6%(v/v)84消毒液水溶液和0.2‰~0.4‰(v/v)h2o2组成。

3、优选地,所述84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为4.0%~4.99%。

4、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了所述试剂盒在玉米种子无土培养中的应用。

5、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了所述试剂盒在玉米种子无土培养中的应用。

6、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包括:

7、将玉米种子与4%~6%(v/v)84消毒液水溶液混合后进行一次杀菌,然后用水清洗玉米种子后,加入0.2‰~0.4‰(v/v)h2o2进行二次杀菌之后进行无土培养。

8、优选地,所述一次杀菌的时间为25~35min。

9、优选地,所述二次杀菌的时间为5~8h。

10、优选地,所述84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为4.0%~4.99%。

11、优选地,所述一次杀菌和二次杀菌在摇床上晃动进行。

12、优选地,所述一次杀菌和二次杀菌在超净工作台环境或无超净工作台的普通实验室环境中进行。

13、优选地,所述一次杀菌和二次杀菌过程中盛放玉米种子的容器为灭菌容器或非灭菌容器。

14、优选地,清洗玉米种子的水为灭菌水或非灭菌水。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发明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试剂盒,能够效阻止和防止霉菌等微生物对玉米种子在无土培养过程中的侵害,而且对玉米种子无毒害作用,此外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能够加快玉米胚的发育,使玉米种子可以在无土培养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采用本发明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玉米种子在培养7天后污染率仍然能够控制在20%以内,远远低于文献中的污染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由4%~6%(v/v)84消毒液水溶液和0.2‰~0.4‰(v/v)h2o2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84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为4.0%~4.99%。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盒在玉米种子无土培养中的应用。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剂盒在制备用于玉米种子无土培养产品中的应用。

5.一种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杀菌的时间为25~35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杀菌的时间为5~8h。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84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为4.0%~4.99%。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杀菌和二次杀菌在摇床上晃动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种子在培养7天后污染率在20%以内。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农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试剂盒及无土培养方法。所述试剂盒由4%~6%(v/v)84消毒液水溶液和0.2‰~0.4‰(v/v)H<subgt;2</subgt;O<subgt;2</subgt;组成。本发明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杀菌剂试剂盒,能够效阻止和防止霉菌等微生物对玉米种子在无土培养过程中的侵害,而且对玉米种子无毒害作用,此外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能够加快玉米胚的发育,使玉米种子可以在无土培养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采用本发明的玉米种子无土培养方法,玉米种子在培养7天后污染率仍然能够控制在20%以内,远远低于文献中的污染率。

技术研发人员:于智坤,周桂林,朱哲逸,王至严,宣艺冉,万丽萍,林慧慧,周贤达,吴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54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