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及前端框架。
背景技术:2.汽车前端框架包括车辆的前端框架包括左立柱、右立柱、上横梁以及下横梁,左立柱设置在汽车左纵梁的侧面,右立柱设置在汽车右纵梁的侧面,上横梁设置在左立柱和右立柱的顶部之间,下横梁设置在左立柱和右立柱的底部之间。
3.在前端框架的装配过程中,一般是先将立柱装配到纵梁上,再分别将上横梁、下横梁装配到立柱上。但是,在纵梁的装配过程中,左、右前纵梁往往会呈现出“张口”状态,即左、右前纵梁的y向尺寸较整车定位基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左、右立柱,上、下横梁的装配尺寸出现偏差,尤其是上横梁的装配尺寸出现偏差后,会导致前大灯、前蒙皮、机盖锁的位置均出现位置偏差,从而影响整车前脸分缝的间隙段差值精度,进而影响整车前脸的感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及前端框架,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左、右前纵梁在装配过程中的y向尺寸出现偏差,导致导致前大灯、前蒙皮、机盖锁的位置均出现位置偏差,从而影响整车前脸分缝的间隙段差值精度,进而影响整车前脸的感知质量的技术问题。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所述前端框架包括上横梁和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两个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s1: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安装立柱;
7.s2: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所述立柱顶部固定设置定位件,以使所述定位件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并将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定位件定位;
8.s3:将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立柱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前端框架装配完毕。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螺纹连接的定位螺栓和浮动螺母,所述步骤s2中,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所述立柱顶部固定设置定位件,具体包括:
10.s21: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将所述定位件移动到设计定位位置;
11.s22:通过浮动螺母锁紧所述定位螺栓至设计定位位置。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横梁设有定位孔,所述步骤s2中,将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定位件定位,具体包括:
13.将所述上横梁移动至所述定位螺栓插入所述定位孔中的位置,以使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立柱定位。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立柱进行固定连接,具体包括:
15.将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立柱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
16.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以上所述前端框架装配方法的前端框架,包括:上横梁和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两个立柱,立柱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定位件,当所述定位件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时,所述定位件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以对所述上横梁进行定位。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螺纹连接的定位螺栓和浮动螺母,所述立柱的顶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螺栓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浮动螺母可操作地锁紧所述定位螺栓。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还包括浮动螺母盒,所述浮动螺母盒设于所述立柱的内壁顶部,所述浮动螺母盒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浮动螺母可活动式地设于所述浮动螺母盒内,所述定位螺栓包括头部和与所述头部连接的螺杆部,所述螺杆部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浮动螺母连接;
19.其中,在所述头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浮动螺母可在所述浮动螺母盒内活动,所述螺杆部可在第一通孔内活动,在所述头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头部与所述立柱的顶部相抵触,所述浮动螺母与所述浮动螺母盒的顶壁相抵触。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浮动螺母盒的底部设有限位孔,所述浮动螺母包括:
21.螺母体,所述螺杆部与所述螺母体连接,所述螺母体活动设置在所述限位孔中,所述螺母体与所述限位板相连;
22.限位板,与所述螺母体相连,所述限位板卡接于所述浮动螺母盒内。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端框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螺母以及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母设置在所述立柱的内壁顶部,所述连接螺栓的一端螺接于所述对应的所述连接螺母的螺孔中,另一端螺接于对应的所述上横梁的端部,所述连接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横梁上设有与两个所述立柱的所述定位螺栓分别对应设置的定位孔,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的内圈与对应的所述定位螺栓的外圈配合设置,另一个所述定位孔的尺寸大于对应的所述定位螺栓的尺寸。
25.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2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及前端框架,由于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立柱顶部固定设置了定位件,该定位件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并将上横梁与立柱通过定位件定位,当上横梁定位好后,在将上横梁和立柱进行固定连接,因此上横梁的安装避免了纵梁带来的位置偏差,保证了上横梁的位置安装精度,从而保证了整车前脸机盖、前蒙皮、前大灯之间分缝的间隙和段差值,提高了整车的尺寸精度和静态感知质量。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28.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的局部爆炸图一;
30.图3为图2中立柱的内部结构图;
31.图4为图1中的局部爆炸图二;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左纵梁,2-右纵梁,3-立柱,31-第一通孔,4-上横梁,41-定位孔,5-下横梁,100-定位单元,110-定位件,120-紧固组件,121-浮动螺母,1211-螺母体,1212-限位板,122-浮动螺母盒,200-连接组件,210-连接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38.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40.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局部爆炸图一,图3为图2中立柱的内部结构图,图4为图1中的局部爆炸图二;结合图1-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前端框架包括上横梁4和连接于上横梁4两端的两个立柱3,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s1: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安装立柱3;
42.车身长度方向为x向,车身宽度方向为y向,车身高度方向为z向,整车定位基准即为车身各个部件在xyz三个方向的设计位置,汽车所有构件都需按照整车定位基准进行装配,以保证汽车的装配精度。
43.由于左纵梁1和右纵梁2在装配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张口”状态,y向尺寸偏大,同时,左纵梁1和右纵梁2的z向尺寸也会出现偏差,会呈现上下翘曲的状态,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安装立柱3,可准确定位立柱3的z向位置,但由于立柱3需与左纵梁1和右纵梁2的连接端面贴合连接,因此,无法准确定位立柱3的xy位置,即该步骤完成后的立柱3的z向尺寸精准,从而可保证后续上横梁4的z向尺寸也精准,但xy向尺寸有偏差。
44.s2: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立柱3顶部固定设置定位件110,以使定位件110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并将上横梁4与立柱3通过定位件110定位;
45.在整车定位基准中设计该定位件110的设计定位位置,上横梁4与立柱3通过该定位件110进行定位后,可准确定位上横梁4的xy位置。即当立柱3装配好后,在xy向有尺寸偏差的立柱3上,依然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固定设置定位件110,上横梁4只通过该定位件110进行定位,从而使上横梁4的装配不受立柱3的位置偏差影响,保证上横梁4的装配精度。
46.s3:将上横梁4和立柱3进行固定连接,前端框架装配完毕。
47.上横梁4与立柱3之间的位置定位好后,即可将上横梁4和立柱3进行固定连接,完成前端框架的装配。具体的,将上横梁4和立柱3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
48.进一步的,步骤s2中,定位件110可与立柱3分开设置,即当立柱3装配好后,再将定位件110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固定设置到立柱3上;定位件110也可本身就活动设置在立柱3上,当立柱3装配好后,在立柱3上调整定位件110的位置至设计定位位置,优选的,为便于操作,本实施例中定位件110活动设置在立柱3上。
49.定位件110与立柱3之间的固定方式可采用焊接、或是可拆卸的固定方式,由于焊接的方式较为繁琐,不利于操作,本实施例中,定位件110与立柱3之间采用可拆卸的固定方式。
5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定位件110包括螺纹连接的定位螺栓和浮动螺母121,步骤s2中,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立柱3顶部固定设置定位件110,具体包括:
51.s21: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将定位螺栓移动到设计定位位置;
52.即定位螺栓本身活动设置在立柱3上,定位螺栓具有在整车定位基准中的设计定位位置,在立柱3的安装位置准确的情况下,定位螺栓也应该正好处于设计定位位置中,当立柱3的xy方向的位置出现偏差后,定位螺栓也会偏离设计定位位置,此时,移动定位螺栓到设计定位位置即可。
53.s22:通过浮动螺母121锁紧定位螺栓至设计定位位置。
54.浮动螺母121可设置在立柱3的内部顶壁,由于浮动螺母121具有浮动量,因此,当定位螺栓移动到设计定位位置后,浮动螺母121也可随之移动,并锁紧所述定位螺栓。
55.进一步的,上横梁4设有定位孔41,步骤s2中,将上横梁4与立柱3通过定位件110定位,具体包括:
56.将上横梁4移动至定位螺栓插入定位孔41中的位置,以使上横梁4与立柱3定位。
57.当然,也可以在上横梁4设置定位槽,通过将上横梁4移动至定位螺栓插入定位槽的位置,以使上横梁4与立柱3定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58.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以上前端框架装配方法的前端框架,包括:上横梁4和连接于上横梁4两端的两个立柱3,立柱3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定位件110,当定位件110与立柱3固定连接时,定位件110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以对上横梁4进行定位。
59.由于定位件110处于整车定位基准中的设计定位位置,那么根据定位件110进行定位的上横梁4也处于整车定位基准中的设计位置,从而可消除上横梁4在xy向的位置偏差,实现上横梁4的精准定位,保证了整车前脸机盖、前蒙皮、前大灯之间分缝的间隙和段差值,提高了整车的尺寸精度和静态感知质量。
60.进一步的,定位件110包括螺纹连接的定位螺栓和浮动螺母121,立柱3的顶部设有第一通孔31,定位螺栓可活动地设于第一通孔31中,浮动螺母121可操作地锁紧定位螺栓。
61.即定位螺栓本身活动设置在立柱3上,定位螺栓具有在整车定位基准中的设计定位位置,在立柱3的安装位置准确的情况下,定位螺栓也应该正好处于设计定位位置中,当立柱3的xy方向的位置出现偏差后,定位螺栓也会偏离设计定位位置,此时,移动定位螺栓到设计定位位置即可。浮动螺母121可设置在立柱3的内部顶壁,由于浮动螺母121具有浮动量,因此,当定位螺栓移动到设计定位位置后,浮动螺母121也可随之移动,并锁紧所述定位螺栓。
62.进一步的,定位件110还包括浮动螺母盒122,其中,浮动螺母盒122设于立柱3的内壁顶部,浮动螺母盒122开设有第二通孔,浮动螺母121可活动式地设于浮动螺母盒122内。定位螺栓包括头部和与头部连接的螺杆部,螺杆部依次穿设于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与浮动螺母12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的直径大于螺杆部的直径,螺杆部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31的直径,头部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31的直径,以使螺杆部可在第一通孔31内动作。头部可由第一位置到达第二位置;其中,当头部在第一位置时,浮动螺母121可在浮动螺母盒122内活动,螺杆部可在第一通孔31内活动,因此,螺杆部在第一通孔31中移动到设计定位位置后,浮动螺母121也可在浮动螺母盒122中随之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当头部在第二位置时,头部与立柱3的顶部相抵触,浮动螺母121与浮动螺母盒122的顶壁相抵触,从而浮动螺母121将定位螺栓锁紧。
63.头部在第一位置时,浮动螺母121与螺杆部处于松开状态,浮动螺母121与螺杆部虽然不螺接,但是螺杆部的端部与浮动螺母121的螺孔接触,使得螺杆部在第一通孔31中移动的同时可带动浮动螺母121移动,头部在第二位置时,浮动螺母121与螺杆部处于螺纹紧固状态。
64.进一步的,浮动螺母盒122的底部设有限位孔1221,浮动螺母121包括螺母体1211以及限位板1212。螺杆部与螺母体1211连接,螺母体1211活动设置在限位孔中,螺母体1211在限位孔1221中的活动范围即为螺母体1211的浮动量,螺母体1211与限位板1212相连;限位板1212与螺母体1211相连,限位板1212卡接于浮动螺母盒122内,以保证螺母体1211不从限位孔1221中脱落,当然,限位板1212也活动设置在浮动螺母盒122内,以不限制螺母体1211在限位孔1221中的活动。
65.具体的,由于上横梁4在xy向的位置误差一般不超过
±
3mm,因此本实施例中浮动螺母121可以具有xy向
±
3mm的浮动量,当然,浮动螺母121的浮动量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即可。
66.进一步的,上横梁4上设有与两个立柱3的定位螺栓分别对应设置的定位孔41,其中一个定位孔41的内圈与对应的定位螺栓的外圈配合设置,另一个定位孔41的尺寸大于对应的定位螺栓的尺寸。即当两个定位螺栓均移动至设计定位位置后,其中一个定位螺栓的外圈与对应的定位孔41的内圈配合设置,以实现对上横梁4的精准定位,而为保证另一个定位螺栓也可插设于对应的定位孔41中,以实现上横梁4的装配,因此,另一个定位孔41的尺寸大于对应的定位螺栓的尺寸,以消除装配误差。具体地,其中一个定位孔41可采用长腰圆孔。
67.进一步的,前端框架结构还包括一个以上的连接组件200,两根立柱3上均设有连
接组件200,连接组件200包括连接螺母210以及连接螺栓(未示出),连接螺母210设置在立柱3的内壁顶部,连接螺栓的一端螺接于对应的连接螺母210的螺孔中,另一端螺接于对应的上横梁4的端部,连接螺母210设置于浮动螺母121的一侧。
68.具体的,每个立柱3设有两个连接组件200,两个连接组件200中的连接螺母210分设于浮动螺母121的两侧。
6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及前端框架,由于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立柱3顶部固定设置了定位件110,该定位件110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并将上横梁4与立柱3通过定位件110定位,当上横梁4定位好后,在将上横梁4和立柱3进行固定连接,因此上横梁4的安装避免了纵梁带来的位置偏差,保证了上横梁4的位置安装精度,从而保证了整车前脸机盖、前蒙皮、前大灯之间分缝的间隙和段差值,提高了整车的尺寸精度和静态感知质量。
70.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7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1.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所述前端框架包括上横梁和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两个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安装立柱;s2: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所述立柱顶部固定设置定位件,以使所述定位件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并将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定位件定位;s3:将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立柱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前端框架装配完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螺纹连接的定位螺栓和浮动螺母,所述步骤s2中,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所述立柱顶部固定设置定位件,具体包括:s21: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将所述定位件移动到设计定位位置;s22:通过浮动螺母锁紧所述定位螺栓至设计定位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设有定位孔,所述步骤s2中,将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定位件定位,具体包括:将所述上横梁移动至所述定位螺栓插入所述定位孔中的位置,以使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立柱定位。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立柱进行固定连接,具体包括:将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立柱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5.一种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前端框架装配方法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横梁和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两个立柱,立柱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定位件,当所述定位件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时,所述定位件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螺纹连接的定位螺栓和浮动螺母,所述立柱的顶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定位螺栓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浮动螺母可操作地锁紧所述定位螺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还包括浮动螺母盒,所述浮动螺母盒设于所述立柱的内壁顶部,所述浮动螺母盒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浮动螺母可活动式地设于所述浮动螺母盒内,所述定位螺栓包括头部和与所述头部连接的螺杆部,所述螺杆部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浮动螺母连接,所述头部可由第一位置到达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头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浮动螺母可在所述浮动螺母盒内活动,所述螺杆部可在第一通孔内活动,在所述头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头部与所述立柱的顶部相抵触,所述浮动螺母与所述浮动螺母盒的顶壁相抵触。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螺母盒的底部设有限位孔,所述浮动螺母包括:螺母体,与所述螺杆部连接,所述螺母体活动设置在所述限位孔中,所述螺母体与所述限位板相连;限位板,与所述螺母体相连,所述限位板卡接于所述浮动螺母盒内。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螺母以及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母设置在所述立柱
的内壁顶部,所述连接螺栓的一端螺接于所述对应的所述连接螺母的螺孔中,另一端螺接于对应的所述上横梁的端部。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上设有与两个所述立柱的所述定位螺栓分别对应设置的定位孔,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的内圈与对应的所述定位螺栓的外圈配合设置,另一个所述定位孔的尺寸大于对应的所述定位螺栓的尺寸。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及前端框架。本申请提供的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安装立柱;S2:根据整车定位基准在所述立柱顶部固定设置定位件,以使所述定位件的位置与设计定位位置相吻合,并将所述上横梁与所述立柱通过所述定位件定位;S3:将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立柱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前端框架装配完毕。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前端框架装配方法及前端框架,保证了上横梁的位置安装精度,从而保证了整车前脸机盖、前蒙皮、前大灯之间分缝的间隙和段差值,提高了整车的尺寸精度和静态感知质量。质量。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瞿刚 赵顺旺 赵峰 韩建永 侯春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0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