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5-04-15  3


本发明涉及一种材料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1、轴承等配合组件在获得合适的硬度匹配关系有助于寿命及可靠性能提升。

2、而由于8cr4mo4v和g13cr4mo4ni4v等高温轴承钢的材料批次差异性、热处理及表面强化处理后零件工作表面存在硬度差异等影响,无法根据以往纪录数据直接获取硬度匹配关系。进而使上述材料制成的配合组件可能在非最优的硬度匹配关系下工作,导致配合组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8cr4mo4v和g13cr4mo4ni4v等高温轴承钢的无法根据以往纪录数据直接获取硬度匹配关系,导致配合组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下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

2、本发明的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步骤如下:

3、步骤一、筛选出k组配合组件,每组配合组件均具有不为零的硬度差;且各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不同;

4、所述每组配合组件均包括具有物理配合关系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每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为第一组件的硬度与第二组的硬度的差值绝对值;

5、步骤二、分别对k组配合组件进行疲劳测试并记录应力循环次数;

6、步骤三、根据所述应力循环次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依序将对应的配合组件确认为硬度匹配性最优至硬度匹配性最差,从而完成硬度匹配性验证。

7、进一步地,m组配合组件中,第一组件的硬度大于第二组件的硬度,且m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呈等梯度增加;

8、n组配合组件中,第一组件的硬度小于第二组件的硬度,且n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呈等梯度增加;m,n≠0,且m+n=k。

9、进一步地,每组配合组件的数量均有10对~15对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

10、每组配合组件的应力循环次数为分别对10对~15对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应力循环次数的算术平均值。

11、进一步地,m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为m=1,2,3……mhrc;

12、n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为n=1,2,3……mhrc。

13、进一步地,m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为m=1×25,2×25,3×25……m×25hv;

14、n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为n=1×25,2×25,3×25……m×25hv。

15、进一步地,第一组件为轴承套圈,第二组件为轴承球。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通过本发明的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获取配合组件最优硬度匹配关系,支撑配合组件长寿命高可靠性能力提升,牵引配合组件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优化,指导配合组件的装配。

18、结合接触疲劳试验结果,准确判断高温轴承钢,尤其是8cr4mo4v和g13cr4mo4ni4v两种高温轴承钢制配合组件最佳硬度匹配关系。按照最佳硬度匹配关系结果,为配合组件配合时的选配提供依据,能够后续零件渗碳、渗氮等表面强化处理工艺优化改进,提升配合组件的寿命及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m组配合组件中,第一组件的硬度大于第二组件的硬度,且m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呈等梯度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配合组件的数量均有10对~15对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m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为m=1,2,3……mhrc;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m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为m=1×25,2×25,3×25……m×25hv;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组件为轴承套圈,第二组件为轴承球。


技术总结
一种配合组件的硬度匹配性验证方法,涉及一种材料测试方法。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8Cr4Mo4V和G13Cr4Mo4Ni4V等高温轴承钢的无法根据以往纪录数据直接获取硬度匹配关系,导致配合组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下降的问题,步骤如下:步骤一、筛选出K组配合组件,每组配合组件均具有不为零的硬度差;且各组配合组件的硬度差不同;步骤二、分别对K组配合组件进行疲劳测试并记录应力循环次数;步骤三、根据所述应力循环次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依序将对应的配合组件确认为硬度匹配性最优至硬度匹配性最差,从而完成硬度匹配性验证。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玲,马欣新,张静静,赵强,周丽娜,于遨海,刘宇,曹娜娜,董月,刁庆,于庆杰,刘晓宇,刘明,童锐,史慧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tieba.8miu.com/read-13149.html

最新回复(0)